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合集下载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

重磅!《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千呼万唤始出来!昨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正式公布,未来近20年,羊城如何发展,有了清晰脉络。

整个草案亮点颇多,赶紧来看看。

城市使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独具特色,文化鲜明的国际一流城市;城市目标:至2020年: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兼具实力、活力、魅力的美丽宜居花城;至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成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宜居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的活力全球城市;至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型全球城市,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

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富裕文明、安定和谐、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人口规模: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000万人左右,同时按照2500万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区域协同:加强与香港、澳门全面深度合作;推进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优化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发展布局、强化与深圳、东莞的科技合作等。

城市结构:以山水城田海为基地、以珠江水系为发展脉络、以生态廊道下相隔离、以交通骨架为支撑、聚焦航空、航运和科技创新三大国际战略枢纽、强化多点支撑、构建枢纽型网络空间结构。

城乡空间网络体系:主城区-副中心-外围城区-新型城镇-乡村主城区: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

是承担科技创新、文化交往和综合服务职能的核心区域。

副中心:南沙区全域。

是广州副中心与功能完整的滨海新城,也是广州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门户。

外围城区:花都城区、空港经济区、知识城、番禺南部城区、从化城区和增城城区,是承接主城区人口、功能疏解的主要区域和外围综合性服务地区。

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第一层级:城市级主公共服务中心,共2处。

第二层级:城市级次公共服务中心,共12处,分别是白云新城、白鹅潭、天河北部、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广州南站、市桥、蕉门河、新华、空港、知识城、荔城、街口。

广州三规合一工作方案

广州三规合一工作方案

广州三规合一工作方案1. 引言广州市作为中国南方的一线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划与管理任务日益繁重。

为了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广州市决定进行三规合一工作,将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整合为一个系统,实现一张网、一张图、一张册的综合管理。

本文档旨在介绍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的方案,包括工作目标、实施步骤、技术支持等内容,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理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的方法。

2. 工作目标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管理的一体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一体化管理。

2.建立统一的数字地理信息平台,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地理信息服务。

3.提高行政效能,减少决策周期和办事流程。

4.提供智能化的规划建议和决策支持,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5.加强对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和资源管理的监管能力,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

3. 实施步骤广州市三规合一工作的实施步骤如下:3.1 制定工作计划制定三规合一工作的详细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责任分工、资源投入等内容。

确保工作能按计划有序进行。

3.2 数据整合和系统建设整合土地规划、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机制。

同时,搭建三规合一的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并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和分析功能。

3.3 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引入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系统和工作流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4 测试和优化在系统建设完成后,进行系统的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3.5 推广应用在系统建设和优化完成后,将三规合一系统推广应用到广州市的各个城市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

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合作,推动三规合一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10-14 9:43:13 中国地产网评论数:欢迎评论广州在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持续性地开展了大量研究。

有些研究是问题导向型的,有些是实施型的,也有些是前瞻型、战略型的,大量研究成果为新一轮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前期研究报告——前言1984年国务院批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原城市总体规划安排的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大部分已经实施完成,有些方面已不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根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经过认真研究,从1989年开始修编《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在上报国务院审批过程中恰逢2000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国务院办公厅要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规划调整期间,广州市的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参照原上报国务院的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广州市开始编制《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确立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拓展方针,并相继编制了番禺、花都两个新区发展规划,完成了《近期建设规划》,形成了城市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制度,及时地对规划进行政策调校,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增强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科学性,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十五”期间,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依据国务院和建设部的指示,在综合2000年之后广州的发展实际以及《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形成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并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函(2005)105号文)。

2010年,在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广州市将通过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拓展并优化空间布局,初步形成由中心主城区、南沙副城区、花都副城区、萝岗副城区、荔城组团、街口组团组成的“一主三副两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同时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功能分区,强化城市六大功能建设目标:经济中心、国际都会、创业之都、文化名城、生态城市、和谐社会。

