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Pearce
花岗岩的特征

花岗岩的特征发布时间:2011-12-10 00:53:53 | 阅读次数:920次花岗岩的特征你知道什么样的岩石是花岗岩吗?岩石是固体地球的主要构成,它本身又是由矿物组成的,而矿物则是由元素组成的,这样的概念已经成为地质界的共识。
根据形成岩石的地质作用过程的特点,岩石被划分成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球上的火成岩(由岩浆固结形成的岩石)按其产状可以划分为火山岩(主要由喷出地表的岩浆固结而成)和深成岩(由侵入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固结形成)。
按岩石中SiO2含量不同,岩石学家一般将火成岩划分为超基性岩(SiO263%)。
出露最广的火山岩是基性的玄武岩,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出露面积最大的深成岩是酸性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区。
因此,花岗岩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地质体,被认为与大陆的生长密切相关。
什么是花岗岩呢?按照地质辞典的解释,花岗岩“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深成酸性火成岩,SiO2含量多在70%以上,颜色较浅,以灰白色、肉红色较为常见。
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少量暗色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在20%以上,碱性长石常多于斜长石”。
对于这样的解释,非专业人员一般不会感到满意,因为它引入了更多的、人们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多少有点以词解词的嫌疑。
最普通的理解,花岗岩就是石英含量(体积百分比,下同)大于或等于20%、斜长石/(斜长石+碱性长石)=10~65%的深成岩。
由此可见,花岗岩的定义和分类命名与其组成矿物的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有关。
由于矿物百分含量界限是人为确定的,而自然界岩石的矿物组成是逐渐变化的,即使专业人员也难于将花岗岩与其类似岩石严格区分开来。
由此出现了广义花岗岩(花岗岩类或花岗质岩石)与狭义花岗岩的称谓。
广义花岗岩类岩石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含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酸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一、花岗岩的特征及成因天然花岗岩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结晶深成岩,属于硬石材。
酸性岩、蛇绿岩

1、Na含量相对较多,在富长英质花岗岩中Na2O一般 >3.2%,在含Fe、Mg组分较多的花岗岩中减少到>2.2%
2、Al2O3/(Na2O+K2O+CaO)<1.1
3、含CIPW标准矿物透辉石、或<1%的标准矿物刚玉 4、元素之间的变化是规则的,呈线性或接近线性
地壳起源 过铝花岗岩
大陆碰撞
ACG ATG RTG PAG
混合起源 地壳+地幔 准铝的、钙碱性花 岗岩
过渡体制
俯 冲
洋中脊拉斑质花岗 岩
过碱性和碱性花岗 岩
地幔起源 拉斑质、碱性和过 碱性花岗岩
大洋扩展或大陆隆 起断裂
33
各种花岗岩类型、它们的AFM矿物组合 及各自的壳幔成分比例
MPG 白云母 ± 黑云母 CPG 富黑云 母± 堇青石 KCG 钾长石 巨晶± 钙质角 闪石 ACG+ATG 钙质角 闪石± 钙质辉 石 RTG 角闪石 和辉石 PAG 钠质角 闪石± 钠质辉 石
36
2、火山弧花岗岩(VAG):
从海洋→大陆环境,岩相成分从Th→CA→粗安系列
海洋拉斑玄武弧花岗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CA指数>61,为钙质系列; 海洋大陆钙碱弧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角闪石和黑云母为特征镁 铁矿物。CA51-56,为钙碱系列;
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高钾钙碱和粗安岩系列。钙碱 和碱钙系列。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铁 镁矿物以黑云母为主,有少量角闪石。
29
主要花岗岩类型的野外产状及岩石特征
30
主要花岗岩类类型的主要矿物组合
31
主要花岗岩类类型的主要元素和同位素特征
花岗岩检测报告

花岗岩检测报告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火成岩,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
由于其耐久性和美观性,花岗岩广泛应用于建筑、地质和装饰领域。
