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控制变量教案

高中生物控制变量教案

高中生物控制变量教案目标: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控制变量。

2. 掌握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

3. 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做出结论。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控制变量?2. 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3. 案例分析:通过控制变量解决实验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出控制变量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并总结出规律。

3. 教学:讲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和方法。

4. 案例分析:给学生一个实验案例,并让他们分析如何通过控制变量解决问题。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并确定如何控制变量。

6. 总结:梳理重点知识,强调控制变量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控制变量的方法。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

评估方式:1. 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 实验设计:评估学生设计实验的合理性和控制变量的考虑。

3. 结论分析:评估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内容:1. 深入探讨控制变量在不同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 实验设计比赛:让学生在团队中设计实验,并比较实验结果。

反馈和跟进:1. 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多多尝试和实践。

教学素材:1. 实验案例: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 实验器材:种子、培养皿、温度计等。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培养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物实验设计控制变量法

生物实验设计控制变量法
下培养。 4、每天观察小麦新叶和老叶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结果。
例题3同 学 甲 从 一 本 《 植 物 生 理 学 》 中 查 到
“幼嫩叶片可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可阻
止叶柄脱落”的结论。于是他设计了一
个实验,想证实该结论。他的实验步骤
为:(1)取一盆生长状况良好的植物,
去掉幼叶的叶片(如右图所示);
(2)观察幼叶叶柄的脱落情况。
谢谢
操纵实验变量的方法
方法: 设法给研究对象施加干扰,造成研
究对象的变化,从而使研究对象在被 干扰状态中反映出某些特征、暴露出 某种现象和属性。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生长状况一致、随机分组
2、设法创造稳定的、维持不变的相同条件 进行对照,以抵消或排除这些条件对实 验对象的干扰。 -------设置对照组
捕获 反应变量
观察现象
测量数值
例题1
为探究二氧化硫对植物叶片的影响,请根据所给的材料 和用具,设计相关的实验步骤。 材料用具:长势相同的盆栽黄瓜幼苗2株,2只相同的 小烧杯,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个,玻璃板2块(比玻璃 罩口径略大)、稀硫酸、亚硫酸钠,凡士林、水
解题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 2、分析实验原理
解题步骤:1、明确实验目的 2、分析实验原理
3、提出实验思路
实验变量:
操纵方法:
小肠黏膜中物质 无关变量:
稀盐酸
注射用稀盐酸提取的小肠黏膜物质 控制方法: 设置空白对照:在实验狗丙的静脉
中注入等量的稀盐酸 (注射液中不含小肠黏膜物质)
反应变量:
检测方法:
胰液分泌量
检测胰液分泌量
实验的步骤中应表述的要点
生物实验设计控制变量法

2020-2021年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物理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一、什么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 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探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和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或者说“验证牛顿定律”实验是典型的“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一)牛顿第二定律实验1.实验装置图1为俯视图,图2为侧视图。

2.实验过程(1)加速度跟力的关系(控制变量质量不变)使用两个相同的小车,满足m 1=m 2;在连小车前的绳端分别挂一个钩码和两个钩码,使F 1=2F 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起点处,记下位置.放手后经一段时间使二小车同时停止,满足时间t 相同.改变F 重复实验,读出二小车的位移,填入表1:表1根据,在相等的情况下,与成正比。

从表1可得:221at s t a s比较可得,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a ∝F .(2)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控制变量力不变)将小车1上加0.2kg 砝码,使m 1=2m 2;二小车前面绳端都挂一个钩码,使F 1=F 2.将二小车拉至同一起点处放开经一段时间使其同时停止,读出各小车位移记入表2:表23.定律导出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即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2)上式可写为等式F=kma ,式中k 为比例常数.如果公式中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单位,就可以使k=1,则公式更为简单.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牛顿这个单位就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来定义的:使质量是1kg 的物体产生1m/s 2的加速度的力为1N ,即1N=1kg ·m/s 2.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就可以使k=1,那么公式则简化为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公式.(3)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牛顿第二定律也是正确的,不过这时F 代表的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是: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数学公式是:F 合=ma .3.系统误差分析: 用公式法分析误差在实验中,小车(质量为)受的拉力实际上不等于钩码的重力(m ),设为,则有g m 'T ,解得⎩⎨⎧==-ma T a m T g m ''⎪⎩⎪⎨⎧+=+=''''m m g mm T m m g m a 从结果可以看出,小车受的拉力实际上小于钩码的重力(),而钩T g m '码的重力()是产生小车和钩码二者的加速度的力,而不是产生小车的加g m '速度的力。

