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画美丽的早晨》

第5课《画美丽的早晨》
第5课《画美丽的早晨》

第五课美丽的早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综合使用画图软件中的工具,达到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

2、技能目标:

学生将语言文字信息转化成图画信息,并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美丽早晨。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热爱,对于大自然的喜欢之情。

重点难点:激发了学生的作画兴趣。

课前准备:《上学歌》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学生熟悉的《上学歌》,歌词描绘了一幅早晨的美丽图画。

师:这首歌中描写了早晨景象,是通过什么体现的?你能画出这样美丽的早晨吗?

你能想像一下这些景物在画中的位置吗?

二、绘制作品

1.图画的设计

师:除了歌词中提到的绘画素材,你还能找到符合主题的其

他素材吗?

提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想象,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那样只能限制学生的思考,可以通过回忆日常生活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同地区、环境的学生会有不同设计,如农村学生画的内容可能更多的涉及到农田、家禽等,城市学生会自然的想到画高楼、汽车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寻找素材。

各类素材在图画中位置的安排,是提示学生要对整个图画进行构图,在脑海中或者纸上简单勾勒画中景物的大致位置。2.画出美丽的早晨

A、复制已经画好的图形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要先选定对象再复制粘贴,选定图形的操作可以使用"选定"或"任意形状裁剪"工具,通过具体操作比较出二者有什么不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使用Ctrl键复制和使用菜单复制的不同(菜单方法总是将图形复制到画布的左上角)。

B、选定工具的透明背景和不透明背景两种模式,实际上是被选定对象背景色有无的设置。在叠加图像时,可以选择透明背景使背景色所覆盖的那部分图像显露出来,相反选择不透明背景就可以用背景色遮盖某些图像。

C、使用"翻转/旋转"和"拉伸/扭曲"工具可以变换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小鸟,进行操作时,需要向学生强调应先选定对象,否则整幅图画将被改变。

三、交流

1、介绍你的作品,说说你是怎么设计和完成的。

2、春、夏、秋、冬四季的早晨各有什么特点,画画时怎样

体现?

反思:这节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作上学路上早晨的美丽画面,边绘画边展示,把优秀作品随时展示给全体学生,这样进一步提高创作热情。对于翻转与变形这部分知识,学生空间观念差,不能一次变形到一定程度,但是通过练习有了很大提高。

三年级上册第5课

欣赏成长的照片 一、教材分析: 《欣赏成长的照片》是新版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2单元第5课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4课的内容,对计算机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按照找寻、浏览、细看的思路,达到利用电脑欣赏图片的目的。本课是体验电脑多媒体应用的入门课。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的电脑”窗口的组成及基本操作 (2)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的基本按钮的操作 教学难点: 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的基本按钮的操作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随着现代电脑的普及,家庭拥有电脑率非常高,学生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三年级学生对外界和自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我探究能力也很不错,针对这样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我设计以学生的实践探究操作为主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从而更加扎实的掌握知识与技能。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1、认识“我的电脑”窗口的组成;

2、了解“最大化”按钮与“还原”按钮的作用。 3、了解windows图片和传真查看器的一般性操作。 (二)技能性目标 1、学生通过“我的电脑”窗口打开指定的文件夹。 2、尝试使用看图软件来查看图片。 3、学会对窗口的最大化、还原及关闭操作。 (三)情感性目标 以生活学习中相关的照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丰富的图片来增加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持续性,提高学生兴趣。 五、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以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游戏竞赛、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与实践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给大家准备了非常有趣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师屏幕广播有趣照片 同学们想不想看更多有趣的照片? 老师告诉你们,我把那些照片都放在你们的电脑中了,待会儿老师就要让你们自已尝示在你们的电脑中找到这些照片看一看?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欣赏成长的照片(二)新课学习 (不过同学们想看照片,得闯过三关才能看清楚每一张照片,有没有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第5课《静物画有声》

