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学的定义与地位1. 定义: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畜禽的遗传改良、繁殖、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
2. 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畜牧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的两大支柱。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畜牧学是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畜牧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育种:- 研究畜禽的遗传规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基因表达等。
- 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
2. 繁殖技术:- 研究畜禽的生殖生理和繁殖行为,提高繁殖效率。
- 探索和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
3. 营养与饲料:- 研究畜禽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 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和利用,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 饲养管理:- 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 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 疾病防治:- 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监控体系,保障畜禽健康。
6. 畜产品加工:- 研究畜产品的屠宰、分割、加工和保存技术。
- 开发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畜牧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畜牧业:以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
2. 现代畜牧业:引入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遗传育种、饲料工业、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 未来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畜牧业。
四、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
- 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果,良种覆盖率提高。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畜牧学概论绪论一、畜牧学概论的研究内容《畜牧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动物遗传与繁育原理以及主要家畜家禽的基本生产方法。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毛、绒、羽、肉、皮、奶、副产品(一)提供生活资料,改善人民生活:吃、穿、住、燃料(二)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有机粪肥(三)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工业发展:食品、纺织、化工、制革、医药、机械制造业等(四)促进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三、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我国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占世界11%;畜禽数量居世界前列:猪、马、驴、骡、绵羊、山羊、鸡、鸭——第一位;牛——第三位猪肉、山羊肉、绵羊肉、禽肉、禽蛋、兔肉、马肉、驴肉、羊皮、羊绒产量、山羊毛——第一绵羊毛——第三(次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第三(次于美国、巴西)中国蛋鸡存栏量(2008-2009)四、我国畜牧业生产优势1、人口多,内需旺。
2、劳动力资源丰富。
3、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
4、饲料饲草资源丰富。
四、我国畜牧业生产存在问题1、养殖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
2、缺乏总体规划意识。
3、资源浪费严重。
4、畜产公害问题突出。
5、标准化程度低。
五、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养猪业:→→集约化生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养禽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饲料报酬;提高肉蛋品质养牛业:乳牛→→发展荷斯坦牛,提高牛奶品质和个体产奶量;肉牛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品种→→大型、瘦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养羊业:生产方向由毛用→→毛肉或肉毛兼用;肥羔生产专业化;生产方式由天然放牧→→现代化生产→→回归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第一节饲料与动物体组成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按常规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EF)和无氮浸出物(NEE)6种成分。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

《畜牧学概论》复习题《畜牧学》(遗传、育种、养牛生产部分)复提纲(XXX老师部分)1何谓家畜品种?简述家畜品种的类型及特点?(范双旗)答:品种是畜牧学的概念,它是各个动物物种内,由于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生产用途的动物群体。
品种的类型:按培育程度分类可分为原始品种、培育品种和过渡品种。
(1)原始品种:是在农业生产水平低,受自然选择作用较大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其膘情变化呈明显季节性----XXX、秋肥、冬瘦、春乏。
