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

合集下载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2)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业概述1. 畜牧业的定义:畜牧业是指利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管理等措施,生产肉、蛋、奶、毛、皮等畜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

它包括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与之相关的饲料生产、疾病防治、产品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2. 畜牧业的重要性:- 满足人类营养需求:畜产品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

- 经济价值:畜牧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生态循环:畜牧业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土地利用率。

- 社会就业:畜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传统畜牧业:以家庭为单位,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依赖自然草地和农作物秸秆。

- 现代化畜牧业:采用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注重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

二、饲料与畜体的化学组成1. 饲料的概念:饲料是指能供给动物食用,满足其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的物质。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 饲料的分类:- 按来源分:植物性饲料(如谷物、豆类、草料)、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矿物质饲料(如食盐、石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培养物)。

- 按营养成分分:能量饲料(如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如豆饼、鱼粉)、粗饲料(如干草、秸秆)、青绿饲料(如青草、叶菜)。

3. 畜体的化学组成:- 水分:占畜体比重最大,约为50%-70%,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 蛋白质:约占畜体16%-20%,是构成动物机体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

- 脂肪:约占畜体10%-20%,是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同时具有保温、缓冲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 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淀粉和纤维,是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 矿物质:包括钙、磷、钾、钠、氯、镁等常量元素和铁、铜、锌、锰、碘、硒等微量元素,参与骨骼、牙齿的形成和生理功能的调节。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

《畜牧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畜牧学的定义与地位1. 定义:畜牧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畜禽的遗传改良、繁殖、营养与饲料、饲养管理、疾病防治以及畜产品加工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科学理论和实践技术。

2. 地位:- 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畜牧学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种植业并列为农业的两大支柱。

-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畜牧业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对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畜牧学是生物学、农学、兽医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畜牧学的研究内容1. 遗传育种:- 研究畜禽的遗传规律,包括遗传变异、遗传传递和基因表达等。

- 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和选育,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

2. 繁殖技术:- 研究畜禽的生殖生理和繁殖行为,提高繁殖效率。

- 探索和应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殖技术。

3. 营养与饲料:- 研究畜禽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

- 研究饲料的加工、储存和利用,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

4. 饲养管理:- 研究畜禽的生长发育规律,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

- 探讨不同生产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5. 疾病防治:- 研究畜禽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

- 制定免疫程序和疾病监控体系,保障畜禽健康。

6. 畜产品加工:- 研究畜产品的屠宰、分割、加工和保存技术。

- 开发新产品,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畜牧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畜牧业:以手工操作和经验传承为主,生产效率低,产品单一。

2. 现代畜牧业:引入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遗传育种、饲料工业、机械化生产等技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3. 未来畜牧业: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畜牧业。

四、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长。

- 品种改良取得显著成果,良种覆盖率提高。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畜牧学概论绪论一、畜牧学概论的研究内容《畜牧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动物遗传与繁育原理以及主要家畜家禽的基本生产方法。

二、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产品:毛、绒、羽、肉、皮、奶、副产品(一)提供生活资料,改善人民生活:吃、穿、住、燃料(二)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有机粪肥(三)提供工业原料,促进工业发展:食品、纺织、化工、制革、医药、机械制造业等(四)促进出口创汇,支援国家建设三、国内外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一)家畜家禽品种资源:我国有畜禽品种、类群596个,占世界11%;畜禽数量居世界前列:猪、马、驴、骡、绵羊、山羊、鸡、鸭——第一位;牛——第三位猪肉、山羊肉、绵羊肉、禽肉、禽蛋、兔肉、马肉、驴肉、羊皮、羊绒产量、山羊毛——第一绵羊毛——第三(次于澳大利亚、新西兰)牛肉——第三(次于美国、巴西)中国蛋鸡存栏量(2008-2009)四、我国畜牧业生产优势1、人口多,内需旺。