八年级美术教案/总第9课时 《静物画有声》 备课人:程强 课题5、静物画有声授课班级初二1~10班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第1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线造型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要学会并初步掌握线造型过渡画法的基本要求。 情感与 态度目标 在组合静物写生中要注意对物体的形象观察,理解,比较 和概括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提高并掌握线造型的基本要求。难点:提高线造型能力。 教具 学具 准备 范画、课件。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一、导言: 线造型是素描重要语言之一,是素描教学中不可少的过渡画法,是画好一幅素描画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学习绘画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媒体课件展示作品 二、精讲点拨:素描静物写生(线造型): (一)方法: 1、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 2、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 好处是可度量出物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 3、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 感、前后位置、透视关系、空间关系、比较等。 (二)演示教学:绘画演示。媒体课件演示

三、课堂练习:1、部分学生临摹教材28页最后一幅 2、部分学生直接写生。 四、小结:抽取习作讲评,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投影仪展示作 品 五、布置作 业: 课下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作业与课堂评价 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好处是可度量出物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感、前后位置、透视关系、空间关系等。 板书设计5、静物画有声 素描静物写生 1、确定构图 2、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 3、充分表现出物体基本形与特征

初级汉语试题

2009南京大学美国空军短期班(三周)A班阅读试卷 入学考试 姓名成绩 一选词填空Choose words from the word box to fill in the blanks (20%) 1 进门要()鞋,觉得特麻烦。 2 大学毕业以后,我和她没有()过。 3 不()艰苦的努力,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4 我()不相信他能干出这种事。 5 我早就想能有机会到长城去看看,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6 妈妈总是()我要注意安全。 7 他对自己的未来()信心。 8 我还不太()这里的气候,冬天太冷,夏天太热。 9 这半年来,我尝够了人生的(),但是,我觉得自己也在长大。 10 打太极拳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疾病。 二用所给的词语完成句子或对话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or dialogues (21%) 1 那天,我迷了路,()。(只好) 2 刚来中国时,我觉得()。(一切) 3 A:你们班有多少国家的学生 B:我们班的同学()。(分别) 4 A 我的电脑不知为什么,最近总死机。 B ()。(也许) 5 我又累又困,()。(看着看着/听着听着) 6 来中国之前,我()。(一点儿----也不------) 7 A 都快8点了,她怎么还没来啊 B ()。(没准儿) 三连句成段Link the sentences into paragraphs (10%) 1 A 所以说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B 没有社会生活就不会有语言

C 语言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 D 人在社会生活中跟别人交往需要语言 E 你要想把一种语言学好,就要勇敢地去用语言跟别人交际 () 2 A而是那些像小甲虫一样满街跑的出租车 B 但我要说的是,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自行车 C 因为我下面要讲的这个故事跟这出租车有关系 D 虽然那满大街的自行车能把我吓一跳 () 四改错句Correct the sentences (14%) 1 她结婚了一个有钱人。 2 中国的大街上到处充满了自行车。 3 这是很当然的事,各国人都会这样。 4 我把房间干净了。 5 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里很热乎乎 6 他毛病了,可是他不要去医院打打针。 7 我每天早上在公园里打太极拳和气功。 五情景表达Language and context (21%) 1 你的妹妹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失去了信心,请你说几句话,鼓励他。 (写50字以上的一段话)(11%) 2 你的一个朋友邀请你去她家参加她的生日晚会,你因为有事不能去,又不想让她不高兴。你在电话里怎么跟她说(写50字以上的一段话)(10%) 六阅读理解 Reading (14%)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力波,他的名字和上海的一种啤酒的名字一样。他跟我一样,大学毕业以后工作很忙,常常要出差。每次他或者我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我都要去他家吃饭,因为他很喜欢做菜,然后就住在他家里。有一天,我们一边喝大量的啤酒,一边谈他的恋爱故事。 他说,有一次,他刚坐上从北京到上海的火车,就发现在对面的座位上有一

