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相关推荐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
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
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寒假打印版中国古代史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全

中国古代史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物质文明(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一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一、生产工具的质的演变、是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生产资料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一)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1、井田的由来:夏商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故称井田。
2、井田制的内容:①所有土地属于所有;②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③诸侯经济上要向国王交纳贡赋,政治上要跟随周王派兵打战;④劳动者。
3、井田的实质:是土地国有有制。
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4、井田制与分封制:分封制是商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制是建立在制的基础之上的。
5、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时间:时期过程: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的使用,私田被大量开垦,公田(井田)被抛荒,私田主人隐瞒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
②为了扩大政府收入,一些诸候国实行税制改革,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按土地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尤其是变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二)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主体——土地私有制备注:春秋战国以来,政府手中也掌握着少部分的国有土地,但是主体。
1、两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几种形式:一是君主土地私有制,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三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封建社会中的土地兼并问题:(1)根本原因:制(2)后果:A、经济:影响国家赋税收入;B、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造成社会动荡(3)抑制土地兼并的典型措施:实行均田制①实施的朝代:北魏开始实施,隋唐沿用。
②内容:A、所有权:政府将部分国有土地按性别、年龄将土地分配给农民。
B、使用权:这些土地只准使用,不准转让和买卖。
C、义务: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4)、作用:有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第一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秦汉

⑥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⑦表现:
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1.(2012· 浙江文综历史· 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 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 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 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06-1368
1368-1644
1636-1912
1912 1949
南北朝 420-589
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的国家政治 制度(夏商周)
夏商形成王位世袭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秦)
确立皇帝制
建立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完善(隋唐)
使用者
2.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 贡赋; 耕作者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
2、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3、先秦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
中国历史社会形态划分一览
原始社会时期: 距今约170万年——约前2070年 奴隶社会时期:约前2070年——约前476年 封建社会时期: 约前475年——1840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49年 社会主义社会时期:1949年——至今
分封制
(重点)
特点 作用 破坏 内容 特点 作用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2010· 上海单科3)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 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 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B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此题考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 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最深刻的变革来 自于经济领域。各国之间不断开辟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 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所以根据材料叙述,应该是B。 周朝,尤其是东周时期,正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c
6.(2010· 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 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 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 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 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 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 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 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c
7.(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 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 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 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 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 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 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 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 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点导航]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主干核心知识]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天文学:《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_ _》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的张衡:地动仪、水运浑象仪。
唐代的僧一行:黄道游仪,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测定的黄赤交角值极为精确;编制的《授时历》是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2、数学:东汉时期《九章算术》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南北朝时期祖冲之计算圆周率.3、农学:北魏贾思勰所著的《》是我国现存的最完整的一部农书。
元代王祯的《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
明代编写的《农政全书》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4、医学:①《》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②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③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药剂“”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
④代表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明代李时珍的《》,书中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5、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造纸术:①纸出现以前的书写材料——甲骨、青铜、竹木简、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不适于书写。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人称“蔡侯纸”,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世界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868年)的《》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火药:①唐代发明,唐末用于战争;②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③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震动。
●指南针:①战国时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③13世纪传入西欧,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的起源演变①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政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经济、思想、文化的集中反映。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包括古代王朝更替。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各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农民战争等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更替制度: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1. 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2. 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 建立: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加强统治,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②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③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2. 发展和演变:①西汉时汉武帝在汉景帝“削藩”的基础上,又颁布“推恩令”;后来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彻底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汉武帝宣传“大一统”思想,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并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②隋朝时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继续采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另外,唐朝还进一步完备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可以凭借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从而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③北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编选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北宋政府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了中央,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出现。
④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
一、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1.秦朝:①建立皇帝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统治(限制了文化思想的发展,使得大量文化典籍失传);④统一文字,最初使用小篆,后推广隶书。
2.西汉:①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大一统。
②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3.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造成知识分子的思想被毒害)。
4.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置管理全国政务的中书省,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
②设立宣政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西藏和琉球、澎湖列岛。
5.明朝:①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②设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③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④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6.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注意】中国古代地方三大政治制度:(1)西周的分封制;(2)秦朝的郡县制;(3)元朝的行省制度,这些制度对以后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古代重大经济决策与调整
1.秦国商鞅变法,改革土地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等。
3.西汉时,汉武帝规定货币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
4.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唐朝:①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出现“贞观之治”。
②武则天鼓励百姓植桑养蚕、开垦荒地。
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和徭役等。
③唐玄宗下令整顿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让逃亡者重新登记户口,纳税服役,出现“开元盛世”。
6.宋朝: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居粮食产量首位。
陶瓷生产进入新阶段,出口海外,被誉为“瓷之国”。
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7.元朝:忽必烈发展农业,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新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8.明朝:棉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织业中心;业发达瓷,景德镇市全国的中心
9.清朝初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虽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抗作用,但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中西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三、思想科技文化成就
1.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办私学(中国最早),“因材施教”,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著《道德经》。
2.战国时期: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发明司南(最早的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3.秦汉时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汉前期发明造纸术(麻纸,世界上最早
的纸),东汉蔡伦改进(蔡侯纸);东汉《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发明麻沸散和五禽戏;
张仲景(医圣)作《伤寒杂病论》;西汉末年佛教传入;
4.魏晋时期: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南朝祖冲之推断出“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近一千年);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步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5.隋朝:李春设计并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6.唐朝:《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书法名家颜真卿、柳公权;吴道
子(画圣)《送子天王图》和阎立本《步辇图》;与海外文化交往密切,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敦煌“莫高窟”;火药用于军事。
7.宋朝: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市民生活的风俗);火药传入阿拉
伯和欧洲。
8.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徐光启《农政全书》。
开卷猜想:
1.儒家思想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任何思想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儒家思想中仍有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内容,有利于社会稳定、人际关系的改善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借鉴作用。
2.唐朝盛世局面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那些借鉴?
答: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历史事实使我们认识到要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努力促进我国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繁荣,社会主义建设。
3.对中国古代历史上辉煌的科技成就,你有何感想?
答: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这些成就中感受到了无比的自豪。
我们青少年应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锐意创新,树立民族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4.你能用中国古代历史的史实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这一论断吗?
答:科学技术是随着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先进工具的应用以及先进的天文历法、古代农书的编撰对农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造纸术、火药、造船等技术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
专题感悟
1.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君主专制下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社会进步。
2.施行仁政、重视民生、重用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所在。
3.封建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广大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辛。
古代的重农政策与今天的“三农”政策是有本质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