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_0

合集下载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1.采薇(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采薇(节选)一、情感导入1、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有战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1、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预设: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生3:这首诗主要写士卒归乡途中抚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伤。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之《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之《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4、补充:其实,作者如此为朋友劝酒,还在于他去的地方,(出示课 件),了解“安西”,体会路途的艰辛。 5、补白:面对此情此景,王维再也忍不住了,他说“元二兄,”进行补 充说话练习。
6、品味:“不舍” 多少离别,多少牵挂,都化作了一句话,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你们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板书:依依不舍)
作为教师,既要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要提出一些创造性、 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把孩子带入到古诗的情境中,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 理解去思考。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一—《送元二使安西》。 你从诗歌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 (教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元二∶原名 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 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 的深情厚谊
五、说教法

学习古诗得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与鱼,不如授之 与渔,更不如授之与渔场”。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古诗的氛围,学生在愉 悦的环境下轻松地学习古诗,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我觉得应该努力使自 己的教学向它靠近。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板块二、读通古诗 1.把《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读熟。 2.想一想∶这首古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板块三、理解诗题 1、从诗题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信息1:送谁?这里的元二是王维的朋友,他姓元排行第二。 信息2:送到哪儿去?为什么要去那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和教案篇1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担任六(2)班和六(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二班学生共有xx人,三班学生共有xx人。

学生多为外地生,来源广,素质不一,基础参差不齐。

总体上分析,二班学生上学期末成绩有所上升,三班虽然保持,不过和二班还有点差距。

两个班班学习态度还比较端正,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末期,面临升学,有的在积极进取,有的失去了信心。

毕业班面临升学压力,需要引导学生以一个积极端正的心态来面对。

二、教材分析1、内容和编排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

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

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

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2、教材的主要特点(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三、教学目标及学习方法1、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无私奉献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和学会生存的启蒙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七步诗、鸟鸣涧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背诵(七步诗、鸟鸣涧等)
全诗用比喻的方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秆,比喻同 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秆,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 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诗人十分悲愤地责问:咱 们本是同根生,为什么你要这么急切地迫害我呢?他不 懂得,在封建统治集团里,为了争权夺利,斗争从来就 是你死我活,十分残酷的。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 在令人叹为观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 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 说明此诗在一幅春山月夜图:春夜,深山空旷, 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无声地飘落。忽然,一轮明月破 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啼 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 非常生动细致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闲静 又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趣。花落、月出、 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 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 的景物反而取得静的效果。全诗通过描写深山幽谷夜晚 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 赏。
诗词大意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 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自在娇媚 的黄莺啼鸣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 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 彩蝶、娇媚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 种轻松愉悦的感觉。“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 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 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语言口语 化,读起来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 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于谦 (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7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7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精选7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毕业复习,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以人教新课标版六年制小学第十一、十二册课本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

在整个复习阶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练习,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文为主,一是通过复习,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的熟记,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复习,把方法转化为比较熟练的技能。

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复习要点前一段时间已经进行了汉语拼音,生字词语,句型句式的复习与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老师有序地复习,掌握得也不错。

通过练习,仍有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后期还要进行个别的指导。

同时将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复习:(一)阅读主要是:能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1、课内阅读落实背诵和默写(1)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检查、相互检查,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或中心词句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

背诵与默写要使学生基本做到人人过关。

(2)配合单元的阅读重点片断,在每个知识点上多下点工夫;2、课外阅读(1)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回答问题,特别是回答问题句子要完整;(2)引导学生作答“谈体会”一类的题目;(3)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体会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能就某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4)《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即便没有读,也要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促进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中要做到:1、梳理十一、十二册的口语交际内容;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听;引导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学会倾听,以保证顺利完成试卷当中的语文听力题目;3、复习时,参考《试题》中“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2021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2021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优秀教案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

教学重、难点:1,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略得当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文体1.播放微视频,引出小说背景。

2.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

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

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

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

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

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

2.品读短句。

(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

(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

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

3.品读长句(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

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

一定要填在磁卡上。

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

(3)小组汇报。

(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春夜喜雨》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三首古诗。

这是古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板块。

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字里行间透漏着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不足,所以在学习《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我放手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并以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

我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做到自己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

在学习古诗里,围绕关键字的理解,我在充分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感悟诗人忧国忧民、为民着想的伟大情怀。

再结合学生运用诗中所学习的方法,自己动笔写一段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综合教材分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生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教学教法:启发法学法: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词诵读》中的第3首——《春夜喜雨》。

【设计意图】师生谈话,自然过渡到本节课学习。

二、以读悟诗(一) 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写一段文字关于自己心中的春天。

课件的设计,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进行有效学习。

(二)了解作者我们先来了解作者——杜甫。

在杜甫的很多诗歌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百姓的疾苦,所以杜甫的作品称为“诗史”。

杜甫,这是一位我们很熟悉的著名诗人。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者读过杜甫的作品,会背的同学一起背诵。

看来我们学习了很多杜甫的诗句啊,时间关系,我们先到这。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春夜喜雨》。

(齐读课题)“知作者”课件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作者杜甫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为学习本课古诗做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古诗词背诵》整体教学设计第一板块
一、充分自学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二、以作者为生发点,复习积累的有关作者的诗词。

如:王维、王昌龄、杜甫、郑燮、苏轼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