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静物画有声》教案1

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静物画有声》教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素描静物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能把握住画面中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空间透视规律以及基本的作画步骤。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情分析 1、学生素描基础差,对素描的理解模糊。 2、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形体和素描调子关系不能很好把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正确的整体观察方法和大的空间黑白灰关系。 教学难点:能深入理解并掌握构图、形体结构、透视关系基本原理,能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素描是所有单色绘画的总称。它既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又是一种绘画形式。它的特点是用单色作画素描是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之一,主要着眼于物象的形体塑造所谓造型艺术。在绘画层面上是指直观的视觉感受,是运用造型规律中各种变化的线,面。明暗和色彩的冷暖色度对比。协调手法,表现物体的形体,质感和空间关系,反映画家认识事物的内心感

受。线,面,明暗方法的应用是素描训练中塑造形体的手段。 形与体:物体都是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空间中,形体是其本质的东西。形指形状,体指结构,形状与结构构成千变万化的物体 形体与光源:物体在受光后便会产生明暗变化,分为三大面和五大调子。“三大面”指亮面、灰面、暗面,“五大调子”指亮面、灰面、明暗交界线、暗面、反光五个由亮到暗延伸的层次另外,物体本身的固有色更加丰富了画面中的明暗节奏变化。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素描,简而言之就是单色画。却又不尽然,毕竟素描涵盖与牵连的东西太多,解决的问题也太多,素描过程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当今美术院校各专业都把它作为基础课,虽然各专业的侧重点不同,油画重体积、调子,国画重线条,版画、设计重结构等;但素描的共性是差不多的。同时,素描作为独立的艺术种类,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当然,专门的素描艺术家并不多,大都是兼职者,如诸位大师们,他廖寥几笔的创作草稿就已经价值不菲,你根本不用分是基础性强的速写还是独立的艺术品。这些即便看似寥寥几笔的素描作品,其后面的功力也非常了得,有时随便一条起伏弯曲的线条,体现的却是艺术家对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艺术史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空间透视:物体真实地存在于三维空间中,而我们想要准确地表现这种虚拟空间就要注意透视,它是形成空间感最有效的手段。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又称一点透视)或成角透视(又称两点透视)。 平行透视:立方体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与画面平行的线不变,与画面垂直的线向消失点消失(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画面庄重感较强)。 成交透视:立方体中没有任何一个面与画面平行,各组平行线分别向左右两个消失点消失。 活动3【讲授】新课讲授 整体观察:观察对象时,应避免将目光长时间停留一处,只观察局部而忽视整体,对象的长宽、大小、比例、前后的透视和空间关系,都是在观察时需要相互、反复的进行比较,这样心中才能有全局,才能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 首先,我们要学会临摹,认识临摹有几种目的: 第一:是为了了解相应的东西或场景应该如何去表现。 第二:是为了学习前辈们的技法。 第三:是为了练习手感,想怎么画,想怎么运笔手上就能到位。这点就是你同学们为什么学画

第5课《我看》名师教案

5 我看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然(wǎnɡ) 谐奏.(zòu) 飘逸.(yì) 坦.荡(tǎn) 摇曳.(yè)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 (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

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 5静物画有声 教案设计

《静物有声》教学设计 课题:静物有声——构图 教学内容:静物画的构图 课型:造型与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绘画要素分析静物画作品,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运用构图方法组织画面,通过静物画表现生活主题和思想情感。 本课时教学重点: 尝试运用构图知识与方法合理组织画面,使画面统一又和谐,为后面静物画造型打下基础。 本课时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不同静物的组合让画面既变化又统一而达到和谐舒适。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了解静物画的基本知识,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静物画是以静止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形式,它们凝聚着画家丰富的情感,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本课的设置为了使学生通过对静物画知识的了解和绘画体验,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情感的内在联系,在知识学习中了解绘画艺术的表现规律,尝试体验的活动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创意,使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造

