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林觉民与妻书》教案-最新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结合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后作业
1.请根据《与妻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林觉民在信中对妻子的情感。
2.请分析《与妻书》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给出具体例子。
3.请讨论《与妻书》中林觉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4.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与妻书》中林觉民爱国情怀的理解。
2.拓展建议:
-深入研究林觉民的革命活动和他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和贡献。
-对比分析《与妻书》和其他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探讨它们在表达革命情感和理念上的异同。
-研究《与妻书》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意义,探讨它如何影响了后人对革命时期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进行历史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与妻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情感氛围。
-学生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线上交流。
-教材《与妻书》和相关参考书籍。
2.课程平台:
-学校内部的在线学习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
-互联网,用于查找相关资料和线上交流。
3.信息化资源:
-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材料,如对林觉民和妻子的介绍视频。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图表,如广州起义的历史背景图。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与妻书》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林觉民和妻子的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封诀别信的情感和特点。
简短介绍《与妻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与妻书》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与妻书》的基本概念、背景和情感。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科目

与妻书教案(版)

与妻书教案(版)

《与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理解《与妻书》的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3)学习并运用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培养良好的家庭美德。

二、教学内容1.林觉民烈士生平事迹介绍2.《与妻书》原文阅读与分析3.《与妻书》写作手法探讨4.《与妻书》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5.课堂讨论与互动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与妻书》,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标注生词、难句,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

3.课堂讲解(1)教师对《与妻书》进行逐段讲解,分析文章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等写作手法。

4.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与家国情怀。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林觉民烈士的其他事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与妻书》的理解程度。

6.总结延伸(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林觉民烈士的家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与妻书》的读后感。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成果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以及课后对家庭、亲情的关注程度。

2024年度《林觉民与妻书》教案(精选)

2024年度《林觉民与妻书》教案(精选)

影响
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林觉民个人的爱情绝唱,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追求自由、民主、解放的思想情感。同时,《与妻书》对于后世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国情怀都有着深远的 影响。
2024/3/23
6
2024/3/23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7
原文内容概述及结构分析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表达了对家庭 的深深眷恋,体现了家庭在他心中的 至高无上地位。
林觉民在书信中流露出对子女的关爱 与期望,彰显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夫妻情深
通过书信往来,展现了林觉民与妻子 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是家庭亲情的 重要体现。
2024/3/23
16
爱国情怀主题思想阐述
忠诚于国家
林觉民身为革命者,为了国家的 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毅然投身革
19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知识拓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4/3/23
辛亥革命背景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 社会状况,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组织等。
林觉民生平
了解林觉民的生平和事迹,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 、革命活动、被捕牺牲等,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 感。
《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林觉民与妻书》教案(精选)
2024/3/23
1
目录
CONTENTS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意义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2024/3/23
2
2024/3/23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CHAPTER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与妻书》的作者背景、课文内容、主题思想。

1.1.2 分析技巧: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结构。

1.1.3 应用拓展: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表达。

1.1.4 情感态度: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1.2.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2.3 修辞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1.2.4 句式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式结构,如长句、短句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理解:掌握《与妻书》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1.2 修辞手法分析: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1.3 句式结构分析:掌握课文中的句式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课文深层含义: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2.2 修辞手法运用: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2.3 句式结构创新:能够在写作中创新句式结构,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1.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朗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2.3 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2.4 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2.5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与妻书教学文档

与妻书教学文档

• 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 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 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 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 其实有两封,一封是《 与妻书》,另一封是写 给父亲的,内容见图片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 亲大人,儿死矣,惟累 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 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 胞也。大罪乞恕之。” ),一直保留至今。
• 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 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 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 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 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 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 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 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 。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1.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 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 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 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 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 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 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 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 往事。如第三、四自然段里对于夫妻 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 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 之情。
3.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 通览全信可知,第一、五自然段基本上 属于抒情,第三自然段基本上是记叙, 第二、四、六自然段则是在抒情、记叙 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 命之理。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 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
“理”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课后作业:
(1)课堂完成课本P107页第四题。
• 林觉民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 ,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 字,扬长而去。无奈之下,其父亲只好送他到 本自费留学。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1.2 《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了解古代的书信知识。

2.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3.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谋永福”的高尚情操,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情语缱绻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汤显祖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答案很长,我准备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要听了吗?——林徽因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

——余光中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可是因为你,我希望有来生。

——周总理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余光中《绝色(诗歌)》(2)以学生熟知的两位才女引出林觉民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

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

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二、基础知识1.解题与妻书,即写给妻子的信。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下面,我们按照谁在写信、为何写信、如何写信三个板块来了解文学常识。

2.作者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后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被俘。

