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重庆的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重庆景点导游词

重庆景点导游词

重庆景点导游词【篇一:八大景点导游词】天生三桥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武隆观光游览,我是武隆喀什特服务中心的专职导游,我叫杨兴容,大家可以叫我小杨。

今天由我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让您在在此玩得开心愉快!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早在10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武隆喀斯特景区进行了不断的系统的深入研究,到2007年6月27日,由重庆武隆、云南石林和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加入“世界自然遗产”。

而武隆也是重庆唯一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

天生三桥,是武隆喀斯特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其核心景观就是世界规模最大且独一无二的天生三桥。

天龙桥现在我们来到天龙桥下,天龙桥似三座桥中最形象的,桥高235米,厚150米,宽,147米,平均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

它的主要特点是形象逼真,就像人造的。

曾经有一位桥梁专家参观后说:“我造了一辈子的桥,都没有造出这么雄壮美观的桥来!”可以说我们的天生三桥的魅力绝不亚于人造的。

第二座桥是青龙桥。

又名中龙桥,是天生三桥中最宏伟险峻的一座。

因雨后飞瀑自桥面倾泻成雾,日照成彩虹,似青龙扶摇直上而得名。

桥面高度为281m,是三座天生桥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桥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桥面宽124m。

为世界喀斯特天生桥高度之最。

从桥下仰视,拱孔高旷,壁立千仞;洞顶逐次崩塌断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着天坑、天生桥的形成、演化过程。

黑龙桥之后,我们将穿过青龙桥和四周的石崖所构成的“神鹰天坑”。

就来到我们的第三座桥——黑龙桥。

关于黑龙桥,有一首诗写道:“无限风光处,景致各不同;探得神仙地,美在不言中。

”黑龙桥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为三桥中最高者;桥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桥面宽达193m,亦为三桥中宽度最大者。

黑龙桥为羊水河峡谷上位置最下游的天生桥,桥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一条黑龙蜿蜒于洞顶而得名。

重庆名人故事与历史传承:历史爱好者与文化研究者

重庆名人故事与历史传承:历史爱好者与文化研究者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张学良:东北易帜,为中华民国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重庆名人在近现代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 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提倡民主、科学、进步的思
想,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张大千:他的绘画作品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为中国
绘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庆名人的个人品质与精神特点
• 元宵节:重庆地区的传统节日,观灯会、猜灯谜等活动丰富多彩
重庆在现代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创新与探索
重庆在现代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创新
• 文化产业的发展,如重庆电影、重庆文学等
•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如重庆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
•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如重庆的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
重庆在现代文化发展与传承中的探索
于巴国领土
• 秦汉时期,重庆地区隶属益州郡
重庆在古代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重庆在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西南地区的门户
• 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发生战争
• 重庆的山地地形,使其成为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
重庆在古代历史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 重庆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蜀地的粮仓
重庆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战争和事件
• 辛亥革命时期,重庆发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为陪都,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
• 解放战争时期,重庆解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重庆在近现代历史中经历了重要的社会变革
•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重庆地区的近代工业开始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成为西南地区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 如何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重庆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重庆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重庆课程设计

传统文化 重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重庆地区传统文化的特点,掌握至少三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

2. 学生能够理解重庆地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认识到地域文化对国家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两个与重庆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能够简述其背景和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设计一份关于重庆传统文化的展示报告。

2. 学生能够运用口头表达和展示技巧,清晰、自信地向同学介绍重庆的传统文化。

3. 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重庆传统文化,培养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提升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在探讨重庆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激发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结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家乡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善于表达和分享。

教学要求:教师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重庆传统文化,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巴渝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三章《巴渝文化概览》- 内容列举:巴渝历史沿革、巴渝民间艺术(如川剧、重庆评书等)、巴渝建筑特色(如吊脚楼、抗战遗址等)2. 抗战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四章《抗战文化巡礼》- 内容列举: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重要事件、抗战遗址介绍、抗战时期的著名人物3. 移民文化:- 教材章节:课本第五章《移民文化与重庆社会发展》- 内容列举:重庆移民历史、移民对重庆文化的影响、移民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系教学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巴渝文化概览,了解巴渝历史沿革和民间艺术第二课时:抗战文化巡礼,学习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三课时:移民文化与重庆社会发展,探讨移民对重庆文化的影响第四课时:小组合作,设计关于重庆传统文化的展示报告第五课时:课堂展示与交流,分享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与反馈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庆市版图之历史变迁(一)——建市至解放时期的重庆(1929—1949年)

