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导学案优质课一等奖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学案姓名:班级:自我评价:今天我们要一起完成的任务是: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知道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标志,了解长征的路线,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并理解其历史地位,认识长征的意义。
2.通过对比前四次反“围剿”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培养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解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建立对红军长征历程的时空观念。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通探究能力。
3.通过对红军长征原因和遵义会议转折的分析,认识正确的指导思想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感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感悟红军长征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意识。
预习导学:探源长征1.请同学阅读课本页,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原因:开始时间:结束时间:2.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图表,说一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原因:合作探究:(一)重走长征路1、同桌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请每组的两名同学进行分工:①历史讲解员——主要按顺序讲述红军长征所发生的重大事件②地理标记员——主要负责标注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地点2、各组完成后汇报随机点名汇报(二)遵义会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同学负责查阅课本,另一名同学负责记录:⑴遵义会议是在何种情形下召开的?⑵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哪一年?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长征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终的。
”——毛泽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四)长征精神在你眼中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课堂检测:1.“子弟兵,别故乡。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导学案_3

课题: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片头视频(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绝路逢生---原因篇教师:红军前四次能粉碎敌人“围剿”的原因是什么?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学生: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正确的战略战术。
第五次失败了。
思考: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小组讨论。
小组1:1933年,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小组2:由于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虽然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重大伤亡,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
二、山重水复----开始篇教师:仔细阅读课本59—60页,了解长征初期的路线。
并在课本60页长征示意图上标出。
教师:长征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难忘的历史。
思考:长征开始后中央红军后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与挫折?学生: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思考:红军为什么改向贵州前进?关键时刻谁给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小组1: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所以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部下口袋阵,等着红军前去。
博古等执意去湘西与二六方面军会合。
小组2:在红军生死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停止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三、柳暗花明-----转折篇展示:视频遵义会议教师:根据视频,结合课本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学生1:遵义会议的时间:1935年1月学生2:遵义会议的内容: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学生3:遵义会议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4张导学案)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长征的原因、过程、意义;2.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理解其重大历史意义;3.体会红军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困苦、敢于牺牲奋斗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自主学史——梳理核心知识体系二、合作探史(历史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仔细阅读课本81页,并结合以下两则材料,归纳红军长征的原因?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史实中 国 工 农 红 军 长 征 原因: 红军第 次反“围剿”失败 ,党中央被迫转移。
开始: 年 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 革命根据地。
故事(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吴起镇会师胜利: 年 月 会师 意义: ①粉碎了 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转折: 年 月召开的 会议。
2.结合遵义会议内容想一想: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结合史料探究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1:我们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习近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材料2: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达到了目的,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材料3: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二亿多人民。
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在漫长的艰苦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三、学以用史——巩固新知1.(2020·贵州黔南)8.电视节目《百战经典·伟大的会议》对右图这样解说:“一座城市,因为一次重要会议与红色结缘;一座小楼,记录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一次会议,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优课导学案_0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在语文课本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耳熟能详。
所以要掌握基本知识不难,要激发八年级学生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的积极性。
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长征精神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战略转役和遵义会议1.教师讲解: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请看中国工农红军路线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
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和几幅图片。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括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学案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学习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预习感知】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课前小考:1、南昌起义的时间、主要领导人及意义?2、写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及建立者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经过:遵义会议——四渡(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_____(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堂练习1.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指的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D.武昌起义2.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 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3.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创作《忆秦娥·娄山关》,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诗句,寓意遵义会议( ) A.使今后的前途更渺茫B.开启了新的革命征程C.否定此前的革命斗争D.使革命从此一帆风顺4.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上,学生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场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导学案)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姓名【学习目标】1、记住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遵义会议的内容,能说出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2、能说出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能归纳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意义【自主学习】●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1.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长征起止时间:年月 ~ 年月3.长征胜利标志: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挽救了、挽救了,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遵义会议有哪些重大决定?遵义会议的召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长征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3.长征精神有哪些?1 / 3【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一、选择题1.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是在:()A.1933年10月B.1934年10C.1935年1月D.1935年10月2.长征中,红军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A.四渡赤水B.渡过金沙江C.遵义会议D.强渡大渡河3 .长征中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是:()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B.四渡赤水C.渡过金沙江D.强渡大渡河4 .标志着红军长征结束的事件是:()A.吴起镇会师B.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C.红二和红四方面军会师D.三大主力红军会师5.红一方面军渡过下列江河的先后顺序是:()①湘江②乌江③金沙江④大渡河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①②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A.遵义 B.甘肃会宁C.井冈山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7.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8、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公开课导学案_2

第一小学2017学年第一学期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进程、遵义会议、长征的结果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小组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背景及意义;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面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历程,共同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二)新课讲授<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
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目:七年级历史学案
2、课题:课《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课型:新授课
4、时间:第周,年月日
5、总课时序号:
6、主备人:
7、授课教师姓名:
一、本课的思维导图
二、预习导学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说说红军长征的路线。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
2.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四、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精讲释疑:
(一)原因: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失败。
(二)经过
1.长征开始:
(1)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开始。
(2)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人员损失惨重。
(3)根据毛泽东建议,红军强渡,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3)意义:开始确立了以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走向胜利:
(1)毛泽东指挥红军,,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2)挥师北进,渡过,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3)强渡,飞夺,翻过,走过茫茫,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4.胜利会师:
(1)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铸就了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六、引导点拨:
1、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你将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七、反馈矫正:
1、红军长征途中,哪一军事行动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
A.突破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河 D.强渡大渡河
2下列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大事,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巧渡金沙江②飞夺泸定桥③四渡赤水河④翻雪山过草地⑤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⑤B.③⑤②①④C.③①⑤②④D.②④③①⑤
3、受人称颂的经典战例“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发生在()
A.甲午战争期间 B.北伐战争期间 C.红军长征时期 D.鸦片战争时期
4、位于我国某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
根据你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了解,这一纪念塔应该在今天的()
A.江西省 B.四川省 C.甘肃省 D.陕西省
5、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两万五千里长征
D.开辟敌后战场
八、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2006年4月9日报道: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大型电视行动今天正式启动。
行动以重走长征路为主线,通过记者和志愿队员的亲历,回顾历史,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和豪迈,展示长征沿途的新变化。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红军为什么被迫开始长征?从哪一年开始?
(2).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一次什么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标志是什么?
(4).重走长征路,发扬长征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后,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何为长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