能力得到发展。本课我将其分为两课时完成,而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是学习静物画的构图处理,以物品主次位置以及组合构成方式为内容展开,通过作品分析,实物模具拼摆实践,探究画面构图营造的形式感、空间感以及心理感受,帮助学生理解绘画表现不同要素通过不同组合产生的多种效果,为后期的静物画写生与创作打好基础。教学方法: 导入法、分析法、讲授法、比较法、演示法、练习法、评价法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静物模具、磁钉等。 学生:铅笔橡皮、作业本、书本。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女排夺得世界锦标赛冠军》 2.欣赏油画《冠军的诞生》 比较后提问:冠军是怎么诞生的?画里有冠军吗?你可有想到冠军?从何想到?为什么? 总结:静物画时艺术家们心灵与情感的表达,静物画“此时无声胜有声”。 揭示课题:静物画有声 3.画中排球的布局分析,引导归纳出构图的概念。

第5课 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

第5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一、课堂导入 在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流血甚至牺牲的革命英雄,如宁死不屈的方志敏,泰然赴死的赵一曼,奋斗到底的杨靖宇,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在和平时代,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成千上万为共和国建设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模范人物,他们在石油战线以及科研战线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我们这一节课就要学习一些关于他们的事迹.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英雄人物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通过学习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感悟他们艰苦创业、廉洁奉公、奉献为民、科学求真等伟大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反映了时代风貌,并将世世代代激励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改革。⑵邓稼先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贡献出聪明才干。⑶焦裕禄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缅怀和学习。 三、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以小组抢答的方式回答下列问题,回答积极踊跃的小 组将予以奖励. 1、“文化大革命”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并取得举世公认的重大成就 的十年是指:年到年。 2、本课中讲到的十年建设中,被誉为“共和国脊梁”的人是()、 ()、() 3、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年10月, 4、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年6月。 5、被称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是()。 6、我国自行研制两弹成功,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有何影响? 四、合作探究 1、结合课本31页、32页小字和《王进喜带领队员用绳子拉运钻井机》、《王进喜和工友用身体搅拌水泥,终于制服了井喷》图,回答: 从王进喜的事迹看,我国石油能够基本自给靠得是什么?“铁人”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如何发扬光大“铁人”精神? 2、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有哪些地方? 3、看课本34页和《焦裕禄在田间查看庄稼》、《兰考人民冒着寒风挖泥压流沙》图,请回答:你认为焦裕禄在哪些方面堪称榜样? 4、这些英雄人物的伟大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是否需要继承发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 五、成果展示:请同学们展示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这三人的相关资料,然后小组内将好的资料在班上进行阅读或展示。 七、 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64年 D 1967年 2、铁人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的石油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事迹出现在 A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C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直是我党所倡导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优秀代表人物是 A 王进喜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孔繁森 4、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八、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谈谈本课的收获,或者在思想方面受到哪些启发。

初中美术高效课堂资料第5课静物画有声.docx

名师高效课堂资料初中美术高效课堂资料 第___五___单元第 __一__课时学案 5、《静物画有声》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绘画要素分析静物画作品所表现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学会并初步掌握线造型过渡画法的基本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组合静物写生中要注意对物体的形象观察、理解、比较和概括能力。 重点:提高并掌握线造型的基本要求。 措施:通过对《静物画有声》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在《静物画有声》赏析中所学的知识方法比较分析,获得认识。 难点:提高线造型能力。 措施:创作与线造型运用紧密联系,防止学习活动流于无序状态。 一次备课(一磨)二次备课(二磨) 【课堂导入】 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议论,理解《静物画有声》的含义,进入作品欣赏的学习内容。 小结:艺术家出于对表现生活的兴趣,描绘那些静止的物体,表达他们的心声,把极其普通的对象变成了 富于美感的艺术品。 【课内探究】 【环节一:自主学习】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欣赏引导(关于题材): 1.牛和人民教师之间的联系; 2.作品给予我们的整体感受;画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如果我来表现这个题材。 【环节二:合作探究】 《高更的椅子》欣赏引导(细节分析、感受): 1.作品给予我们的整体感受与《冠军的象征》一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2.依据时间、物品感受画面的环境气氛? 押明亮的、沉闷的、宁静的、压抑的? 3.椅子、书籍和蜡烛在这里有什么寓意吗? 4.强烈的色彩对比与画家当时的心情,平静的、高兴的、心烦意乱的、伤感的还是其他;