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章3.实验控制变量法

八年级上册学案-第一章3.实验控制变量法

3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2.会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自学导航1.写出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1)提出问题(2)____ _ ______(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4)_____ _____(5)分析论证(6)____ _____(7)交流合作。

阅读教材P162.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所谓“变量”就是那些影响问题的__ _____。

当影响因素有多个时,要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______ _______。

3.在测量之前应根据测量的___ _____选择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

4.测量仪器在使用前一般应先调整指针到零刻度,这个过程叫______ _____。

成在课堂活动过程:1.分小组进行2.根据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长短记录成绩。

(时间长者胜.....)实验探究:【提出问题】: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与那些因素有关?【猜想假设】:影响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因素有__________ ____。

【设计实验】:(1)探究降落伞的质量对停留时间的影响:保持伞面的形状面积相同,改变伞绳的质量,放在空中,用秒表计时,比较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

(2)研究降落伞的面积对滞留时间的影响:保持伞面的形状和伞绳的质量相同,做伞面面积不同的两个降落伞,放在空中,用秒表计时,比较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

(3)探究降落伞的形状对滞留时间的影响:使用相同的伞绳,把轻重相同的长方形、圆形伞面,放在空中用秒表计时,比较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的长短。

【定性分析】:通过收集信息,找到影响伞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因素是【定量分析】:实验次数降落伞的伞绳长/m降落伞的总质量/g降落伞的面积/m2降落伞的形状释放的高度/m降落伞停留时间/s1 1 20 0.5 圆形 3 3.672 1 20 1 圆形3 5.833 1 30 1 圆形 3 4.914 1 20 1 正方形 3 5.835 1.5 20 1 正方形 3 5.836 1.5 20 1 正方形 6 9.24分析1和2可知:降落伞的停留时间与降落伞的面积有关。

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运用讲解

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运用讲解

同”)。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相当于草原上的

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二、完善实验方案型
(07.全国Ⅰ)为了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适 宜浓度,某同学用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分别处理扦插枝条作 为两个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三 组扦插枝条生根无差异。回答下列问题:
组(每组5条),分别放入3个玻璃缸中,在适宜的相同水质、 饲料、温度条件下饲养。 3、1号中加入甲状腺激素5mg ,2号中加入甲状腺抑制剂5mg, 3号中不加任何药物。 4、向1号、2号玻璃缸中连续投药7d,每天一次,药量相同。 5、实验期间,每天按时用标尺测量蝌蚪的体长,观察前肢、后肢 和尾的变化,并记录每组的平均值。
3、设法提供适宜条件,以排除不利环境条件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4、重复实验,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控制变量法在高中生物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检测因变量的方法
指由自变量引起的宏观变化特征,常见检测方法 : 1、生长发育 ——一定时间段内的动物身高、体重变化 2、光合速率 ——单位时间内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3、酶活性 ——单位时间内催化底物变成产物的量(可以用底物的
无关变量
因变量
无关变量
什么叫控制变量法?
概念: 生物的生命活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影响某一个生命活动
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 变,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 制变量法。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常用的科学实验方法。
减少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反应)
4、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动物发育速度(如变态发育速度) 或单位时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通用

控制变量法在探究实验中的运用 通用
实验器材:电源、电磁铁、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开关、导线、大头针若干
控制 匝数
同一个电磁铁
改变 比较
电流 磁性强弱
调节滑动变阻器 吸引大头针个数
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记下电流表示数I1, 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记下大头针个数为n1 3、重复步骤2两次,分别记录电流表示数为I2、I3, 吸引大头针个数n2、n3。
1.2 0.72 0.6
一、分析: 控制变量: 电压 自变量: 电阻 因变量: 电功率
R/Ω 10 15 20
U/V 6


.I/A 0.6 0.4 0.3
P/W 3.6 2.4 1.8
30 50 60



0.2 0.12 0.1
1.2 0.72 0.6
二、寻找规律 把因变量数据与对应自变量数据进行比较:
因 m/103kg 变6 量5
4
3 2 1
123 4 56
V/m3 自变量
例7 小明同学在利用如图所示电路探究串联电路中电
压的规律时,测量R1 两端电压U1和R2两端电压U2的实
验数据如下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可以归纳出在该串
联电路中,电压U2和U1的关系为:

根据图像可以 看出U2 是U1 的一次函数:
分析与结论:
吸引大头针的个数越多,电
磁铁的磁性越强。通过电磁
p
铁的电流强度 I1< I2<I3, 吸引大头针的个数n1< n2< n3,说明电磁铁的磁性随电 流的增大而增大。
A
s
例2: 给你如图所示器材,其中A、B是 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均匀圆柱体,C是 泡沫塑料.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探究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是否有关. 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

3.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根据控制变量法来表述结论时常用表达方式是: 1、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有关
2、在控制变量一定时,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 的关系
注意:(能具体则具体,描述时因果不要倒置)
3.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例5:小辉同学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
间的关系”实验中,分别测得了如下两组数据:

应用于提出猜想之中 应用于设计实验之中 应用于实验结论之中 应用于实验评价之中
3.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根据控制变量法来表述结论时常用表达方式是: 1、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有关
3.学会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例4: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析甲乙两图可知:液体的压强与液体 的深度 有关 (“有关”或“无关”) (5)分析丙丁两图可知:液体的压强与盛液体 容器形状的关系 无关(“有关”或“无关”) (6)分析乙丙两图可知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某次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示数
几乎为零,电压表示数为3V,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两电表示
数均无明显变化,电路故障原因可能是

(3)通过比较d中两电磁铁,发现猜想C不全面,应补_电流相__同__的条件.
a
b
c
d
练习3、下图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①实验中要求必须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做的目的是 : 使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等于。拉力 ②分析甲、乙两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 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 ③分析乙、丙两次实验现象,能否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不能 为什么?实验中有两个变量,不能。得出科学结论 ④分析甲、丁两次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与 接触面材料 的关系。

