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1)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仔细阅读并理解其内容,回答相关问题,以加深对古诗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解和鉴赏能力。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诗词的短文,可以是一篇赏析、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讨论与反思:要求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并撰写一篇反思报告,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通过学习《念奴娇过洞庭》(1),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领会古诗词的美学特点,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品质,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念奴娇过洞庭》(1)的诗意和美学特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古诗词的美学特点,包括诗歌的意象、语言、情感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把握诗中的景、物、人、情,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审美情感。
(2)鉴赏《念奴娇过洞庭》(1)的艺术特色: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文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意象运用、韵律节奏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启发;
-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借助图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文的意境;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

高中生古诗阅读部分教案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面对枯燥的课本和考试的压力,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分享一份针对高中生的古诗阅读部分教案范本,以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份教案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创作。

接下来,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可以选择不同朝代、风格各异的古诗词,如杜甫的《春望》、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词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注重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的结合。

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作者生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句的理解与感受,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古风音乐、相关画作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此外,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还可以通过口头报告、诗词朗诵会等形式,考察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更能激励他们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对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属于自己的诗句,这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最后,教师应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既有趣又有效。

总的来说,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为未来的人生旅程增添一份诗意。

这份教案范本只是一个起点,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声声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声声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
词人满心都是愁,自觉酒力压不住心愁,酒味淡了,真可谓
酒入愁肠愁更愁。
4、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
者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 《声声慢》
Hale Waihona Puke 名称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
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材分析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
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
孤高的灵魂。
1、认知目标
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
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
歌情感。
3、情感目标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
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学生学习 能力分析
1、古诗词的背诵以及解读 2、理解本首词相关的高考考点 3、学会解读古诗词
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 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四)完成导学案中的训练案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七组十四个叠字,它犹如信 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 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委婉细致地表达了 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这七组十四个叠字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 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写凄凉晚年的凄苦心境的句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毛泽东,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沁园春·长沙》)。

第二章:《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李白,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荆轲刺秦王》)。

第三章:《登高》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登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掌握诗词的基本朗读技巧。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作者杜甫,创作时间、背景。

2. 诗词逐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情感分析。

3. 诗词朗读技巧讲解:语气、节奏、停顿等。

教学步骤:1. 介绍诗词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逐句解析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情感。

3. 示范朗读,讲解朗读技巧。

4.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导。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背诵《登高》)。

第四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素材整理]“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一: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章:《登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登高》的诗意,背诵这首诗。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登高》这首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登高》,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诗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登高》。

2. 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诗意解析文章。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2. 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豪放洒脱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背诵这首词。

2. 难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学生预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词句的意义。

4. 学生讨论词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写一篇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解析文章。

第三章:《赋得古原草送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以苏轼的《定风波》为例
绛县中学周湘燕
[案例背景]
进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难度越来越大。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看着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我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
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