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路然

合集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代谢紊乱研究第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概述 (2)第二部分代谢紊乱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4)第三部分糖代谢异常与NAFLD 的关系 (6)第四部分脂代谢异常与NAFLD 的发展 (8)第五部分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影响 (10)第六部分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的角色 (12)第七部分遗传因素对代谢紊乱的影响 (14)第八部分治疗策略与预防措施 (17)第一部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概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

这是一种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疾病,包括肥胖、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

根据病理学特征,NAFLD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两种类型,其中脂肪性肝炎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全球范围内,NAFLD 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全球约有 25%的人口受此病困扰,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在中国,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NAFLD 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尽管 NAFLD 通常进展缓慢,且许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该病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仍不容忽视。

因此,早期诊断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 和 MRI 等已成为临床上诊断 NAFLD 的主要方法。

此外,肝活检仍然是明确诊断脂肪性肝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

虽然 NAFLD 的治疗策略尚未完全统一,但减肥和生活方式改善被广泛认为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例如二甲双胍和维生素 E 等。

同时,定期监测和随访也非常关键,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

总之,随着人们对 NAFLD 的认识加深,对该病的防治工作也应更加重视。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医学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远期风险。

第二部分代谢紊乱的定义与影响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影响全球约 25%的人口。

它包括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从单纯的脂肪变性到非 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甚至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NAFLD 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一、发病机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胰岛素不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导致血糖升高。

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肝脏会增加葡萄糖的合成和脂肪的生成,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

2、脂质代谢紊乱脂质代谢紊乱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等脂质水平升高,或者脂蛋白的合成、转运和代谢异常,都可能使脂质在肝脏中蓄积。

3、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在肝脏内脂肪堆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引发氧化应激反应。

同时,脂肪细胞还会分泌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某些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增加个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风险。

5、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与肝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内毒素释放增加,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肝脏的免疫炎症反应,促进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

1、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体重变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

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不适、肝区隐痛等。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是常用的方法,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

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氧化酶 的表达 , 从而 促进 过氧化 物酶 体 B氧化 ; 增加 C Y P 2 E 1 和C Y P 4 A 1 1 的表达 , 增强 内质 网 【 1 ) 一氧 化 。因此 , P P A R a
激 动剂 ( 如非诺 贝 特 ) 可减 轻肝 脏 脂 肪沉 积 和脂 质 过 氧 化 物含 量 ; 相反 , P P A R a基 因敲 除小 鼠则 可 出现严 重 的脂肪 肝 。
活性形式 , 定位于细胞 核 , 可 调节糖脂 代谢相关 的多个 基 因表
达, 其作用主要包括 : ( 1 ) 促进 糖异生 , 抑 制糖酵 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增加 肝糖 输出; ( 2 ) 抑制 S R E B P 1 c和 P P A R a表 达 , 抑制 F A合成 和 B氧
化; ( 3 ) 上调微 粒体 甘油 三酯转移 蛋 白( m i c r o s o m a l t r i g l y c e r i d e
t r a n s f e r p r o t e i n ,M T P ) 表达 , 促进 V L D L组装 和运 出肝脏 ; 上 调 A p o Cm表达 , 从 而抑制 L P L活性 , 减少循环 T G分解 。在 正 常状 态下 , 进餐后胰 岛素 水平 升高 , F O X O 1被磷 酸化 , 并 且转 位到 细胞浆内 , 失去转 录活性 。当胰岛素水 平下 降后 , F O X O1 去磷 酸化 , 并且转位 到细胞核 , 从而发挥上述 功能 。在代谢 综 合征 的状 态下 , 高胰岛素血症 介导 的肝 脏脂肪 合成通路 增强 , 而对 F O X O 1的抑制作 用则 减弱 , 造成肝糖输出增多 , 继 而加 重 高胰岛素血症 ; 虽然 F O X O 1激活可在 一定程 度上抑制 肝脏 脂 肪合成 、 促进 V L D L输 出, 但却不能抵 消肝脏生脂作 用的增强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武绍梅(综述);马岚青(校审)【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20)24【摘要】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which is a par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the liver part,is a worldwide chronic liver disease. Insulin resistance( IR) causes liver lipid metabolism disturb-ance,leading to hepatic steatos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ipokines and cytokines leads to insulin resistance ( IR) ,and also can change fat hepatitis at the same time,resulting in NAFLD patients progressing to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 ,liver fibr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sulin resis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Insulin sensitizers ( metformin and thiazolidinedione ) can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regulate adipokines and cytokines in patients of NAFLD. 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esis of NAFLD and insulin sensitizers′resistant mechanism and efficacy in NAFLD are reviewe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组成部分,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慢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因病机探讨运用中医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和总结,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常是主要病因,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肾虚气化不及,其基本病机是痰瘀互结,以此为基础,本病的治疗应以活血化痰为根本的治疗大法。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中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 - alcoholic fatty liv-P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遗传易感关系密切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饮食结构变化但预防保健措施相对滞后,导致肥胖症、糖尿病患者增加,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NAFLD,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肝病。