后从容就义。

广州起义前三日,与妻诀别,在香港于手帕上写就《与妻书》,又作《禀父书》,一并托友人密致家人。

作品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最新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最新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作者xxxx------------------------------------------日期xxxx《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一、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组织课堂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文本分析和欣赏的过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案例分析法:以《与妻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情感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与妻书》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妻书》的文本特点和作者情感,掌握文本分析和欣赏技能。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与妻书》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林觉民传》:一篇关于林觉民生平和事迹的传记,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家书》:一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家书,学生可以通过对比阅读,了解不同革命者的情感和思想。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林觉民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2.积累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进一步巩固文言句式知识
3.熟读并翻译课文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诵读全文,重在朗读,培养语感,整体大概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诵读1——4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5——10段,重在翻译
第三课时诵读全文,重在理解烈士的“情”和“革命理想”,学习烈士崇高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①辛亥革命先驱者林觉民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

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

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色,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②伟人也有美丽感人的丈夫柔情
(《与妻书》摘抄)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③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灵魂
(《与妻书》摘抄)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直译全文,并提示个别重要的字词、句式和修辞
4、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
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三、作业:
①熟读全文
②参考注释,课下完成“练习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1——4段
①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③诵读1——4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1——4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指导学生读译课文5——10段
④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⑤学生展示“练习卷”完成情况(重点是翻译)
⑥诵读5——10段,选出你最感动的语段:
文言知识归纳:
(参见“课堂练习卷”)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语段
2、翻译5——10段(在“课堂练习卷”上)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情况
二、归纳、拓展。

1、内容概括:
①忍悲以此书与爱妻陈意映诀别
②至爱爱妻陈意映之情推及以天下人为念,决心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③一忆往事(夫妻情话),表达不忍“以汝之弱,不能禁失吾之悲”,“宁请汝先死”,自担其悲的至爱之情
④二忆往事(初婚情好、爱妻近况),表达“余心之悲”“吾真不能忘汝”的死别深情
⑤⑥愤激面对“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的现状,表达慷
慨赴死的决心;立下遗嘱,表达望子“以父志为志”的殷切情怀
⑦希望“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劝慰妻子“不必以无侣悲”
⑧⑨⑩概括段意答案:信末表达“吾爱汝至”深情,临别嘱托“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感情伤恸,决心坚定。

2、感人语段摘抄:
3、扩展阅读
《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附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诵读全文
3、扩展阅读《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附录:
1、深圳市富源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模块《林觉民·与妻书》课堂练习卷(见“——语文——高一”)
2、(扩展阅读)
慕毅飞:为林觉民塑像的蒙羞而羞
这是一件发生在林觉民故乡福州的事件,一个省会城市,为了改建一个公园,毁掉了一座据说已经不甚美观的林觉民塑像。

两年来,塑像的残部,一直废弃在一座公厕旁的杂草
丛中,“塑像的脸部完好,目光坚毅地看着前方;而它的胸膛以下的地方则被烧出一个空洞,空洞里是烂树叶、荔枝壳等一些废弃物(7月18日新的华网)”。

而“因为上厕所要花3角钱,所以许多人把小便拉在烈士塑像上”(7月16日《海峡都市报》)。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叫人羞愧难言的?林觉民,这位24
岁为辛亥革命献身的黄花岗烈士,他那荡气回肠的《与妻书》,凡读过高中的人都不会忘却。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这就是他临刑前留给世人的肺腑之言。

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了……后人拿什么来记念他?特别是
烈士故乡的福州人,用什么来表达应有的敬意呢?
花草树木是美的,但先驱的精神和灵魂应该更美;想不到福州的公园却容不下他,一个“水文化”的城市雕塑,就有十足的理由取代了烈士的塑像。

少一个塑像,并不会削弱烈士的伟大;真正的丰碑,留在青史里,矗在后人的记忆中。

要拆就好好地拆,何止于毁而弃之,且弃在公厕旁的乱草中?斯人已逝,音容犹在,如此糟贱,记念没了,只剩下亵渎!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不堪入目的一幕,竟能在福州延续了整整两年。

两年来,有多少福州人经过这里,他们何至于
什么感觉都没有?更有甚者,是谁,把自己的良知与血性,都混在了污辱先驱的垃圾与便溲中。

最后,是一个退休工人向媒体作了通报。

此前,决定拆毁塑像的领导呢?指挥公园改建的干部呢?此后,负责环境卫生与城市管理的人员呢?他们的良知与血性都到哪里去了?
鲁迅去世时,郁达夫愤而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令人羞愧的是,郁达夫要是掉转头来,看到了毁弃在乱草丛中的林觉民塑像,他今天又会怎么说呢?(2019年07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