5.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谈谈当时的心 情。 同样是椅子,《天伦之乐》却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 情感,运用以上方法,尝试对比分析。 小结:欣赏静物画的一般方法,从画面的整体入手,最初的感受十分重要;细心揣摩使你形成这种感觉的原 因,作品中描绘的物象与表现主题的联系,光线的角度、 物品的组合构图以及色彩、质感的表现都是形成画面效 果的重要因素。 →《一个教师的工作台》。 →《高更的椅子》。 →《天伦之乐》。 【环节三:精讲点拨】 比较苏巴朗和塞尚的作品,不同的构图和光线给我 们完全不同的感受。《有壶的静物》运用强烈的明暗对 比,使物体凸现在深沉的背景上,水平线构图使画面平 静并具有秩序感,表现出沉着、宁静、优雅的古典风格; 塞尚的《静物》明快艳丽,三角形的物体组合、衬布的 斜线以及水果不同方向的摆放,使画面形成活跃气氛。 进一步要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这些可以帮助你更 深刻地理解作品表达的内涵。 →《有壶的静物》及构图示意。 →《静物》及构图示意。 【环节四:有效训练】 按照活动一的任务要求分组,确定各自的主题,运 用以上所学知识摆放静物;各组派代表就表现意图、光 线运用、色彩搭配、物品组合的构图方式等内容进行讲 解。教师结合拍摄的图片讲评静物。(可用构图稿代替)→用构图草样讲解或数码相机对各组静物的不同角 度拍照并演示。 【课堂小结】 学生分小组以草图形式进行写生,教师巡回辅导, 对部分作业进行讲评,结束本课教学。 →草图写生步骤和范式。 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及三磨】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试卷

汉语阅读一期中测试 命题老师:马欢欢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 (本试卷共4页,3大题,全卷满分40 分) 一、填空题(共5分) 序号汉字拼音泰语翻译 1 乐趣 2 考虑 3 租金 4 书法 5 活动 6 jī huì 7 zhōu mò 8 cān guān 9 wén huà 10 fù jìn 二、根据下面的词语组句。(每题1分,共5分) 1.北京大学汉语在我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我一个有租房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旅行去我常和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课余的我丰富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书馆我喜欢去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每题1分,共30分) (一) 我有一个朋友要租房。昨天我陪他去看了两套。这两套房子都不错,一套离学校比较近,骑车10分钟左右就到了,只是房间小了一点儿。另一套离学校比较远,坐汽车要半个小时,不过房间很大,也很新。 朋友问我哪一套更好。我觉得离学校近的那一套好一些。因为上学很方便。虽然这套房子小了一点儿,但是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都有,而且租金也不算贵。朋友说他也这样想,那里的环境好,买东西方便,银行、邮局都不太远。另外,交通条件也不错,附近有公共汽车站,出租车也不少。 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学校里的学生宿舍住,他说学校里的留学生太多,大家在一起常常说英语、法语,这样对学习汉语没有好处。在外边自己租房,周围都是中国人,每天都有机会练习说汉语,这样汉语水平一定能很快提高。我觉得他说得对,我也想在外租房子。 A.判断题,下面的表述对的打对号(√),错的(×) 1.我陪朋友看的两套房子都很大。() 2.这两套房子中一套离学校近,一套离学校远。()

