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__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含解析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__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含解析

教材文言文复习——《劝学(节选)》《师说》《始得西山宴游记》《赤壁赋》[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①“而”字的意义和用法;②“所以”的意思;③通假字的辨识。

3.背诵《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 )A.⎩⎪⎨⎪⎧ 郯子之徒.日与其徒.上高山B.⎩⎪⎨⎪⎧ 孔子师.郯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一世之雄也 D.⎩⎪⎨⎪⎧ 小学而大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答案 C解析 C 项均为本来。

A 项同伙,一类人/随从。

B 项以……为师/有技艺的人。

D 项丢弃/遗弃。

②(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纵一苇之所如. B.⎩⎪⎨⎪⎧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C.⎩⎪⎨⎪⎧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 D.⎩⎪⎨⎪⎧ 使之然.也其声呜呜然.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曾经。

A 项赶得上/往。

C 项没有/无论。

D 项这样/……的样子。

③( )A.⎩⎪⎨⎪⎧ 学不可以..已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 以为..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 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哀吾生之须臾..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A 项同今天的“可以”/可以用。

B 项把……制成……/认为。

C 项从此/同今天的“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解析 B 项这/那么,则。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①(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用心..一也 C .古之学者..必有师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 D解析 A 项古义:广博地学习。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高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归纳

高考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
归纳
文言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

提倡“古文”创作。

其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

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常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个人情怀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之字音。

衽(rèn)席攒蹙累积(cuán)(cù)斫榛莽(zhuó)箕踞而遨(jī)(jù)引觞(shāng)满酌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之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从这时今义递进连词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之一词多义
异A始指异之(以---为异,称奇)B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特A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为A余自为僇人(成为)B故为之文以志为(写)
而A觉而起,起而归(表顺承,翻译为“就”、“然后”)B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翻译为“地”、“着”)
c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翻译为“因而”、“所以”)
五、始得西山宴游记特殊句式的知识点
被动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翻译:我以为永州的山,凡具有特别形态的,都有我的足迹。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③然后古义这样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4)词类活用:1 箕踞而邀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2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必修1考点知识巩固

必修1考点知识巩固
_就__,__表__承__接__关__系__

⑥蟹六跪而.二螯 不译,表并列关系
《师说》
①曰就师,曰连弟词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表承接关系,
(2)则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表并列关系,就,连词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表转折关系,却,连词
《赤壁赋》
(3)于①②苏此子非与孟客德泛之舟困,于.游周于郎.赤者壁乎之介下词介,词被,在 ③月出于.东山之之: 好___的__方__面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名___词___ (7)而耻.学于师:_以__…__…__为__耻__,__意__动___用__法__ (8)小.学而大.遗:小__的__方__面___,_大__的__方__面__,_形__容__词__作___名__词_ (9)孔子师.郯子:_以__…__…__为__师__,__名_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
《赤壁赋》
(8)冯.虚御风:“_凭___”____乘__ (9)山川相缪.:“__缭__”____连__结__,___盘__绕__ (10)举夸包尊.以相属:“__樽__”____酒__杯_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
(11)自余为僇.人: “__戮__”____刑__辱____ (12)梦亦同趣.:“___趋__”____往__,__赴___
《师说》
(4)句.读.之不知:_在__这__里__泛__指__文__字__的__诵__读__ (5)君子不.齿.:不__屑__一___提_ 《赤壁赋》
(6)凌.万顷之茫然: _越__过__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驾__
(8)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享__用___ (9)苟.非吾之所有:如__果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
C.表示并列关系的:_②___ D.表示转折关系的:_①__⑨__⑩___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梳理答案版

《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梳理答案版

高三第一轮‎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二)《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一、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2、山川相缪。

(缪:同“缭”,连结,盘绕)3、举匏尊以相‎属。

(尊:同“樽”,酒杯)4、自余为僇人‎。

(僇:同“戮”,刑辱)5、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趣:同“趋”,往,赴)二、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攻占)2、顺流而东。

(东进)3、卧而梦。

(做梦)4、外与天际。

(交会)(二)名词作状语‎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3、日与其徒上‎高山。

(每天)4、四望如一。

(向四面)(三)形容词作名‎词1、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2、自远而至。

(远处)3、穷山之高而‎止。

(顶点)(四)形容词做动‎词1、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2、穷回溪。

(走到尽头)3、穷山之高而‎止。

(走到尽头)(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2、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六)意动用法1、侣鱼虾而友‎糜鹿。