其特点是:体小晚熟,体质结实,体格协调匀称,各性状稳定整齐,个体间差异小,有较高的增膘和保膘能力,生产力低,但较全面。
如蒙古马、蒙古牛等品种。
(2)培育品种:它是在较高饲养管理和繁殖技术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生产力和育种价值都很高。
如黑白花牛,长白猪等品种。
培育品种的主要特点是;a生产力高而且专门化,b分布地区广c品种结构复杂,除地方类型和育种场类型外,还有许多专门化品系d育种价值高,用它进行品种间杂交时,能起到改良作用。
E顺应性差。
对这类品种进行选育事情时,应注意保持其优良品格,同时提高其顺应性。
(3)过渡品种:是原始品种经过品种改良或人工选育,但尚未达到完善的中间类型,如三河马、三河牛等正在培育过程中的品种群。
其主要特点;在生产性能和体制外形上有两重性,即培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接近于培育品种,而培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则接近于原始品种。
按生产力性质分类可分为公用品种和兼用品种两大类。
(1)专用品种(专门化品种):既具有一种主要生产用途的品种。
如牛的乳用品种,肉用品种等,鸡的蛋用鸡品种,肉用鸡品种。
(2)兼用品种(综合品种):即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用处的原始品种或是专门培育的兼用品种,如毛肉兼用细毛羊。
品种的特点:(1)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有较高的种用价值(3)有一定的整齐度(4)有足够的数量(5)一定的品种结构2何谓生长发育?六牲口长发育有哪些基本规律?六畜骨骼、肌肉、脂肪与形状生长有何规律?(范双旗)答:生长和发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是研究养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的科学,旨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畜牧学涉及到养殖动物的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营养需求、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畜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特性,包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基因改良等,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动物营养学: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合理配制饲料,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并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3.动物繁殖学:研究动物的繁殖生理和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控制、人工授精、妊娠管理、分娩和育仔等,以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健康。
4.动物病理学和兽医学:研究动物的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包括疾病诊断、免疫控制、药物应用等,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5.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和动物福利,包括动物行为观察、环境适应、动物行为调控等,以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益。
通过这些研究和技术应用,畜牧学旨在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改善动物福利,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畜禽产品。
同时,畜牧学也
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猪的经济类型:1。
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
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
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
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

畜牧学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分量为胴体重。
2、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屠宰前体重的百分率。
屠宰率(%) = (胴体重÷宰前重) ×100%。
3、背膘厚(back fat thickness):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4、日增重= (结束重-起始重) /育肥天数5、饲料转化率:也称耗料增重比或者增重耗料比。
饲料转化率=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结束重—起始重)。
6、全进—全出 (养猪生产):在同一时间内将同一辈子长发育或者繁殖阶段的工艺猪群,全部从一种猪舍转至另一种猪舍。
7、反刍:动物采食的饲料在瘤胃内被浸润和软化,约经 0.5-1.0 小时后又被逆呕回口腔内,再子细咀嚼后咽下,这个过程称为反刍。
一、养猪生产1、哪些因素影响年产胎次?妊娠期、哺乳期、配种间隔期2、畜牧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畜牧生产和种植业的关系 a、农业生产体系:植物农业+动物农业 b、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个部门。
(2) 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
(3) 为工业提供原料,促进出口创汇 a、带动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b、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
3、猪的生物学特性:(1) 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 (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 (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 (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 (5) 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6) 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7) 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