2、劳动力资源丰富。

3、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丰富。

4、饲料饲草资源丰富。

四、我国畜牧业生产存在问题1、养殖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

2、缺乏总体规划意识。

3、资源浪费严重。

4、畜产公害问题突出。

5、标准化程度低。

五、世界畜牧业发展趋势养猪业:→→集约化生产;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养禽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提高饲料报酬;提高肉蛋品质养牛业:乳牛→→发展荷斯坦牛,提高牛奶品质和个体产奶量;肉牛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品种→→大型、瘦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养羊业:生产方向由毛用→→毛肉或肉毛兼用;肥羔生产专业化;生产方式由天然放牧→→现代化生产→→回归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第一节饲料与动物体组成一、饲料中营养物质分类按常规分析,构成动植物体的化合物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或乙醚浸出物(EE)、粗纤维(EF)和无氮浸出物(NEE)6种成分。

畜牧学绪论课件

畜牧学绪论课件
机动 期中考试、复习(2)
饲料原料的识别与品质鉴定
饲料配方的制作
蛋的构造及品质鉴定
孵化综合实验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世界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畜牧生产概念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畜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 国家的兴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有助于生态平衡
(6)出口创汇
(1)2008年1~11月,我国生猪产品(活猪、冻猪肉、 猪肉罐头、猪皮等)出口额为8.5亿美元,主要出口的 国家有中国香港、澳门、朝鲜、越南和新加坡;
(2)羊绒年出口4000余吨,创汇达6亿美元左右。 (3)活家禽、冻鸡、鲜蛋和鸭、鹅毛出口,每年创汇达
2.5亿美元左右。
二、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54)
畜牧学概论 (82)
实验部分 (24)
绪论(2)
第一章 动物营养原理(4) 第二章 饲料(4) 第三章 动物遗传育种(4) 第四章 设施养殖与环境控制(4) 第五章 养牛生产(8) 第六章 养羊生产 (6) 第七章 养猪生产(12) 第八章 养禽生产(12)
13.08 37.37 35.82 34.89 54.71 11.44
101.08 859.65 519.34 259.03 270.55 28.5
8.99 15.24 7.06 12.59 17.66 20.4
注:中国农业年签(2009)
一、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3.为轻工业提供原料,促进出口创汇: 为国防和医药卫生服务

畜牧学概论

畜牧学概论

优质肉鸡牛的补偿生长猪的全进全出制一、如何利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组织养猪生产(重点)1 四季发情,多胎高产可通过早期断奶、激素处理,采取同期发情等措施来提高母猪的利用率,使母猪年产胎次提高,此外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应注意观察其发情征候,避免错过。

2 生长快速,屠宰率高地方品种猪8月龄达100公斤,外来品种猪6月龄达100公斤,此时屠宰率最高,应适时出栏。

为保证猪只迅速生长,在实际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哺乳母猪的饲料营养水平,;提前补饲,锻炼仔猪胃肠机能,使仔猪能尽早采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促使仔猪正常发育,健康生长。

3 猪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强猪往往在发病初期不易发觉,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已较严重,难于治疗。

因此,饲养人员应该注意观察猪的日常动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4 杂食性强,摄食行为特别猪能广泛利用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而且采食量大,利用能力强,对饲料消化较快。

猪除睡眠外,大部分时间都会用来采食。

猪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颗粒料,湿料。

5 听觉和嗅觉灵敏,视觉不发达在生产中按仔猪的强弱固定奶头以便同窝仔猪能均匀生长发育。

在仔猪寄养时设法干扰母猪的嗅觉,在并群时要设法混淆各猪的气味,避免猪只间的斗架,饲养时避免发出较大的声音。

猪视觉弱,可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6 对温湿度敏感大猪怕热,小猪,尤其是初生仔猪怕冷,成年猪注意防暑降温,同时保持猪舍干燥,初生仔猪注意防寒保暖,7 群体位次明显,具有争斗行为在饲养实践中,应避免经常调整猪群,在组群时,可用镇静剂和能掩盖气味的气雾剂,以减少混群时的对抗和攻击行为。

8 爱好清洁在猪进入新圈后的头三天应认真调教,做到睡觉、采食和排便“三点定位”,以保持圈内清洁卫生。

问答题一、猪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性成熟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2、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积脂力强3、食性广,饲料报酬高4、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肉脂品质好5、猪的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7、定居漫游,喜清洁,易调教,群居位次明显二、如何按商品用和种用分别对猪群类别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利用目的可以划分种猪和肉猪,种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种公猪和种母猪--后备猪----鉴定猪---基础种猪,肉猪包括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产猪。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概论pdf
畜牧学是研究养殖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的科学,旨在提高畜禽的生产效益和健康水平。

