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合集下载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1.2 宜居城市需求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2.2 调查问卷设计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3.2 城市绿化率3.3 交通便利性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4.2 成都4.3 杭州5. 宜居城市建设建议5.1 提高环境管理水平5.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3 增加绿地建设6. 结论7.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城市环境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噪音污染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1.2 宜居城市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人们希望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居住,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了多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包括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等,以全面了解各个城市的宜居情况。

2.2 调查问卷设计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对宜居城市的需求和期望,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并对多个城市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客观的数据。

3. 城市宜居指标3.1 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通过PM2.5浓度、臭氧含量等指标来评估各城市的空气质量。

3.2 城市绿化率城市绿化率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是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3.3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影响深远,本研究将交通拥堵指数、公共交通覆盖率等因素纳入考虑。

4. 典型宜居城市案例分析4.1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空气质量改善、城市绿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努力,成为典型的宜居城市之一。

4.2 成都成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盛誉,城市绿化率高、交通便利性好,被誉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

4.3 杭州杭州以其美丽的风景和宜人的气候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城市绿化率高、空气质量好,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典范。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宜居城市是指居民生活质量高、宜人的城市环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

本报告旨在研究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分析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的宜居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方面,城市环境逐渐改善,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噪音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城市绿化覆盖率逐年提高。

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出行便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宜居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负担过重、户籍限制、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等。

三、宜居城市的重要因素1.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因素。

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但仍需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线城市与中小城市、城乡差距还是比较大,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3.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与建设是宜居城市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流畅,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四、提升宜居城市建设的策略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降低空气、水、土壤的污染程度。

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

2.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3.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系统的便利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中国科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中国科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沈阳一、引言城市宜居性是人们选择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沈阳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来此定居和发展。

本文将对沈阳市的宜居性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沈阳市宜居程度的参考。

二、气候条件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气候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而湿润,冬季寒冷而干燥。

四季分明,春秋两季天气宜人。

由于地处内陆,与海洋距离较远,沈阳市年降水量相对较少。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沈阳市具备了适宜居住的环境。

三、交通便利度交通便利度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沈阳市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首先,沈阳市拥有完善的公路系统,连接了周边的各个城市和地区。

其次,沈阳市还拥有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方便人们快速到达其他城市。

此外,沈阳市还有多个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和出租车,方便人们在城市内部的出行。

四、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阳市拥有众多的优质学校和教育机构。

从幼儿园到大学,沈阳市都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高校,如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

这些学校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较高的声誉,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五、医疗设施医疗设施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沈阳市拥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医疗资源。

市内有多家综合性大型医院,可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同时,沈阳市还有一些专科医院和诊所,为居民提供更专业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疗资源的充足和质量的高水平,使得居民在生病时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六、文化娱乐文化娱乐设施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沈阳市拥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

市内有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

此外,沈阳市还有多个剧院、音乐厅和电影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居民可以在工作之余感受城市的文化氛围,享受多样化的娱乐活动。

七、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doc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篇一: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国宜居城市排行榜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日前发布《XX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

珠海、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位居前十。

从百强名单中统计得出,安徽凭借芜湖等9座城市入选数与广东、山东并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浙江、江苏。

据悉,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核心指标来自于城市建设与管理、房价收入比与人均住宅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方面。

全国十强:珠海香港海口持续保持前三XX年,在中国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排名中,珠海、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位居前十。

从前十名强城市的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舟山、无锡、杭州和苏州四市入选,占比较高;海南省入选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十强,且位次较为靠前;整体看来,前10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南省。

从XX年宜居竞争力全国十强的具体指数看,前十强差距相对较大,珠海一枝独秀特点突出,指数在0.9以上的城市只有香港,仅三座城市指数在0.8-0.9之间,0.8以下的城市占据一半。

