浅谈风景油画中的空间

合集下载

油画风景的精髓之冷与暖

油画风景的精髓之冷与暖

油画风景的精髓之冷与暖
油画风景是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用油画材料进行绘画创作.称为油画风景,早期的绘画并没有这一独立的门类,油画风景只是在一些人物画中以背景或陪衬的形式出现。

直至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得到极大发展。

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

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

主要的景物可画得实、浓一些,反之要虚、淡。

这样不但表现出画面的情趣,也增强了空间感。

空间层次的表现,关键在于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物。

我们要学会面对复杂的景物,有意识地进行组织,将景物加以归纳,运用透视、色彩知识及各种处理手法。

冷与暖是油画风景的精髓。

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亮部呈暖色,相对,暗部呈冷色。

比如:亮部是偏黄,暗部就要偏紫(对比色)。

冷暖对比也可以产生空间,近景偏暖,远景就要偏冷。

颜料的厚与薄:近景要厚,远景要薄。

因为薄的话,就能把远景推得很远,反之颜料厚就能把薄与厚的距离拉开了,有很多画家都会把颜料堆厚做肌理呢。

论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审美内部结构

论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审美内部结构

论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审美内部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它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传统,并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内部结构。

一、视觉形式的完美结合
中国意象油画风景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术表现力,它能够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和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形式上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这种形式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色彩、构图和主题表现等方面。

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色彩丰富多彩、鲜明艳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中“色彩多样、充满生机”的特点;构图上则注重整体感和层次感,呈现出山水画中的神韵和气势;而主题表现上,则更注重内在精神和情感,更能够深深地触动观众的心灵。

这种视觉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
三、艺术理念的转变和创新突破
中国意象油画风景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融合和创新,而且在艺术理念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和创新突破。

传统的山水画注重景象的描绘和具体形态的表现,而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强调的是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更加注重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推崇艺术家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艺术理念的创新和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观念空间,表现出更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内涵。

总之,当代中国意象油画风景的审美内部结构,体现了中国文化遗产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共同影响,表现出多元文化的交融和艺术理念的创新突破。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强势军。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的转型,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在平面性表现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平面性是油画作品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它在画面构图、线条运用、色彩表现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对平面性的运用,呈现出了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诠释,展现了中国风景艺术的新风貌。

一、线条的平面表现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线条的运用是平面性表现的一个关键方面。

通过线条的勾勒和运用,艺术家们能够将自然景观的形态和轮廓清晰地呈现在画面之上。

在表现中国风景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运用简练而有力的线条,将山水的起伏、树木的葱郁、乡村的风情等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家在画一幅山水风景图时,会利用笔法的变化来表现山的高低起伏,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现远近的距离感,以及运用曲直相间的线条来表现山水的曲折变化。

通过线条的勾勒,艺术家们能够在平面上精准地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结构,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立体感和丰富多彩的变化。

二、色彩的平面运用另一个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常见的平面性表现手法是色彩的运用。

色彩在画面中的分布和运用,能够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平面感和立体感。

在中国风景油画中,艺术家们常常利用对比鲜明的色彩来突出画面的层次和平面感。

在一幅山水画中,画家会通过对比明暗色彩的运用,来表现山的远近距离和高低起伏。

深色的山体与浅色的天空,明亮的阳光与深沉的阴影,都能够通过色彩的对比来表现山水的平面分布和空间距离。

艺术家们还会通过色彩的渐变和叠加来表现天空的流云、山水的远近距离,以及植物的生机和色彩之美。

色彩的平面运用能够使观者在欣赏中国风景油画作品时,感受到立体的空间和饱满的光影效果,从而更好地领略到画面中自然景观的神奇魅力。

三、形态的平面呈现形态在平面艺术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结构和平面感。

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形态的平面呈现是艺术家们经常关注和表现的对象。

油画空间感处理技巧

油画空间感处理技巧

油画空间感处理技巧油画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绘画方式,它能够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感。

在油画中,艺术家可以利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使画面具有深度和立体感,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透视是表现空间感的重要手法之一。

透视可以通过绘制远近点和消失点来创造画面的深度。

例如,在描绘一条长长的街道时,可以在画面的远处绘制小而模糊的建筑物,而在近处绘制大而清晰的建筑物,从而产生远近的对比,使观者感受到距离和空间的变化。

色彩的运用也能够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冷色调的色彩通常会给人一种远离的感觉,而暖色调的色彩则会使画面更加靠近。