控制变量法在生物实验设计中的应用(PPT)4-2

控制变量法在生物实验设计中的应用(PPT)4-2

实验设计的常规解题思路
明确实验目的 分析实验原理 及材料、用具 提出实验思路 设计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
操纵
实验变量
施加干扰Biblioteka 控制 无关变量随机分组 设置对照 条件适宜 重复实验
捕获 反应变量
观察现象
测量数值
叶 松树叶 松树叶 针叶针一束,稀针一束,长-厘米,细柔,微扭曲,两面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横切面皮下层细胞单型,第一层连续排列,第二层由个 别细胞断续排列而成,树脂道约4-个,在背面边生,或腹面也有个边生;叶鞘初呈褐色,后渐变成灰黑色,宿存。雄球花淡红褐色,圆柱形,弯垂,长-.厘米, 聚生于新枝下部苞腋,穗状,长-厘米;雌球花单生或-4个聚生于新枝近顶端,淡紫红色,一年生小球果圆球形或卵圆形,径约厘米,褐色或紫褐色,上部珠 鳞的鳞脐具向上直立的短刺,下部珠鳞的鳞脐平钝无刺。球果卵圆形或圆锥状卵圆形,长4-7厘米,径.-4厘米,有短梗,下垂,成熟前绿色,熟时栗褐色,陆 续脱落;中部种鳞近矩圆状倒卵形,或近长方形,长约厘米;鳞盾菱形,微隆起或平,横脊微明显,鳞脐微凹,无刺,生于干燥环境者常具极短的刺;种子 长卵圆形,长4-毫米,连翅长-.7厘米;子叶-枚;长.-.4厘米;初生叶条形,长.-.厘米,叶缘具疏生刺毛状锯齿。 松树是松科松属植物统称,常绿针叶乔木, 雌
控制变量法
生物的生命活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影 响某一个生命活动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 常也很多。为了弄清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先控 制住其它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其中一 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 制变量法。这是一种研究问题的常用的科 学实验方法。
于春夏季开放,但花粉传到雌球花上后,要到第二年初夏才萌发,使雌花受精,发育成球果(俗称松塔或松球,不是果实)。球果于秋后成熟,种鳞张开, 每个种鳞具两粒种子。 松树树干 松树树干 松属植物中的多数种类是高大挺拔的乔木,而且材质好,不乏栋梁之材。中国东北的“木材之王”——红松、北 美西部广为分布的; 织梦模板下载网站 www.mo-ban.top 织梦模板下载网站 ;高大树种(高达7米)—西黄松、原产于美国加州沿海生长速度最快的松树— —辐射松、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的湿地松、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原产的加勒比松、广布于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部的欧洲赤松等等,都是著名的用材树种。 松树的观 赏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从皇家古典园林到现代居民家中都能见到松树的倩影,例如北海、颐和园中的油松、白皮松,树桩盆景中广泛使用的五针 松等,一些名山胜地,更是山以松壮势、松以山出名。黄山的迎客松、华山的华山松、长白山的美人松……无一不令游人赞叹。另外,松树的树根部位常常会 有大型真菌生长。它们有的是木腐菌,可以对松树进行分解,造成树木根腐;有的是外生菌根菌,可以与松树互换营养,防止树木营养缺乏,从而导致影响 生长。成熟后高达4米,胸径.米;树皮红褐色,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枝平展或斜展,树冠宽塔形或伞形,枝条每年生长一轮,但在广东南 部则通常生长两轮,淡黄褐色,无白粉,稀有白粉,无毛;冬芽卵状圆柱形或圆柱形,褐色,顶端尖,芽鳞边缘丝状,先端尖或成渐尖的长尖头,微反曲。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中。
2010中考
步骤三:改变自变量再做一次实验
(3)闭合开关S,调节电阻箱R2的阻值
为另一阻值。用电流表A1测量通过定值 电阻R1的电流I1,用电流表A2测量通过 干路的电流I2,将R2的阻值、电流表A1、 A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010中考
步骤四:改变自变量并多次实验
(4)仿照步骤(3),再做4次实验,分
专题复习
2
----探究实验题规范答题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
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要求(试用稿)
(一)实验步骤的教学要求
1.对测量仪器进行调节。(如:调节天平 的平衡,电表、弹簧测力计的调零等) 2.组装:有电路图或力学的器材装置图的 ,要写明按图连接实物。没有的,要具体 写出将实验装置组装的过程。(如:用细 绳做两个绳套,分别栓牢在杠杆的A点和B 点处;又如:用细线把石块拴好,使其浸 没在天平左盘上的烧杯内的水中。)
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书写的技巧:
四变:再次测量应写清控制变量的措施(方法) 自变量的改变方法及写清用了什么测量工具,测 了什么物理量,表示符号及观察记录在表格中; 五仿:要表达出仿照步骤()(重复上述方法) 再进行4次测量,并写清测量的物理量及符号, 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数据在表格中。
六算:需要计算得出的因变量,应写清依据 的公式,并把6次计算的结果记录在表格 中。 七理:整理实验器材。
2
2010中考
分析:
自变量: 电阻R2
因变量: 并联的等效电阻R
控制变量:并联电路中R1不变 自变量怎么变? 电阻箱
因变量怎么测?
U U=U1=I1R1 R I总
控制变量怎么控制?定值电阻R1
2010中考
设计电路图: R1与R2并联
变:自变量→调R2
U 测:因变量→ R I总
U=U1=I1R1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题
解答问题的结构
一调、二组、三测、 四变(再测)、五仿、 六算、七理。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题 设计实验题注意事项
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解决:自变量怎么变(如何测量)
因变量如何测量(原理)
控制变量怎么控制
设计:实验装置图(电路图)
实验步骤和实验记录表
2010中考
35.实验桌上有如下实验器材:满足实验要 求的电源、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各1个, 电阻箱(电路图符号 )一个,已调 零的电流表两块,开关两个,导线若干。 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两个电阻R1与R2并联时,如果R1的阻值 保持不变,则电阻R1与 R 并联的等效电阻 2 1 1 R跟电阻R2的关系为: = + b (b为常 R R 量)”。请你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 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2011中考
实验步骤:
(3)换用体积不同的铝块,仿照步骤(1)、 (2)再做5次实验,依次读出它们浸没在量 筒的水中时,水面对应的刻度值V的数据; 分别测出相应的每个铝块悬挂并浸没在烧杯 的水中时m的数据;分别将每次的V、m的数 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4)根据V排=V-V0,F浮=mg-m0g分别计 算出6次的V排和F浮的数据,并分别记在实验 数据记录表中。
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要求(试用如: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 衡;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 片位于阻值最大位置。) 4.要表达出控制变量的措施或方 法。
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要求(试用稿)
5.要表达出改变自变量的措施或方法 及自变量的取值个数(变化次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变量的取值个数 在2~8个之间,具体个数取决于探究目 的和测量工具的功能。 6.要测量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将结果 记录在表格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需要 间接测量的其实验步骤参照测定性实 验的步骤简要表达。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题
实验目的 p=ρgh P=I2R 实验原理 p=F/s P=UI 直接测量量 H、d、F R、U、I
F浮= ρ液gV排
W有= ηW总
F浮=G-F
W有=Gh W总=Fs
V0、V、G、F
G、h、 F、s
符合实验原则
科学性:不可以随意忽略次要因素;
量筒不可以放在天平上 合理性:不能用量筒接溢水杯溢出的 天平不能直接测量液体的质量 安全性:不能用眼睛正对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 可行性:无法观察灯正常发光
2011中考
实验步骤:
(1)在量筒中注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0; 用细线把一个铝块拴好,使其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 此时量筒中水面对应的刻度值用V表示;将V0、V 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2)在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 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0的数据,并记在实验数据记录 表中;将步骤(1)中用细线拴好的铝块悬挂并浸 没在天平左盘上的烧杯内的水中,铝块不接触烧杯, 在天平右盘添加适量的砝码,移动游码,天平再次 平衡时,天平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 值之和用m表示,将m的数据记在实验数据记录表 中。
R1与R2并联的等效电阻R跟电阻R2
1 的关系: R
1 R
=
1 R2
+ b(b为常量)
(5)利用R和R2的数据分别计算出

