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合集下载

大工21秋《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在线作业3-【答案】

大工21秋《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在线作业3-【答案】

大工21秋《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在线作业3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1.下列有时作为形状公差,有时作为位置公差的是()。

【A.】圆跳动【B.】全跳动【C.】线轮廓度【D.】对称度【本题-标准-答案】:C2.对称度公差适用于()。

【A.】组成要素【B.】导出要素【C.】导出要素或组成要素【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本题-标准-答案】:B3.工件的体外作用尺寸是()。

【A.】设计给定的【B.】加工后形成的【C.】设计给定的或加工后形成的【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本题-标准-答案】:B4.几何公差标准中,没有规定()的公差等级,只规定公差值数系。

【A.】圆度【B.】对称度【C.】位置度【D.】线轮廓度【本题-标准-答案】:C5.一般来说,同一要素的形状误差()方向和位置误差。

【A.】小于【B.】大于【C.】等于【D.】大于或小于【本题-标准-答案】:A6.最大实体要求()。

【A.】只能应用于被测导出要素【B.】只能用于基准导出要素【C.】既可应用于被测导出要素,也可用于基准导出要素【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本题-标准-答案】:C7.评定表面粗糙度时,规定取样长度是为了()。

【A.】使测量方便【B.】减少波纹度的影响【C.】考虑加工表面不均匀【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本题-标准-答案】:B8.某轴的尺寸为Φ60h7,其表面粗糙度Ra的值可选()um。

【A.】0.8-1.6【B.】0.2-0.4【C.】1.6-3.2【D.】3.2-6.3【本题-标准-答案】:A9.尺寸链中,除封闭环以外的其他各环是()。

【A.】增环【B.】减环【C.】组成环【D.】补偿环【本题-标准-答案】:C10.按尺寸链的功能要求,尺寸链分类不包括()。

【A.】装配尺寸链【B.】零件尺寸链【C.】工艺尺寸链【D.】直线尺寸链【本题-标准-答案】:D11.几何要素中的理想要素是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它们不存在任何误差。

【A.】错误【B.】正确【本题-标准-答案】:B12.几何公差框格由一格组成。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网课测试题答案3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网课测试题答案3

大连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根据GB/T6093-2001《几何量技术规范(GPS)长度标准量块》的规定,量块按其制造精度分为()级。

A.三B.四C.五D.一2.系统误差的消除或减小方法不包括()。

A.根除法B.修正法C.实验法D.抵消法3.测量结果可以完全反映被测量的真实量值。

()A.正确B.错误4.标准公差值主要取决于()和公差等级两个因素。

A.公差B.极限偏差C.公称尺寸D.国际标准公差5.30F7以下偏差EI为基本偏差。

()A.正确B.错误6.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级别低,在内容要求上可低于国家标准。

()A.正确B.错误7.实际尺寸减去公称尺寸的差值,称为尺寸公差。

()A.正确B.错误8.与标准件配合时,按标准件选基准制。

()A.正确B.错误9.对于形状公差的公差带,其放置方向由被测要素与基准的几何关系确定。

()A.正确B.错误10.系统误差的符号和大小都是保持不变的。

()A.正确B.错误11.量规测量部位的材料可用淬硬钢或硬质合金等耐磨材料制造。

()A.正确B.错误12.最大实体极限尺寸是指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具有材料()状态时的极限尺寸。

A.最少B.最多C.相同D.相似13.当公差带在零线上方时,基本偏差为上极限偏差。

()A.正确B.错误14.公差原则可以用来指导量具设计,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费用。