因此,艺术家可以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来表现远近的距离感。

例如,在描绘一片山脉时,可以使用冷色调的蓝色来表现远处的山峰,而使用暖色调的橙色来表现近处的山脉,从而使观者感受到山脉的延伸和空间的深远。

层次感的运用也是表现空间感的重要技巧之一。

通过在画面中设置前景、中景和背景等不同的层次,可以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例如,在描绘一幅风景画时,可以通过在前景设置一些树木或石块,中景设置一些建筑物或人物,背景设置一些远处的山脉或湖泊等,从而使观者感受到画面的远近和空间的扩展。

线条的运用也能够增强画面的空间感。

通过运用透视线和交叉线等线条,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描绘一幅城市街景时,可以运用垂直线和水平线来表现建筑物的高低和远近,运用斜线来表现街道的延伸和空间的变化,从而使观者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空间的广阔。

油画空间感处理技巧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立体和具有深度。

通过透视、色彩、层次和线条等手法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充满空间感的艺术作品,让观者仿佛置身其中。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应注重细节的处理,使画面更加真实和生动。

同时,要注重色彩的协调和线条的流畅,使画面更加和谐和美观。

通过对油画空间感处理技巧的运用,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让观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诸法归心--谈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的构图问题

诸法归心--谈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的构图问题

115美学随笔构图在绘画写生与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呈现的是从艺者观看世界的角度,作品构图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其创作目的和意图的表达。

“一幅画、一个设计,构图不成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只有有了良好的构图,各种技巧才有依附的骨干。

”[1]构图表现能力是艺术家在一定的画面空间安排和处理各要素关系位置、把个别或局部形象组成艺术整体的能力,是为更好地表现作品主题和美感效果构建独特画面形式的能力。

当下,风景写生由过去以提高专业能力为目的的小范围自主活动,转化成艺术界内声势浩大的组团写生现象。

创作水准的提高所涉及的因素林林总总,不过,就提高写生创作能力而言,如何处理好自己画面的构图就成为了首要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认识艺术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本文着力于构图能力不同阶段的分析,旨在厘清油画风景写生实践中形式探索的诸种状态,使从艺者明了获得创作能力真正提升的内在渊源。

一、达情之需构图这一概念最早源于西方美术,它是画面形式的整体设计。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是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合。

”[2]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与构图对应的词汇是经营位置、章法或布局,展现作品的整体骨骼和框架结构。

构图设计既是绘画创作中情感表达的起点,也是如此表达以什么视角来实现的终点。

所以,构图设计不只是构思以后落笔的第一步,更是创作过程的整体实施、创作面貌最终呈现的首要因素。

诸法归心——谈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的构图问题文/刘明友摘 要:构图在绘画写生与创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呈现的是从艺者观看世界的角度,作品构图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其创作目的和意图的表达。

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构图表现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其作品质量的高下。

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中画面构图表现能力经过从无法至有法,再至无法各阶段,而各阶段之间具有内在关联。

构图作为创作者传递给观众的首要形式,除了作品的色彩、造型等具体技巧之外,其方式必然折射出作者独特的内心世界,即艺术创作诸法归心。

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观察与表现方式

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观察与表现方式

油画风景写生中的观察与表现方式油画风景写生是艺术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物,并运用油画的技巧与表现方式,将其写实地呈现在画布上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

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艺术家需要借助观察与表现方式,以准确地描绘自然景物的外貌和氛围,使观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家对景物的真实感与情感表达。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观察与表现方式。

观察方面,艺术家在进行油画风景写生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总体观察:这是观察的起点,艺术家首先需要细致观察整个风景的构图与格局,包括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分布和比例,以及天空和地面的空间占比等。

通过整体观察,可以把握住整个画面的基本结构。

2. 细节观察:细节是构成整个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需要注意观察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细节。

在观察一片树叶时,需要注意到它的形状、叶脉的分布、叶片的颜色和纹理等。

通过细致观察,能够更加准确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细节之美。

3. 光影观察:光影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视觉元素,艺术家需要仔细观察光线的方向、强度和颜色等,以准确地表现出自然界中的光影效果。

观察阳光照射在树林上的效果,需要注意到阳光的方向和强烈程度,以及树叶和树干上的光影变化等。

1. 色彩表现:色彩是油画的重要元素,艺术家可以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和层次感,以达到自然界中丰富多样的色彩效果。

在描绘一片田野时,可以使用丰富的绿色及其变化来表现植物的生机与茂盛。

2. 纹理表现:自然界中的物体有许多独特的纹理,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质感和笔触,以表现出树枝、石头、水面等具体物体的纹理质感。

