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岩石渗透率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值计算-胡状集胡5块为例

储层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值计算 -胡状集胡 5块为例摘要:胡5块为常压低渗油藏,含油井段2700~3300米,孔隙度主要分布在5~17%,平均孔隙度为10%,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4×10-3um2,平均渗透率2.6×10-3um2,属于低孔低渗储层。
以胡5块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为例,针对砂岩储层物性孔隙结构特征,结合岩心分析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含油岩心饱和相渗曲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喉道半径下限法,以及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相渗曲线组合法等方法确定了该储层的物性下限值。
关键词:胡5块低孔低渗储集层物性下限利用高压压汞实验与物性实验相结合,相渗实验与物性实验相结合,确定出低渗储集层的物性下限值。
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及渗透率下限值,是识别油气层、计算储量必需的参数,通过喉道半径下限法、相渗曲线法相结合的方法,求取胡5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下限值。
1喉道半径下限法储集层喉道下限法是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确定0.05~0.1μm 为储集层的孔喉下限值 [1-4] ,然后根据压汞实验中孔隙度与孔喉半径(孔喉半径中值)的关系求出孔隙度的下限值,最后利用孔渗的关系,求解渗透率的下限值。
图 1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相关关系在胡5块共对84块岩心样品进行了压汞实验。
由孔喉半径中值和孔隙度的关系(图2)可看出,在胡5块低渗储层,当孔喉半径中值为0.05μm时,孔隙度为7.85%;当孔喉半径中值为0.1μm 时,孔隙度为8.23%。
考虑前人研究实验,以0.05μm 作为胡5块储集层孔喉下限值,则孔隙度的下限值为 7.85%。
结合胡5块孔渗的相关性(图 1),确定渗透率的下限值为0.36×10-3μm2。
图 2 孔喉半径中值与孔隙度的关系2相渗曲线法将相渗曲线中油水相渗透率的交点所对应的含水饱和度是该层具有原油产能的界限。
利用岩心分析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的关系即可求出孔隙度的下限值,根据孔渗的相关关系又可求出渗透率的下限值。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1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复习题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油田水一、名词解释石油、石油的灰分、组分组成、石油的比重、石油的荧光性;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凝析油)、固态气水合物、煤型气、煤成气、煤层气;油田水、油田水矿化度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
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
3.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4. 简述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
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
(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6. 描述石油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7. 简述天然气依其分布特征在地壳中的产出类型及分布特征。
8. 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特征。
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
第二章油气生成与烃源岩一、名词解释沉积有机质、干酪根、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门限深度)、生油窗、烃源岩、有机碳、有机质成熟度、氯仿沥青“A”、CPI值、TTI法(值);二、问答题1.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2.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3.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
(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
)5.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
6.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
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
9.油源对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目前常用的油源对比的指标有哪几类?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一、名词解释储集层、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有效(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结构、流体饱和度、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二、问答题1.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