然而,在使用花岗岩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其质量和适用性。
本文将介绍花岗岩检测的一些重要方面。
1. 外观检测外观检测是花岗岩检测中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花岗岩的色调、纹理和晶粒大小,可以初步判断其质量。
通常,高质量的花岗岩呈现出均匀的颜色和纹理,晶粒均匀并具有明确的边界。
另外,可以通过肉眼检查来发现可能存在的裂纹、变形或矿物沉积等缺陷。
这些外观特征的观察可以提供关于花岗岩块的整体质量的初步判断。
2. 物理性能检测花岗岩的物理性能对其在建筑和其他应用中的使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花岗岩物理性能检测方法:硬度测试:硬度测试是衡量花岗岩抵抗压力和磨损能力的重要指标。
通常,摩氏硬度测试被广泛应用于花岗岩,以确定其相对硬度。
测试结果以硬度等级表示,越高表示花岗岩越坚硬。
密度测试:密度测试可用于确定花岗岩的质量和抗压能力。
通过浸泡法或氨基磺酸盐浸泡法,可以快速测定花岗岩的密度。
这对于确定花岗岩是否合适用于特定的建筑和装饰应用至关重要。
吸水率测试:花岗岩吸水率对其在室内和室外环境中的耐候性和抗腐蚀性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浸泡法和称重法,可以确定花岗岩的吸水率。
低吸水率通常表示花岗岩的质量较高。
3. 化学成分检测花岗岩的化学成分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其适用性和耐久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花岗岩化学成分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XRF被广泛用于花岗岩化学成分分析。
通过激发花岗岩样品的原子,并测定其辐射的能量,可以确定不同元素的存在和相对丰度。
通过分析化学成分,可以确保花岗岩对于特定的建筑和装饰应用具有所需的特性。
手持式光谱仪:手持式光谱仪是一种非侵入式,高效的化学成分检测工具。
它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实时分析花岗岩表面的化学元素。
这种便携式设备适用于现场花岗岩质量检测,并可以减少实验室测试的需求和成本。
花岗岩外观特征

花岗岩:地球表面最耐久的材料花岗岩(Granite)是一种由火成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形成的
岩石,其外观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颗粒状结构:花岗岩由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通常包括石英、长石和黑云母等。
物种矿物的颗粒呈晶粒状,呈现出独特的花纹
和图案,形成美丽的装饰效果。
2.坚硬耐久:花岗岩是地球表面最坚硬、最耐久的材料之一,其
硬度高达7级,抗压强度很高,不易磨损或受损。
因此,它常被用于
建筑、道路建设、雕塑和墓地建设等领域。
3.颜色多样:花岗岩的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灰色、粉红色、红色、绿色、黄色、黑色和白色等。
颜色的变化取决于其中主要矿物的成分
和含量。
花岗岩不仅在外观特征上独具一格,在应用领域也具有广泛的用途。
在建筑领域,花岗岩可用于台阶、地板、外墙、窗台、门窗等制
品的制作。
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它常被用于雕刻、雕塑和墓地建设等。
同时,花岗岩还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用于路面、堤坝、桥
墩和水坝等工程建设中。
总之,花岗岩是一种美丽、坚硬、耐久的石材,具有独特的装饰
效果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花岗岩构造环境I

微量元素标准化模式图
Rock/ORG
COLG
在碰撞、板内和火
山弧环境(地壳混
染显著), 性元素含量; HFSE (如Nb, Y),
1
ORG
VAG
相对于弧和碰撞花 岗岩, 在板内花岗 岩中较富集
0.1
K Rb Ba Th Ta Nb Ce Zr Hf Sm Y Yb
第9页/共28页
MORB-normalized spider diagrams.
From Winter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Prentice Hall.
第10页/共28页
花岗岩常用的构造判别图解(Pearce.,1984) Discriminant Diagrams I: Nb-Y
注意
变 质 ( 每 个 变 质 类 型 在 地 球 化 学 判 别 图 上 产 生 分 量 ) 后碰撞花岗岩(可能投影于板内或火山弧环境: 地
球化学判别是不够的 壳源花岗岩 ( 地球化学上更反应的是源区特征 ,而
不是形成时的构造环境)
第17页/共28页
第18页/共28页
Brown 的Lg[CaO/(K2O+Na2O)]-SiO2图解 Batchelor 的R1-R2图解判别构造环境
Prentice Hall.