在描绘一棵老树时,可以用粗糙的笔触和颜色的层次来表现树皮的纹理和老树的质感。

3. 透视表现:透视是油画中重要的构图工具,艺术家可以利用透视原理,以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来表现景物的空间深度和远近感。

在描绘一座远山时,可以利用透视原理,让山体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从而表现出远近感。

4. 氛围表现:风景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还要表现出自然界的氛围和情感。

列维坦风景油画的视觉空间结构研究

列维坦风景油画的视觉空间结构研究

列维坦风景油画的视觉空间结构研究
列维坦是19世纪法国画家,以其风景油画着名。

其作品中所
呈现的视觉空间结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美感。

本文将对其风景油画的视觉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景深构成要素
列维坦的风景油画中,景深非常重要。

其景深构成要素包括:前景、中景和远景。

其中,前景往往用色彩饱和、形式生动的物体呈现,中景则是对前景的一种延伸,而远景则是作为整幅画面的背景,以轻柔的笔触呈现出来。

二、构图方式
列维坦的风景油画中,构图方式也非常独特。

他往往采用的是“L”形构图或“Z”形构图,通过线条的交错和错落,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感和深度感。

三、色彩运用
色彩也是列维坦的风景油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他往往采用高度饱和度的颜色,营造出鲜明明亮的色彩效果。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色彩对比和变化,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四、光影处理
光影处理是列维坦风景油画中另一个重要的视觉空间结构元素。

他往往通过光影变化和强弱,来营造出画面的明暗效果和形体感。

综上所述,列维坦风景油画的视觉空间结构主要包括景深构成
要素、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等方面。

这些元素的综合运用,构成了其独特的画风和视觉魅力。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

论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在表现风景的往往具有鲜明的平面性特点。

平面性是指画面上的景物和形象被简化成为平面形态,不再按照现实的三维空间去表现,而是以平面组合的形式来表现景物和形象。

这种平面性表现是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从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出发,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在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中,平面性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构图简洁明快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首先体现在构图上。

在构图上,艺术家们常常采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将景物的形态简化成平面形态,不再过多地去表现景物的细节和质感。

这种简洁的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纯粹和简洁,使得观者一眼就能够领略到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还体现在色彩上。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们常常采用鲜明对比的色彩来强化画面的平面感。

通过对比明暗和色彩的对比,使得画面的平面性更加突出,使得画面更加饱满和生动。

这种色彩的平面性表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也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三、形象简约而具有力度四、线条和笔触的表现方式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还体现在线条和笔触的表现方式上。

在线条和笔触的表现方式上,艺术家们往往采用简练而富有韵律的线条和笔触,将景物和形象的轮廓和纹理以简练的笔触和线条来表现,不再过多地去描绘细节和质感。

这种简练而富有韵律的线条和笔触的表现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富有动感和节奏感,也增强了画面的平面感和立体感。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不仅体现在艺术家们对自然景物和形象的理解和表达上,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家们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现,强调用简练而含蓄的形式来表现景物和形象,更重要的是在画面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当代中国风景油画作品的平面性表现正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和启发,同时又与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风景油画中的空间
风景油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方面较为完整的绘画语言体系。

从中世纪时期图像学的空间体系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形成的错觉空间体系,再到塞尚以后平面化的空间体系,每个时期的风景画对于空间的表现都各有特点。

本文选取了各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对空间进行分析。

通过对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对比分析去探索风景油画中空间的表现,从而在个人绘画中得到运用。

标签:风景油画;空间;图像学;透视;平面化
1 引言
风景油画作为西方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追求一个共通的东西,那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对象的空间,即在二维平面上使观者获得一个三维甚至多维的立体与空间视觉效果,使深度空间作为一种传达意识的手段。

如何在风景画油画中从二维的平面里制造不同的空间效果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面对风景油画中空间的研究,首先以历史时间为线索,对空间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其次对具体的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和归纳总结;最后结合本人的创作对当代风景油画的空间进行探讨。