NAFLD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使得脂肪肝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脂肪肝的防治对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目前关于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近年来逐渐深入,但有关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少,各医家对其认识上各有不同,本文针对NAFLD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1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该病的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特点,其中胰岛素抵抗(IR)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初次打击”和“二次打击”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形成单纯性脂肪肝造成初次打击,在此基础上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的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造成二次打击[2]。

除此之外,经学者研究其发病机制还与瘦素抵抗、脂联素、内毒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有关。

2 中医病名祖国医学中,并无脂肪肝的记载,关于肝病,古代医家做此论述,《难经》中载有:“肝之积,名日肥气”;《古今医鉴》中载有:“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留为病”;《灵柩》中载有:“邪在肝,两胁中痛,塞中,恶血在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部分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部分研究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部分研究进展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k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类消化内科常见的进展缓慢的,以无过量饮酒史,多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和脂肪蓄积为特征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临床病理综合征。

其疾病谱随着病理进展而表现不一,临床分为S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SH相关的肝硬化;可能逐步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危害到人们的生活健康,因此对NAFLD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近年的文献报道,就NAFLD部分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一、胰岛素抵抗(IR)与NAFLD所谓胰岛素抵抗(IR)是肝、外周脂肪以及肌肉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生物反应低于正常水平。

大量证据表明胰岛素抵抗(IR)及随之相应的高胰岛素血症在导致肝内脂质蓄积甚至发展为脂肪肝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2]。

IR形成对肝脏细胞的第一次打击主要是通过加强周围组织脂肪分解和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可减弱和破坏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并且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多,导致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敏感性下降,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乳糜微粒、VLDL、LDL及TG水平增加,促使肝细胞脂肪沉积和变性,增加脂质溶解,提高循环中FFA浓度,促进肝脏对血FFA的摄取和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减少甘油三酯从肝细胞内排出,并抑制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损伤线粒体DNA,线粒体损伤亦可进一步增加脂质过氧化的产生,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各种原因如肥胖、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增加,肝脏脂肪代谢障碍,从而使肝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而输出减少,肝细胞内脂肪异位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完成了第一次打击,并使肝脏易受第二次打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与防治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改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硬化类型,其发病机制与饮食、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

本文将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

一、发病机制1. 脂肪堆积:NAFLD的主要特征是肝脏内脂肪的异常堆积,主要是由于脂肪酸摄入过多,肝脏无法有效代谢和转运脂肪。

这导致肝细胞内脂肪酸合成增加,脂肪酸在肝脏内沉积形成脂肪滴,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和纤维化。

2. 炎症反应:脂肪堆积会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反应,脂肪滴破裂后释放的脂肪酸和细胞因子会激活肝脏内炎症细胞,如肝星状细胞和Kupffer细胞,进一步损伤肝脏组织。

3. 氧化应激:NAFLD患者肝脏内氧化应激水平增加,导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加,损伤肝脏细胞。

氧化应激还会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如TGF-β1和NF-κB等,进一步促进纤维化和肝脏损伤。

4. 纤维化: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持续存在会引发肝脏纤维化,主要是由于肝星状细胞激活和胶原沉积增加。

纤维化过程中,肝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肝脏功能受损。

二、防治方法1. 生活方式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

因此,改善饮食结构,减少脂肪和糖的摄入,增加蔬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适量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NAFLD。

2.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愈NAFLD,但一些药物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

例如,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肪合成和脂肪酸氧化,如二甲双胍和胰岛素类似物。

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3. 体重控制:肥胖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体重控制对于预防和治疗NAFLD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运动,减少体重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

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中脂肪的异常积聚。

脂肪肝可以分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酒精性脂肪肝(AFLD)两种类型。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突变与脂肪代谢异常相关,如脂肪酸转运蛋白(FATP)、脂联素(adiponectin)和肝脏X受体(LXR)等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脂肪肝的易感性增加。

2. 脂肪代谢异常脂肪代谢异常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病因之一。

当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会被转化为脂肪酸,在肝脏中合成和储存。

当脂肪酸合成和氧化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肝脏开始积聚脂肪。

此外,胰岛素抵抗也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重要因素,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加、脂肪酸氧化减少,进一步促进脂肪肝的发生。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脂肪肝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常见到炎症细胞浸润,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

这些炎症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会进一步损伤肝脏细胞,导致脂肪肝的恶化。

4. 肠道菌群失调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的紊乱会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和内毒素释放增加,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和脂肪肝的发生。

