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总结

合集下载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

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优秀的读后感可以让读者对书籍的内容和故事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劝学,师说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

统编版必修上《劝学》《师说》理解性默写1.《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一块木头即使直到“”程度,用一种火烤的方法也会使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劝学》中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外还有冰,,。

也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6.《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8.《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9.即使极力眺望远方,也不如借助地势的改变来拓宽视野“,。

”荀子用这两句话说明要善于借助外力提升自己。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11.《劝学》中说虽然脚力不佳,但只要借助车马,一样可以轻松到达远方“,,。

”12.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与劣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13.《劝学》中以“借船渡水”为喻说明善于凭借外物来达到目标的句子是“,,。

”14.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5.《劝学》中说声音借助风力会增强传播效果,听的人自然也听得清晰“,,。

”16.《赤壁赋》中写到“舞幽壑之潜蛟”蛟龙非深渊不潜,因此《劝学》以蛟龙生渊为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7.如果不持之以恒,即使容易做到的事情也不会成功。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词句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词句分析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5、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6、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7、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力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黄河 今:河流)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古:继承 今:受)
一词多义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五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度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师说》读后感1国学教育名篇名著共有六部书,分别为《学记》、《论语》、《孟子》、《劝学》、《师说》、《颜氏家训》教育智慧品读,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师说》读后感。

今年假期我有幸拜读了《师说》教育智慧品读。

《师说》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

本书是于拾编著。

韩愈《师说》的原意主要论述的是关于师道的问题。

由于受“九品中正制”和“安史之乱”的影响,导致了当时社会耻于从师的风气。

韩愈不入世俗,在《师说》中充分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开篇就以“古之学者必有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以圣人孔子不耻从师为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而本书除了阐明此观点外,还从其它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给我们从教者以无限的启迪。

第一,《师说》谈“师”与“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读后感《教师读书心得体会—《师说》读后感》。

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道”,就不成其为师。

这里的“道”如果在今天理解,那就是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胜任教育教学其它方面的素质。

古时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说明教师的地位,天、地其实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名列第三位,可见教师地位的重要。

古人对教师的要求和地位有如此之高,何况是今天。

所以,作为我们今天的教师,首先应该看得起自己的职业;其次,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职业。

如何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呢?就得从“修道”做起,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懂的多,问的也多,我们担任的是新世纪的教育重担,可不比过去的教书先生了,要想能够在教育领域游刃有余,就得把自己的道行修深修专,同时才能把自己的“道”传好。

第二,《师说》谈“道”与“业”。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义了教师的职责。

这里把“传道”放在了第一位,“授业”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现在的教育观点来说,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韩愈认为“授业”是为“传道”服务的。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

《劝学》《师说》总结 PPT课件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劝学》《师说》《《赤壁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短歌行》文言文默写与翻译

一、名句默写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踮起脚极目远望,却“”。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中指出:“;”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学不可以已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5、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醒乎己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二、句子翻译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

4、君子的天性资质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

《师说》、《劝学》群文阅读思路从文体形式来看,两篇都是议论性质的文章,都旨在通过对中心问题的阐述以解决人在求学过程中的某项疑问。

从中心论点来看,《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即阐明“学习”这一最根本环节的重要意义,以鼓励学习。

而《师说》的中心论点是阐述“老师在求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以鼓励从师而学,侧重于方法论的指导。

从论证结构(文本结构)来看,两者都是层进式的说理结构。

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劝学》中先是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是什么),接着分别从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个角度指出学习的作用和意义,以揭示“为什么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一道理,接着指出该怎么做——即阐明学习中应该要有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师说》中也是开篇指出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表示在求学过程中老师的必不可少(是什么)。

接着从老师的职责和作用两个方面阐释为什么,最后给出择师的标准(即怎么选择老师)。

不同点在于,《师说》还增加了对于当时时风的讨论来肃清观点,并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从论证方法(写作手法)来看,两者都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劝学》中有百工之人的从师和士大夫的不从师等对比,《劝学》中有积累和不积累、坚持和不坚持、专一和不专一的对比。