()A.正确B.错误15.根据GB/T6093-2001的规定,我国生产的成套量块有()种套别。

A.8B.17C.38D.46第2卷一.综合考核(共15题)1.Φ60g9以下偏差ei为基本偏差。

()A.正确B.错误2.光滑极限量规有指示刻度并可以直接读取尺寸大小。

()A.正确B.错误3.表示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的是MMVC。

()A.正确B.错误4.最大实体要求()。

A.只能应用于被测导出要素B.只能用于基准导出要素C.既可应用于被测导出要素,也可用于基准导出要素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5.()是零件上各要素的实际形状、方向和位置,相对于理想形状、方向和位置偏离程度的控制要求。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2020年 郑州大学机考资料及答案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  2020年 郑州大学机考资料及答案
设某配合的孔径为 mm,轴径为 ,试分别计算孔和轴的极限尺寸,孔或轴配合的极限间隙(或过盈)和配合公差。
将表6中的配合从基孔制换算成基轴制的同名配合。
表6
根据泰勒原则,对量规的通规和止规的结构形式有何要求?实际生产中是否必须绝对符合上述要求?
1、根据泰勒原则,对量规的通规做成全形的,止规为点状的。2、实际生产中允许量规的型式偏离泰勒原则,但检验结果应符合泰勒原则的规定?
1、国家标准规定量规的尺寸公差带采用完全内缩的方式。2、减少误收
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公称尺寸为ф30mm的轴颈,用标称尺寸为30mm的量块校零后,比较测量轴颈的示值为+10μm,若量块实际尺寸为30.005mm,试求被测轴颈的实际尺寸。
30.005+0.01=30.015mm
在立式光学比较仪上对塞规同一部位时行4次重复测量,其值为20.004、19.996、19.999、19.997,试求测量结果。
试将图2-24按表列要求填入表2-9中。
量规按用途可分为哪三种?各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1、工作量规,工人制造过程中使用。2、验收量规,检验部门和用户代表验收产品时使用。3、校对量规,用来检验轴用工作量规的量规。
按表2-5中的内容,说明图2-22中形位公差代号的含义。
被测工件 的尺寸遵循正态分布,而其工艺能力指数 ,试确定其验收极限。
改正图2-12中各项形位公差标注上的错误(不得改变形位公差项目)。
量规按用途可分为哪三种?各在什么场合下使用?
1、工作量规,工人制造过程中使用;2、验收量规,检验部门和用户验收产品时使用;3、校对量规,用来检验工作量规的量规。
30.005+0.01=30.015mm
国家标准如何规定量规尺寸公差带?为什么这样规定?

精度设计试题及答案

精度设计试题及答案

精度设计1. 互换性生产的技术基础是()。

A 大量生产B 公差C 检测D 标准化2. 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方法属于()。

A 相对测量法B 绝对测量法C 综合测量法D 间接测量法3. φ20f 6 、φ20f 7 和φ20f 8 的相同偏差是()。

A 下偏差B 上偏差C 实际偏差D 公差4. 比较孔或轴的加工难易程度的高低是根据()。

A 公差值的大小B 公差等级系数的大小C 标准公差因子D 基本尺寸的大小5. 定向公差带具有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

A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职能B 形状和定向误差的职能C 定向和定位误差的职能D 形状误差和跳动的职能6.GB1144 - 87 规定矩形花键联结的定心方式采用()。

A 大径定心B 小径定心C 键宽定心D 中径定心7. 为保证使用要求,应规定轴键槽两侧面的中心平面对基准轴线的()。

A 平行度公差B 垂直度公差C 倾斜度公差D 对称度公差8. 螺纹的实际中径用()。

A 大径表示B 小径表示C 中径表示D 单一中径表示9. 齿轮的齿向误差主要影响齿轮转动的()。

A 齿侧间隙B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C 传动的平稳性D 载荷分布均匀性10. 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的组成环叫做()。

A 减环B 增环C 调整环D 修配环11.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规定不同形状的公差带的形位公差特征项目是()。

A 直线度B 平面度C 圆度D 同轴度12. φ40k6 ()轴颈与深沟球轴承内圈配合的性质为()。

A 过渡配合B 过盈配合C 过渡或过盈配合D 间隙配合13. 齿轮齿厚偏差Δ E s 用来评定()。

A 传递运动的准确性B 传动的平稳性C 载荷分布均匀性D 齿侧间隙14. 相配合的孔、轴中,某一实际孔与某一实际轴装配后得到间隙,则此配合为()。

A 间隙配合B 过渡配合C 可能是间隙配合也可能是过渡配合D 过盈配合15. 利用同一方法加工φ50H7 孔与φ100H6 孔应理解为 ( ).A 前者加工困难B 后者加工困难C 两者加工难易相当D 加工难易程度无法比较16. 影响齿轮传递运动准确性最主要的误差是 ( ).A 齿形误差B 齿向误差C 齿距累积误差D 螺旋线波度误差17. 孔的作用尺寸()。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A BC D、实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最大轮廓峰顶至基准线的距离为,最大谷低至基准线的距离为A BC D、在零件图中,其轮廓表面粗糙度必须要标的指标是(A BC D、表面粗糙度是一种(A BC D、通常规定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长度是取样长度的()。

A BC DE、加工容易2、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时,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应比非工作表面参数值大。

B、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参数值小。

C、配合质量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D、尺寸精度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E、受交变载荷的表面,参数值应大。

3、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微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B、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宏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C、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波纹度误差。

D、经过磨削加工所得表面比车削加工所得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E、介于表面宏观形状误差与微观形状误差之间的是波纹度误差。

4、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应标注在()。

A、可见轮廓线上B、尺寸线上C、虚线上D、符号尖端从材料外指向被标注表面E、符号尖端从材料内指向被标注表面5、当允许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过规定值的个数小于总数的16%时,应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