4、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1)选择优良的品种和杂交的组合(2)适宜的营养水平和饲喂方法(3)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4)加强肉猪的管理技术。
5、猪的行为习性:采食行为、排泄行为、群居行为、争斗行为、性行为、母性行为、活动与睡眠、探索行为、异常行为、后效行为。
6、种公猪的饲养管理:(1)单圈饲养(2)加强运动(3)定期称重(4)刷试和修蹄(5)定期检查精液品质(6)夏季防暑降温(7)保证营养需要(8)定时定量饲喂(9)控制喂料量。
畜牧学概论

1.生长:是指当家畜的体重的增加,即细胞数目增多和各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是细胞分裂增殖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家畜达到体成熟前的体态结构的发育和各种机能的完善,即各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形成,是生长的发展与转化,是细胞分化的质变过程2.生长波:生长强度有顺序的依次移行的现象生长中心:生长波汇合部位3.选种:根据预定目标,采用适当选择方法,从畜群中选出优良个体作种用,同时淘汰不良个体选配:根据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优秀种公母畜配种方案,使其产生优良后代的工作4.纯种繁育:品种内的个体相配,达到保持品种纯度,增加整个品种质量的目的杂交繁育:品种间的个体相配,促使各对基因杂合性增加5.日粮:指一个个体饲养动物在一昼夜(24h)内所采食的各种饲料组分的总量饲粮:指按日粮中各种饲料组分的比例配制的饲料7.近交衰退:由于近交而表现的繁殖力减退,死胎和畸形增多,生活力下降,适应性变差,体质变弱,生长较慢,生产力降低等。
杂种优势:不同品种或品系的动物相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表现一定程度上的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
8.消化:动物把进入消化道的食物经过物理的、化学的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其由大块变成细粒、固体溶解成液体,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养分变成能够被消化管吸收的物质吸收:指被消化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进入血液或淋巴液中,随血液运送到身体各部供组织利用的过程9.累积生长:任何一个时期所测的的体重和体尺,都代表该动物被测定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绝对生长:指一定时间内的增长量,用以说明某个时期动物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10.猪饲料中粗纤维不能超过9%,鸡不能超过6%11.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母体大小,饲养因素,性别因素,环境因素12.反刍动物日粮配方设计方法:试差法,对角线法,联立方程法13.饲料的加工调制:物理调制,化学调制,发酵处理,晒制干草,青贮14.牧区畜牧生产:放牧饲养为主,属分散经营的草原畜牧业农区畜牧生产:以饲养猪禽羊兔为主,牛驴骡主要作役畜,多以舍饲为主,属集约式畜牧生产15.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条件:①科学技术是先决条件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③要有相对稳定的产品销路渠道或加工体系主要环节:品种(良种及良种繁育),饲料,环境,疫病,管理饲料中的6大营养物质:水分,粗灰分,蛋白质,维生素,粗脂肪,碳水化合物16.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及数量不能满足动物正常生长需要,必须由饲料来供给的一类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动物体内能合成或合成速度及数量能满足动物正常生长需要,不需由饲料来供给的一类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对猪禽来说,胱氨酸可代替50%的蛋氨基酸,酪氨酸可代替30%的苯丙氨基酸,丝氨酸可代替甘氨基酸,胱氨酸,酪氨酸,丝氨酸有时也叫半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指饲料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这种氨基酸称作17.营养性添加剂: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非营养性添加剂:生长促进剂,动物保健剂,助消化剂,代谢调节剂,动物产品品质改进剂,饲料保护剂18.设计饲料配方的原则:科学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市场性,合法性,安全性22.氨基酸平衡:指所供给的日粮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与比例符合动物体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与比例要求氨基酸互补:饲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有很大差异,有些饲料中含甲种aa多,乙种少,而另一种的相反,如果在配合饲粮是有意识的按适当比例将2种或2中以上饲料配合使用,相互间则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以提高整个饲粮的价值9.饲料编码的分类体系我国现行饲料分类和编码系统是按照国际管用分类原则将所有饲料分为8大类,选用七位数字进行编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肉鸡牛的补偿生长猪的全进全出制一、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组织养猪生产(重点)1 四季发情,多胎高产可通过早期断奶、激素处理,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使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此外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应注意观察其发情征候,避免错过。
2 生长快速,屠宰率高地方品种猪8月龄达100公斤,外来品种猪6月龄达100公斤,此时屠宰率最高,应适时出栏。