2.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
(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
致密储层岩石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试验分析

83. 4 94. 9 83. 8
9 175. 3 10 534. 5 9 642. 2
泊松比
0. 342 0. 350 0. 336
2 试验结果分析
2. 1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 由试验曲线( 见图 5) 可以看出,川中地区沙溪
庙组砂岩的应力 - 应变曲线形态属于塑 - 弹性变 形; 苏里格砂岩的应力 - 应变曲线形态可分为 3 种 类型: 塑 - 弹性变形,弹性变形和弹 - 塑性变形,其 中又以第一种变形为主。应力 - 应变曲线开始时显 示微向上凹的特征,这主要是岩石内微裂隙和孔隙
苏里格气田储层致密砂岩进行了模拟地层条件的岩石力学性质测试,获得了致密砂岩在储层条件下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抗
压强度等岩石力学参数。采用岩石显微组构分析和岩石力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为该类型储
层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基本参数。
关键词:致密砂岩 岩石力学 影响因素 试验研究 参数
编号
R9 - 2 R9 - 3
R2
层位
沙溪庙 沙溪庙 沙溪庙
表 1 沙溪庙岩石三轴试验结果表
长度 / cm
井深均值 / m
围压 / MPa
孔隙压力 / 抗压强度 / 弹性模量 /
பைடு நூலகம்
MPa
MPa
MPa
4. 55 4. 02 4. 94
2 464. 47 2 475. 23
56. 68 56. 93
24. 64 24. 75
通过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 见图 1 ~ 4) 分析表明,研究区储集空间类型均以以残余粒间孔、
收稿日期:2011 - 04 - 02; 改回日期:2011 - 06 - 16 作者简介:杨海博( 1984—)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层保护与油 气田开发试 验 研 究 方 面 的 工 作。电 话: 15805466591,E - mail: lanhai. 2007@ 163. com。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一)、储层的“四性”关系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
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
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
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
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
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
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
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
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
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
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电阻率曲线是识别油水层最重要的曲线。
理论上来说,感应曲线因其在地层中的电流线是环状的,那么,地层的等效电阻是并联的,它比普通视电阻率曲线及侧向测井更能识别相对低阻的地层。
所以,一般最好用感应测井曲线识别油水层。
油层电阻率幅度大,含油段的储层电阻率是水层电阻率的1.5—4倍,深、浅探测幅度差小,含油层的深感应电阻率大致为50—150Ωm。
5gc-v2x渗透率

5gc-v2x渗透率5G 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是一种基于5G网络的车联网技术,它将车辆与周围环境以及其他车辆进行连接和通信。
而5G C-V2X渗透率则是衡量5G C-V2X技术在车辆中的普及程度和应用广度的指标。
本文将围绕5G C-V2X渗透率展开讨论,从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阐述其重要性和前景。
一、5G C-V2X技术概述5G C-V2X技术是指通过基于5G网络的车辆间通信,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行人和其他车辆之间的高效交互和信息交流。
它利用5G的高速、低延迟和大连接性等特点,为车辆提供了更强大的通信能力和智能化服务。
5G C-V2X技术包括车辆对车辆(V2V)、车辆对基础设施(V2I)和车辆对行人(V2P)等通信模式,为交通安全、智能驾驶和交通效率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二、5G C-V2X渗透率的意义1. 提升交通安全性:通过5G C-V2X技术,车辆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并与其他车辆、行人和道路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