A、最大允许值B、最小允许值C、上限值D、下限值正确错误参数由于测量点不多,因此在反映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不如正确错误、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应尽量小好。

正确错误、零件的尺寸精度越高,通常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相应取得越小。

正确错误、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

正确错误出师表两汉: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模拟试题答案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模拟试题答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 完全互换(绝对互换) 、 不完全互换(有限互换) 。
2. 基轴,基孔。
3. 小径。
4. 轴,过度,上。
5. Ra,Rz 。
6. 普通螺纹公称尺寸,中径公差带,顶径公差带和旋合长度。
7. 体外作用,最大实体,实际,最小实体。
8. 定向负荷,旋转负荷,摆动负荷。
9. , r , p , 。
=IT6=16μm
(2)本题无特殊要求,选基孔制,孔的基本偏差为H,即EI=0。
(3)轴的基本偏差: = ES – ei = +25-ei ≤+32 即ei ≥ -7
查表得轴的基本偏差为 j , ei = -5
(4)选的配合为:φ 50
(5)公差带图为:


+25
+
0
-
+11
H7
jjj
为9级,轴为9级
⑵ 基孔制,孔的基本偏差为H EI=0 Xmin=EI-es=0,es=0
轴的基本偏差为h。ei=es-Td=-52μm,
(3) 配合代号 Φ30=H9/h9
2. 答:⑴ 求平均值=
+
0
-
+52
TD
Φ30mm
ES=EI+TD=+52μm
Td
-52
+−++++−++
齿厚公称尺寸
与上、下偏差
返 回 目录

= . −.
−.
21
模拟试题4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①、2. ①、3. ③ 、4. ④ 、5. ② 、6. ③ 、 7. ①、 8. ② 、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习题集(含答案)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习题集(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具有互换性的零件. (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生产。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 ×误差=X-X0)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四问答题1什么叫互换性?为什么说互换性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业中一个普遍遵守原则?列举互换性应用实例。