此外,从连续三年全国十强的比较看,珠海、香港和海口是继XX年后,再次锁定前三。

百强分布: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强安徽9城入选并列第三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浙江、江苏、广东、安徽、山东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1个、10个、9个、9个、9个;江西、福建位列第二层级,入选城市分别为7个、6个;辽宁、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位列第四层级,入选全国宜居百强城市分别为4个、4个、4个、3个、3个、3个;其他省份除黑龙江、宁夏、重庆为零外,都只有1个城市入选。

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比例看,浙江优势明显,11城全部入选百强;黑龙江12城、宁夏5城在全国宜居百强城市中颗粒无收,河南、甘肃、贵州、吉林、陕西、云南和山西入选比例也极低。

在报告统计的289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中,安徽省的芜湖、合肥、铜陵均归属于“宜居竞争力最好”这一个板块,该板块共有50个城市,珠海高居第一,芜湖为20位,合肥为26位,铜陵为30位,芜湖成为安徽省排名最前的城市。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摘要本项研究深入剖析了中国宜居城市的现有状态及其未来发展路径,通过一套精心构建的评估标准,对中国宜居城市的全貌进行了透彻审视。

研究揭示,良好的生态环境、稳固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判定城市宜居性的三大核心要素。

尽管中国在构建宜居城市方面已取得斐然成绩,但仍需应对诸如人口快速膨胀与资源分配紧张等紧迫问题。

与国际领先的宜居城市相比较,中国在生态保护、经济均衡发展和社会服务优化领域,尚存广阔的改进余地。

本研究在借鉴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基础上,提出了多方位的策略倡议:增强政府财政投入,鼓励全民参与共建,以及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旨在为推动中国宜居城市迈向更高品质的发展轨道提供可行方案。

研究进一步指出,宜居城市建设不仅关乎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更需注重城市的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

因此,未来中国宜居城市的发展应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和谐宜居的社会环境。

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中国宜居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宜居城市;评价指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公共服务;对策建议;未来展望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5)第二章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 (7)2.1 生态环境指标 (7)2.2 社会经济指标 (8)2.3 公共服务指标 (9)第三章中国宜居城市的现状分析 (11)3.1 宜居城市的区域分布 (11)3.2 宜居城市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11)第四章国际宜居城市案例分析 (13)4.1 国际宜居城市的成功经验 (13)4.2 与中国宜居城市的对比分析 (14)第五章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5)5.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5)5.2 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16)5.3 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16)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18)6.1 研究结论 (18)6.2 研究展望 (19)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城市化步伐的急剧加速,城市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众多人的首选。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宜居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宜居城市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宜居城市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宜居城市。

二、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是指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质量的城市。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良好的居住环境、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等。

三、宜居城市的特点1. 良好的居住环境:宜居城市的居民可以享受到美丽的住房环境,有安全可靠的供水、供电和供热系统,以及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

2.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宜居城市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机构,包括优质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居民可以得到良好的教育培训,提升自身素质。

3. 便捷的交通网络:宜居城市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便于居民出行。

同时,宜居城市还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

4. 丰富的文化娱乐设施:宜居城市拥有多样化的文化娱乐设施,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运动场馆等,能满足居民的各种文化和娱乐需求。

5.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宜居城市为居民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和失业保险,使居民生活无忧。

6. 良好的空气质量:宜居城市注重环境保护,致力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建立监测体系,保障居民的健康。

7. 优美的自然环境:宜居城市拥有大量的公园、绿地和湖泊等自然景观,为居民提供休闲和健身的场所,增加生活乐趣。

四、如何评价宜居城市评价宜居城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居民满意度调查、城市发展指标、环境指标等。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了解居民对城市环境、教育、交通等方面的满意度,从而评价宜居程度。

2. 城市发展指标:从经济、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指标,评估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判断城市是否宜居。

3. 环境指标: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判断城市是否宜居。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Research Report on livable cities in China 2020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文档小泰温馨提示:研究报告分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的内容和假设、研究的步骤及过程以及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研究报告内容的逻辑性是整个研究思路逻辑性的写照。

本文档根据研究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xxx学院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而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那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xxxxx学院内容是什么?下面小泰为大家揭秘。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宜居城市报告重点摘要
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
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的前10名。