5.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有关。

例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存在会增加患者患脂肪肝的风险。

此外,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也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

总结起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遗传因素、脂肪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深入了解这些病因与机制对于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提供了一个概览,对于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s t r a c t : T h ep r e v a l e n c eo f n o n-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l i v e r d i s e a s e( N A F L D )k e e p s r i s i n gw o r l d w i d ea l o n gw i t ht h ei n c r e a s i n gp r e v a l e n c eo f
3 ] 胞膜 / 浆定位情况均可导致肝细胞摄取 F F A能力的改变 [ 。
C a v e o l i n 1 、 F a t p 2及 F a t p 5基因敲除小鼠均可在 动物实验显示, 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脂饲养诱导的肥胖和肝细胞内 T G沉积。 敲除 F a b p 1基因则可减轻肥胖小鼠模型的 I R 、 N A F L D 、 2型糖 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同时可显著抑制脂
S S ) 是指肝细胞内脂肪滴沉积不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而非 (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 A S H ) 则是在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基础上 出现肝脏炎性改变。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肝纤维化、 肝硬化、 甚
2 ] 至肝癌 [ 。随着肥胖、 2型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
的患病率快速升高, N A F L D的患病率及其带来的医疗负担也 持续升高。 N A F L D 的 发 病 机 制 较 为 复 杂, 包括胰岛素抵抗 ( I R ) 、 脂代谢紊乱、 炎症反应失调等。本文主要对脂质代谢异 常在 N A F L 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阐述。 1 ㊀肝脏脂肪沉积的发生机制 肝脏参与脂质代谢过程中的多个重要环节, 包括脂肪酸 ( f a t t y a c i d ,F A ) 的摄取与合成, 脂质的加工、 贮存、 氧化分解及 输出, 故肝脏脂肪沉积的原因均可归结为肝脏获得 F A的量超过 图1 ㊀肝脏 F A代谢通路㊀肝脏 F A的来源包括: ( 1 ) 脂肪细胞 的脂肪分解, 释放 F F A进入循环; ( 2 ) 肠道来源的乳糜微粒在 血管内皮脂蛋白脂酶作用下水解 T G , 释放 F F A ; ( 3 ) 肝细胞内 F A的从头合成。肝脏 F A的去路包括: 转运至线粒体中氧化 分解; 合成 T G , 以极低密度脂蛋白( v e r yl o wd e n s i t yl i p o p r o t e i n , V L D L ) 的形式输出肝脏, 或以脂滴形式贮存于肝细胞内。当存 在肥胖、 2型糖尿病、 I R时, 肝细胞内 F A来源增多, 氧化和输 出减少, 造成 T G在肝脏内沉积, 此即 N A F L D 1 . 1 ㊀ 肝脏摄取 F F A增多 ㊀ 在肥 l e s o f a b n o r ma l l i p i dme t a b o l i s mi n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n o n- a l c o h o l i cf a t t yl i v e rd i s e a s e
L UR a n ,H O N GT i a n p e i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d o c r i n o l o g y ,P e k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 T h i r dH o s p i t a l ,B e i j i n g1 0 0 1 9 1 ,C h i n a )
3 ] 表达[ 。S R E B P 1 c 亦为转录因子, 可增强自身的转录活性, 并上
研究显示, F A T P 5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代谢综合征和
3 ] 。在病态肥胖合并 N A F L D患者中, 肝 肝细胞脂肪变性相关 [
脏F A T / C D 3 6m R N A 表 达 水 平 升 高; 在 N A S H 患 者 中, 肝脏
K e yw o r d s : f a t t yl i v e r ;l i p i dm e t a b o l i s md i s o r d e r s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㊀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 A F L D ) 是以原发性肝细胞脂肪变 性为特点的一类疾病, 并除外过度饮酒、 遗传疾病、 药物等各种
6 ] F A T / C D 3 6m R N A水平与肝细胞凋亡呈正相关 [ 。
调多个 F A s 生成相关酶( 如A C C 1 、 F A S 、 S C D 1等) 的基因表达, 从而增强 F A和 T G的合成。在 N A F L D中, 胰岛素对 L X R的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5 . 0 7 . 0 1 3 收稿日期: 2 0 1 5- 0 5- 1 1 ; 修回日期: 2 0 1 5- 0 5- 2 0 。 基金项目: 国家 9 7 3计划资助项目( 2 0 1 2 C B 5 1 7 5 0 2 ) 作者简介: 路然( 1 9 8 8- ) , 女, 博士, 主要从事内分泌代谢病的基础 与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 洪天配, 电子信箱: t p h o 6 6 @b j m u . e d u . c n 。