这有助于提前预警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大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2. 促进交通效率:5G C-V2X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行驶和交通流优化。
通过实时交互和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交通拥堵、优化信号灯控制等,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行程时间和能源消耗。
3. 推动智能驾驶发展:5G C-V2X技术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高精度定位、车辆自动跟随、自动超车等功能,为智能驾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4. 促进车联网应用:5G C-V2X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云端的高速连接,为车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通过5G网络,车辆可以获取丰富的互联网服务,如导航、娱乐、在线支付等,提升驾乘体验和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三、5G C-V2X渗透率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 技术成熟度:目前,5G C-V2X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技术标准、频谱分配和设备兼容性等方面的挑战。
石油常用名词解释

石油常用名词解释不同的测井仪器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在某种地质条件和钻孔条件下,根据一定的地质或工程目的,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测井仪器组合起来进行测井,称为达到这种目的的测井系列。
电阻率测井是在钻孔中采用布置在不同部位的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来测定岩石(包括其中的流体)电阻率的方法。
通常所用的三电阻率测井系列是:深侧向、浅侧向和微侧向电阻率测井。
声速测井声速测井是利用不同的岩石和流体对声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进行的一种测井方法。
通过在井中放置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记录声波从发射探头经地层传播到接收探头的时间差值,所以声速测井也叫时差测井。
用时差测井曲线可以求出储集层的孔隙度,相应地辨别岩性,特别是易于识别含气的储集层。
放射性测井放射性测井即是在钻孔中测量放射性的方法,一般有两大类: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
中子测井是用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这些中子与地层中的原子核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用深测器(计数器)测定这些能量用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性质。
自然伽马测井是测量地层和流体中不稳定元素的自然放射性发出的伽马射线,用以判断岩石性质,特别是泥质和粘土岩。
井温测井井温测井又称热测井,它可以进行地温梯度的测量;可以在产液井中寻找产液的井段,在注入井中寻找注入的井段;对热力采油井,可以通过邻井的井温测量检查注蒸汽的效果;可以评价压裂酸化施工的效果等。
地层倾角测井地层倾角测井是在钻孔中测量地层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的方法。
根据测得的数据,可以研究地质构造与沉积环境,从而追踪地下油气的分布情况。
井径测井仪是用来测量钻孔直径的。
在未下套管的井中可以测量井径不规则程度,提供下套管固井施工所需要的水泥用量参数;还可根据钻孔的不规则形态,分析判断地下岩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裂缝的方向。
在套管受损坏的井中,可以测量套管损坏的位置和变形情况。
自然伽马射能谱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是测量地层中放射性元素铀、钍和钾40的伽马射线强度谱,从而确定它们在地层中的含量,用于分析岩石及流体性质。
岩心分析方法

‹烘 干
3、岩心筛选及制备
与原标准推荐的恒温烘箱和恒温恒湿 烘干法,基本方法一致。
砂岩(粘土含量低)
常规烘箱 真空烘箱
116 90
砂岩(粘土含量高)
可控干湿度烘箱,
63
相对湿度40%。
碳酸盐岩
常规烘箱 真空烘箱
116 90
含石膏岩石
可控干湿度烘箱,
60
相对湿度40% 。
可控干湿度烘箱,
页岩或者其它高含粘土岩石 相对湿度40% 。
„蒸馏抽提法:
4、流体饱和度测定
10) 如果岩样中含有大量的石膏或蒙脱石,测得的含水饱和度就会过 高. 如果油藏中存在水化水,在蒸馏和烘干的过程中被除掉了,那 么渗 透率、孔隙度数据就会发生改变(在烘干样品时可以使用湿度 烘 箱);
11) 如果不知道油的密度,那么在计算中会导致误差,因为在计算中假 定了一个油密度值;
g,e
低渗透岩石
a,b,c,d,e,f
煤
h
页岩
a,b,c
油页岩
a(*)
硅藻土
c,e
图例: a ——常压干馏法;b ——蒸馏抽提法(全直径岩样);c ——
蒸馏抽提法(柱塞岩样);d —— 保压岩心分析法;e —— 溶剂冲洗法 /Karl Fisher;f ——海绵取心法;g ——含石膏的岩心分析方法;h —— 煤样分析法; (*)——修改的方法。
12) 岩心颗粒损失; 13) 岩心油清洗得不彻底; 14) 烘干时的温度高于蒸馏时的温度,这样有可能会把结晶水除掉,从
而增大了油体积; 15) 岩石润湿性可能会改变; 16) 粘土的结构可能会改变,从而使渗透率的测定不准确; 17) 对分析的准确性没有检测。
2-5岩石渗透率详解

意义:孔喉的大小和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对渗透率 的影响远远大于孔隙度的影响。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包含在Carman-Kozeny 公式中的τ系数中