而《劝学》还侧重于设喻说理(比喻论证),阐述道理,以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深入浅出阐述道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容易接受。

设喻为说理服务,结合紧密,灵活有变。

如以提取靛青色法、水寒成冰和车轮制作法为喻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师说》中多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以孔子从师之事为例,诉诸权威,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从作者身份来看,荀子和韩愈都是儒学大师,文本中都有对儒家“尊师重教”传统风尚的承袭,都强调的是儒家培养君子,成就圣人的思想。

从继承关系来看,韩愈《师说》中有一些思想是对《劝学》中的沿袭。

比如对于师徒关系的理解,两文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习之道:《师说》《劝学》同品

学习之道:《师说》《劝学》同品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 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汉·刘向
以能者为师
两篇课文同样都是谈论学习之道,可是内 容上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
议论要有针对性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行文结构
提出观点 《劝学》 分析原因
指出方法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师说》 提出观点 批判时风
有 立
提供榜样

写作目的

论证方法

异பைடு நூலகம்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三、求同存异省吾身
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 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新的内涵?
一样花开百样红,学习之道古今通
——从《劝学》《师说》析古人学习之道
一、赏析名句知道理
浏览课文,找出《劝学》和《师说》 中谈学习的名句,并说说其中所蕴含的 道理。
二、比较异同明方法
中心观点
主要内容


《劝学》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的意义、作用 及方法态度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善假于物也”
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宾语前置句
•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宾语) (谓语动词) (宾语)(谓语动词)
唯 命 是 听。
方法:抓动词、看宾语
宾语前置
• 疑问句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 疑问代词作宾语(如“何、谁、安、
• 动词加焉
1、句末语气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代词,代动作对象,宾语:犹且从师而问焉 3、兼词,于之(次、是),翻译时要倒装: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焉置前,放疑问句中,译为“怎么”“哪里”“什
么” 1、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哪里”,疑问代词)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疑问副词)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揣测。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 望。)
判断代词、语气副词,用去除法
你能给下列句中的“焉”分类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犹且从师而问焉 5.或师焉,或否焉 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且焉置土石? 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蟹六跪而二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吾尝终日而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登高而招 惑而不从师
归纳“而”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词形相同,顺序可换。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焉、胡、奚、曷”等,译为“哪里”或 “什么”) 沛公 安 在?
且 焉 置土石?
大王来 何 操?
被动句
• 不拘于时 受制于人
“于”
• 虽有槁暴
动词隐含被动,要 判断主语是否是动 作发出者
判断句
翻译时必须译为:
“……是(就是)……”的形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刘备,天下枭雄。
《劝学》《师说》总结
句式
状语后置句(介宾倒置)
定语后置句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必须转变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宾语 谓语 主语
(定 语)
(定 语)
〔状 语〕 〔状 语〕 〈补 语〉 〈补 语〉
谓前为状谓后补 动谓特点要清 楚
状语后置句(介宾倒置)
• 现代汉语:马克思 在1818年 诞生。(翻译)
(主语)(状语:介宾)(谓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注意:“所以”往往放在判断句中,翻 译时要注意。
虚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作师说以贻之。 7.人非生而知之者 8.士大夫之族
4)指示代词,一般表远指。可译为 “那”“那个”“那些”“那里”。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 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用作语气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 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 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 “大概”“难道”“怎么”“还是”“可 要”等,或省去。例如:
• 古汉语: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
状语置于谓语之后,所以叫状语后置句。
一般以“于”“以”作为介词标
如:志学于余。
方法:抓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之)。 谓语动词、 介词位置
缚之以绳。
定语后置
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 动词,译为“到、往”,如: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
省略句
•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 意思或整个语境去推断。
• 翻译时必须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
士大夫之族,……。( )问 之,( )则曰:……
• 所以
固定句式
1、“用来……的凭借(方法、手段 等)”“依靠他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的原因”
2)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他”“它”(包括复 数)不加“的”。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你的”或 “你”。如: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你的); 而 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阿房宫赋》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归纳“其”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 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 数)。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之”的意义和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