2 西方风景油画的历史与发展
在人们对大自然有了观察之后,便开始了对自然的描摹。

早期的西方绘画中并没有风景油画这个独立门类,内容大多数都是宗教画或者肖像画,风景油画只是出现在一些人物画中被当做背景或者陪衬,例如庞贝古城堡画中的风景。

直到文艺复兴以后的16世纪,风景油画才作为独立的绘画体裁出现于欧洲画坛,并逐渐得到发展。

(本人以研究风景画为主,其中也包括作为“背景”的风景,在此先做补充说明。


3 不同时期空间概念的代表作品分析及归纳总结
3.1 图像化时期
这个时期以乔托的作品《逃往埃及》为例,通过分析作为“背景”的风景,阐述图像化时期的风景画空间。

此幅作品是三角形构图组成的画面,作者采用了平视略带仰视的角度来表现。

两做山丘和圣母分别与地面形成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构图,利用三角形构图的重复感形成稳定的结构,给人一种很结实的感觉;通过“重迭”,使他们三者的空间关系一目了然,也使人清晰地分辨出各物体的空间关系。

位于画面前方的山丘完整的形状对位于画面后方的山丘进行重迭,与后面不完整的山丘形状造成视觉上的前后空间关系;位于两座山丘上的树木在空间关系
上无论远近大小几乎一样,均被清楚的描绘出树干、树冠和树叶,并且没有和身边物体产生位置上的关系,说明了乔托的绘画仍旧保留了对中世纪图像学的运用。

中世纪的绘画体系在描摹对象时只抓住物象的基本外部轮廓和大体特征,画面只有长度和高度而没有往里面延伸的厚度,使绘画空间的表现形式处于二维的平面化空间。

乔托描绘的画面利用重迭法表现空间,让画面单个物体有一定的空间纵深,在画面中形成凹凸感,从而产生一种二维半的空间。

3.2 错觉时期
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半期,西方绘画一直处在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和空间深度表现的探索中,那个时期的物理学上已经发现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法则。

空间里的平行线如果不与视觉中的平面平行,他们必然会在极远处的某一点上聚合而产生灭点。

在绘画中人们也开始運用焦点透视的空间概念来营造画面纵深感,绘画的空间构成方式产生了改变。

梅恩德特·霍贝玛是荷兰著名风景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密德哈尼斯大道》(又名《林间小道》)成功的运用了科学的透视法则,准确模拟了现实空间的焦点透视。

画面下方描绘的道路和画面上方道路两旁纵向树木延伸到尽头,与地平线的延伸相交于灭点;画面中两排垂直的黄色树木参差错落,越靠前的越高大清晰、越往后的越矮小模糊,既十分对称的又富有变化,使画面产生无限的延伸感。

康定斯基说过“任何形式的绘画在创作中都运用了点、线、面,通过单体与整体调合比较,理性地处理画面的空间效果”,该作品通过纵向线条、点状物体和快面的运用表现出空间的形态。

在现代影视图像的时代中,当下的教学仍有部分位于通过光学应用营造视觉错觉的体系中,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体系的应用,在某种层面上对思维的创造性影响较大,限制了人们对于空间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反而减弱,我们可以提前设想一下后印象派的塞尚是如何打破这种空间的。

3.3 平面化时期
塞尚是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画面形体趋于几何化,试图用重新组合的形式让二维的画面呈现四维的空间感受;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水平面去。

在他的作品《圣维克多山》中,作者将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二的位置,山体采用仰视的角度向上延伸,前方树丛是平视的角度、而中景掩映的房屋则利用俯视的角度向两侧展开,向三方延伸的力一方面构成画面的坚固的构成形式,另一方面利用时间的顺序引导观者从游移的视角对画面做以全方位的理解。

天空本应该是无穷深的东西,在他的画面中天与地面混合,形成“山海一色”的效果,使天变成一大面墙,造成远物极近的感觉。

画面避免焦点透视,有意识地加大了山的高度,像一堵高大的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虽然它限制了画面的深
度,但是却让山体离观者更近,从而产生远者若近的空间感,蓝紫色的山作为一种冷色,衬托了山体上的暖黄色,而暖色则表示凸面的高点,从而突出了山的结构和量感。

4.结语
纵观西方风景油画中空间表现方式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图像化时期、错觉时期和平面化时期代表作品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风景画中对于空间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包括一维、二维、三维、四维甚至是多维的表述。

伴随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加深、社会意识的发展、思维的逐渐开阔,绘画中对于空间的表现方式将会越来越丰富,这也给以后的艺术家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

正如罗丹所说:“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 (俄)康定斯基.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罗世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英国)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5] 何政广.塞尚[M].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6] 王文新.观念的艺术表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
[7] 夏理斌.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乔托[N].美术报,2015年,2015 年2月28日第009版.
[8] 战捷.浅析西方绘画传承和空间变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4月:188-190.
[9] 庄无忌.影响风景油画空间表现形式的内在因素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