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陆游《书愤》阅读答案(二)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谢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偶遇家贫的袁宏,十分欣赏,彻夜长谈。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名声大振。

18、请举例赏析本文对比艺术表现手法。

(2分)
1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B.颔联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和平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C.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D.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答案:
18、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19、B。

陆游《书愤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陆游《书愤二首》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陆游的两首《书愤》,完成14~15题。

书愤(甲)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①,壮图万里战皋兰②。

关河③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的博:在四川,此泛指川陕。

②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兰州市。

③关河:泛指边塞。

书愤(乙)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4.下列对《书愤(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揽镜自照,诗人发觉自己已是两鬓苍苍,但年华虽逝,壮心却依然炽热,一如当年。

B.迟暮衰弱,诗人已不胜戎衣,但悲愤存胸,宝剑在握,寒光闪烁,依然想报效国家。

C.当年诗人一腔热血,满怀激情,为了收回失地,曾经十年远戍的博,还立志远征皋兰。

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形象鲜明,情感强烈,不仅突出了主旨,而且强化了表达效果。

15.陆游曾以“书愤”为题写过多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

请问:(1)甲乙两诗尾联分别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2)甲乙两诗尾联各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D“此诗每联都自成对比”有误。

此诗首联、颔联和尾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构成对比,但颈联没有对比。

颈联写诗人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博岭的前哨,还立志到万里之外的皋兰跃马横枪实现自己杀敌立功的宏伟理想,出句写过去的战斗经历,对句写当年的壮志,本联与尾联的如今报国无门,只能“袖手旁观”形成鲜明对比,而自身不构成对比。

15.(1)①甲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乙诗用典抒情(用典明志、间接抒情)。

(2分)(2)①甲诗:尾联意谓时光流逝,那自古以来的征战疆场、澄清山河之事,在我身上终究无法实现,只能袖手旁观,(1分)表现了诗人立志恢复中原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悲痛苍凉。

(1分)②乙诗:尾联高度评价《出师表》,赞扬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志向,(1分)暗讽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不思北伐,同时以诸葛亮自勉,表明诗人至死不移的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歌阅读理解《书愤》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泽中:陆游所住三山别业,南为鉴湖,北为大泽。

①张巡,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共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坚守数月,城破被害。

《旧唐书·张巡传》:“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

’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①上林苑、洛阳宫,代指皇宫。

14.(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慨自己年迈力衰,远离朝廷,无人欣赏,只好让天地鉴明孤忠。

B.诗人抚今追昔,想起苏武和张巡的经历,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

C.颈联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对自身惨境的描写,为尾联抒发报国之情作铺垫。

D.尾联写自己的心志并不随年华老去,即使死去也要成为鬼雄,爱国至诚。

15.(6分)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B 15.(1)用典抒情。

颔联借苏武困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城池,嚼齿吞牙,不屈而死的典故,表明自己有他二人那样孤忠品格,有天地可鉴。

(2)借景抒情。

蒙蒙细雨,飘落草地,清冷夜月,静照残垣,更显宫殿建筑荒芜。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出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诗人的伤感之情。

(3)直抒胸臆。

前面让天地鉴自己的忠心,最后表明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报国之心仍壮的情感。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为二人落得如此下场愤慨不已”错。

颔联是首联的补充,为了表明诗人耿耿孤忠,不减苏武张巡二人,有天地可鉴,并不是为他们愤慨不已。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用典抒情。

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 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愤”为愤慨、愤懑之意。

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志向始终不能实现。

尽管此时诗人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多时,但一想到未能实现的北伐大计,心中的愤懑就无法遏止。

因此,诗人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既有对投降派的控诉,也饱含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解析】诗歌的题叭可说邑含时间“地点*人赣、事伴帜及诗歌的题册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克代丁诗歌的基本內區°因此,通过时诗歌题区的感潘的揣摩,我们可以更奸地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感狞诗人对生命、社会壮生活的栗种見屛,誉至是诗人的裳种理想、驰员等・"书愤”申的"书”为书写之适,”惯” 为愤慨^愤懑之谨・绪合诗歆的写柞背銀、诗歌内嚣等就可以知這蹲愤e孚包含的内轟及椅感°2. 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起句和结句。

【答案】《书愤》起句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空自许”做了铺垫。

“那知”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慨,照应了诗歌的主旨“愤”。

结句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诗情推向了高潮。

【解析】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陆游《书愤》习题(含答案)

陆游《书愤》习题(含答案)

《书愤》练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àn) 谮言(zèn) 跛脚(bǒ) 无耻谰言(lán)B.伯仲(bó) 薄似纱(bó) 杜撰(zhuàn) 寡廉鲜耻(xiǎn)C.斜行(hánɡ) 蕴藉(jí) 冠冕(ɡuān) 锃光瓦亮(chénɡ)D.塞上(sài) 商榷(què) 形骸(hái) 游目骋怀(chěnɡ)解析: A.散sǎn;B.薄báo;C.藉jiè,锃zènɡ。

答案: D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堪:能够答案: B.许:称许。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淳熙十三年,诗人在家乡山阴赋闲五年后重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临安等待皇帝召见时写下此诗。

②“素衣”句: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诗中不仅指羁旅风霜的苦楚,又寓有京都恶浊,久居会使白衣染成黑色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

1.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5分)答案:“一夜”意为“整夜”。

(1分)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2分)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

(2分) 2.“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4分)答案: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2分),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答:“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问题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问题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一共用了两个典故。

第一个是用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悲愤。

第二个是“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统治者无能的慨叹和讽刺。

古代诗歌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吉林长春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古代诗歌陆游《书愤》阅读练习及答案(吉林长春2021-2022学年高二下4月)

长春市第六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线上教学反馈(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4~15题。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4.下列关于陆游《书愤》一诗的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A.首联回顾年少时气涌如山,立下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如今看来,深感此志难成。

B.颔联一方面赞扬历史上两次辉煌的胜利,一方面追述平生最难忘的两段征战生涯。

C.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D.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15.两诗尾联都使用诸葛亮的典故,请问所表达的对于诸葛亮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

(2)《陈情表》中写李密命运不好,小时不幸的两句是:,。

(3)《蜀道难》中李白用“,”两句以反衬手法突出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人走就难上加难。

14.C15.《书愤》陆游通过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典故,赞美追慕先贤的业绩,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

《蜀相》杜甫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惋惜。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塞上长城”句,诗人用的是南北朝名将檀道济的典故,檀道济曾自比长城,诗人用此典故是说自己当年也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愤”为愤慨、愤懑之意。

诗人矢志做“塞上长城”,北伐收复中原,但为投降派所阻,志向始终不能实现。

尽管此时诗人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多时,但一想到未能实现的北伐大计,心中的愤懑就无法遏止。

因此,诗人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2)既有对投降派的控诉,也饱含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起句和结句。

【答案】《书愤》起句中的“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感慨“空自许”做了铺垫。

“那知”写出了
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慨,照应了诗歌的主旨——“愤”。

结句诗人用典明志,以诸葛亮自比。

诗人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诗情推向了高潮。

【解析】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慨。

“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到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的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源。

结句“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既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而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说明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