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知识点检测
《师说》《劝学》同步练习

高一语文《师说》测试练习一、基础选择题(85分,每小题5分)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也,道相似也..必有师 B.彼与彼年相若C.吾从而..贤于弟子..师之 D.师不必6.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D.古之人不余欺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9.选出对下列6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而耻学于师向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比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A.全相同B.各不相同C.只有①⑥相同D.只有②③⑤相同10.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师.道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1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A.吾从而师.之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吾师.道也D.犹且从师.而问焉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②彼童子之.师的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标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士大夫之.族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A.①和③相同B.②和⑤相同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1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古人指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劝学》《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检测

《劝学》《师说》知识点检测一、课内知识检测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劝.学( )②学不可以已.( )③金就.砺则利( )④声非加疾.也( )⑤而闻者彰.( )⑥而绝.江河( )⑦故不积跬.步( ) ⑧风雨兴焉.( )⑨驽马十驾.( ) ⑩锲.而不舍( )11 今之众人..( )12 小学而大遗.( )13 不耻.相师( )14 君子不齿..( )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天下云.集响应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5.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忌不自信C.微斯人,吾与谁归 D.求人可使报秦者6.找出“其”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吾从而师之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D、则.群聚而笑之官盛则.近谀9.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道理。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句子的朗读。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百工:各种工匠。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经传:经书和传记。
10.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非生而知之者(称代“知识和道理”)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称代前文的“其子”。
《劝学》《师说》课后检测题及答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默写1.【2020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2022新高考卷Ⅰ江苏版】《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2014全国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7.【深圳2020届高三年级质检】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8.【河南安阳2019届高三调研考试】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劝学师说知识点检测

《师说》知识点学习一.虚词1. 之(1)作师说以贻之(2)人非生而知之者(3)郯子之徒(4) 古之学者必有师(5)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8)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其皆出于此乎(5)其可怪也欤3.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而耻学于师(3)于其身也(4)皆出于此乎(5)不拘于时4.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其可怪也欤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5)吾从而师之古义:(6)今之众人古义:(7)小学而大遗古义:3. 一词多义(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吾从而师之d吾师道也(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道相似也(4)惑a惑之不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惑而不从师(5)所以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4. 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而耻学于师(4)孔子师郯子(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6)小学而大遗(7)吾未见其明也(8)惑而不从师(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 重要字词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5.士大夫之族()6.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7.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8.术业有专攻()()()9.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0.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三、文言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而耻学于师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师不必贤于弟子6.不拘于时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8.吾从而师之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劝学 基础检测

《劝学》《师说》基础检测二1、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2、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3、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师者,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传道受业解惑也 B 所以C 圣人之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为圣 D 此所以4、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 .其.皆出于此乎B.吾未见其.明也C.其.可怪也欤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5、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D.或师焉,或不焉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7、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9.“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
b.连词,表递进关系。
c.连词,表转折关系。
《劝学》《师说》复习检测题

《劝学》《师说》复习检测题一、基础知识1.[2021·北京师大附中月考]下列加下划线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 木直中绳(zhòng) 虽有槁暴(gǎo pù)B. 假舟楫者(jí) 不积跬步(kuǐ)C. 驽马十驾(nú) 锲而不舍(qì)(正确答案)D. 金石可镂(lòu) 蛇鳝之穴(xué)2.下列加下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不可以已已:停止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正确答案)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绝:横渡D. 锲而不舍锲:刻3.下列“而”的用法和意义与“吾尝跂而望矣”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B. 蟹六跪而二螯C. 吾尝终日而思矣(正确答案)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4.下列对“之”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恻隐之心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④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⑤以子之矛陷子之盾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A. ①②③/⑤/④⑥B. ①⑤/②③④/⑥C. ①/②③⑤/④⑥(正确答案)D. ①⑥/②③/④/⑤5.[2021·浙江岱山月考]对下列各句中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尊还酹江月“尊” 同“樽”,酒杯。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见识。
C.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性格。
(正确答案)D. 輮以为轮 “揉”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6.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筋骨之强(正确答案)B. 金就砺则利C. 輮以为轮D. 蚓无爪牙之利7.[2021·浙江嘉兴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正确答案)8.[2021·浙江嘉兴期中]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正确答案)D.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9.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千里马的别称还有“赤兔”“的卢”。
师说知识点汇总及测验

师说韩愈1. 师者,。
2. ,孰能无惑?3. 吾师道也,?4.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5.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7. 爱其子,;于其身也,,惑矣。
8.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 ,惑之不解,或师焉,,,吾未见其明也。
10.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1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13.,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师说》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韩愈《师说》中提出相同观点的两句,。
2.韩愈《师说》中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指出从师标准的四句是:,,,。
3.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
”韩愈《师说》中描述相同现象的三句是,,。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两句是,。
5.在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两句是,。
6.韩愈《师说》中批判学习本末倒置的两句是,。
7.没有人是天生就懂道理的,韩愈《师说》中提出相似观点的两句是,。
8.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他人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9.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今之众人”错误态度的三句是,,。
【晨读小卷15答案】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6.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劝学》《师说》过关检测卷

《劝学》《师说》过关检测卷(考试时间约45分钟)Ⅰ卷选择题(总分6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zhòng)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B.輮.(róu)槁.(gǎo)暴.(pù)螯.(áo)骐骥.(j ì)C .虽有.槁暴(yǒu)砺.(lì)驽.马(nǔ)蚯蚓.(yǐ n)D.生.非异(shēng)须臾.(yú)镂.刻(lóu)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chuán, 流传 B. 作《师说》以贻.之 dài,赠送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ú, 句中的停顿D. 官盛则近谀.yú,阿谀,奉承3、下列各项全都有通假字的是()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金石可镂④金就砺则利⑤君子生非异也⑥徐公来,孰视之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A.①②③⑤⑦ B .②⑤⑥⑦ C .①②⑤⑥ D .①②④⑤⑥4、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 .声非加疾.也(快)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顺风而.呼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 .其.皆出千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圣人..之所以为圣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 吾从.而师之D.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8、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9、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唐代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次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坚持摈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知识点学习
—.虚词
1.之
(1)作师说以贻之
(2)人非生而知之者
(3)郯子之徒
(4)古之学者必有师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3.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而耻学于师
(3)于其身也
(4)皆出于此乎
(5)不拘于时
4.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可怪也欤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
(5)吾从而师之古义:
(6)今之众人古义:
(7)小学而大遗古义: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从而师之
d吾师道也
(2)传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道a传道受业解惑也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道相似也
(4)惑a惑之不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惑而不从师
(5)所以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重要字词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5•士大夫之族()
6•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8•术业有专攻()()()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0.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而耻学于师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 •师不必贤于弟子
6.不拘于时
7.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吾从而师之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译文: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文学常识积累】
1•“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兀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这一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笔法。
2•“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3•“六艺” a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
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类似今日德育教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书:文学。
数:算术与数论知识。
b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
《春秋》。
《劝学》检测荀子
【解释加点字和画线词】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划线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