第13页/共28页
后碰撞花岗岩
具体位置取决于碰撞带的演化
第14页/共28页
第15页/共28页
岩石形成过程:对地球化学判别图的影 响
DMM=Depleted MORB Mantle LCC, UCC, BCC = Lower, Upper 第16页/共a2n8页d Bulk Continental Crust
花岗岩的成因与构造环境

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与板块构造环境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岩浆岩石学又可分为岩类学和岩理学。
岩类学又称描述岩石学、岩相学,主要研究岩石的产状、分布、组成、分类、命名等方面的问题。
岩理学又称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条件、成因机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相关知识花岗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花岗岩是指石英含量>20%的侵入岩。
广义的花岗岩称花岗岩类,是空间上与狭义的花岗岩相伴生,成因上与狭义的花岗岩有联系,石英含量一般>5%的各类侵入岩。
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主要有3种类型:S-I-M-A型、壳幔同熔型-陆壳改造型-幔源型、磁铁矿系列-钛铁矿系列。
这3种划分方案中,S-I-M-A型应用较广。
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一般划分为:火山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同碰撞花岗岩(S-COLG.)、洋中脊花岗岩(ORG.)。
花岗岩的S-I-M-A成因类型划分与花岗岩浆活动的板块构造背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表1)。
判别方法需采用地质产状、岩相学特征、岩石化学成分、含矿性等方面综合判断。
岩石化学成分的特征参数和判别图解较多。
主要参考资料如下。
(1)高秉璋,洪大卫,郑基俭,等。
花岗岩类区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2)李昌年。
火成岩微量元素岩石学[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3)邱家骧,林景仟。
岩石化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陈德潜,陈刚。
实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二)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岩石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岩石常量元素分析、岩石稀土元素分析、岩石微量元素分析、岩石同位素分析。
利用岩石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特征参数计算与判别图解,是研究岩石成因的主要方法。
在化学成分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常量元素应用较广。
S型花岗岩与I型花岗岩的判别,是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在选用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中要注意3方面问题:①要同时选用岩石常量元素、岩石稀土元素、岩石微量元素、岩石同位素的特征参数与判别图解,避免单一图解导出的片面结论;②在选择判别图解中,不同成因类型和板块构造背景的投影区域不应有太多的重叠范围;③在选择特征参数中,各类参数要有明确的对比标准。
关于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使用的有关问题

玄武岩 玄武岩 玄武岩
Ti/100ZrSr/2 TiZr Zr/YTi/Y
Pearceetal.,1979
玄武岩
Zr/YZr
Wood,1980 Pearce,1982 Shervais,1982 Meschede,1986 Meschede,1986 Cabanisetal.,1989 Pearce,1982
Floydetal.,1975 Balley,1981 ThieblemontandTegyey, 1994 Mulleretal.,1992
Mulleretal.,1992
花岗岩解剖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