广州市正式印发《广州市城市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正式印发《广州市城市建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个 ,总 面 积 2 09 k m , 重 点 以全 面 改 造 和 微
改 造 方 式 加快 推 进 存 量 土 地 开发 , 有 效 拓 展
城市发展空间。
联合举办的2 0 1 7 京津 冀 发 展报 告 “ 协 同发 展 的新 形 势与 新 进 展” 发布 会 近 日在 京举 行。 报
市群 发 展道 路 。 ( 来源: 中 国环 境 报 )
雄 安新 区作 为 非 首 都 功 能 的 集 中承 载 地 , ;

j 生态合作 日
益密切, 协 同创 新 迈 向新 台 阶 。 祝 合 良表 示 ,
盂; 弗

0 j
在 发 展指 数 方 面 , 北 京核 心地 位 稳 固 , 天津、
河北 差距开 始缩小 ; 在协 同指数 方面 , 指 数 得 分 快 速 上 升, 协 同发 展稳 步推 进 : 在 生 态 文
全 国 第二批 城 市设 计 试 点城 市公布 近 日, 住 房 和 城 乡建 设 部 印 发 《 关 于 将 上海 等 3 7 个城 市 列 为第 二批 城 市 设 计 试 点 城 市的 通 知 》, 将 重 庆、 上海等3 7 个 城 市 列 为第
化。 探 索通过城市设计划定城 市成长坐标 ,
保 护 城 市历 史格 局 , 延续城市文脉 。( 四) 推
动 城 市 转 型 。紧 密 结 合 生 态 修 复 城 市修 补工
作, 开 展城 市设 计 , 提 高城 市规 划 建 设 管 理 的
精 细 化 水平 , 促进 城市转 型发展 , 提 高 人 居 环境质量。
广州市正式印发 《 广州市城市建设 第十三个
五年规划》
7月 1 9日 ,广 州 市 正 式 印 发 《广 州 市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本次《总规》规划区范围为广州市域,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萝岗10个市辖区以及增城、从化2个县级市,面积7434.4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规模一、城市性质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南方国际航运中心。

二、发展目标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

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

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三、城市规模根据国家住建部对《广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1-2020)》的批复,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177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和非户籍常住人口),管理服务人口2000万人(包括户籍人口、非户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在内)。

四、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

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

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保护历史传统文脉。

重点保护与修复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四地”特色的空间载体。

凸显现代特色风貌。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20•【字号】穗府〔2021〕7号•【施行日期】2021.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穗府〔2021〕7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4月20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引领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品质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广州样本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城市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目录第一章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节发展环境第二节指导方针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节以“一区三城”为主阵地打造科技创新轴第二节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第三节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型企业第四节建设全球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第五节创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第三章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第一节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节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第四节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第五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第六节优化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第四章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第一节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第二节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第三节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第五章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第一节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第二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第三节着力拓展投资空间第四节积极融入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第五节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第六章构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第一节优化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第二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第三节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第四节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五节建设社会信用样板城市第六节提高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综合效能第七章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第一节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第二节积极拓展全面开放空间第三节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第四节加快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第八章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第一节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第二节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第三节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第九章强化全周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第二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安全韧性的市政基础设施第四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质增效第五节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十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城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第一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第二节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第三节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第四节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第十一章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第二节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第三节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第四节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第十二章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一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第二节打响“四大文化品牌”第三节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第四节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第五节建设世界体育名城第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第一节提升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第二节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发展第三节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特色化发展第四节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五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第十四章完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第一节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第二节全面推进医疗高地建设第三节打造中医药强市第四节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第五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六节实施健康促进行动第十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第一节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收入稳步增长第三节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五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第六节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第十六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最具安全感城市第一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第二节保障经济安全第三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第四节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第五节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广州第六节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第十七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第二节健全统一规划体系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附件1 广州市“十四五”时期十大工程表附件2 名词解释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广州城市中心变迁史