第5课《我看》

5 你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穆旦这位诗人吗?他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你看》。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2、背景资料 《我看》是穆旦在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丰润.(rùn)红晕.(yùn)揉.过(róu)翅翼.(yì)忧戚.(qì)枉.然(w ǎng)勃.发(bó)谐.奏(xié)飘逸.(yì)挽.(wǎn)摇曳.(yè) (2)词语释义 丰润:本文指指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对外汉语阅读练习

建议阅读 3 分钟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道路,它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它的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窗口,也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相互交流、共同加快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十九世纪,德国人第一次把这条最初运输丝绸的重要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一共有四条,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上和陆上两条道路。陆上的道路有西汉张骞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长城以北的“北方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的“西南丝绸之路”;海上的道路是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运输的商品很多是香料,所以又称“海上丝香之路”。 丝绸之路连接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文明。这些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以及茶叶、瓷器等送到了世界各国,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同时,中国和外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把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送到中国,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不断更新、发展。 中国的养蚕技术也是从丝绸之路上传到了西方各国。从公元六世纪开始,养蚕技术传到西域各国、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七世纪传到阿拉伯和埃及,八世纪传到西班牙,十三世纪传到意大利,十五世纪传到法国。由此可见,我国是世界最早开始养蚕的地方。 (511字)语料出处: 来源:中国科普博览网《古文化的彩带——丝绸之路》(节选) https://www.360docs.net/doc/2b11226541.html,/gb/civilization/china-silk/silk_way/200207040047.html 课文一原文: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它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也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十九世纪,德国地质学家首次将这条最初运输丝绸的交通要道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绿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有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海上丝香之路”。这样,丝绸之路实际上有4条之多。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联结在了一起。正是这些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等传送到了世界各国,这些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美洲的棉花、烟草、蕃薯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不断更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主题阅读《第5课时_组文阅读课名师教案》

第5课时记忆里的调色盘 【课型】教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故乡》《孤独之旅》 图书:《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主题的作用。 2.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学习过程】 导入: 投影展示一些童年常见景象的图片,唤醒儿时的记忆。(可找些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的图片)你能否谈谈自己对哪张童年旧照最有共鸣? 活动一:记忆中的老照片 1.寻找最美画面: 有的作者一写到童年,身份就不仅是文人了,他们更像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大肆挥洒自己的画笔,用缤纷的色彩将童年的梦幻美好变成一幅幅靓丽的图画。 带着欣赏美的眼睛快速阅读《故乡》和《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按照以下格式说话。 格式:我认为是我心目中的色彩搭配大师,因为他描绘的儿时家乡既有,也有,还有,构成了一幅的图画。 示例:(1)我认为鲁迅是我心目中的色彩搭配大师,因为他描绘的儿时家乡既有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也有海边鬼见怕、观音手等五色的贝壳,还有稻鸡、角鸡、鹧鸪、蓝背等各种颜色的鸟类,构成了一幅神异的图画。 (2)我认为雷抒雁是我心目中的色彩搭配大师,因为他描绘的儿时家乡既有红红的苇芽、绿汪汪的池塘、日渐变黄的麦子,也有白白嫩嫩的菅草根、好吃的红根根、