重庆市版图之历史变迁(一)——建市至解放时期的重庆(1929—1949年)
重庆 市版 图之历史变迁 一
建市至解放时期 的重庆 ( 1 9 2 9 —1 9 4 9 年)

唐润 明
羞辖2 0 周 年
重庆 是一 座 具.  ̄ " - 3 0 0 0多 年 悠 久 历 史 的 文 化
名 城 ,从 最 早 的 “ 江少 1 4 ” ,到 隋 开 皇 三 年 ( 5 8 3
民 国以来各路军 阀对重 庆的争夺 以及重 庆政局长 时期动 荡不安 的
局面 。从 此 以后 ,直 到1 9 3 5 年7
持 、取缔 与处分; 房屋土地 的调
查 、 登 记 与使 用 ; 街 道 、 桥 梁 的 建 设 ; 新 市 场 的 开 拓 及 其 土 木 工 程 等 ; 交 通 、 电 力 、 电 话 、 自来
中,重庆长 时 期 的 军 阀 混 战 中 , 重 庆
刘 湘结束重庆长时期动荡 不 定 的 政 局
在 中国古代 历史 上, “ 城
重庆 的警察 ,萌芽 于清 光绪 三十一 年 ( 1 9 0 5 年 )。由四川通 省 警 察 总 局 总 办 按 察 使 司 黄 承 宜 、候 补道 周善培 ,联合 致 函川 东道 ,请 求改重庆保 甲为警察,
△潘 文 华
再 次 进 驻 重 庆 , 同 时 也 将 其 控 制 的 四 川 善 后 督 办 公 署 和 川 康 边 务 督办公 署迁到重 庆,从 而结束 了
局 、江 北 办 事 处 。督 办 公 署 的 主
1 9 2 2 年8 月 , 杨 森 在 军 阀 混 战中败离重 庆 。四川另一军 阀 、
内容 。
1 9 2 1 年1 1 月 , 占据 重 庆 的 四 川 I 各 军 总 司令 兼 四川 省 省 长 刘 湘

重庆导游

重庆导游

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府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年。

02)重庆开埠和建市:1891年开埠;1929年重庆建市。

03)重庆3次建都: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改元天统,以重庆为都城建立了大夏政权;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中国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重庆3次直辖:1945年,国民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重庆仍为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作为中共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中国第四个、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04)重庆位置和范围: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总面积8.2万平凡千米。

重庆是由1个特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4个小城市、969个乡和镇组成,大工业和大农业、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复合型城市。

重庆市是以汉族为主体,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等49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地区。

05)重庆地形地貌四大特点:丘陵为主;③、地貌形态组合地区分异明显;④、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

06)同季;③、日照少,云雾多,风速低,少霜雪;④、立体气候明显,气候资源丰富。

07)重庆的水资源状况:重庆市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水域面积26.77万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25%,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36条。

重庆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二章第七节东方明珠-上海市教学设计2.doc

湘教版八年级下地理第二章第七节东方明珠-上海市教学设计2.doc

“东方明珠”—上海市知识与能力1.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

运用地图说出上海市、重庆市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上海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件。

3.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4.了解重庆发达的交通运输。

5.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上海发展的促进作用。

6.了解重庆是我国最年轻的中央直辖市。

了解重庆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在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的重要作用。

7.运用地形图、通过查阅资料并用语言描述重庆市的地形特征,能在地图上找出对该市经济起重要作用的水运河道和铁路干线名称。

8.能举例说出上海、重庆市的主要工业部门。

学会分析工业分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本节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分析比较”、“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展开教学。

充分利用大量的数据、景观图片等资料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运用各种专题地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运用地图的能力。