1 R2
的数据,并分别记录在
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2010中考
实验数据记录表 :
2011中考
36.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需要的如下器 材: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铝块、 细线、大烧杯、量筒、水。请你利用 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浸在水 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 水的体积成正比。请你写出实验步骤, 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2011中考
实验数据记录表:
控制变量法实验步骤书写的技巧:
一调:调节测量工具(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 力计指针调零, 托盘天平调水平平衡) 二组:组装实验器材(力学画简图,电学画电路图)
三测:首次测量应写清对实验前器材的初 始状态,实验中操作的注意事项要有交 代(如:调节杠杆水平平衡;浸没在水 中不碰容器壁和底;滑动变阻器调节到 最大阻值等);写清用了什么测量工具, 测了什么物理量,表示符号及观察记录 在表格中;
遵守实验规范
★实验器材的调节和使用 ★电学实验每次实验后必须断开开关 ★不用钩码进入液体做实验 ★刻度尺不进入液体测深度 ★细线、面巾纸的作用
★专用词汇的使用: “匀速”、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水平和竖直”、 “竖直向上和竖直向下” 、 “不接触容器的底和壁” 、 “直立漂浮” 、 “适量” 、 “合适值”等
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要求(试用稿)
(二)实验数据记录表的教学要求 1.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的目的: 有序记录实验数据,用于根据实 验数据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 系。便于规范有效地交流。
北京市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要求(试用稿)
2.实验数据记录表的结构
由表头和空格组成 表头中的物理量一般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 自变量或因变量不能直接测量,此时表头中的物 理量还要包括为求自变量或因变量而需要测量的 中间变量。表头中的每个物理量后都要标注国际 单位,格式为: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 表格中物理量排列的先后顺序为:自变量的中间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中间变量,因变量。空 格的个数取决于自变量的取值个数。
控:不变量→R1不变
2010中考
设计实验步骤:
步骤一:(电流表
已调零)连接电路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
2010中考
步骤二:做一次完整的实验
(2)断开开关S,调节电阻箱R2的阻值
到某一阻值。闭合开关S,用电流表A1 测量通过定值电阻R1的电流I1,用电流 表A2测量通过干路的电流I2,将R2的阻 值、电流表A1 、A2的测量数据记录在表
别记录四次实验中R2的阻值,电流表A1 分别测量相应的电流值为I1,A2分别测量
相应的电流值为I2,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
表格中。
2010中考
步骤五:因变量的计算 (5)利用公式 R=
U I
=
I1 R1 ,分别计 I2
算出6次并联电路的6个等效电阻,并 分别记录在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2010中考
此题要求证明:
一调、二组、三测、 四变(再测)、五仿、 六算、七理。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题 需要关注的问题 (1)区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2)符合实验原则 (3)遵守实验规范
(4)书写规范、踩点答题
控制变量法定量实验设计题
(1)区分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例如:探究F浮与V排的关系(目的) 实验原理: 排除: F浮=ρ液gV排 若用量筒和弹簧测力计: V排=V-V0 F浮=G-F 若用量筒和天平: V排=V-V0 F浮= m排 =(m-m0)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