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节光的传播在物理学中,光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通过传播介质或真空在空间中传播。
光的传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来解释。
光的直线传播:当光通过透明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时,它会以直线传播。
光可以沿着一个方向传播,当它遇到障碍物或折射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光的折射:当光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垂直入射时不发生折射,而在倾斜入射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的主要特征是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第二节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光滑表面时,以相同的角度从表面反射出来。
光的反射性质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来描述。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三者都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意味着当光线从一个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个介质(如玻璃)时,它们沿着同一平面发生反射。
第三节镜的成像镜的成像是指镜面对光线的反射使得光线聚焦或发散,从而形成影像。
常见的镜有平面镜和弧面镜。
平面镜成像:当光线垂直射入平面镜时,光线将保持直线传播。
当光线倾斜入射时,光线会发生反射,并根据反射定律形成镜中的虚像。
虚像与实物的位置关系是左右颠倒的。
弧面镜成像:弧面镜包括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的中心厚度较薄,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聚焦,形成实像。
凹面镜的中心厚度较厚,边缘薄,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形成虚像。
第四节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经过折射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现象。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
色散现象可以通过将光通过三棱镜,使其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来观察。
彩虹: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
彩虹的颜色在上部是红橙黄绿蓝靛紫,颜色顺序相反。
总结归纳八年级物理第五章主要讲述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镜的成像和光的色散等知识点。
在光的传播方面,我们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
光的反射方面,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描述了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重点知识点梳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透镜及分类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2、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如图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折射光靠近主光轴)(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折射光远离主光轴)(如图)①三条特殊光线作图口诀:平行的过焦点,过焦点的平行,过光心的不变②凹透镜作图:平同斜异,先虚后实,最后表箭头4、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记忆方法:三块区域两个特殊点)5、凸透镜成像规律①虚像与物体同侧,都是正立放大的(光屏不能承接);实像与物体异侧,都是倒立的(光屏能承接);②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体远离透镜像反而变大(总结: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③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④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判断实像的大小:当v > u时,为放大的实像;当v = u= 2f时,为等大的实像;当v<u时,为缩小的实像;⑤光屏上的像都是倒立的实相。
6、照相机成像特点: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7、眼睛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正常眼睛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大约10cm;明视距离为25cm;8、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戴凹透镜矫正;9、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后,戴凸透镜矫正;10、显微镜和望远镜中靠近眼睛一侧的凸透镜为目镜,靠近物体一侧的凸透镜为物镜;11、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同点:①、都用两个凸透镜组成;②、目镜都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③、物镜都成实像;12、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不同点:①、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成缩小倒立的实像;②、显微镜物镜的焦距小于目镜的焦距,望远镜物镜的焦距大于目镜的焦距;③、显微镜经过物镜和目镜两次放大成像;虽然望远镜经过物镜的像是缩小的,但经过目镜放大成像后,像离眼睛较近,所成的视角较大,所以人感觉物体被放大了。
八年级上册物理5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5章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五章是关于光学的知识点。
光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光和其它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本章重点介绍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本章的知识点。
一、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是光线遇到平面界面时,从相反的方向回弹回来的现象。
反射光线的入射角和出射角相等,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二、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是光线从空气等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现象。
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成比例。
这个比例称为折射率,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折射率。
当入射角为正时,折射角也为正;当入射角为负时,折射角也为负。
三、透镜
透镜是利用折射原理制造的一种光学仪器。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的两面都向外凸起,退化为平凸透镜;凹透镜的两面都向里凹陷,退化为平凹透镜。
四、透镜成像
透镜是制造、调节和改变光学成像的重要工具。
当光线从一个物体上射入透镜时,透镜会将其聚焦在另一个位置上,形成一个像。
透镜成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
实像是物体成像后在实物的对面,可放大、缩小和倒立;虚像则是成像后在物体同侧,不可放大、缩小和倒立。
五、眼睛的原理
眼睛是人类视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眼的视觉过程与透镜原理类似。
当光线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球时,它会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像。
这个像经过视神经传输到大脑,最终形成人眼看到的图像。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到第五节知识点

第五章、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知识点一:弹力弹力概念: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会产生一个力,这种因物体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种类很多,物体受到拉力、压力、支持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弹性形变(包括坚硬物体上不能直接看到的微小形变)而产生弹力。
弹力有关注意事项:1.弹力是接触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包括人眼不能观察到的微小形变)。
2.弹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以及形变的大小有关。
3.弹力的方向跟物体的形变的方向相反。
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伸长和拉力的关系:在一定范围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得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这是弹簧测力计的理论依据。
知识点三: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待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每一个大格代表多少牛,每一个小格代表多少牛。
3.校零,测量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若没有对齐,要调节至对齐(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避免由于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程度)。
5.使用前要轻轻拉动几下,以防弹簧被卡住。
6.读数时,应让视线垂直刻度盘面。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知识点一:重力的大小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产生的力叫重力(G)。
重力的性质:1.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静止还是运动,都收到重力作用。
2.重力是力的一种,它的施力物是地球。
3.地球吸引物体,物体也吸引地球。
4.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当质量成倍增加,重力也成倍增加,它们的比值不变。
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9.8N/kg。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为G=mg,其中g取9.8N/kg,有时也取10N/kg。
