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石灰吟》精品课件

烈火焚烧 02
引导学生懂得:人的成长需 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种种磨练, 要在此中成长
要留清白 04
让学生理解:不论经受什么 艰难困苦,我们要保持一身 正气,为国献身
引导学生音韵节奏朗读
千锤/万击//出深 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音韵节奏
我国古诗词均是由音韵节 奏的,诗词写完之后是唱 出来的特别要注意
让学生读懂于谦
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了什么教育? 我们要学习于谦的哪些高尚品格?
交流展示赏析评价
埋藏在深山之中千 锤万击
石头变成了白灰粉 骨碎身
做人做事就应当要 留清白


经过烈火的考验烈 火焚烧

教师过渡质疑:为 什么?
第四章
学习小结
采用开放式朗读方法
开放式朗读,要求读准 字音教师不做具体规定,
借助课后的注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

询问学生
通过自学,你读懂了 什么?学生回答

展示课件
出示课件:伯牙善 鼓琴,这说明什么?
学生自学
自学为主,要学会用 自己的话读懂意思

点拨总结
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 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
抒发对诗人的无限崇敬
一诵---少年抒怀
想想当时的于谦为什么要写 这首诗呢?假如你就是当年 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 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介绍作者创作背景
于谦十二岁时的所见所感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 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 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 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 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 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 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 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 人生的追求。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石灰吟》精品课件

• 正统十四年间,英宗皇帝一意孤行,胡 乱行军,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 敌人俘虏。面对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 帝,蒙古部队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 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 而朝中大臣只顾逃命。当所有人都对现 状绝望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担当重 任,一力承担,苦苦支撑,直至胜利的 到来。
好像 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若等闲。
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 害怕,只要能将清白 留在人间。

粉身碎骨/浑不怕,
指石灰洁白的颜色, 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句一语双关,借 石灰不顾一切洁白的 特点来表明自己的志 向:要不惜一切代价, 不畏艰难险阻,保持 高尚清白的品格和追 求自己所从事的事 业——为国为民的人 生理想。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chuí)/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fén)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会写
chuí záo
锤凿
千锤万凿
我会写
fén

焚烧
返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朗读时注意 节奏和重音,找出生字词。
中的意境,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悟最深的一 句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
烈火焚烧若等闲。 把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 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 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 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 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 三句“粉骨碎身全不怕”。“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 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 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 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 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 较。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石灰吟》教学设计【设计依据】1.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词、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2.教材分析《石灰吟》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作者是明朝大臣、军事家于谦。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学情分析在教授《石灰吟》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年龄和认知水平来看,学生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但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生僻字的理解、诗句的赏析等,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这首古诗的精髓。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引导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1)学生集体复习背诵《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马诗》。

(2)师:“诗鬼”李贺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个事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运用托物言志表现手法的古诗《石灰吟》。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石灰吟》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课件(完美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石灰吟》课件(完美版)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理解 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的?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译文:即使粉 身碎骨也毫不 惧怕,只要把 高尚的节操留 在人世间。 (课后第二题)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石灰吟》是部编本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10课的教学内容,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

让学生明白本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首诗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贺的《马诗》,请同学们齐声背诵这首诗。

2、同学们猜猜看老师准备用洁白的粉笔写哪几个字呢?板书:石灰吟3、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吗?【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

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忠肃。

】4、质疑:那么这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让我们跟随诗人于谦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两遍之后停下来。

2、检查自读情况。

(1)在刚才读古诗时有没有字的读音或是难读的句子需要提醒大家的。

①师:教学本课生字“焚”和“烧”对比。

这两个字都带有“火”字旁,但因为字的结构不同,“火”字旁的写法就不一样:“焚”字是上下结构,“火”字写得舒展;“烧”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的“火”字旁就要注意让位了,把最后的捺笔变成了点。

②“粉骨碎身”容易读成“粉身碎骨”。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二《石灰吟》 ppt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二《石灰吟》 ppt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 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 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 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 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
石灰吟
【明】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仅仅在讲石灰吗?
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 间隐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 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个字,猜测一 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 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 有理由,有根据。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 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 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 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 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 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 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是夸张手法。
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 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
浑: 都。
清白: 双关语,既指石灰洁白的颜色,也象征高尚的节操。
千锤万凿出深山, 经过千万次敲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石,
烈火焚烧若等闲。 面对熊熊烈火的焚烧好像跟平常事一样。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不畏惧,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们还要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于是我变成了熟石灰,这时的我很像一块软软的洁白的年糕, 人们将我涂在墙上,既能保护墙面,又能美化墙面。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咏物诗赏析——《石灰吟》《竹石》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咏物诗赏析——《石灰吟》《竹石》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走进诗人: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 雄,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 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 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 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 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 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 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 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 了这位民族英雄。 《石灰吟》是于谦十二岁 时写下的一首明志诗,这首 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 的真实写照。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授课人:陈 静
你知道吗?
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 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 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 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 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 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 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 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 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 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你们教室的白 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在人间。
竹 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小组交流讨论:
正确、流利地朗读《竹石》,思考:
1、作者在诗中写了竹子有哪些特点? 2、作者赞颂了竹子怎样的品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青 松
陈毅
墨 梅
(元)王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
信丰县正平中心小学谢媛媛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正平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34161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2、了解于谦的生平,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重点)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
4、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释题。

