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8《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1)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整体感知: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学生体会:哀愁、深情)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

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神话。

在语文教学中,讲述《女娲造人》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

2.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段,使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认识并理解女娲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3.培养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神秘的事物的好奇心。

3.教材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事中女娲造人的具体情节。

2.文字阅读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来深入理解故事。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他们对于神话的了解,看看他们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灵感激发、图片呈现等方式来开展。

2.阅读故事1.首先让学生浏览故事情节,带着提问的思路去阅读,例如:“女娲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去造人?”,“人是怎样被造出来的?”。

2.逐段阅读:让学生逐段阅读故事内容,并在每一段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新的发现和收获。

3.总体阅读:最后对整个故事进行总体阅读,并回答下述问题:①. 故事背景是什么?②.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③. 人在女娲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她的恩惠?4.帮助学生发现故事的哲学思想。

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很多文学的魅力,例如:用词准确、贴切,情节跌宕起伏等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这些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认识和理解的掌握。

4.练习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梗概。

2.阅读课后的习题,解答课后习题。

5.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例如:“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中有些什么结果是来自女娲的贡献?”,“你觉得女娲的形象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吗?”,以此来进行讨论。

三、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发掘阅读故事的快乐,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袁珂)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第十六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难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检查预习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yōu)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延绵:延续不断。

莽莽(mǎng)榛榛(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始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对照课文故事情节,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3、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A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

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B、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生自学,师巡视。

【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动机;(2)女娲造人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5)作者的评述。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

(2)能够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地位。

(3)能够运用汉语拼音正确拼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女娲造人》的背诵与理解。

(2)女娲形象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神话传说的背景知识。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传承女娲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简要介绍女娲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女娲造人的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女娲形象的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2)详细解读女娲造人的过程,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女娲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 写一篇关于女娲精神的小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们对女娲的了解程度,汇总结果并进行分析。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女娲形象特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女娲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传承女娲精神。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

七年级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神话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神话语言理解;(2)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的想象和联想;(3)女娲造人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女娲造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教师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自我;(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巩固学习内容;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神话故事的书籍、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8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通过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了解中国神话故事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践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最后,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女娲造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女娲造人的故事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探讨现代科技是否能够实现类似女娲造人的奇迹。
七、重点题型整理
1. 填空题:
(1)请填写课文《女娲造人》中,女娲造人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女娲造人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天地间的孤独,使大地充满生机。
(2)请填写课文《女娲造人》中,女娲用什么创造了人类?
再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需要得到培养。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交流。我发现,当学生能够在小组中合作和交流时,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鼓励他们互相合作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认同、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首先,通过学习本课,希望学生能够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汉字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答案:女娲造人的故事象征着创造力和生命的诞生,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论述题:
(1)请结合课文内容,论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doc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继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5.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中寓意。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回答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年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2注音和解释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完成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教师可以适当的去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1.分小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2.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
3.女娲是一位勤劳、有智慧、伟大的母亲。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又感到她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
自读-思考-交流-讨论-整理-提问(学生自由组合)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询问、指导和帮助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题目不要求统一的答案
板书设计
造人的原因:寂寞荒凉,添点生气
揉泥成团造人
女娲造人造人的过程、方法勤劳智慧伟大
挥藤洒泥造人
繁衍生存:男 女配合
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加以积累。
2.向家人讲述《女蜗造人》的神话故事。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1.3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感受女娲造人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2.1神话故事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2.2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生字词4.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研讨课文5.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6.感受神话魅力6.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阐述理由。

6.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7.课堂小结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8.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生字词的学习效果。

3.神话故事的感受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4.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女娲造人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⑵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2.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三课。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
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3.中招考点
现代文阅读是中招的必考内容,从考点上看,常见的形式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赏析词句、语段作用、分析人物形象、补写、理解标题等。

4.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好。

二、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及其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能复述故事情节
2、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能感受女娃这一鲜明的人物形。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
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感受女娃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

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介绍
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繁人,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代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澄澈chè生气蓬勃péng bó幽光yōu 莽莽榛榛zhēn
绵延mián 神通广大shén 灵敏mǐn 枯藤téng
(三)新课讲解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女wā()澄chè() jué()起
chān()合泥niē() mián()延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A.草木丛生的样子。

()
B.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多。

()
C.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
D.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作业
课后“练习与思考”
《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

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乞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课文是根据这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体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