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上海浦东的变化,总结得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掌握上海和重庆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交通的状况,运用有关的资料和数据分析两地的经济差异,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归纳得出两地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结合当前的经济建设让学生运用想象展望上海和重庆未来的发展前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2.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让学生了解国家投资建设三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西部,培养学生对西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运用专题地图逐项分析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交通状况,让学生思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使学生对上海有更深的了解。

运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掌握上海和重庆的异同点。

重点1.上海市的城市职能。

2.重庆市的交通状况。

有关四川和重庆历史的书籍

有关四川和重庆历史的书籍

有关四川和重庆历史的书籍一、《蜀道难》《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描述了他穿越蜀道的艰难经历。

蜀道是连接四川和其他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古代,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四川的历史悠久,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在这本书中,李白通过描绘自己的旅途,展现了蜀道的险峻和艰苦,也反映了四川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二、《重庆漫记》《重庆漫记》是作家杨牧的作品,以幽默风趣的笔触,生动地描述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

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四川的一个副省级行政区。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

这本书以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为背景,让读者了解重庆的过去和现在,体验这座城市的魅力。

三、《巴蜀之国》《巴蜀之国》是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作,详细讲述了巴蜀地区的历史。

巴蜀是古代四川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实体,也是中国南方的一个重要文化中心。

这本书通过对巴蜀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巴蜀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四、《重庆风情》《重庆风情》是摄影师李晓勇的作品,通过精美的照片展现了重庆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重庆作为一个山城,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城市风情。

这本书将读者带入重庆的山水之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五、《蜀中历史文化导读》《蜀中历史文化导读》是历史学家王庆国的作品,通过对蜀中地区历史文化的梳理和解读,向读者介绍了四川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蜀中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使读者对四川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六、《重庆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会编写的一本专题书籍,以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介绍了重庆的历史和文化名城。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重庆的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化传统等方面,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七、《巴蜀古城图志》《巴蜀古城图志》是地理学家赵家豪的作品,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四川地区的古城风貌和历史遗迹。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是中国移民专题博物馆,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从不同角 度展示了移民入蜀的政治背景、经济因素以及入蜀线路等,充分反映“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
湖广会馆匾额博物馆收藏明清致近代的各种匾额,分门别类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的文化历史,是明清时代以 来川渝一带民风民俗变迁的缩影。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特色与众不同,在园林造景上多采用江南式园林的手法,会馆院落之间高大的封火墙把会 馆分割成若干小院落,每个小院落间又有小门连接,空间上并不断绝。这样,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风 貌,这是江南园林的特点和徽式建筑结构的结合。
主要景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1
八省会馆
02
禹王宫
03
广东公所
04
齐安公所
06
重庆湖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扩建,是清代前期到民国初年重庆的移民文化、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清代重庆作为繁华商皋的历史见证。
建筑布局
结构
特点
重庆湖广会馆,又名禹王庙,位于重庆渝中区东水门正街4号,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整个湖广会馆是由5个 部分组成,分别是:戏台,供同乡文化娱乐。第二是院坝,供露天观戏,及乡亲聚会用,第三,两旁的耳房,就 是议事厅,第四个就是主殿堂,供祭祀大禹或先贤用,最后一个就是厢房,位于院坝左右两侧,供乡友读书和食 宿用。
广东公所又名南华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四合院布局。四周高墙耸立,院内以戏楼为中心,是整个会馆 建筑群中较大的戏台。戏楼为木结构歇山式淡绿加黄色琉璃瓦顶,戏台周围栏板雕刻有西游记、西厢记等中国传 统戏曲故事。
齐安公所是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是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建筑,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天井除外),仅次于 禹王宫。齐安公所戏台是湖广会馆建筑群保存较为完整、精美的戏台,戏楼周围的精致木雕当中,有两幅浮雕分 别反映了移民祖籍地和居住地的环境,意义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宗教与巫术 2)神话与传说 3)音乐与舞蹈 “巴渝舞” 4)巴人风情 :住、丧葬习俗
今天的“巴国城”
入口前墙面的主题壁画
入口大门
巴国城大门联:”重镇天开巴子国 上卿礼遇楚王城”
大门进去正对雕塑
城墙
里面建筑的建筑风格
巴国城公园的风景图片
三、秦时巴郡和筑江州城
四筑渝城: 秦末张仪首筑重庆城 三国蜀汉李严父子二筑重庆城 宋末彭大雅三筑重庆城 明洪武初年戴鼎四筑重庆城
巴人图语

