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古诗词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词鉴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2.能够正确朗读古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与情感;3.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2.难点:情感鉴赏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1.教案、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2.古诗词选集;3.音频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导入】1.教师呈现一幅中国山水画,并询问学生对画中景物的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山水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呈现】1.教师呈现一首古诗词,并给予学生初步的鉴赏:“春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教师解读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挥:这首古诗词表达了哪些情感?为什么?如何朗读才更能表达这种情感?2.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梳理出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自然的热爱、对岁月流转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重读文字,调整声音的语调、音量和速度,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4.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素材,示范朗读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和表达其中的情感。
【拓展】1.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古诗词选读,让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鉴赏。
2.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将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写成短文,分享给同学们。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延伸1.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整理一些古诗词,制作成小册子,分享给同学和家人。
2.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寻找更多的古诗词,并进行更深入的鉴赏和研究。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山水画、听取古诗词朗读、自主鉴赏古诗词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互动讨论和分享,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评价课堂效果良好,达到了教学目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通过分析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
2.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美。
2.学习《古诗词三首》第一首:《登鹳雀楼》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师播放古诗词朗读音频,学生聆听并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首:《题临安邸》教师朗读诗词,学生跟随朗读。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诗意。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3.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三首诗词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赏古诗词?4.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学生在朗读、自读、分享和讨论中,逐步理解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不够,需要在课后加强阅读。
2.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3.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语速过快,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思路,需要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包括《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三首古诗词。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登鹳雀楼》: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2.《望庐山瀑布》: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3.《江雪》:全诗内容、诗意、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教学目标1. 熟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感受诗词的韵味。
2. 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3. 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首古诗词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感受古诗词的韵味。
3. 讲解:分析三首古诗词的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想象站在高楼上俯瞰远方,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讲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古诗词,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三首古诗词的全文(2)诗意、背景和作者简介(3)古诗词的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分别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为题,仿写一首古诗词。
2. 答案:示例1:《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示例3:《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要求: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主题,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2.答案: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分析思路和表达能力,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以下是对板书设计的补充:
2.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时间分配
1.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的讲解和实践都有充足的时间。
2.讲解重点、难点时,适当放慢语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
三、课堂提问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针对不同难度的提问,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3)学习《宿建德江》:引导学生感受建德江夜景的美,理解诗人的隐逸山林志向。
3.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进行古诗词填空、翻译等练习。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主题,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
1.《登高》:意象、忧国忧民
1.《登高》:意象(落日、长江、白发)-忧国忧民
2.《望岳》:描绘手法(对比、夸张)-泰山壮美-国家兴亡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

2024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精彩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 《登高》——唐代杜甫2.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 《山行》——唐代杜牧详细内容:1. 《登高》: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夜书所见》:分析诗中的景象,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山行》:描绘山间景色,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教学目标1. 熟悉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景象、意境和情感。
2.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读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词的背景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及诗作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3)逐句解读诗意,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
3. 例题讲解:(1)分析《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句意。
(2)解读《夜书所见》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破帽遮颜过闹市”句意。
(3)讲解《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句意。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
(2)仿写一首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登高:杜甫,景象描绘,意境感悟。
(2)夜书所见:叶绍翁,内心世界,意境解读。
(3)山行:杜牧,豪情壮志,自然美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结合所学,分析三首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写一篇鉴赏短文。
2. 答案:(1)熟读三首古诗词,并背诵。
(2)鉴赏短文示例:《登高》描绘了秋天登高所见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词三首,借助线索理解诗意。
2.了解古代文学艺术和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严谨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诗词对学生智力和情感的独特感染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鉴赏能力。
2.学生在阅读诗歌过程中,如何运用线索理解诗意。