摘要: 随着肥胖、 2型糖尿病、 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升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 A F L D ) 患病 率也随之升高。大多数 N A F L D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 但部分患者会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肝硬化、 肝癌等。在 N A F L D已成为肝酶升高的最常见原因,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肝脏脂肪沉积是 N A F L D的核心表现, 就脂质代谢异 发达国家, 常在 N A F L 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进行了综述, 指出阐明 N A F L D的发病机制将有助于制订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关键词: 脂肪肝; 脂代谢障碍; 炎症 中图分类号: R 5 7 5 . 5 ㊀㊀㊀文献标志码: A ㊀㊀㊀文章编号: 1 0 0 1- 5 2 5 6 ( 2 0 1 5 ) 0 7- 1 0 5 0- 0 5
1 ] 。单纯性肝脏脂肪变性 导致继发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因素 [
T G ) 的形式沉积于肝细胞内 其处理能力, 造成脂质以甘油三酯( ) 。因此, N A F L D的发病机制包括肝脏摄取游离脂肪酸( f r e e ( 图1 f a t t y a c i d , F F A ) 增多、 从头合成 F A增多、 脂质氧化分解减少、 脂蛋 白输出相对不足等。
[ 4 ] T N F ) 在大 肪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α和脂肪分解 。此外, 5 ] A F L D模型中, 肝脏 F A T / C D 3 6表达上调 [ 。人体 鼠和小鼠 N
图2 ㊀肝脏 F A从头合成及其调节过程㊀餐后胰岛素和葡萄糖 h R E B P和 S R E B P 1 c , 增加脂肪合成 水平升高可激活转录因子 C A 从 头 合 成。 胰 岛 素 同 时 可 抑 制 关键 酶 的 转 录, 增加 F F O X O 1 , 从而抑制糖异生。当出现肝脏选择性 I R时, 造成肝脏 糖异生与脂肪合成同时增强。I R时被异常激活的分子以红色 标注, 异常减弱的分子以蓝色标注。L- P K : 肝脏丙酮酸激酶; G 6 P C : 葡萄糖 - 6- 磷酸酶; G C K R : 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 1 . 2 . 1 ㊀L X R和 S R E B P 1 c ㊀L X R为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 在胆 固醇和 F A代谢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肝脏主要表达 L X R α亚 X R , 后者可上调 S R E B P 1 c 型。进餐后, 胰岛素信号通路可激活 L
1 0 5 0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3 1卷第 7期 2 0 1 5年 7月㊀JC l i nH e p a t o l , V o l . 3 1N o . 7 , J u l . 2 0 1 5
%¯°±²³´µ!"#$%&$'()¶(·¸
路㊀然,洪天配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内分泌科,北京 1 0 0 1 9 1 )
路然, 等.脂质代谢紊乱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1 0 5 1
状态下, 循环 F F A水平升高后, 可直接刺激肝脏增强 F F A的摄 取。目前认为, 肝脏摄取 F F A不是简单的被动扩散, 而是由多 种膜转运蛋白介导的复杂过程。肝细胞可表达多种参与脂肪 酸转运的蛋白, 主要包括小凹蛋白( c a v e o l i n s ) 、 脂肪酸转运蛋 白( f a t t ya c i dt r a n s p o r t p r o t e i n ,F A T P ) 、 脂肪酸转位酶( f a t t ya c i d t r a n s l o c a s e ,F A T / C D 3 6 ) 及脂肪酸结合蛋白 ( f a t t ya c i db i n d i n g p r o t e i n ,F A B P ) 。上述蛋白发挥协同作用, 其表达量多寡和细
,t y p e 2d i a b e t e s ,a n dd y s l i p i d e m i a .A l t h o u g hm o s t N A F L Dp a t i e n t s p r e s e n t w i t hs i m p l e s t e a t o s i s o f h e p a m e t a b o l i cd i s e a s e s s u c ha s o b e s i t y t o c y t e s ,s o m ep a t i e n t s p r o g r e s s t o n o n - a l c o h o l i c s t e a t o h e p a t i t i s , l i v e r c i r r h o s i s , a n d e v e n c a n c e r . I n t h e We s t e r n w o r l d , N A F L Di s t h e m o s t c o m m o nc a u s e o f e l e v a t e d l i v e r e n z y m e s , a n d h e n c e t h e r e h a s b e e n a g r o w i n g i n t e r e s t i n t h i s d i s e a s e . G i v e n t h a t f a t d e p o s i t i o n i n t h e l i v e r i s t h e h a l l m a r ko f N A F L D ,w e r e v i e wt h e r o l e s a n d t h e u n d e r l y i n g m e c h a n i s mo f d i s t u r b e d 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N A F L Da n d s u g g e s t t h a t m o r e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N A F L Dw i l l h e l pd e v e l o pt a r g e t e ds t r a t e g i e s f o r t h e p r e v e n t i o na n dt r e a t m e n t o f t h i s d i s e a s 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