6000年前,巴人 创造了早于甲骨文 2000多年的象形文字-"巴人图语"。从涪陵 小田溪,开县余家坝、 綦江东笋坝以及三峡 地区近年来出土的兵 器、乐器、玺印等青 铜器物上,发现共有 200多个"巴人图语"。
(二)巴国建立和巴文化
古巴国


1、勤劳善战的巴人 巴人,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巴族 的构成,主要有两大部族集团。一是从东方迁到 今渝、鄂、湘、陕交界处的廪君族;二是原来就 生活于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賨、苴、共、奴、 蠁、夷、蜑等。 距今约3700年前。


发掘时间:1978年,为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 出土的物件:300余件旧石器和动、植物化石。大多位于 地表以下8米的沼泽地层中。还出土有人类肱骨化石一段, 通过碳14测定其年代为距今24450±850年。 工具:石片工具为主,石核工具次之。形制都相当原始, 粗大而厚重,以刮削器为主,次为砍砸器。 主要经济活动:食物采集为主,狩猎活动次之。 气候推断:那时重庆西部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属于亚热 带或暖亚热带气候,比重庆西部地区现代气候稍热,植被 茂密,果实丰富。
巫峡

先巴文明 秦时巴郡和筑江州城 东汉三分巴郡 隋唐改江州为渝州 北宋——“重庆”地名由来 元代的重庆路和大夏国 明清时期的重庆府 民国时期的市——直辖市——陪都 中央直辖市到“新特区”

教学重点:先巴文明的代表 巴文化的成就
思考题:1、为什么就巫山是东方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2、先巴文明的代表有哪些? 3、简述巴蔓子 4、巴人宗教信仰有何特点? 名词解释:巫山人 大禹治水 巴蛇吞象 巴渝舞 课后作业: 结合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巴蔓子的看法。



3、富裕的巴国的社会经济 农业 青铜工艺业 制盐业 丹砂矿业 手工业 酿酒业 纺织业与编织业 制瓷业与制陶业 商业

4、灿烂的巴文化 巴文化是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 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其社会结构的总和。
濮、賨、苴、共、奴、蠁、夷、蜑
巴文化的主要代表
二、“重庆历史与文化”与“历史”和“文 化”的关系:
(一)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基本含义: 1、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过程,或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2、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 3、历史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 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人类的历史具有的特点? 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 第三,复杂性; 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与自然史有密切的联系。



秦末张仪首筑重庆城


张仪(?—310年),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游说 诸侯,秦得为大夫,创连横之术。秦惠王9年(前 316年),与司马错奉命伐蜀,灭蜀国、巴一国。 后辞相职,任秦江州守将。 江州城:地处渝中半岛前端,城区面积约2平 方公里,四周筑有城墙,建有仓库、民居、军营。 在今朝天门、望龙门、千厮门、小会字之间筑就 土城。改变了巴国以山为城的传统,这是重庆有 城之始,被称为重庆有城之父。




2、文化的要素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②语言和符号。③ 规 范体系。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⑤物质产品。 3、文化的一般特征 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 的。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③文化是一定区域共有 的。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⑤文化具 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1959年至1975年,四川博物馆等组成联合考察队进 行了三次发掘,发掘总面积570平方米,清理墓葬208座, 出土文物170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镰、纺轮、骨针、 蚌镰等生产工具。陶器以红陶为主,黑陶、灰陶次之,三 足器极少。彩陶文饰和戳印纹颇具特色。器形有豆、曲腹 杯、碗、罐、盘、瓶、盆等,其中筒形瓶、高圈足深腹豆 和曲腹杯是大溪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装饰品有玉、石、 骨、象牙、兽牙等几种,主要有耳饰、项饰和臂饰三类。 还有空心石球人面浮雕悬饰等艺术品。