广州城市中心变迁史

⼴州城市中⼼变迁史翻看⽼照⽚,不禁感慨,⾃改⾰开放以来,⼴州在'三年⼀⼩变,五年⼀⼤变'的⼝号下,变化如此之快!曾经'不到南⽅⼤厦,不算到了⼴州'的城市地标,到后来的北京路步⾏街、天河路商圈,再到如今的珠江新城、⽩云新城……城市中⼼的变迁,见证着⼴州城市的发展。

⼴州城市中⼼由⽼城区⼀直变迁到新城区,由西往东经历30年发展,终于在2004年底确⽴了天河区将成新城市中⼼分区的规划。

随后经过10年的努⼒,在亚运会带动下,区位配套建设不断的完善,⼴州打造的⾸个新城—珠江新城已经崛起成为⼴州城的繁华核⼼。

南⽅⼤厦亦盛极⼀时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州⼈对外都流⾏说这样⼀句话:'不到南⽅⼤厦,不算到了⼴州。

'可见在沿江西路上的南⽅⼤厦,是⼴州当时的标志,⼈民南路、⼗三⾏商圈是当时⼴州城市最为中⼼的地区。

事实上,1978年改⾰开放起始期,⼴州城区⾯积还不⾜50平⽅公⾥。

上下九⼀鸣惊⼈北京路步⾏街渐⼊佳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州,北京路、上下九路等商业街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样,成为最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

许多⼈以为北京路是⼴州第⼀条步⾏街,其实不然,第⼀条步⾏街是上下九。

1995年,上下九正式设⽴为步⾏街,从此带来了'另⼀种兴旺'。

正式成为步⾏街后的上下九,通过管理形式上的变化……⼴州⽼⼀代CBD环市东成⾼端消费地标环市东商圈是上世纪80年代倾⼒打造的CBD。

作为⼴州的⽼牌CBD,环市东路⾃改⾰开放之后,形成⼴州市最早的中央商务区。

⽚内涵盖⽩云宾馆、世贸中⼼、友谊商店、好世界、花园酒店、合银⼴场等⾼档写字楼和酒店,经过数⼗年发展,环市东路的总部经济分布已渐成规模。

天河城风光⽆限天河路商圈烈⽕烹油随着⼴州市'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构想逐步实施,⽼城区作为商业中⼼的传统地位已经受到冲击和削弱,昔⽇繁华的商业街区⽇渐萎缩。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完整版

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目录引言 (4)(一)战略规划的缘起及实践 (4)(二)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背景 (6)(三)本轮战略规划编制的过程 (9)(四)战略规划编制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17)1 回顾与挑战 (20)1.12000年战略规划要点 (20)1.2 2000年战略规划实施效果 (22)1.3机遇与挑战 (37)结语 (61)2 目标与定位 (62)2.1城市发展目标 (62)2.2城市定位与职能 (62)2.3城市规划目标 (64)3 发展战略 (67)3.1从城市到区域—强化区域中心 (67)3.2从制造到创造—发展现代产业 (90)3.3从实力到魅力—建设文化名城 (97)3.4从安居到宜居—构筑宜居城乡 (106)3.5从二元到一体—实现城乡统筹 (127)4 空间与特色 (137)4.1城镇体系 (142)4.2 空间结构 (148)5 实施策略 (201)5.1生态优先串珠发展 (206)5.2优化主城构建新区 (213)5.3文化复萌强化特色 (218)5.4 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220)引言广州市2000年的战略规划是结合城市发展特点,改进城市快速发展和市场体制下城市规划工作方法的成功尝试,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实施检讨等方面开创性的、卓有实效的探索,为战略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2007年开始,伴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落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要求,应对空间发展战略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广州市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

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经过规划咨询,多方案比选完成初步方案,落实解放思想调研成果完成中期报告,贯彻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完成了最终成果。

本轮战略规划不仅因应形势的变化提高了城市定位、明确了城市目标、深化细化了总体战略、科学制定了空间规划、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还对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创新战略规划研究和编制方法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
2012年11月15日 10:23 来源:广州日报
[推荐朋友]
[打印本稿]
[字号大中小]
明珠湾区城市设计效果图。