畜牧学涉及到养殖动物的品种选育、饲养管理、营养需求、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畜牧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物遗传学:研究动物遗传特性,包括品种选育、杂交育种、基因改良等,以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动物营养学:研究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营养成分,以合理配制饲料,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并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3.动物繁殖学:研究动物的繁殖生理和繁殖管理,包括发情控制、人工授精、妊娠管理、分娩和育仔等,以提高繁殖效率和繁殖健康。

4.动物病理学和兽医学:研究动物的疾病发生、预防和治疗,包括疾病诊断、免疫控制、药物应用等,以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5.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的行为习性和动物福利,包括动物行为观察、环境适应、动物行为调控等,以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益。

通过这些研究和技术应用,畜牧学旨在提高动物的生产效益、改善动物福利,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畜禽产品。

同时,畜牧学也
为解决全球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完整word)畜牧学概论

均匀度:指群体的均匀程度.一般以在平均体重±10%内个体数占所抽测数的百分率来表示。

全进全出制:是家禽生产中的管理制度,全进指同一饲养场或同一舍只饲养同一日龄或相差不超过3-7天的鸡;全出指一次性同时出栏;出栏后彻底清扫,消毒,并空闲2-3周.这样可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家禽孵化的基本条件:温度、湿度、通风、转蛋、凉蛋鸡鸭鹅鹌鹑的孵化期为21、28、30-33、16-18孵化期两个死亡高峰:一:孵化前期,鸡胚在孵化前3-5天,是胚胎生长迅速,各种胎膜相继形成而作用尚未完善。

胚胎对外界环境很敏感:种蛋贮存不当、过量甲醛熏蒸、维A缺乏等都会造成重大影响。

二:孵化后期,鸡胚在孵化18天后。

胚胎正处于从尿囊绒毛膜呼吸过渡到肺呼吸时期,生理变化剧烈,需氧量剧增,其自温产热猛增。

传染性胚胎病、孵化环境(通风与散热)、蛋是否大头向上放置等影响很大。

防疫:家禽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禽群;场址的选择和布局: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制,日常防治;疫病流行时的扑灭措施.猪的经济类型:1。

瘦肉型(丹麦长白猪、英国大约克夏、美国杜洛克、中国三江白猪)2。

脂肪型(广西陆川猪、福建槐猪、云南滇南小耳猪、小约克夏)3。

肉脂兼用型(国内除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苏太猪外均是,如中约克夏、哈白猪、浙金猪、北京黑猪)中国猪的分类:华南型,华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中国养猪世界第一:养猪头数猪肉产量品种数量出口活猪头数出口猪鬃出口肠衣中国养猪成就:1,养猪的规模迅速发展2,生猪的出栏量3,人均猪肉的消耗量4,猪肉的产量5,加强猪种资源保护,良种引进6,饲料工业发展迅速7,疫病防治成绩显著8,养猪业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公猪饲养管理:充足营养,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定期体检固定配种舍,合理的利用,卫生防疫。

种质特性:1.产地来源 2。

体型外貌 3.生产性能(生长,产仔,肉质) 4.杂交利用情况地方种猪种质特性:1.繁殖力强 2.抗逆性强 3。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45课程名称:畜牧学概论英文名称:Animal Husband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 学时学分:4.0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家畜病理学、应用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基础、线性代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二、课程简介畜牧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等。

要求掌握畜牧生产与科研的基础理论,畜牧生产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发展畜牧生产,解决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包括动物遗传、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4大部分。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动物饲养原理、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育种的基本方法、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常见的繁殖障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生产专业课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2.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①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③国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④畜牧生产的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畜牧生产3.问题与应用①发展畜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何重要作用?②阐述国外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三)课后练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②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①教学录像;②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CAI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牧学概论第一部分第一章细胞遗传学基础第1节绪论1.遗传:指子代与亲代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2.变异: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体说,是研究生物体遗传物质的组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表达的一门科学。

第2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3节染色体1.染色体: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和精巧包装而成,是具有固定形态的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2.染色体的一般结构(1)着丝粒:是染色体的缩缢部位,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结合的区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对染色体向子细胞的正确分配起着关键的作用。