乳白色的羊奶果,还有秋天由绿至黄继而变白的苇穗子,构成了一幅自由烂漫的图画。 2.从“景语”悟“情语”。 然而这些神异、自由、美好、梦幻最终都成为了不可复返的回忆。鲁迅笔下曾经充满生机的故乡变成了萧索、衰败的小村落;雷抒雁笔下故乡的苇塘已经消失在高高低低的房子里。要想寻找昔日景象,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了。 思考:两位作者对于这些消失的绚丽景象进行一番描写有何作用?(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PPT出示) 活动二:跟随颜色去“旅行” 1.曹文轩先生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里少不了色彩各异的景物描写,我们不妨跟随他笔下的色彩展开一段独特的“孤独之旅”。请同学们找出并反复朗读《孤独之旅》中关于景物色彩的描写,感受小男孩杜小康的成长经历。 (1)“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白茫茫的水。” 提示:“茫茫”,是一片白色,给人一种空而远的感觉。此时杜小康的眼前“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四周只是草滩或者洼地,已无一户人家”,他对前方充满了茫然与恐惧——“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少年心中离开麻油地之初的心情正如眼前的这一片茫茫的水色,迷茫与害怕暴露无疑。 (2)“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社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提示:当到达目的地芦苇荡时,眼前的“如绿色的浪潮”瞬间就惊住了杜小康。他从来没有尝试过在如此孤独的心境下、在如此对前方迷茫的情况下,看到过这给人强大压迫感的绿潮般的芦荡。“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巨大恐惧感,也正是强烈的孤独感几乎压垮幼小心灵世界的生动写照。 (3)“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遇到的最恶劣的一个天气。一大早,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 下册 第二单元 5.2 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课时练(含答案)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韵味 第2课时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一、选择题(2*13=26分) 1、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以下描述属于美好情感的有() ①对待自己有自尊感 ②取得好成绩,我们有荣誉感 ③犯了错误,我们有羞愧感 ④看到“神舟十一”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我们有自豪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情由心生。美好情感的作用是( ) ①表达着我们的愿望②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③它是在社会交往与互动中自然生发的④增强我们的情商,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3、在我国传统的健康和教育理念中,都认为羞愧和内疚之类的负面情感是培养健康孩子的一大障碍,因为人们见到太多的情感伤害事件,有的甚至远比肉体伤害更为残忍。但是,根据情感智力的观点,适度的负面情感和经历对孩子是有益的。这说明() ①负面情感往往会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②负面情感对培养健康孩子来说一定是件坏事③体验负面感受未必是件坏事,适度的负面情感和经历对于我们的成长也有意义④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也可以让我们不断成长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这些方法有( ) ①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 ②帮助他人 ③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 ④欣赏艺术作品 A.①②④B.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日常生活中,我们知识的丰富、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加深、习惯的养成等,都要经历天长地久的坚持,一点一滴的积累。这表明() ①情感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②情感的积累和发展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③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④我们的情怀在积累中变得更加宽广、博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对传递情感正能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 B.我们的情感不需要表达、回应、共鸣 C.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D.我们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 7、我们获得美好情感的途径和方法有( ) ①阅读②与人交往③打游戏④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展现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歌颂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说明() ①在情感体验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来影响环境②在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③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使周围的世界多一份美好④救助他人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即使是生活中黑暗的时刻,也一样可以找到心灵的安慰,从周围的一切,从点燃黎明那一点微弱的光辉,从温馨的鲜花、小鸟的啼鸣、迷人的旋律,还有,从那辉煌的文字宝藏,从那充满魅力的书的世界寻求慰藉。”这段话启示我们( ) A.美好情感只是表现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欣赏之中 B.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并将其转变为成长的助力 C.体验自己的情绪也要经常体验他人的情绪感受 D.情感会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 10、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我们要在生活中创造正面的情感 体验,传递美好情感。下列同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①小刚:可以阅读一本好书,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②小强:周末和好朋友一起打麻将,打发闲暇时间③小丽: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同学补课,体验到自己的价值④小强:周末,和同学一起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美好的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 A、智力发展 B、物质生活 C、精神发展 D、道德升华 12、下面会给我们带来负面感受的情感有() ①焦虑感②羞耻感③挫败感④责任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情由心生,它是在人的社会交往、互动中自然引发的,不能() A、改变 B、强迫 C、获得 D、体味

5、《静物画有声》教案(八上)