3.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古诗词的语言和艺术特点,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学习的内容,加强连续性的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到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性。
2. 学习《古诗词三首》(30分钟)1.教师先朗读三首古诗词,简要讲解诗歌背景及内容。
2.学生自读古诗词并分组讨论场景、意象、境界等感受,全课共同探讨。
3.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关注关键句、词,并使用线索帮助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4.在分析具体的诗句和词语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情感、内涵,并帮助他们找到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 感悟体验(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感受,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对古诗的体验。
2.学生可以组合词句进行表达,以传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评价学习(5分钟)1.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动态调查。
2.学生根据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老师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成功点本次课,学生在听老师朗读并讲解古诗词中,充分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韵律,关注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抒发的情感以及体现的思想,进一步感知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和分析,增强了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此外,学生在体验分享和自我评价中,能较好地完成语文素养的提升。
2. 教学失败点在课堂中,有一部分的学生因为掌握不好技巧或者没有体验过诗词的韵律,对诗词的理解和认真阅读有些困难。
也有一些学生对于分享和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收效不甚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老师需在备课中针对性强,增加练习数量并加强学生反复训练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知能力。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4)诗人想到自己被小人迫害,英雄无用武之地,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愤慨?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3.小结: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少年成名,诗名远播,但仕途失意,始终不能大战宏图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解题导入,了解文体。
1.了解“吟”这种诗歌形式。
(5)熟读成诵。
三、盘点收获。
同学们,学习古诗,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师过渡: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生交流,师相机引导。
四、“两翼”带文环节。
认真阅读《经典诵读》中《新竹》,结合注释,了解意思,说说自己的感受。
1.自主学习,边读边批注。
2.汇报交流。
板
书
设
计
作业设计
1.探讨: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李贺是唐代非常重要的诗人,年少时便极负盛名,他为何会发出如此感叹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李贺的生平。(出示PPT)
(2)诗人在这万里平沙中,想到自己的才华不能得以施展,怎能不焦急?因此他感叹:“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二、“一主”教材教学环节。
(一)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读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相机正音。着重指导:燕(yān)山 月似钩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批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
李贺 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解释:芙蓉楼、辛渐、平明、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题导学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1、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1、师: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出示诗句)谁愿意解释前两句诗(指名说),出示诗句的意思: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了吴地,清晨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孤影。
大保当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3
课型
古诗词
课题
七步诗
主备教师
潘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5月20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七步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解释:持、羹、漉、菽、萁、釜
问题导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设计
基础知识
1、了解作者;
2、解释:涧、闲、时。
问题导学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
2、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鸟鸣涧》,我们先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课堂学习设计
板题示标
见“课题”及“学习目标”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自学指导:1、了解作者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曹植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的。
3、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清冷孤寂
冰清玉洁
教后反思
相煎何急。
一尺布,
尚可缝;
一斗粟(sù),
尚可舂(chōng);
同胞兄弟何不容?
板书设计
七步诗
釜下燃——釜中泣(写物)
悲愤 斥责
同根生——何太急(抒情)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3
课型
古诗词
课题
鸟鸣涧
主备教师
潘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5月21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2、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七步诗》,我们先来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漉(lù)菽(shū)。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空:空寂、空空荡荡。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2.指名说古诗意思: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指名背—有感情背 —指名背。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
课后延伸
拓展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回想一下思乡的古诗或诗句。(出示课件)
指名回答:《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
板书设计
生自学,教师巡视。
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
课后延伸
拓展:《七步诗》缩写
煮豆燃萁豆,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4、总结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时的表白,表明了诗人藐视庸俗的名利,不向排挤陷害自己的恶势力屈服,永葆高洁品质的崇高气节。要求:注意诗中重读的地方,停顿和语速。
5、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课后延伸
拓展:
请大家打开记忆的大门,回想一下王维的古诗(出示课件)。
《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人闲——桂花落 静态描摹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寂幽静
月出——惊山鸟 以动衬静
时鸣——春涧中
教后反思
大保当小学六年级古诗词教学案
年级
六年级
班级
3
课型
古诗词
课题
芙蓉楼送辛渐
主备教师
潘瑞
上课教师
备课时间
5月22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他的诗文多写边塞的军旅生活,其诗气势雄浑,以七绝最为出色,因此享有“七绝圣手”的美誉。
2、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平明(píng míng)。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涧(jiàn)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1、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一)师: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出示诗句)谁愿意解释前两句诗:
4、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课堂学习设计
先学后教过程设计
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当堂训练
达标检测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交给组长)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板书:凄冷孤寂)
2、出示第三、四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出示意思齐读: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问起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3、最后一句指名翻译(出示课件)
师:前两句渲染了离别的暗淡气氛,后两句笔锋一转,表明了自己虽然被贬但本形如玉壶之冰一样冰清玉洁。(板书:冰清玉洁)
1、指名解释字义:月出:月亮出来。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时:时而,偶尔。惊:惊动,惊扰。
2.指名说古诗意思: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3、师出示答案,生齐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