为保证猪只迅速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提前补饲,锻炼仔猪胃肠机能,使仔猪能尽早采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仔猪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3 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强猪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已较严重,难于治疗。
因此,饲养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猪的日常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杂食性强,摄食行为特别猪能广泛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而且采食量大,利用能力强,对饲料消化较快。
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采食。
猪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颗粒料,湿料。
5 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在生产中按仔猪的强弱固定奶头以便同窝仔猪能均匀生长发育。
在仔猪寄养时设法干扰母猪的嗅觉,在并群时要设法混淆各猪的气味,避免猪只间的斗架,饲养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声音。
猪视觉弱,可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6 对温湿度敏感大猪怕热,小猪,尤其是初生仔猪怕冷,成年猪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初生仔猪注意防寒保暖,7 群体位次明显,具有争斗行为在饲养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在组群时,可用镇静剂和能掩盖气味的气雾剂,以减少混群时的对抗和攻击行为。
8 爱好清洁在猪进入新圈后的头三天应认真调教,做到睡觉、采食和排便“三点定位”,以保持圈内清洁卫生。
问答题一、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5、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7、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二、如何按商品用和种用分别对猪群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利用目的可以划分种猪和肉猪,种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种公猪和种母猪--后备猪----鉴定猪---基础种猪,肉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产猪。
母猪早期妊娠诊断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根据母猪的发情周期和妊娠征状来断定、阴道活组织检查法、测定雌激素法和超声波妊娠测定法四、促进母猪发情的措施有哪些?公猪诱情、仔猪提前断奶、并窝、合群并圈、按摩乳房、激素促情、药物冲洗母猪的泌乳规律1、乳头各自独立,乳池不发达,不能随时排乳2、放乳时间很短,一般10~20s之间3、母猪两次排乳间隔约1h,一昼夜可排乳20次以上4、前部乳房比后面泌乳量大5、15~25天达到泌乳高峰6、仔猪有固定乳头吮乳的习性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1、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2、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3、没有先天免疫力,抗病力弱4、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七、初乳的作用1、能提供γ-球蛋白抵抗疾病2、蛋白质含量高,含有轻泻作用的镁盐,可促进胎粪排出3、酸度较高,弥补初生仔猪消化道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缺陷4、初乳中含抗蛋白分解酶,可以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分解,但存在时间比较短5、补充能量八、早期断奶的优点?1、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利用强度2、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生长速度3、提高饲料的利用率4、有利于提高仔猪的均匀度和提高分娩猪舍和设备的利用率。
九、提高肉猪生产力的技术措施1、选择优良的品种和杂交组合(利用优良的二元和三原杂交配套方式生产的杂种猪进行肉猪生产)2、适宜的营养水平和饲喂方法(饲粮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矿物质和维生素粗纤维水平、饲喂方式、饲料形式)3、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和声音等物理因素,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化学因素)4、加强肉猪的管理技术名词解释1(猪)胴体:活体猪经过宰杀放血,去除头、蹄尾和内脏,保留肾脏和板油之后剩余的部分。
2(猪)出栏率(列出公式):出栏率= 期内出栏头数(包括出售和自宰)/期初头数(可用上期末头数代替)*100%3(猪)世代间隔:子代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
4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5猪应激综合症(PSS):猪在应激下产生的恶性高热猝死以及肉质变劣等的综合症候群。
6氟烷阳性猪:采用规定浓度的氟烷对小猪(2-3月龄)进行麻醉实验,检测猪只对氟烷的敏感性。
麻醉4min表现出肌肉痉挛、四肢僵直的小猪,成为氟烷反应阳性猪或应激敏感猪。
7 PSE肉:猪宰后肌肉呈现苍白颜色(pale)、质地松软(soft)和汁液渗出(exudative)的特征。
8 DFD肉:猪宰后肌肉外观呈暗红色(dark)、质地坚硬(firm)、肌肉表面干燥(dry)的特征。
9背膘厚(back fat thickness):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10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11 瘦肉重胴体瘦肉率(%)= ------------------------------------------×100%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2眼肌面积(loin muscle area ):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13呆立反射(木马反射、静立反射):母猪发情后,受压臀部而呆立不动的现象。