初中美术备课(湘教版) 八年级上册 备课人:刘建明备课时间2013年11月12日课题5、静物画有声授课时间11月18日~11月22日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第1课时授课班级 初二 1~11班 总第10课时 内容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 通过线造型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方法与 过程目标 要学会并初步掌握线造型过渡画法的基本要求。 情感与 态度目标 在组合静物写生中要注意对物体的形象观察,理解,比较 和概括能力。 本课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提高并掌握线造型的基本要求。难点:提高线造型能力。 教具 学具 准备 范画、课件。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过程媒体运用第一课时 一、导言:线造型是素描重要语言之一,是素描教学中 不可少的过渡画法,是画好一幅素描画的重要基 础,是我们学习绘画提高造型能力的重要途径和 手段。媒体课件展示作品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活动设置媒体运用 二、精讲点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素描静物写生(线造型): (一)方法: 1、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 2、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 好处是可度量出物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 3、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 感、前后位置、透视关系、空间关系、比较等。 (二)演示教学:绘画演示。 1、部分学生临摹教材28页最后一幅 2、部分学生直接写生。 抽取习作讲评,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课下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媒体课件演示 投影仪展示作 品

作 业与课堂评价 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好处是可度量出物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感、前后位置、透视关系、空间关系等。 板 书设计 5、静物画有声 素描静物写生 1、确定构图 2、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 3、充分表现出物体基本形与特征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教学 回顾与反思 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示范,使考生能进一步掌握静物写生的基本步骤,使学的表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式教学,通过示范、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亲耳目睹,直接感受后进行练习。经过我对这节课的精心设计和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画面的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预设的学习目标。

初级汉语阅读试卷

姓名................ 班级........................国家.............说明:满分60分,共5部分,时间约60分钟。 一、给()中的词语选择适当的位置(共5分,每题1分) 1.我A不认为学B汉语C有那么D困难。(好) 2.大家A他B这种做法C很D不满意。(对) 3.这台A电视B坏了,需要C你来D一下。(修) 4.A这篇课文B有点儿复杂C,我没有看D。(懂) 5.A晚上他是B看电视,C就是D玩游戏。(不) 二、选词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不好应该戴。 2.他今天了一件白色衬衫,了一条灰色的领带。 3.我觉得那个运动员的有一米八。 4.钱包里______有一百二十块钱,买这条裙子了。 5.这枣树结的枣又大又甜,真好吃,我吃了好几。 三、用下面的词语组成一句话(共10分,每题2分) 1.电影喝着我们茶看

2.他不太好像高兴 3.上该汉语课了你 4.这个有点儿石榴酸 5.我们一会儿音乐听一起 四、短文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马丁是我的学生,他美国。马丁很聪明,很可爱,来中国以后,他 了很多朋友,有外国人,也有不少中国人。昨天他了张华的生日晚会。 在晚会上,他唱了一首送给张华作礼物,大家都说他唱得太好了,于是 让他唱了一首。 2.小阮今天累。早晨六点他起来了,他要到火车站去为大家买回家的 车票。六点半,他来到火车站,售票处已经有很多人等在那儿,他买了第二天的车票后,就赶回了学校,参加九点开始的阅读课考试。下午,小阮去市中心家里人买了一些礼物,了不少钱。回学校以后,小阮先和同学们一起吃了晚 饭,回宿舍整理东西,准备明天回家。 五、阅读理解(共25分) (一)阅读短文,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ד(共5分,每题1分) 该起床了 丈夫和妻子吵架以后,互相不说话。晚上睡觉以前,丈夫发现自己家里的闹钟停了。他第二天要早起上班,怕自己起不来,所以想让妻子叫自己,因为妻子每天很早起床。可是丈夫是个很爱面子的人,不想马上跟妻子说话,于是给妻子写了一张纸条,放在桌上。条子上写的是:“明天六点,叫我起床。” 第二天早上丈夫醒来时,已经八点半了!妻子已经上班去了。丈夫很生气,可又一想:是不是她没有看到我写的纸条呢他往桌子上一看,纸条还在,但是上边多了几个漂亮的小字:“该起床了!早上六点”。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