岩石孔隙内表面的粗糙度:
孔隙内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当流体经过时对
流体的滞留和拖曳作用不同,流体所受的阻力也
不同。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实验的条件:
★岩石孔隙100%为某种流体饱和; ★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保持为层流; ★流体与岩石不发生反应。
与所通过的流 K是仅与岩石自身性质有关的参数 , 体性质无关 它只决定于岩石的孔隙结构。
K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1)水平线性稳定渗流的达西公式
二、气测渗透率
Q
K g A dP
dx
在岩石长度L的每一断面的压力不同,气体体积流 量在岩石内各点上是变化的,是沿着压力下降的方向 不断膨胀。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玻义尔— 马略特定律
QP Q0 P0 Q1P1 Q2 P2 常数
则:
Q
K g A dP
dx
Q0 P0 Q P Q0 P0 dx K g 气测渗透率的 A PdP
岩石渗透率与平 均颗粒直径的平方 成正比,与颗粒的 标准偏差成反比。
砂岩的粒度分布范围越广,颗粒分选性越差,胶结物质 含量来自多,其渗透率就越低。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构造特征 层理和纹理的发育程度,沉积旋回、韵律等。
●层理的方向性、递变性等构造,导致砂岩渗透率的方向性。
渗透率方向性是指岩石渗透率在水平方向上和 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nRe Rw lnRe Rw lnR K w n lnR2 R1 lnRe R2 1 R ln Ri Ri 1 K K1 K2 K3 Ki i 1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若各层流体性质相同,由达西公式:
KbhP1 P2 K1bh1 P1 P2 K 2bh2 P1 P2 K 3bh3 P1 P2 L L L L
K1h1 K 2 h2 K 3h3 K h
K h
i 1 n i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在孔道中心的液体分子比靠近孔道 液 壁表面的分子流速要高;而且,越靠 体 近孔道壁表面,分子流速越低;
气 靠近孔壁表面的气体分子与孔道中 体 心的分子流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气体滑动效应示意图
a-孔道中的液体流动; b-同一孔道中气体流动
滑动效应 或 Klinkenberg效应
n
i
h
i 1
i
纵向非均质储层平面线性渗流 平均渗透率计算公式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平面径向渗流
若地层厚度、流体流量、流体性质等 与平面线性流相同,驱动压差为Pe-Pw, Re、 Rw分别为供给边缘半径和井筒半径。 由径向流达西公式知:
2KhPe Pw Q lnre rw
K h
i 1 n i
n
i
h
i 1
i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横向非均质储层
(1)平面线性渗流
设地层横向不均匀,有三个不同渗 透率地层带。
由模型知: Q=Q1=Q2=Q3 各层流量相等: h=h1=h2=h3 各层厚度相等: 地层总长为各层长度之和: L=L1+L2+L3 各层渗透率分别为K1,K2,K3; 各层长度分别为L1,L2,L3; 压差为:Pe-Pw=ΔP=ΔP1+ΔP2+ΔP3 ;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3.构造(地应力)作用
储层岩石在地下应力场的作用下,会形成断裂和微裂缝。
K f 0.085b r
2
低渗,特低渗储层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4.流体—岩石系统的相互作用
淡水或低矿化度水 流体中的悬浮物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 质和石蜡等成分 液体的吸附膜厚度 粘土矿物膨胀 滞留在孔隙系统中 吸附在岩石孔隙表面 微毛细管对液体渗透率 的贡献为零 孔隙表面的微粒剥落沉 积或滞留在孔喉部位
K K 0e
ak P P0
αk—— 渗透率变化系数。
渗透率随上覆压力增加而降低。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胶结作用
胶结物质的沉淀和胶结作用
岩石的孔隙通道变小 喉道变细 孔隙曲折性增加 孔隙内表面粗糙度增大
岩石渗透率显著降低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
岩石孔隙度增大
次生孔隙通道规则性差 孔喉比增加 孔道曲折性增加 孔隙内表面粗糙度增加 溶蚀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不太显著 一般使其变大
kA dp Q dx
分离变量并积分得:
AP QL 1P 2 QK 或 K L AP 1P 2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p g h L (2)垂直线性稳定渗流的达西公式
p gL
p gh
关键:确定 p1-p2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3)平面径向渗流的达西公式:
在距井轴半径为r,宽度 为dr,厚度为h的微元上,由 定义得:
kA dP k 2rh dp Q dr dr
p r rw pw 边界条件 p p r r e e
第五节
2KhPe Pw Q lnre rw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意义:孔喉的大小和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对渗透率 的影响远远大于孔隙度的影响。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包含在Carman-Kozeny 公式中的τ系数中