南沙滨海新城总体鸟瞰图
中山大学国际健康医疗研究中心规划效果图。

文/记者杜娟通讯员黄鼎曦、余宏炳、姚燕华
广州市“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简称“123”)城市功能布局规划中提出,要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包括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

昨日,市规划局正式公布了这两个新城的详细规划,其中提出南沙明珠湾区起步区要花十年打造“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并新建肇顺南城际和地铁4号线南延线等轨道交通,以加强与各个功能区的交通联系。

而东部山水新城则包括萝岗和增城部分地区,备受关注的广州教育城也纳入其中,预计明年年底前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

两个新城区将
发挥都会区外围
创新城、产业城作用
根据规划,在“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格局下,两个新城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考世界先进城市和特大型城市发展经验,在以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会区外围,往往布局着拥有创新和先进制造功能的新城区。

广州的南沙滨海新城和东部山水新城两个新城区也将发挥都会区外围的创新城和产业城的作用,努力打造创新型新城的功能,即主要承担交通枢纽、大宗物流、先进制造业以及会展、研发、教育、医疗等专项高端服务职能,同时
完善人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成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的主要承载区,共承接新增长的230万人口。

通过加强两个新城区与各功能区的交通联系,实现中心城区占全市交通出行量比例可实现从现状56%降低到39%。

同时,推动机制创新,利用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的政策优化,积极探索新机制,积极吸引人才和投资,为打造创新型新城服务。

南沙滨海新城:
一城三区绿地占六成
南沙滨海新城近期重点建设103平方公里的明珠湾区
明珠湾区起步区将规划打造为“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
2015年南沙将新增优质中小学4所、三甲医院3所
新城规划:
形成“一城三区”总体空间格局
各组团内部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
南沙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后,其规划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本次公布的最新规划,南沙滨海新城的发展定位是:立足广州、依托珠三角、连接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新型城市化典范、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社会管理服务创新试验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规划形成“一城三区”的开放、弹性、可持续发展总体空间格局。

“一城”,即中心城区,以水域为生态景观核心,以生态岛链的组合布局方式,将南沙街、珠江街、横沥岛、灵山岛、龙穴北有机组合,构建以高端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城市服务中枢。

“三区”,即中心城区外围的特色化组团,根据总体布局,外围特色组团分别为北部组团、西部组团和南部组团。

各组团分别承担不同的专业职能,在中心城区的统筹下,实现各项城市职能的有机联系和协同发展。

各组团集中建设,组团间以生态廊道隔离,组团内部就近布局居住和就业,减少交通出行,实现紧凑集约、低碳高效的发展。

民生亮点:
未来三甲医院将有三所
将建地铁4号线南延线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南沙滨海新城的规划有“生态优先、民生优先”两大亮点。

规划建设黄山鲁——鹿颈——大角山生态绿核、卢前山——大山乸生态绿核、新沙湿地生态绿核、庙贝沙湿地生态绿核、横沥湿地生态绿核、十八罗汉山生态绿核、万顷沙沙尾湿地生态绿核、平原水库生态绿核等生态绿核;沙湾水道大型城市绿廊、焦门水道等2条大型城市绿廊。

未来,南沙滨海新城全域的生态用地不少于总面积的60%,陆域绿地率不少于60%。

而作为都会区功能人口疏解主要承载区,南沙滨海新城把民生设施规划放在重中之重。

规划力求实现产业发展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居住、就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

在民生基础设施方面,南沙滨海新城积极建设南沙高端医疗健康城、省(市)级名校、三级甲等医院和大型购物中心,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2015年新增优质中小学4所、区级以上体育设施1处、商业综合体1处、
区级以上文化设施1处、三甲医院3所、城市公园(大于10公顷)不少于5个、垃圾焚烧发电厂1处、综合处理厂2处、污水处理厂6座。