(以……为侣,以……为友。

)2、始指异之。

(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5、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6、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7、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一件事之‎后又发生另‎一件事情四、虚词归纳(一)而1、连词,表转折。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⑶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⑸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高一语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一语文《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感悟自然、期中复习及考前模拟《赤壁赋》一、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

①未始古义未尝,从来没有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②累积古义重叠、积压攒蹙累积。

今义积累④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游于是乎始。

今义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⑤更古义,动词,更换交替。

醉则更相枕以卧。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⑥披古义拨,拨开。

到则披草而坐。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⑦就古义接近颓然就醉。

今义就是⑧向古义从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义朝⑨志古义记故为之文以志。

今义志气、志向。

⑩是古义代词,这是岁元和四年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始指异之。

B独特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②特A特别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超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③为A成为自余为僇人。

B作,写。

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就醉则更相枕以卧。

B 转折连词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动词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名词模范榜样以身作则。

5 与A 动词连接外与天际。

B 介词和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其 A代词我的日与其徒上高山。

B代词那些其高下之势。

C 代词它的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其如土石何?E 代词这种专其利三世矣!7 而 A 连词表修饰则施施而行。

B 连词表转折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表承接卧而梦D 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F连词才穷山之高而止。

(3)通假字: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5)文言句式1故为之文以志。

省略句“志”后省宾语。

2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

被动句“我有”即“为我所有”。

2、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2)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3)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4)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5)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6)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7)萦青绕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8)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9)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3、古今异义(1)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2)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5)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4、一词多义(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始指异之(副词,才)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4)而(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5)之(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6)为(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3)故为之文以志(介词,为了)5、文言句式省略句(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2)(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3)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4)(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5)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定语后置名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6、重点语句翻译(1)有所极,梦亦同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劝学》自学资料参考一、通假字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二、古今异义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如:用心一也9. 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

如:蟹六跪而二螯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二)动词的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四、一词多义1. 绝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实用标准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2. 强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太后》)(qiǎng,勉强)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3. 假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4. 望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5.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听说)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⑦扫后更闻香(《和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四)省略句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五)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师说》自学参考资料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如:小学而大遗。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

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

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重要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被动句: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宾语前置句: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实用标准6、文学常识①“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②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孟县)人。

因为昌黎(今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文案大全实用标准文案大全《始得西山宴游记》自学参考资料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自余为僇人 ( 通 )⑵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 通 , )⑴⑸ ⑵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望西山,始指异.之 居是.州,恒惴栗 觉今是.而昨非 唯命是.从若.垤若穴 若.毒之乎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伏尸而哭,极.哀 ⑶引.以为流觞曲水 将军夜引.弓 ⑷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⑹实用标准文案大全⑴形容词,特别的 /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⑵动词,像 / 代词,你 ⑶动词,至,到达 / 副词,非常,十分 ⑷动词,导引 / 动词,拉开 ⑸指示代词,这,这个 / 形容词,对,正确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⑹动词,向远处看 /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 动词,盼望⑴动词,成为 / 动词,认为 / 动词,写作 ⑵连词,表顺承 / 连词,表修饰 / 连词,表转折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名词作动词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⑵名词作状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②箕踞而遨⑶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 ⑷数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⑴①上:登上②梦:做梦 ⑵①日:每天,天天②箕:像簸箕那样 ⑶异:以……为异 ⑷一:一体7.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⑴“……也”表判断。

⑵倒装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⑵定语后置句,“有异态者”作“山水”的定语,“者”是后置的标志。

⑶省略句 因坐法华西亭 ⑶(我们)因坐法华西亭。

8.文学常识填空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解(今省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人称柳河东或柳。

他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因与韩愈散文齐名,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而并称“韩柳”。

他在永州期间,写了不少山水游记,我们曾学过其中的一篇《小石潭记》。

《赤壁赋》自学参考资料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 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⑴ ⑵觉而.起,起而归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自余为.僇人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故为.之文以志实用标准3. 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怨如慕(副词,像)4. 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5.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固一世之雄也2.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3.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4.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5.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6.状语后置(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文案大全实用标准默写(易考的名句及易错的考点归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文案大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