1、课件出示石灰的图片,师用文字对石灰的特点进行简洁描述。

(让学生直观形象描写石灰)。

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同学们,“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生:“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我是通过古诗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学习古诗可以借助古诗下面的注释来理解古诗,这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方法。

那你们之前学过类似的古诗吗?引导学生背诵《暮江吟》、《游子吟》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吟”是一种古代诗歌的形式。

具有吟诵、赞美之意。

“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生:赞美、吟诵石灰。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吟诵石灰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原因了。

二、了解作者
师:老师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谁来和大家分享分享?(指名汇报),师PPT出示于谦简介让学生读一读。

孩子们,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于谦的《石灰吟》。

三、品析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学好一首古诗呢?生说:读
(一)读准字音
1、那么我们要想把一首诗读好,应该怎么读呢?(生汇报)是的,首先应该是读准字音,谁愿意来读一读呢?点名读,学生点评(流利、字正腔圆),你能读给大家听一下吗?全班同学向他们一样读。

(二)读出节奏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一首诗刚拿到就能读的这么好,但是老师觉得一首诗要想读的更好还要读出什么呢?(读出节奏),是的,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你们根据老师读的节奏来划分。

指名汇报,那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出来呢?学生读完后指名点评。

学生个别读,师生一起读,学生再齐读。

(在个别读的比较中把读的能力进行提高)
(三)读出画面
同学们,一首诗犹如一幅画,这首诗只有短短的28个字,但是只要我们用心的读,你会发现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读呢?我应该静下心来用心的读。

师:此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解释诗句的意思,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等
师:同学们,这首诗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它只是单单的在写石灰吗?(不是)其实是在写作者自己,那于谦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赞美石灰呢?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石头呀!
教师配乐讲述于谦的背景经历
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1、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

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曾平反很多冤案,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

但同时也有不少贪官污吏对他恨之入骨,一心要置他于死地。

如有一个叫王振的宦官,当时把持朝政,上京城的官员都要给他送礼,而于谦每次到京城办事,从不送礼。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
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1.里巷内外的门。

后多借指里巷。

2.泛指民间。

3.借指平民。

)
指名说对于谦的认识,然后引导朗诵诗歌。

2、公元1449年,明英宗听信王振的怂恿,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入侵的瓦剌军作战。

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郕(chéng)王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来英宗也得以归国。

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

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就是不逃。

同学们,此时的于谦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不怕牺牲)师小结:石灰如人,人如石灰。

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师:这首诗不仅是赞美石灰,更多的是借石灰来写于谦,这种写法叫什么呢?(板书:托物言志)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经历了千难万苦、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于谦是不是得我们敬佩?请同学们带着对他的这种敬佩之情把前两句诗再读一遍。

(四)读出感情
同学门,于谦的这首《石灰吟》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28个字,但是透过这28个字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于谦呢?(不怕牺牲、刚正不阿等)是的,就是这短短的28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坚强不屈、刚正不阿、不怕牺牲、洁身自好的于谦,那让我们带着这份情去读出他的浩然正气,所以,同学们我们要想把古诗学好就要读出诗的感情。

让我们来好好朗诵这首诗,在赞颂石灰中,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情怀
你们知道吗?于谦创作《石灰吟》时多大年纪?学生猜一猜并且说出理由。

最后告知学生:于谦十二岁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

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指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少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满怀壮志的于谦。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

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

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带着思考,深沉的)(指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
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

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先指读再齐读);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老百姓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jiào律贪之洁。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崇高精神。

人已远去,精神长存,让我们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齐读)。

四、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竹石》、《墨梅》让学生品读。

(于谦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身碎骨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于谦?我们还明白了当我们拿到一首诗我们应该怎样读呢?(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感情)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明]于谦
读准字音坚强不屈
读出节奏不怕牺牲
读出画面刚正不阿
读出感情洁身自好
托物言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