(至少三个)。

答:(1)互换性是指机器零件(或部件)相互之间可以代换且能保证使用要求的一种特性。

产品质检与质量控制手册

产品质检与质量控制手册

产品质检与质量控制手册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 (4)1.1 质量管理原则 (4)1.1.1 客户导向 (4)1.1.2 领导力 (4)1.1.3 全员参与 (4)1.1.4 过程方法 (5)1.1.5 改进 (5)1.1.6 事实依据决策 (5)1.1.7 供应商关系 (5)1.2 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5)1.2.1 确定组织背景 (5)1.2.2 确定利益相关方需求 (5)1.2.3 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5)1.2.4 构建过程框架 (5)1.2.5 配置资源 (5)1.2.6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5)1.2.7 持续改进 (5)1.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5)1.3.1 质量手册 (5)1.3.2 程序文件 (6)1.3.3 作业指导书 (6)1.3.4 记录文件 (6)1.3.5 规范和标准 (6)1.3.6 质量计划 (6)第2章产品质量标准 (6)2.1 国家及行业标准 (6)2.1.1 概述 (6)2.1.2 国家标准 (6)2.1.3 行业标准 (6)2.2 企业内部标准 (6)2.2.1 概述 (6)2.2.2 技术标准 (7)2.2.3 管理标准 (7)2.2.4 服务标准 (7)2.3 标准制定与更新 (7)2.3.1 标准制定 (7)2.3.2 标准更新 (7)2.3.3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7)第3章设计质量控制 (7)3.1 设计输入质量控制 (7)3.1.1 明确设计输入要求 (8)3.1.3 设计输入验证 (8)3.2 设计过程质量控制 (8)3.2.1 设计策划 (8)3.2.2 设计实施 (8)3.2.3 设计变更控制 (8)3.3 设计输出质量控制 (9)3.3.1 设计输出评审 (9)3.3.2 设计输出验证 (9)3.3.3 设计文件管理 (9)第4章供应商质量控制 (9)4.1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9)4.1.1 建立供应商评审标准 (9)4.1.2 收集潜在供应商信息 (9)4.1.3 初步筛选供应商 (9)4.1.4 对候选供应商进行现场评审 (9)4.1.5 综合评估与选择 (9)4.2 供应商质量控制协议 (10)4.2.1 质量要求 (10)4.2.2 质量保证措施 (10)4.2.3 检验与测试 (10)4.2.4 交付与售后服务 (10)4.2.5 质量改进 (10)4.3 供应商质量改进 (10)4.3.1 质量问题反馈与改进 (10)4.3.2 质量培训与交流 (10)4.3.3 质量审核 (10)4.3.4 质量改进项目 (10)4.3.5 持续优化供应链 (10)第5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1)5.1 工艺流程控制 (11)5.1.1 工艺文件编制 (11)5.1.2 工艺参数监控 (11)5.1.3 工艺改进与优化 (11)5.2 在线检测与控制 (11)5.2.1 在线检测设备配置 (11)5.2.2 检测参数设置 (11)5.2.3 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11)5.3 首件检验与过程审核 (11)5.3.1 首件检验 (12)5.3.2 过程审核 (12)5.3.3 检验记录与追溯 (12)第6章成品质量控制 (12)6.1 成品检验标准 (12)6.1.2 化学功能检验标准 (12)6.1.3 力学功能检验标准 (12)6.1.4 功能性检验标准 (12)6.2 成品检验方法 (12)6.2.1 抽样检验 (12)6.2.2 全检 (13)6.2.3 在线检测 (13)6.2.4 状态标识 (13)6.3 成品质量判定 (13)6.3.1 检验结果判定 (13)6.3.2 不合格品的处理 (13)6.3.3 成品放行 (13)6.3.4 客户满意度调查 (13)第7章质量检验与试验 (13)7.1 检验计划与实施 (13)7.1.1 检验计划编制 (13)7.1.2 检验实施 (13)7.1.3 检验人员培训与管理 (13)7.2 检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3)7.2.1 检验数据记录 (14)7.2.2 检验数据分析 (14)7.3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14)7.3.1 试验设备管理 (14)7.3.2 试验方法 (14)7.3.3 试验过程控制 (14)7.3.4 试验结果判定 (14)第8章不合格品控制 (14)8.1 不合格品识别与隔离 (14)8.1.1 不合格品定义 (14)8.1.2 不合格品识别 (14)8.1.3 不合格品隔离 (15)8.2 不合格品评审与处理 (15)8.2.1 不合格品评审 (15)8.2.2 不合格品处理 (15)8.3 不合格品追溯与预防 (15)8.3.1 不合格品追溯 (15)8.3.2 不合格品预防 (15)第9章质量改进 (15)9.1 质量改进策略 (15)9.1.1 确立质量改进目标 (16)9.1.2 分析现状,找出质量改进点 (16)9.1.3 制定质量改进计划 (16)9.1.4 质量改进团队建设 (16)9.2.1 查检表 (16)9.2.2 帕累托图 (16)9.2.3 因果图 (16)9.2.4 控制图 (16)9.2.5 PDCA循环 (17)9.3 质量改进实施与评估 (17)9.3.1 质量改进措施的执行 (17)9.3.2 质量改进效果的跟踪与评估 (17)9.3.3 质量改进成果的固化 (17)9.3.4 持续优化质量改进体系 (17)第10章培训与人员管理 (17)10.1 质量意识培训 (17)10.1.1 质量意识培训内容 (17)10.1.2 质量意识培训方式 (17)10.2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 (18)10.2.1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内容 (18)10.2.2 质量管理技能培训方式 (18)10.3 人员资质认定与考核 (18)10.3.1 资质认定 (18)10.3.2 考核 (18)10.4 人员激励与绩效管理 (18)10.4.1 人员激励 (18)10.4.2 绩效管理 (19)第1章质量管理体系1.1 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原则是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以下为七大质量管理原则:1.1.1 客户导向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追求客户满意度,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第04章在线测试
A B
C D
、实测一表面实际轮廓上的最大轮廓峰顶至基准线的距离为,最大谷低至基准线的距离为
A B
C D
、在零件图中,其轮廓表面粗糙度必须要标的指标是(
A B
C D
、表面粗糙度是一种(
A B
C D
、通常规定表面粗糙度的评定长度是取样长度的()。

A B
C D
E、加工容易
2、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时,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同一零件上工作表面应比非工作表面参数值大。

B、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参数值小。

C、配合质量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D、尺寸精度要求高,参数值应小。

E、受交变载荷的表面,参数值应大。

3、下列论述正确的有()。

A、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微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B、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宏观性质的形状误差。

C、表面粗糙度属于表面波纹度误差。

D、经过磨削加工所得表面比车削加工所得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值大。

E、介于表面宏观形状误差与微观形状误差之间的是波纹度误差。

4、表面粗糙度代(符)号在图样上应标注在()。

A、可见轮廓线上
B、尺寸线上
C、虚线上
D、符号尖端从材料外指向被标注表面
E、符号尖端从材料内指向被标注表面
5、当允许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所有实测值中超过规定值的个数小于总数的16%时,应在图样上标注表面粗糙度参数的()。

A、最大允许值
B、最小允许值
C、上限值
D、下限值
正确错误参数由于测量点不多,因此在反映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面的特性不如
正确错误、选择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值应尽量小好。

正确错误、零件的尺寸精度越高,通常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相应取得越小。

正确错误、摩擦表面应比非摩擦表面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小。

正确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