研究表明,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
分最高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
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其中,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
全性评价均较高。

本人主要负责钢结构分公司生产、技术工艺及质量管理工作,本年度分公司较好完成
了各项生产任务及生产指标,先后承担并完成新1、2号高炉钢冷却壁制作、6m焦炉炉柱
生产、120吨大转炉技改、热轧二期工程、冷轧厂房建设及集团技改3000吨H型钢制作等任务,并取得良好成绩,1~3季度产量较去年同期有大幅提高,并创造1200吨月产量记录。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
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而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这方面评价最高的5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
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三线城市为主。

此次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

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
性评价结果明显不同。

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
元以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

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
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发布:居民幸福感厦门第一!
中国科学院宜居城市研究团队14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课题组介绍,该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
宜居感受。

城市宜居性与居民幸福感存在对应性,通常宜居指数高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排
名也较靠前。

《报告》显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宜
居指数排名全国40个被调查城市前10名。

北京和广州宜居指数分别为56.24分和56.78分,分别位居倒数第一名和第二名。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

40个被调查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相对较低且得分较为集中,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59和59.11分,属于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领域。

而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

40个被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

在40个被调查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
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周三(16日)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丹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而布隆迪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国家。

环境宜人提升幸福感
研究显示,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也是城市宜居指数排名靠前的城市。

另外,不同群体对
幸福感的认知也不同。

其中,女性、中年人的幸福感更高;高学历、从事生产性行业群体
感觉更幸福。

课题组介绍,环境的宜人性对居民的幸福感有正面的作用。

在光照充足、气温适宜的
地区,城市的宜居性明显优于干旱内陆地区,居民对身体健康状态和生活稳定性有更高的
评价,相应地也对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和幸福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
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
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

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高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
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高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
威海。

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最高,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
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
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
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

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距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距离。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
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
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

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

此外,
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
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我国城市宜居性三短板为安全、健康、交通
报告对中国40个案例城市不同维度的城市宜居性评价比较发现,居民评价得分最高
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依次是人文环境舒适度、交通便
捷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

(二)对科室的基础设施在现有条件上作出一些合理的调整和完善。

对抢救药品和器材
及无菌物品作了补充,进行规范化管理;
中国宜居城市的分维度评价
一线城市的城市安全性评价较高。

城市安全性维度评价在6大指标中得分最低,距离
全国宜居指数平均值差距达到4分以上,但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全性评价均较高。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评价整体领先。

公共服务设施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主要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南京、青岛、成都、济南和昆明等著名的旅游城市,
得分均超过65分。

东部沿海城市的自然环境宜人性更强。

自然环境宜人性评价最高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和南京,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

文化特质提升了城市人文环境舒适性。

人文环境舒适性评价最高的城市主要包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威海等城市,均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抑或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

二三线城市的交通便捷性评价较高。

交通便捷性评价最高的城市分别为厦门、苏州、
济南、海口和银川等,另外威海、石家庄和昆明的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高,主要以二
三线城市为主。

东部沿海和西部高原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

40个调查城市的环境健康性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58.24、59.17分,是制约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瓶颈。

在40个案例城市中,环境健康性评价较高的不仅包括厦门、青岛和威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还包括西宁和银川等西部地区高原城市。

中等收入人群对城市宜居性的满意度最高
同时,我清醒地认识到,我工作中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离组织的要求和同志们的期
望还有很大的距离,如教学管理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提高幅度还达不到领导的期望;管理
水平和能力有限,未能给同志们提供称心如意的服务等等。

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感受。


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不同年龄、学历、户籍状况、家庭月收入等属性的居民对城市宜居性
评价结果明显不同。

其中,20-29岁、40-49岁、本地户口、高学历、家庭月收入5000以
下和2万元以上等社会群体的城市宜居性评价较低。

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要高
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最幸福的城市在哪里?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排名最高的依次是厦门、威海、宁波、济南和苏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