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归纳

【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归纳

【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归纳考点一:聚落1、聚落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2、乡村形成条件: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互助合作和共同生活。

考点二:城市的区位和城市空间形态一、城市的分布1、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古代城市诞生在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一黄河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

2、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60°N以南的欧洲地区;美国的东北部地区;东亚的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3、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特点(1)从海陆位置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2)从地形上看,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类型主要为平原)。

(3)从气候上看,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4)从水源条件看,很多特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5)从社会经济条件看,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二、城市空间形态1、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类型团块状组团式条带式或放射状地域形态多分布于平原,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互不连属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原因平原地形、市中心吸引作用地形限制、河流阻隔、资源分布交通线分布、地形限制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缺点设施集中,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例子成都、合肥、郑州重庆市、浦东新区、大庆西宁、兰州、延安三、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条件1、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城市区位区位优势举例平原(大部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业耕作,能为城市提供农副产品、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人口分布集中世界上和我国的多数城市热带地区高原热带地区,低地闷热,不利于居住;高原凉爽,利于居住巴西高原山区谷地或低地地形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宝鸡、咸阳、西安、太原等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①世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总复习知识讲解 城市与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总复习知识讲解 城市与城市化

高考总复习城市与城市化::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复习建议认识城市形态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城市区位因素;了解城市功能分区;掌握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认识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知识清单一、城市形态与地域结构1.城市形态(1)概念:每个城市都占据着一定的________,有着特定的________。

(2)成因:与________密切相关。

(3)主要类型:________、条带状、________。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________用地、________用地、政府机关用地、________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________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3.城市功能分区(1)形成原因:不同类型的________在城市里的集中。

(2)三种主要类型a.住宅区:城市里最________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住宅区分化为________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b.商业区:多位于________、________两侧及街角路口处,主要形状为________、条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现了________区。

c.工业区:一般靠近________、________和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________,一个功能区往往以________为主,也可兼有其他功能。

(4)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a.历史因素:城市的________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b.经济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距离________的远近和________。

一般来说,商业区一般选择地租最高的________和地租次高的________;住宅区选择地租较高的________两侧;工业区选择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指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

3、城市用地可以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4、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5、主要功能区的比较6、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7、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8、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9、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图2.8)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段商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AB段住宅活动付租能力最强;BC段工业活动付租能力最强。

10、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等。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试说明要求:1、城市等级是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工矿区等。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少,服务范围就越小;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多,服务范围就越大。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

高考地理城市化进程知识点1. 城市化的概念和特征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城市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建筑密集等。

2.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初级城市化、中级城市化和高级城市化三个阶段。

初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低,城市规模小,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较低。

中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逐渐上升,城市规模增大,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的比例增加。

高级城市化阶段:城市化率达到高水平,大城市数量增多,农业人口转移为城市人口比例接近饱和。

3. 城市化的推动因素经济因素:城市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

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有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服务设施。

政策因素: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城市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人口向城市转移。

4. 城市化的效应经济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社会效应:城市化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资源。

环境效应:城市化也带来了资源消耗、土地利用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5. 城市化的问题与挑战土地问题:城市扩张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农田减少和农村土地资源流失。

就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问题:城市化加速了社会流动,产生了城乡差距、社会矛盾和城市贫困等问题。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6. 城市化发展的策略和措施合理规划:加强城市规划,控制城市空间扩张,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城市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

保护环境: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知识整合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章末知识整合

解析:自来水厂应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应位于河流的 下游;②地靠近铁路和工业用地,不适合布局新的居住用地; 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④。
专题二 城市化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
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 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 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 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 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 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 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 成城市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工业用地位于城区的南部,因此当地盛行风向可能 为偏北风。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适宜在 P 点布局的是自来水厂
②适宜在 P 点布局的是造纸厂
③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②
④如果布局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区是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科研机构附近
商贸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布局在城市几何中 心或交通中心
仓库
布局在港口、码头、 用地多、交通 方便
车站附近
奶牛场、养鸡 场
靠近市场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 利地区
下图是某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如果现状布局合理,则当地盛行风向可能是( D )
①东南风 ②东北风 ③南风 ④西北风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地理学被分为物理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高中地理选修5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主要涉及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选修5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城市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的交通、环境、就业等问题。

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它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活动。

人类活动又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互联系的,而要实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则必须了解和尊重地理环境的客观规律,合理的配置利用地理环境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三、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等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

地缘政治是指国际政治中存在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矛盾,它是国际政治实践中的一种重要现象。

全球化和地缘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生活需要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正确把握资源的含义、资源的分类、资源的地域分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保护等重要内容,加强对资源问题的研究和管理。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构造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一样,一般能够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所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一样种类。

(2)不一样种类的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集中,就形成了不一样的功能区,列如住所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但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某一种功能区可能兼有其余种类的用地。

(3),1,住所区:城市中最为宽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中所占的面积最大。

而且分化出了高级住所区和中初级住所区。

高级住所区多建在城市外缘,房子面积较大,多处于城市河流上游,上风向及环境优美、文化设备齐备的地方。

初级住所区房子面积狭窄,常常散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邻近,环境相对较差。

,2,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双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散布,在某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特别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此中有大型商场、豪华酒店、著名大公司的总部,能够供给金融、保险、旅行等服务。

,3,工业区:由城市内部工业互相齐集而形成。

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公司之间常常有很强的协作性。

工业公司多处于凑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带用来部署其厂房和库房等设备。

2)城市内部空间构造的形成和变化( 1)不一样功能区的散布和组合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构造,也叫做城市地区构造。

不一样的城市,其内部空间构造是不一样的。

(2)城市地区构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 齐心圆模式:呈齐心圆状,一般有五个齐心圆组成,形成要素是地租要素。

2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向,其形状由交通要素影响。

3 多核心模式:跟着城市不停向外扩展,范围愈来愈大,原有市中心区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堵等原由,使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环绕不一样的点,发展成多核心模式。

(3)土地付租能力的不一样,也决定着功能区的散布情况。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城市及城市化第一讲城市区位与城市地域形态一、城市(1)含义: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2)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二、城市区位因素1、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地理事物的位置,二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城市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

位置优越;××气候优越(恶劣);××水热适中(不足);××地形平坦(崎岖);河流为××提供水源和便利的交通;××资源丰富(缺乏)。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政策、宗教、科技、旅游××经济发达,有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经济欠发达不利于人口和产业集聚);××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优惠政策的促进;××宗教圣址。

3、分析、评价城市区位因素的具体方法①、分析ー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该城市在诞生初期,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到这一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或限制了该城市的发展。

②、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区位因素也有所不同。

相对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而言,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大。

自然因素可以称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则可称为动态因素。

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可看作宏观因素,河流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可称为微观因素.三、城市的地域形态1、城市的地域形态第二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一、城市土地利用类型1、一般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等。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地理知识点:城市与城市化知识点汇总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水平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
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动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持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

——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
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大力增强绿化建设。

城市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水准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2)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
3)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
4)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对所在地区自然环境产生广泛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
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增强5)影响和改变地
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
流与融合。

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3、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4)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
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标志是:物质建筑景观.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特点是:
a建筑布局:皇权为中轴线(中国)/教堂为中心(西方);
b建筑结构:封闭性(中国--内向)----围墙/开放性(西方--外向)——园林;
c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红墙、黄瓦、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西方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
民居:四合院(中国);洋楼、花园、绿篱、草地(西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