(2)端粒:染色体的末端的特殊结构。

功能有防止染色体末端被DNA酶酶切;防止染色体末端与其他DNA分子的结合;使染色体末端在DNA复制过程中保持完整。

(3)次缢痕(4)随体3.染色体的几个参数(1)臂比:染色体长臂与短臂长度之比,即a=q/p。

(2)着丝粒指数:短臂占整个染色体长度的百分比,即p/(p+q)×100%。

(3)相对长度:某条染色体长度占一套单倍体染色体长度总和的百分比。

4.染色体的超微结构(1)核小体(×7)(2)螺线体(×6)(3)超螺线体(×40)(4)染色体(×5)5.染色体核型:根据各个细胞中染色体的长度大小、着丝粒的位置和随体的有无等因素把它们排列起来,即染色体核型。

6.核型分析: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着丝粒位置、臂比值、次缢痕和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等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核型分析。

第4节细胞分裂1.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2.有丝分裂的意义(1)发生在体细胞的发生过程。

(2)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

(3)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4)保证了遗传物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4.减数第一次分裂可分为(1)细线期(2)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3)粗线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4)双线期(5)终变期5.减数分裂的意义(1)发生在性细胞的发生过程。

(2)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3)一个母细胞分裂成四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4)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第5节染色体变异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1)缺失:类型:顶端缺失和中间缺失。

效应:致死或异常(猫叫综合征,5p-);假显性(显性基因缺失,隐性基因暴露)。

应用:基因定位。

(2)重复:类型:顺接重复和反接重复。

效应:位置效应(一个基因与相邻基因位置关系改变所造成的表型改变);剂量效应(因基因数目不同造成的表型差异)。

(3)倒位:类型: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

效应:改变连锁关系,引起基因重排,改变遗传密码,导致表型变化。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配对时,倒位染色体形成倒位环。

对生活力的影响,倒位纯合体一般正常,倒位杂合体常表现不育。

1倒位纯合体与原物种形成生殖隔离,促进物种进化。

(4)易位:类型:简单易位(一个染色体断片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和相互易位(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互相交换染色体片段)。

常见易位:罗伯逊易位:两条端着丝点或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发生着丝点融合,从而形成中着丝点或近中着丝点染色体的现象。

效应:改变基因的连锁关系。

基因改变位置,产生位置效应。

对生活力的影响,易位纯合体一般正常,易位杂合体常表现不育。

基因重排导致癌基因活化。

降低生产和繁殖性能。

2.染色体组:每一物种同源染色体之一构成的一套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一个染色体组带有一套基因,故又称基因组。

3.染色体数目变异(1)整倍体变异:指染色体组增加或减少的变异。

(2)非整倍体变异: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为单位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的变异类型。

第6节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基因水平上遗传物质可检测、能遗传的改变,不包括遗传重组。

2.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自然条件下自发发生的突变。

诱发突变:人为采用理化方法处理发生的突变。

显性突变:隐性基因a变为显性基因A。

隐性突变:显性基因A变为隐性基因a。

正向突变:野生型(+)变为突变型(-)。

回复突变:突变型(-)变为野生型(+)。

3.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1)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某一基因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2)基因突变的可逆性(3)突变的重演性和平行性重演性:同种生物的某一突变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重复出现。

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4)基因突变的有利性和有害性有利性:创造新基因,增加多样性,提供育种素材,促进生物进化。

有害性:破坏有机体的相对平衡和协调统一,生活力下降,甚至死亡。

有利和有害的相对性:自然选择保留的突变,一般对生物是有利的;人工选择保留的突变对生物不一定是有利,很多是有害的。

第二章遗传基本定律第1节分离定律1.性状:生物表现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统称。

2.单位性状:指生物的某一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3.相对性状: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4.分离定律: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互不干扰,保持相互独立,在配子形成时,各自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正常情况下,配子分离比为1∶1,F2代基因型比是1∶2∶1,F2代表型比为3∶1。

5.基因型:生物个体的遗传组成。

6.表现型:特定的基因型在一个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性状。

7.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基因座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1.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F1代表现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2.共显性(等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其F1代表现出双亲的性状。