规划还强化了区域交通的建设,突出南沙滨海新城作为国际航运和现代物流中心的职能,加快建设南沙港集疏运系统,重点构筑珠三角湾区连接东西两岸及腹地的客货运交通枢纽。

扩展城市道路系统容量,增加停车设施;加强地铁枢纽站接驳设施建设,鼓励长距离出行采用公交方式。

建设疏港铁路等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湾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庆盛综合交通枢纽;新建肇顺南等城际交通线以及地铁4号线南延线等城市轨道交通线;新建及改造虎门二桥、深中通道、快速化改造南沙大道,总里程40km。

近期建设重点:明珠湾区
起步区打造“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
根据规划,南沙近期重点建设103平方公里的明珠湾区,其中起步区33平方公里。

明珠湾区依托“五水汇湾山水相连三江六岸南海之门”的自然禀赋,建设成具有粤港澳合作服务功能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

起步区依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现新城”的原则,以打造“东方威尼斯、广东新加坡”为设计理念,建设成城市主要功能鲜明、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创新研发功能强大、区域合作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核心。

东部山水新城:
名校好医院齐进驻
东部山水新城近期将重点建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广州教育城
广州教育城规划包括24所院校明年年底前启动建设
中山大学国际健康医疗研究中心将进驻中新广州知识城
新城规划:
广州东部宜居新城区高污染、高能耗传统制造业逐步退出
东部山水新城定位为国家级创新中心、珠三角休闲旅游示范区、广州东部宜居新城区。

重点发展研发、生产、创意、影视、运动、旅游、娱乐、商务和教育为主的九大核心功能。

以其天然的山水格局为脉络,形成“三组团四廊道”的功能布局结构,组团间以生态廊道限定发展边界。

西部组团:以科学城、萝岗中心区为核心,形成“创新服务+宜居生活”为主导的功能组团;
中部组团:以知识城、镇龙为核心,形成“创新服务+宜居生活”为主导的功能组团;
东部组团:以朱村街、中新镇为载体,形成“休闲教育+宜居生活”为主导的山水田园式科教生活功能组团,实现宜业宜居的新城区规划发展模式。

同时,保护广州东部生态涵养区,逐步退出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制造业。

例如,金坑森林公园和白眉石山地等生态廊道,鼓励发展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等功能。

民生配套:
将引进名校、三甲医院 2015年新增优质中小学18所
在具体建设方面,东部山水新城将积极引进省(市)级名校、三级甲等医院和大型购物中心。

2015年新增优质中小学18所、区级以上体育设施2处、区级以上文化设施10处、商业综合体5处、城市公园(大于10公顷)不少于8个、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厂1处、高中压调压站1座、污水处理厂1座、消防站4座。

建设镇龙交通枢纽、萝岗汽车客运站,新建穗莞深城际、地铁6号线、地铁14号线支线、地铁21号线等轨道线4条,110公里,新建北三环高速、花莞高速、新派高速、广惠高速西延线、广汕快速路外绕线以及永九快速化改造,总里程100公里。

近期建设重点:
广州教育城:
将包括24所院校
明年底前启动建设
广州教育城的开发建设是广州市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广州教育事业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战略性重大意义。

规划按照生态型、低密度的理念,根据“岭南特色和山水田园型教育城”的规划定位,建设岭南风格、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城,积极探索新型城市化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规划结合地形地貌梳理水系、合理布局24个教育组团单元,包括6所高职院校、12所中职学校、6所技工院校共24所院校及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一期)以及预留2所3+2五年制学校和2所高职合作办学学校。

近期规划总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位于西福河以东,广汕公路朱村街凤岗村路段以北,工信部电子五所和规划建设中的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示范园区以西区域。

2013年年底前启动一期入驻学校项目的动工建设。

中新广州知识城:
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核心区
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立足广东,服务全国,辐射东南亚,面向全球,把广州知识城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区之一;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聚集高地,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应用中心;产业、环境和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山水新城;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广州市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广州先进生产服务中心。

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南北起步区、九龙工业园、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莲塘社区和三香生态文化园等,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

近期重点建设的项目包括中山大学国际健康医疗研究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州华南泰和医院、皇家丽医院)、腾飞科技园、勤上光电研发中心及销售总部、天联集团、天韵集团、万全集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