2. 掌握岩石解剖的基本方法,提高岩石识别能力。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岩石成因和演化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花岗岩是一种侵入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少量云母等矿物组成。
其矿物颗粒较大,结构致密,常具有块状构造。
本实验通过观察花岗岩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分析其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从而了解其成因和演化过程。
三、实验方法1. 宏观观察:观察花岗岩的宏观特征,包括颜色、硬度、断口、条痕等。
2. 矿物鉴定:利用显微镜观察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矿物鉴定。
3. 结构分析:分析花岗岩的构造特征,如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4. 成因分析:根据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推断花岗岩的成因。
四、实验材料1. 花岗岩样品(1块)2. 显微镜(1台)3. 矿物鉴定图谱(1套)4. 实验记录本(1本)五、实验步骤1. 宏观观察:- 观察花岗岩样品的颜色、硬度、断口、条痕等特征。
- 记录观察结果。
2. 矿物鉴定:- 将样品切成薄片,用显微镜观察矿物颗粒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 利用矿物鉴定图谱,确定矿物种类。
- 记录矿物种类、含量等特征。
3. 结构分析:- 观察花岗岩的构造特征,如块状构造、片麻状构造等。
- 分析构造特征与成因的关系。
- 记录构造特征。
4. 成因分析:- 根据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推断花岗岩的成因。
- 记录成因分析结果。
六、实验结果1. 宏观特征:- 颜色:灰色- 硬度:6-7- 断口:参差状- 条痕:无2. 矿物鉴定:- 矿物种类:石英、长石、云母- 矿物含量:石英50%,长石30%,云母20%3. 结构分析:- 构造特征:块状构造- 构造与成因关系:块状构造表明花岗岩为深部侵入岩,形成于地壳深处。
4. 成因分析:- 成因:花岗岩为深部侵入岩,形成于地壳深处,经历了岩浆结晶、冷却、固结等过程。
七、实验讨论1. 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与其成因密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微量元素方面来对花岗岩构造背景进行判别JULIAN A. PEARCE摘要:花岗岩按照侵入位置可以分为四类-洋脊花岗岩(ORG),火山岛弧花岗岩(V AG),板内花岗岩(WPG)和碰撞花岗岩(COLG),并且这四种花岗岩根据具体产出形态和岩石学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600个高质量花岗岩微量元素分析数据库,并且花岗岩产出位置已知,利用洋脊花岗岩标准地球化学数据和SiO2含量进行分析后,可以知道大部分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特征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ORG,V AG,WPG,COLG这四种花岗岩的区分在Rb-Y-Nb and Rb-Yb-Ta方面上是比较有效的,尤其是Y-Nb, Yb-Ta, Rb-(Y + Nb) andRb—(Yb + Ta)的图解。
尽管这些边界都是靠经验而来的,但是可以根据地球化学模型来建立不同花岗岩的一个理论基础。
后碰撞花岗岩在大地构造分类上显示出一定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特点与碰撞事件时岩石圈的厚度和组成有关,也与之前岩浆活动的时期和位置有关。
如果对后碰撞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方面双倍的约束,花岗岩微量元素的特征都趋向于晚太古代的构造环境。
前言微量元素分类图标很多时候都是用于玄武质火山岩的构造背景判别(e.g. Pearce & Cann, 1973; Floyd & Winchester, 1975; Pearce, 1975; Wood et al.,1979; Winchester & Floyd, 1977; Shervais, 1982).。
然而,很多时候一些岩浆/构造事件在地表揭露的只是深层岩,尤其是花岗岩(sensu lato).。
我们的目的就是把微量元素分类图标的应用范围推广到我们所命名的含有至少5%模式石英的深层岩。
为什么在判别个构造背景时玄武岩比花岗岩更受到重视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最主要是因为对于已知背景的花岗岩分类具有一定的难度,从他们出露在地表以来,就很难得到构造背景的明确的地球化学证据。