岩石孔隙内表面的粗糙度:
孔隙内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当流体经过时对
流体的滞留和拖曳作用不同,流体所受的阻力也
不同。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溶蚀作用
气体渗透率大于液体渗透率的根本原因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四、储层岩石渗透率的求取
实验室方法测定
*测井方法或油藏工程方法测定
CQor hw L K 200 A
式中 C——称“C值”,为该仪器上读数;
★常规小岩心渗透率测定 ★全直径岩心渗透率测定 ★径向渗透率测定
C
2Q0 P0 L Kg A P12 P22 Q h 2000Pa Q or w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若各层流体性质相同,由达西公式:
QL Q1L1 Q2 L2 Q3 L3 bhK bh1K1 bh2 K 2 bh3 K3
L L1 L2 L3 K K1 K 2 K 3
K Li
i 1
n
Li i 1 K i
n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平面径向渗流
流体的渗流速度过高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六、油藏岩石渗透率的评价
储层渗透率评价
级 别 K × 10 -3μ m 2 储 层 评 价
1
2 3 4 5
>1000
1000 ~ 100 100 ~ 10 10 ~ 1 <1
渗透性极好
渗透性好 渗透性一般 渗透性差 渗透性极差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七、非均质储层渗透率的计算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达西实验的条件:
★岩石孔隙100%为某种流体饱和; ★流体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保持为层流; ★流体与岩石不发生反应。
与所通过的流 K是仅与岩石自身性质有关的参数 , 体性质无关 它只决定于岩石的孔隙结构。
K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1)水平线性稳定渗流的达西公式
纵向非均质储层 横向非均质储层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1.纵向非均质储层
(1)平面线性渗流
设有三个渗透率不等的地层,流体作 平面线性渗流,求地层平均渗透率。 由模型知: 地层总厚为各层厚之和: h=h1+h2+h3 地层流体总量为各层流量之和: Q=Q1+Q2+Q3 各层渗透率分别为K1,K2,K3; 地层驱动压差为P1-P2; 地层宽度为b ; 地层长度为L ;
若地层厚度、流体流量、流体性质 等与平面线性流相同,井径为Rw,从井 中心到各带的半径分别为R1、R2、Re。
Q lnRe Rw Q lnR1 Rw Q lnR2 R1 Q lnRe R2 K 2h K1 2h K 2 2h K 3 2h
2KhPe Pw 径向流达西公式: Q lnre rw
P P2 1ຫໍສະໝຸດ 2 20200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五、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沉积作用
(1)岩石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石结构
C d a K
K Cd e
2 1.35 a
— 常系数,具体数值与岩石粒度有关; — 岩石平均颗粒直径,μm; — 岩石颗粒的标准偏差; — 岩石渗透率, × 10-3μm2。
岩石渗透率与平 均颗粒直径的平方 成正比,与颗粒的 标准偏差成反比。
砂岩的粒度分布范围越广,颗粒分选性越差,胶结物质 含量越多,其渗透率就越低。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构造特征 层理和纹理的发育程度,沉积旋回、韵律等。
●层理的方向性、递变性等构造,导致砂岩渗透率的方向性。
渗透率方向性是指岩石渗透率在水平方向上和 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Klinkenbeger实验结果
等价液体渗透率 或
Klinkenberg渗透率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Klinkenberg渗透率: K
式中
Kg 1 b / P
b— 与岩石孔隙结构及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有关的系数,亦称 Klinkenberg系数。
4c P b r
c— 比例系数; λ— 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r— 岩石孔隙半径; P — 平均气体压力。
计算公式
分离变量并积分,则:
P2
P1
K g PdP
L
0
Q0 P0 dx A
2Q0 P0 L Kg 2 2 A P1 P2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三、克林肯柏格效应
实践发现:同一岩石,气测渗透率总比液测渗透率高。
(1)不同平均压力下测得 的气体渗透率不同; (2)不同气体测得的渗透 率不同; (3)不同气体测得渗透率 和平均压力呈直线关系, 当平均压力趋于无穷大时, 交纵坐标于一点。
K 2hPe Pw K1 2hPe Pw K 2 2hPe Pw K 3 2hPe Pw lnRe Rw lnRe Rw lnRe Rw lnRe Rw
K1h1 K 2 h2 K 3h3 K h
●沉积旋回、韵律特征导致岩石渗透率在纵向上的差异。
一般正韵律沉积的砂岩其渗透率明显上低下高, 而反韵律沉积刚好与之相反。
第五节
油藏岩石的渗透性
(2)岩石孔隙结构
主要作用
岩石的孔隙可分成孔隙和喉道两部分。
Carman-Kozeny公式
r2 K 2 8
φ—— 岩石孔隙度,小数; r—— 孔喉半径,μm; τ—— 迂曲度,表示孔道的曲折程度,τ=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