14母猪年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多少断乳仔猪数15假死猪:仔猪在产道中滞留时间过长或黏液堵塞气管等,造成仔猪产后没有呼吸但有心跳和脉搏跳动的现象。
16人工辅助固定乳头:通过人工辅助将弱小仔猪放在前面的几对乳头上,从而使同窝仔猪发育均匀。
17寄养: 将仔猪过寄给另一头母猪哺育18并窝: 把两窝或几窝仔猪,合并起来由一头母猪哺育19早期断奶:仔猪生后3-4周龄断奶20隔离早期断奶(SEW):将早期断奶的仔猪与猪场中的其他猪只完全隔离开进行饲养,以杜绝疾病传染,提高成活率的断奶方法.计算题母猪年产胎次平均2.2胎,每胎平均10头初生仔猪,商品猪的育成率为93%,出栏体重为100公斤,屠宰率按73%计算,请问一头母猪一年可以提供多少胴体重?解每年育成猪2.2*10*93%=20.46头一头母猪可以提供胴体为20.46*100*73%=1493.58公斤家禽类1、家禽的一般特征:全身羽毛还有翼;头小眼大没牙齿,骨骼愈合有气室;肋骨还分节小脑和胸腿肌肉发达,有嗉囊、肌胃、泄殖腔无膀胱,肺小有气囊;横隔膜只剩痕迹,雌禽产卵无乳腺,生殖器在左侧,雄禽睾丸在体内家禽的生物学特性:全身长有羽毛、保温性强,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特殊的消化器官和机能,骨骼特点,无汗腺,抗暑能力差,无膀胱,生长快、成熟早,繁殖潜力大,抗病力差,群居性强,有啄斗行为,感觉器官系统。
2、家禽孵化条件:1、温度(室温24~26℃下,入孵器为37.5~37.8℃,出雏期间为36.9~37.2℃)2、相对湿度(范围一般40%~70%均可,入孵机50%~60%,出雏机75%,防止同时高温和高湿)3、通风换气(一般要求O2 21%左右,CO2<0.5%)4转蛋(防粘连、胎儿运动、受热均匀)5卫生条件。
3、产蛋期一般是指21——72周龄4孵化期的管理及孵化效果的检查:凉蛋、照蛋、移盘5断喙的时间7-10日龄,断喙不成功的可在12周龄左右进行修整6外来标准品种:白来航鸡、洛岛红鸡、白科尼什鸡、新汉夏鸡、苏塞克斯鸡我国标准品种:狼山鸡、北京鸭、中国鹅、丝毛乌骨鸡7家禽的孵化期鸡21天,鹅42天8雌雄鉴别;翻肛鉴别法牛类生产周期为一年365天:305泌乳期+60天干奶期繁殖周期:80天配种周期+285妊娠间隔期干奶期:指泌乳牛产犊前两个月左右人为地控制不让奶牛产奶的时期。
(目的是保证胎儿的正常生长和奶牛乳腺组织的周期调整,防止和减少产后代谢疾病发生的作用,意义是①使体内胎儿后期快速发育;②乳腺组织周期性的休养;③恢复奶牛体况,为下一胎产奶做充分的准备;④治疗乳房炎。
猪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主要有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它们对于准确估计相应性状的育种值是必不可少的。
偶蹄类猪科(Suoidea)猪亚科(Suinae 猪属(Sus)野猪体躯较小,前躯比后躯发达,四肢粗壮,皮厚毛粗仔猪为条纹状,鬃毛下有大量绒毛。
颈部和背部有一条向上竖起的脊,生长较慢,性成熟在18月龄以上,体成熟5-6年,每年季节性发情一次,妊娠期130-140 d猪的驯化人类在距今约8000~10000年驯养了猪我国驯养猪的历史已有8000多年性成熟地方品种:3~5月龄培育品种:5 ~6月龄国外品种:8 ~10月龄妊娠期114天,一年产仔两胎以上性成熟以后,母猪可以常年发情,且多胎高产小猪怕冷,原因在于:A、初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温度中枢发育不健全,对温度调控能力低下;B、皮下脂肪少,皮毛稀,散热快;C、体表面积/体重比值大,单位重量散热快;D、摄食取食物单位重量热能较少。
大猪怕热,原因在于:A、猪的汗腺退化,散热能力特别差;B、皮下脂肪层厚,在高温高湿下体内热量下不能得到有效地散发;C、皮肤的表皮层较薄,被毛稀少,对热辐射的防护能力较差。
环境适宜温度为18-23℃。
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1)“三角”定位固定的地点进食、排泄和睡眠。
(2)位次关系的确定按体质强弱建立位次关系(3)猪群的规模应适当若猪群过大,难以建立位次关系,相互争斗频繁,影响采食和休息在生产中能见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争夺饲料和争夺地盘所引起,新合并的猪群内猪的行为习性采食行为排泄行为群居行为争斗行为性行为母性行为活动与睡眠探究行为异常行为后效行为采食习性喜爱甜食湿料>颗粒料>粉料白天采食次数>晚间采食次数饮水量受温、湿度,饲料类型影响群饲猪采食量增加母性行为包括母猪的絮窝、分娩、泌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一系列行为,母猪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仔猪根据2010年出版的《中国猪遗传资源志》目录,我国已认定猪遗传资源有地方品种76个、培育品种19个和配套系8个、引入品种6个, 共109个在76个地方品种中,有34(38)个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1.繁殖力强排卵数多胚胎死亡率低性成熟早2.肉质优良肌肉颜色鲜红系水力强,肌肉大理石纹适中,肌内脂肪含量高。
3.抗应激和适应性强通过对粗纤维利用能力、抗寒性能、耐热性、体温调节机能、高温高湿下的适应性、高海拔下的适应性、耐饥饿及抗病力4.矮小特性贵州和广西的香猪、海南的五指山猪、广西的巴马香猪具有性成熟早、体型小、耐粗饲、易饲养和肉质好、耐近交是理想的医学实验动物模型也是烤乳猪的最佳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成年体高在35~45cm,体重只有40kg左右1.我国地方猪种华北型东北民猪、西北八眉猪、山西马身猪、河北深州猪、山东莱芜猪、华南型广西的陆川猪、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福建槐猪等,华中型浙江的金华猪、广东的大花白猪、福建闽北黑猪和贵州的关岭猪等均属此类,江海型太湖猪、姜曲海猪、虹桥猪、阳新猪及台湾猪等,西南型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关岭猪、柯乐猪及云南富源大河猪等、高原型藏猪和合作猪我国培育猪种上海白猪、北京黑猪、三江白猪国外引入品种大约克夏猪(Large Yorkshire)、兰德瑞斯猪(Landrace,又名长白猪)、杜洛克猪(Duroc)、汉普夏猪(Hampshire)和皮特兰猪(Pietrain)国外引入品种特点优点体型大、生产速度快、饲料报酬高屠宰率高、瘦肉率高缺点其繁殖力低耐粗饲性能差、适应性差肉质也较差饲料转化率:也称耗料增重比或增重耗料比常用性能测定期间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来表示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屠宰前体重的百分率屠宰率(%)=(胴体重÷宰前重)×100%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交界处的长度,称为胴体长或胴体斜长肌肉大理石纹:指一块肌肉内可见的肌内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