第二个原因就是花岗岩复杂的形成过程,这使得他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很难解释,例如晶体形态,地壳混染,挥发分对元素的带入和带出。
玄武岩在判断构造背景方面要比花岗岩重要的多(e.g. Hanson, 1978).然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低蚀变的样品来平衡,所以对于他们的分类来说,活动元素要比稳定元素应用更多一些。
当然,目前也已经有一些花岗岩分类的方案,对构造背景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Peacock's (1931)的碱-灰质指数(alkali-lime index)和Shand's (1951)的进一步划分为过碱性、碱性和亚碱性来表示花岗岩Streckeisen's (1976)的分类也对构造环境提供了一些信息,然而Debon & Le Fort (1982)基于La Roche(1978)早期成果公布了一个特征矿物表格,这里包含了构造背景化学和矿物的分类。
他将花岗岩分为S型和I型(Chappell &White, 1974; White & Chappell, 1977)花岗岩,最初只是成因分类,目前已经可以用来预测构造背景。
S型花岗岩是大陆碰撞产物,I型花岗岩是科迪勒拉山系和后造山抬升形成(e.g. Beckinsale, 1979; Pitcher, 1983)。
为了强调区别,他又划分A 和M型花岗岩来分别区别非造山和洋弧背景。
后者也可以包括Coleman & Peterman (1975)提出的大洋斜长花岗岩,主要是洋脊形成的蛇绿岩套中富钠的花岗岩。
尽管以上分类很有用处,但是他们范的最大缺点就是对过去构造背景的指示。
这些矿物和主量元素的分类通常只是简单的分类,因为他们并不是主要用来判断构造背景。
S、I、A、M型花岗岩分类很难应用,因为他们的边界并不清楚,还因为这些花岗岩类型和构造背景的单相关关系并不经常有效,后文我们会提到。
所以我们利用相反的方向来分类,利用已知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分析得到相应的地球化学和矿物特征。
我们利用的600个样品,采自不同构造背景,有洋脊,火山弧,板内和碰撞背景。
我们测试的元素包括XRF微量元素K, Rb, Sr, Y, Zr and Nb (and sometimes Ce, Ba and Th)和INAA微量元素,Ba和稀土元素Hf, Ta and Th,他们的矿物学和主量元素特征已经有记录。
三分之一的数据已经公布给大学,剩余的也正在进行。
花岗岩的构造背景分类表一列出了测试样品所采自的构造环境。
他们被分成四组:洋脊,火山弧,版内和碰撞花岗岩。
每一组又进一步分为构造和岩石学分类。
洋脊花岗岩尽管我们已经从大洋盆地直接取得了一些花岗岩样品,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这些花岗岩的知识仅仅是来自于蛇绿岩套,他们仅仅局部小范围存在于深层火山岩的最上部。
Coleman &Peterman (1975) and Coleman & Donato (1979)建议将这种岩石叫做大洋斜长花岗岩,但是由于这里的岩石还有除了洋脊以外大洋内部的岩石,所以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洋脊花岗岩。
所以这组岩石包括洋壳花岗岩和蛇绿岩套中的花岗岩,但是不包括切穿这些层序的侵入体花岗岩以及与岛弧和洋岛有关的花岗岩。
我们还要对洋脊花岗岩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洋脊进行精确分类,这也是很有用处的。
在表一中我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将他们的地球化学背景与相关玄武岩进行结合比较。
最初是们的微量元素特征是完全不同的(Sun &Nesbitt, 1977; Wood, 1979)。
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只有科西嘉,亚平宁和一些伊朗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形成于与俯冲无关的洋脊,地球化学证据将这些洋脊称为正常洋脊(见表一)。
我们所取的异常洋脊样品仅取自大西洋中脊,属于E-MORB。
而地幔柱附近的异常洋脊的斜长花岗岩,目前还没有可用的数据,像宝威特和冰岛的。
俯冲带洋脊的最初火山产物也是N-MORB的话也称之为正常洋脊,如果产物是岛弧拉斑玄武岩或者玻古安山岩的话则称之为上俯冲带(SSZ)。
本次研究中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取自撒米恩托等地的蛇绿岩套,他们的地球化学特征象征着弧后形成环境(弧后是弧里面),其玄武岩地化特征位于正常洋脊的边缘。
相反,取自特鲁多斯山,安塔利亚等地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则是取自SSZ性质的蛇绿岩套(e.g. Pearce et al., in press)。