3.孟德尔定律实现的条件(1)二倍体,显性完全。

(2)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3)不同对基因间无互作,一种基因一种效应。

(4)F1代产生的配子比例相等,生活力相同,F2代个体的成活率相同。

(5)实验群体要足够大。

4.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理论意义:(1)否定了融合式遗传,提出了粒子遗传。

(2)为遗传学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3)不同对基因自由组合造成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界出现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践意义:(1)区别纯种与杂种。

(2)鉴定群体的纯度。

(3)有目的地组合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

(4)预测杂交后代中理想个体出现的比例,便于确定育种规模。

2第3节基因互作第4节连锁与互换定律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

2.完全连锁遗传:雄果蝇、雌家蚕。

3交换律的计算交换律=重组型配子数/总配子数×100%交换律=重组型个体数/(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100%交换率=0,完全连锁;交换率=50%,自由组合。

4.连锁群: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的集合称为连锁群。

5.染色体作图(基因定位):把染色体的多种基因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

6.基因定位的具体计算(1)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数量最多的为亲本型,数量最少的为双交换型。

(2)确定中间位置的基因: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交换的基因即为中间位置的基因。

(3)计算双交换率和单交换律(4)计算并发系数(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值/(单交换×单交换)第5节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性畸形:指各种类型的性别异常。

包括真两性畸形和假两性畸形。

2.性反转:指生物个体在发育过程中从一种性别转变为另一种相反性别的现象。

3.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

4.伴性遗传的特点(1)正反交结果不一致。

(2)性状分离比数在两性间不一致。

(3)若配子同型的性别传递伴性性状,则F1代表现交叉遗传现象。

(4)出现假显性现象。

5.从性性状:即性影响性状,指性状表现受个体性别的影响,颠倒了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6.从性遗传:从性性状的遗传行为叫从性遗传。

因为控制从性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正反交结果相同,只是性状的表现受性别的影响。

7.限性性状:指只在某一种性别表现的性状。

8.限性遗传:指限性性状的遗传行为。

9.限性遗传的特点(1)没有固定的遗传模式。

(2)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限性性状在某种性别中,有其遗传基础却无性状表现。

(3)限雄遗传。

第三章群体遗传学1.孟德尔群体:特定的地区内一群能相互交配繁殖后代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2.基因库:一个孟德尔群体所包含的基因的总数称为一个基因库。

3.基因频率:指一个群体内特定基因座上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座位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即在群体内,某一等位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率。

4.基因型频率:指群体中某一性状的某一基因型占该性状所有基因型的比率,或某一性状的某一基因型在群体中出现的概率。

5.随机交配:任何一对雌雄个体的结合都是随机的,不受任何其它因素的影响,这种交配方式称为随机交配。

6.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就一对等位基因(A、a)而言,若A的频率为p,a的频率为q;AA的频率为D,Aa的频率为H,aa的频率为R,则有:p=D+H/2,q=R+H/2。

7.遗传平衡定律的要点(1)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若无其它因素的影响,群体的基因频率一代一代传下去,始终保持不变。

(H0=H1=H2=…=Hn)(2)在任何一个大群体内,无论其基因频率如何,只要经过一代随机交配,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构成的基因型频率就达到平衡状态,若无其它因素的影响,一代一代随机交配下去,这种平衡保持不变。

(H0≠H1=H2=…=Hn)(3)在平衡状态下,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为:D=p2,H=2pq,R=q2。

8.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1)大群体;(2)随机交配;(3)无突变、迁移、遗传漂变等(4)无任何形式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9.改变基因频率的因素(1)突变(2)选择(3)遗传漂变(4)迁移(5)非随机交配第四章品种与品系培育1.品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家养动物群体。

2.品系:一群具有突出优点,并能将这些突出优点相对稳定地遗传下去的种畜群。

3.品系的类别(1)单系:围绕同一头系祖建立。

(2)近交系:连续近交,群体近交系数达37.5%以上。

(3)群系:优秀个体组成的群体进行闭锁繁育。

(4)专门化品系:具有某方面突出优点,与特定品系杂交。

3(5)地方品系:地方品种内具有突出优点、遗传稳定。

4.培育新品系的意义(1)加快种群的遗传进展(2)加速现有品种的改良(3)促进新品种的育成(4)充分利用杂种优势5.培育新品系的方法(1)系祖建系法(2)近交建系法(3)群体继代选育建系法6.品系配套: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培育一些专门化品系,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品系间配套组合杂交,杂种后代作为经济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