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
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带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1.下面选项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同的一项是()A.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B.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C.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D. 霜叶红于二月花2.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C. “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
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3.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文章结尾点明本文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卒章显志。
4.下面是对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 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 第三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此句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二、填空题(共2题;共2分)5.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________”的论断。
三、文言文阅读(共7题;共121分)7.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畎亩之中()2、法家拂士()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百里奚()二、解释加点的字:舜发于畎亩之中:人恒过: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法家拂士敌国入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选择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四.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一13.孟子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认为是千古的至理名言。
但是现在社会进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安乐之中,不愁吃不愁穿。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就不能成才吗?请你说说自己的看法。
共同成长合作共赢在班级组织一次辩论会。
正方观点:逆境出人才反方观点:顺境更易出人才要求:(1)在班中组织若干支参赛队,每队设教练一人,辩手四人。
(2)另设主席一人,评判团若干人。
方法与步骤:(1)主席开场,介绍对垒人物。
(2)正方第一位队员先发言,接着由反方第一位队员发言,然后是正方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队员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
(3)自由辨论,每队各有4分钟,队员的发言顺序、时间和次数不受限制,但整队的发言时间为不早不超过4分钟。
(4)正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反方第四位队员总结陈词。
双方各有4分钟。
(5)主席宣布评判团评决。
(6)主席宣布最佳辩手和优胜队。
读书做人长在岩石间的树,总是物别苍劲;沙漠里的种子,遇到一点儿水分就能快速萌发;极地的苔藓,可以经历长期的干燥寒讼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
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沉醉于安乐享受之中,国家的灭亡也随之来临。
一个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唯一的办法,是让自己战胜这个环境,超越这个环境。
譬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道路时,唯一的办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难,把这段路走过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听天由命。
生活在优越安乐中的你,怎样才能把自己高楼大厦成锋芒的宝剑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后习题二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021-2022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含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训练五篇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3题。
(11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必先苦.其心志(3)曾.益其所不能(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
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
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
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八、问答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其次,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使用的论证方法有: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以下是我共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及答案1. 本文的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2.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百里奚举于室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所以。
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使.......苦痛劳其筋骨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行为。
空乏其身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过失。
困于心忧困。
衡于患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作为,奋起。
征于色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经常。
死于安乐也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弻,辅弼。
3. 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受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需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困难甚至苦痛的磨练。
4. 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用意是什么?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受了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劝说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5. 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
6.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需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苦痛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加与困难作斗争的阅历和士气,磨练意志。
盂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盂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____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_____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5.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②奋起,指有所作为2.D3.“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乙】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①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
”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②直臣。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曹:辈,等。
②旌:表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入那么无法家拂士______②内侍请上易衣______〔2〕翻译以下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卿能如此,朕复何忧?〔3〕乙文中的______〔原文〕与甲文中的主旨句异曲同工。
乙文中的“上”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同“弼”,辅佐;换;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知错能改【解析】〔1〕此题考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才能。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在国外假如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
拂:通假字,同“弼”,辅佐。
②句意为:内侍请皇上换衣服。
易:换。
〔2〕此题考察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标准,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展适当调整,到达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假字,同“增”,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2)百里奚举于市.市:(3)空乏..其身空乏:(4)行拂乱.其所为乱:(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喻:(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法家:(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敌: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内容理解。
(1)文章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下面的句子中得到的启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士:(2)发.于声发: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潭西南而.望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既克,公问其故.C.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就将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8.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对比阅读(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于是论次①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②。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③以来,至于麟④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次:编次,整理。
②缧绁(léi xiè):监狱。
③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
④麟:猎获白麟一只。
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发舜发.于畎亩之中有时朝发.白帝(《三峡》)B.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C.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D.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草色.入帘青(《陋室铭》)10.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语段(一)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语段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2.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排比在两文中的作用。
(4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答案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2)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3)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4)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喻:了解、明白(8)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指在国外敌:匹敌、相当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内容理解。
(1)文章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或: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先经受磨炼。
)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下面的句子中得到的启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示例】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通过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
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2)发.于声发:显露、流露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潭西南而.望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既克,公问其故.C.管夷吾举于.士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解析】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B.因此,所以/原因,缘故;C.从/比;D.结构助词,的。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7.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就将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解析】B.“先提出中心论点”表述有误。
8.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长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
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
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就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
对比阅读(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于是论次①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②。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③以来,至于麟④止,自黄帝始。
(节选自司马迁《太史公自序》) 【注】①次:编次,整理。
②缧绁(léi xiè):监狱。
③陶唐:即唐尧,五帝之一。
④麟:猎获白麟一只。
文中借指汉武帝元狩元年,即公元前122年。
《史记》记事即止于此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A.发舜发.于畎亩之中有时朝发.白帝(《三峡》)B.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C.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D.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草色.入帘青(《陋室铭》)10.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11.语段(一)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在艰苦磨炼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的道理,语段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分) 12.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具体内容,说说排比在两文中的作用。
(4分) 语段(一)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列举出身贫贱、终成大业的人物事例;语段(二)陈述众多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古人事迹。
语言整齐又灵活,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