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不能理解为垂直于支持面向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归纳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如下图:图片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图片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图片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如下图:图片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和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

八年级第五章总结知识点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物理,主要包括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都是具有实际应用的物理学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科研素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地总结这些知识点。
1. 电流电阻电流是一种载流子在导体内运动所形成的输运现象。
在导体中,电子等带电粒子不停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记作A。
电阻是物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电流流过物体时物体内能量损失的大小。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记作Ω。
2. 电路电路是指按特定的方式把导体和电器件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让电流流动的路径。
电路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类型。
串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按顺序相连,形成一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流强度相同,总电压等于各电器件电压之和。
并联电路指把多个电器件的负极和正极分别相连,形成多条电流流动的通路。
这种电路中电压相同,总电流等于各电器件电流之和。
3. 电能电能是一种储存在电场中的能量,是电荷所具有的一种属性。
电能的单位是焦耳,记作J。
4. 电功率电功率是每个时刻通过一个电器件的电能的变化速率。
计算公式为P=VI,其中P为电功率,V为电压,I为电流。
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特,记作W。
总结:八年级的第五章内容涉及到电流电阻、电路、电能和电功率四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章的内容都是以实际应用为背景进行讲述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通过学习本章的内容,学生们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涉及到的关键知识点包括电路中电流的计算、电阻的计算、欧姆定律和功率的计算等,这些知识点在物理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电路中电流的计算在电路中,电流是电荷流动的表现。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可以用欧姆定律来计算。
先用电场强度E求出电势差ΔV,再用欧姆定律I=ΔV/R计算电流I。
其中,R是电路的电阻。
例如:电路中电压为30伏特,电阻为10欧姆,那么电路中的电流为I=30/10=3A。
二、电阻的计算电阻是电路中的重要参数,其大小直接影响到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以及电路的功率消耗。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可以用公式R=ρL/S求得,其中,L是电阻器长度,S是电阻器的截面积,ρ是电阻器的电阻率。
例如:一块电阻器长度为10cm,截面积为5cm²,电阻率为2Ω*m,那么这块电阻器的电阻R=2*(10/100)*5/100=0.01Ω。
三、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表现了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比例,可以用公式I=ΔV/R表示。
其中,I是电流,ΔV是电压,R是电阻。
例如:电路中电阻为10Ω,电压为20伏特,那么电路中的电流为I=20/10=2A。
四、功率的计算电路的功率消耗也是必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功率是指每秒钟电路中消耗的能量,其单位是瓦特(W)。
计算电路功率的公式为P=VI,其中,P是功率,V是电压,I是电流。
例如:一台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20伏特,电流为2安培,那么这台发电机的功率为P=220*2=440瓦特。
总结通过对八年级上册物理第5章知识点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些知识点是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通过加强对电流、电阻、欧姆定律和功率等方面的学习,可以加深对电路运行机理的理解,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知识点一、透镜1.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远视眼镜、老花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近视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2.基本概念: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①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
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F)。
凸透镜有2个实焦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f )。
两边的焦距相等。
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②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
虚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它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叫虚焦点(F)。
凹透镜有2个虚焦点。
4.光学中“会聚”和“发散”的含义。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原来的方向靠近了主光轴,叫“会聚”。
折射后的光线相对原来的方向远离了主光轴,叫“发散”。
5.三条特殊光线6.三棱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三棱镜的光线经三棱镜两次折射后向三棱镜底边偏折。
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看做是三棱镜的组合。
7.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面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外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间隔,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间隔即为焦距。
扩展:空心透镜二、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器材:光具座、烛炬、火柴、凸面镜、光屏2.实验步骤:a.将凸面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烛炬和光屏在凸面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为了使像成在XXX)b.将烛炬放在离凸面镜尽量远的位置,点燃烛炬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模糊的烛焰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正倒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3.凸面镜成像规律应用照相机测焦距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记忆口诀实像异,虚像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9.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出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成像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实像。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第五章透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凹透镜:
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做凹透镜。
4.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四、眼睛和眼镜
67.眼睛:
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
2.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小,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3.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 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
(3)实像都是倒立的(物、像同侧),虚像都是正立的(物、像异侧);
(没有缩小的虚像,也没有等大的虚像)
(4)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变大(物近像近,像变小)。
3.视角:
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视角大,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大;离眼睛远时,视角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小;
4.近视眼矫正:佩戴凹透镜。
5.远视眼矫正:佩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成像原理(虚像):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2.望远镜成像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道理就像照相机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凹透镜上,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虚焦点上。
5.主轴:
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6.光心: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特殊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光心。
7.焦点: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其折射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3.放大镜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
5.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1.凸透镜成像规律:
(1) 一倍焦距是成实物与虚像、倒正、物像异同侧的分界点。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实像(倒立,物像同侧);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虚像(正立、物像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