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最新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doc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讲师:车轩一、中医的基本概念1.精气神学说精的基本概念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胆;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导言: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下面将介绍中医学基础知识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阐述了世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元素(金、木、水、火、土),用以描述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3. 气血津液理论:中医强调人体的气血津液对健康的重要性,即脏腑组织器官需要充足的气血津液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中医诊断方法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舌苔、脉搏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并结合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脉诊: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的频率、形态、力度等变化。

通过脉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阴阳、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应用单味草药或复方药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形式,通过手法的推拿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气血、舒缓疼痛、促进病灶复原的作用。

四、中医文化与养生1. 中医养生理论:中医强调预防和调护,注重提高个体的自身抵抗力。

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都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

2. 中医与四季饮食:中医将食物与四季变化、气候特点相结合,提倡根据季节来调整饮食,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3. 中医与心理健康:中医注重身心的调和,认为情绪的失衡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来保护健康。

中医知识学习记录材料汇总

中医知识学习记录材料汇总

中医学习笔记汇总(烂熟于心堪可学医)本文(重点提示,每年中医执业医师必考内容)改编。

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DOC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笔记,DOC

中医基础理论1.帝曰: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3.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急、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4.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5.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平旦(3-5)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9.血有余则怒,血不足则恐。

中药学1.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葛根: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椿皮:清热燥湿,止带止泻,收敛止血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止血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鸦胆子:有小毒。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最新整理《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学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李本强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李本强11.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中医药知识自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防治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品质的追求,中医药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我对中医药知识的一些自学笔记摘抄。

二、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中医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所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事物的动态平衡。

- 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分别代表自然界中的不同属性。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2.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共同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 经络: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经络系统与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中医认为,病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等;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因素引起的。

三、中药学1. 中药分类- 根据药用部位,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 根据药性,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2. 中药功效- 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等。

- 止血:如白茅根、槐花等。

- 止泻:如山药、莲子等。

- 利尿:如茯苓、泽泻等。

- 止咳:如杏仁、川贝母等。

3. 中药配伍- 中药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 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

四、针灸学1. 针灸疗法- 针灸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细针,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推拿等。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好资料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学习笔记)
讲师:车轩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
1.精气神学说
精的基本概念
中医认为,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分为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
广义之精:包括血、津液及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

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储藏于肾。

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

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

狭义之神指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

神由心所主宰。

精、气、神乃人体三宝,精充、气足、神旺全是人体健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康的标志。

古人云:“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2.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属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

阴阳学说——现代养生抗老防衰
中医认为,肾是体先天之体,主蔵精髓,人体衰老是因肾虚导致机体的虚损与失衡。

虚者补之,通过养生、滋补、药物、食疗和运动加以弥补,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

大量药理研究证明补肾壮阳药可以延缓衰老。

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肾(水)之精以养肝;
肝(木)藏血以济心;
心(火)之热以温脾;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
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3.经络学说
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17:00-19:00为酉时,酉时肾经最旺,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在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

三焦在亥时通百脉;
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肝、胆;
下焦:肾、大肠、小肠、膀胱;
人体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

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4.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现象、征象,来研究人
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就是通过外表看内在。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肾生理机能:藏精、主水、主纳气;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自水谷精微。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女子,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男子,五八(40岁)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肾主水,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气不足,见尿少尿闭,小便频数,小便尿多,夜尿清长等。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不纳气,见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等。

肺为气之主,肾为肺之根。


耳及二阴筋

骨胆

膀胱肝小肠
肾心
肺脾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大肠胃




肾疗理膀胱,主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生理联系
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在窍为耳和二阴“耳鸣,听力减退,甚则耳聋。

”二阴,既前后二阴。

前阴具有排尿及生殖功能;
后阴既肛门,其功能是排泄糟粕。

在液为唾唾液,润泽口腔,滋润食物及滋养肾精的功能。

古代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
之为“饮玉浆”。

在体合骨骨藏精,精生髓。

分为:骨髓,脑髓,脊髓。

骨髓充养骨骼,脑髓充养大脑;肾主骨生髓;骨与齿同源。

其华在发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何为肾虚?泛指因人体内肾的精气阴阳不足。

肾阳虚寒症性冷淡,性功能下降。

肾阴虚热症性亢奋。

疲劳引起肾虚,肾虚的症状疲劳。

肾虚症状在意志方面表现为:
缺乏自信,信心不足,工作没热情,生活没兴趣。

肾虚症状在性功能方面表现为:
1.性功能降低,男子性兴趣降低;
2.性欲降低,阳痿或阳物举而不坚;
3.遗精,滑精,早泄;
4.女子子宫发育不良,如幼稚子宫,卵巢早衰,闭经,月经不调,性欲减退,不孕等;
肾虚症状在泌尿方面表现为:
尿频,尿等待,小便清长等;
肾虚的十大原因:
1.遗传因素比如:父母肾虚,而在这时孕育了孩子。

故而孩子也会肾虚。

2.纵欲过度比如:成年人都懂的.....不用说了。

3.久病伤肾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4.情志失调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
5.年老体衰
6.生活压力过大
7.作息没有规律,有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习惯。

8.长期处于污染较重的环境中或受到核磁辐射的侵害。

9.滥用药物,尤其是滥用壮阳药物;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属寒凉药。

10.长期食用含过量农药、化肥的食物。

总结就两条:第一,不良饮食习惯。

第二,不良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排毒的过程就是损耗阳气的过程。

二、中药四气
寒、凉、(平)热、温
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君臣佐使的搭配理论
“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使的作用:1.调和药效。

2.引经。

中医养生秘诀
男子重在补肾补气补血
女子重在安神通便补血
更多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