他们的一些地化证明(Gealey, 1980)这些斜长花岗岩具有弧前(弧前是弧顶那侧)性质,与汤加海沟的斜长花岗岩具有相似特征(Sharaskin etal., in press)。
所有构造子群的大洋斜长花岗岩都具有角闪石作为特征镁铁质矿物,在Streckeisen图解上投在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上。
还有一些Engel & Fisher (1975)在印度洋取的石英二长岩,是属于比较狭窄的范围之内,在这里并没有录入数据库中。
利用Peacock参数可以发现各子群的区别:与俯冲带无关的正常和异常洋脊基本都属于钙碱性,正常弧后洋脊为钙碱性,SSZ洋脊是富钙的。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尽管有一些相似之处。
火山弧花岗岩火山弧花岗岩在背景上有很大变化,有海洋环境还有大陆环境,在成分上有拉斑玄武岩(tholeiitic)系列,钙碱性以及钾玄质系列(Peccerillo & Taylor, 1976).。
还有一些与拉斑玄武岩海洋弧有关。
子群中可用的数据仅取自Canyon杂岩体,这个杂岩体整体具有拉斑玄武岩岛弧性质。
也有一些取自切穿蛇绿岩(ophiolite)的小型侵入体(<10 km across)、岩床以及岩浆房最上部结晶形成的花岗岩。
这些例子在地质方面都与最初岛弧有一定相同点,并且与之相关的玄武岩地化特征也提供了一些依据,但还不足以确定。
我们可用的数据来自活动-分是钙碱性,也有一部分拉斑玄武岩系列。
一部分样品取自侵入活动大陆边缘的花岗岩。
所有这些样品取自美国西海岸,主要是西部山脉和安第斯山脉,这里主要有沿海岸线分布的侏罗纪-白垩纪复合岩基和内陆分布的白垩纪和第三纪小型侵入体。
所有这些侵入体都是钙碱性,高K钙碱性或者钾玄质shoshonitic (Peccerillo & Taylor)。
在选择火山弧花岗岩样品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洋壳俯冲的样品。
安第斯山脉东部的花岗岩就是岛弧-大陆碰撞事件形成的,是属于碰撞花岗岩而不是火山弧的。
一些第三纪喜马拉雅的花岗岩也没有录入数据库,因为他们在俯冲带和碰撞二者之间很难区分。
火山弧花岗岩在主量元素和矿物学特征方面有着很大程度、很系统的变化。
大洋拉斑玄武岩岛弧的花岗岩在Streckeisen图表上主要投在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上,角闪石是其特征镁铁质矿物,根据Peacock的分类是属于富钙系列。
钙碱性岛弧(大洋和大陆)的花岗岩在Streckeisen图标上主要为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上,角闪石和黑云母是其特征镁铁质矿物,属于钙碱性系列。
活动大陆边缘的高K钙碱性和钾玄质岩在Streckeisen图表上投在石英二长岩、华刚闪长岩和花岗岩上,黑云母+-角闪石是其特征镁铁质矿物,属于钙碱性和碱钙系列。
子群a-c中的花岗岩从偏铝质到过铝质变化,从M型ab到I 型bc变化。
板内花岗岩根据花岗岩侵入的地壳性质,我们可以对板内花岗岩进一步分类。
一共分为三个子群:A子群花岗岩侵入到正常厚度的陆壳B子群花岗岩侵入到较薄的陆壳中,C子群花岗岩侵入到洋壳中。
A/B的是按照相关岩脉群而划分,B/C是按照大陆架边缘划分。
数据库中大部分花岗岩在Streckeisen图解上都投在石英正长岩,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区域,根据Peacock碱灰指数属于碱性系列,并且属于A型花岗岩。
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却有很大差别:鉄镁质矿物从富钠角闪石+富钠辉石到黑云母+富钠角闪石,在成分上从过铝质到过碱质。
大部分B子群里的花岗岩都属于钙碱性系列,包含富钙角闪石和辉石,有时候也有橄榄,根据Shand's指数属于变铝质系列。
碰撞花岗岩花岗岩是大部分岩浆活动的产物,根据碰撞类型(陆陆、陆-岛弧,弧-弧)以及与主碰撞关系(同碰撞,碰撞后)进一步分类。
数据库中大部分花岗岩都取自陆陆碰撞区,同碰撞和碰撞后期几乎各占一半(see Harris et al., in press, for a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sample locations),并且大部分取自岩浆活动与板块构造比较容易理解的地区,例如Hercynian, Himalayan and Alpine belts。
在弧-大陆碰撞的花岗岩主要有三种类型:1、阿曼的晚白垩纪和与阿曼蛇绿岩侵位有关的马斯拉岛;2、希腊北部的侏罗纪花岗岩,其与Guevgueli蛇绿岩侵位有关(Bebien, 1982);3、玻利维亚中新世花岗岩,它是在南美大陆与安第斯山西麓碰撞时侵入的(Bourgois & Janjou,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