(3)巴国的鼎盛时期:春秋末叶至战国晚期
《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 治阆中。” 巴曼子
(4)巴国的灭亡时期:前316年

巴曼子墓俗称“将军坟”,位于渝 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旁。墓地为拱形 石洞,面积约20平方米。正面嵌青 峡石碑,现存墓碑为民国初荣县但 懋辛题,曰“东周巴将军曼子之 墓”。 巴曼子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 国时代巴国的将军。楚王“以上卿 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 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 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巴 曼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历代皆 有所修葺。现存巴曼子墓重建于
奉节智人:距今14万年左右

地点: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的云雾乡兴隆洞 出土物件:一颗古人类右侧第三臼齿化石,20 件石制品,数十件哺乳动物化石,3件具有加 工痕迹的动物牙齿,1件184厘米的剑齿象门齿 化石,上有几组刻划纹清晰可辨。
2、铜梁文化和大溪文化:


“铜梁文化”简介
(铜梁县张二塘村,2.1万年前)

(三)重庆历史与文化
重庆历史与文化就是探究重庆地区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一门综合性 人文学科。既包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分析和探 究,也包括对重庆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物质、精神财 富的分析和探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重庆历史 与文化,就是重庆历史和重庆文化。
三、重庆的历史沿革
专题一
重庆的历史沿革
一、重庆的地理人文环境概述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中央直辖市 面积:8.2万平方公里,辖原重庆市和万县市、涪
陵市、黔江地区的40个区市县。(辖19个区,17个县, 4个自治县 ,1259个乡镇 )


人口
3,144.23万人

重庆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 的特大型城市(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 群)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 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
(二)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 “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主要 意 思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存在的 事物相对而言的。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 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称之为文化。 中国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 制 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我 国古代 “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 文化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或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首先是由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 华· 泰勒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杂体,要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与
2、古巴王国的兴亡
(1)巴国的建立:周武王时

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陕南的汉水上游,南及大巴山北缘。


(2)巴国的发展时期:春秋时期
巴人西迁,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征服和融合长 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东至奉节、西到宜宾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 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 。



巫山县
美丽的巫山
巫山大昌古镇
(一)先巴文明 1、巫山人——重庆地区最早的人类
一处可以动摇人类“非洲起源说”的遗 址
龙骨坡遗址
发掘于 1986年 ,占地约700平方米,经过三次坪场发掘,在遗址发现了古人类 门齿和犬齿的颌骨化石,以及巨猴 、 剑齿虎 、 双角犀 等化石。经考证,这些化 石属 距今204万年,其人类化石被称为 巫山人 ,与 东非 早更新世能人处于同一 中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三峡。 进化水平。 龙骨坡遗址的重大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空缺,同时动摇 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也证实了人类不是单一起源的论断,对于人类起 源
宋末彭大雅三筑重庆城


彭大雅,江西鄱阳人,进士出身,曾出使蒙 古,著有《黑鞑纪实》等著作。在蒙古军侵占川 西、川北,四川行政长官战死的危急时刻,他以 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就在彭大雅筑城竣工, 被屡进谗言,昏庸的宋理宗将他革职查办。第二 年,又被贬为庶人,发配赣州,不久,在忧愤中 死去。 重庆城扩大了两倍,从较场口一线拓宽至了今 临江门、通元门一带,第一次建砖石结构的大城, 奠定了古城的基本规模。
一、重庆的地理人文环境概述

2、钟灵毓秀的山川地理
位置:东经105°11„—110°11‟、
北纬28°10'—32°13'
气候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
风性湿润气候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
积较大。
河流:主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
涪江、綦江、大宁河
西陵峡
瞿塘峡
巫峡

3、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重庆市拥有 55个民族(缺乌孜别克族)。人口最多的 为汉族(91%)。少数民族总人口197.36万人(占全市人 口6.4%)。主要为土家族(142.4万人,全市人口5%, 少数民族人口72.2%)、苗族(约50.2万人,全市人口 2%,少数民族人口的25.4%)等。少数民族较多的乡镇 有45个,有8个民族乡。 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 摆手舞、赶年、花灯,苗族有赶秋节、踩山节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