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音乐上册 瑶族舞曲教案 苏少版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学习瑶族舞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瑶族舞曲的介绍:包括瑶族舞曲的起源、发展、音乐特点等。
2. 瑶族舞曲的学唱:教唱瑶族舞曲的经典曲目,如《瑶族长鼓舞歌》、《瑶族舞曲》等。
3. 瑶族舞曲的演奏:学习瑶族舞曲的演奏技巧,如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的演奏。
4. 瑶族舞曲的舞蹈:学习瑶族舞曲的舞蹈动作,如长鼓舞、手鼓舞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难点:瑶族舞曲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瑶族的文化和舞曲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授:讲解瑶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示范演奏和舞蹈动作。
3. 练习: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演奏和舞蹈,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4. 展示:学生分组进行瑶族舞曲的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唱出瑶族舞曲的经典曲目。
2. 学生能正确地演奏瑶族舞曲,掌握演奏技巧。
六、教学资源:1. 瑶族舞曲的音乐教材和乐谱。
2. 瑶族舞曲的视频资料。
3. 民族乐器,如笛子、琵琶等。
4. 舞蹈道具,如长鼓舞、手鼓舞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瑶族舞曲的起源、发展和音乐特点。
2. 示范法:示范演奏和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瑶族舞曲的演唱、演奏和舞蹈练习。
4. 互动法: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介绍瑶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历史背景。
2. 第二步: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3. 第三步:示范演奏瑶族舞曲,让学生感受瑶族舞曲的音乐魅力。
4. 第四步:教授瑶族舞曲的舞蹈动作,引导学生跟随学习。
5. 第五步:分组进行瑶族舞曲的演唱、演奏和舞蹈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三单元 瑶族舞曲|苏少版

《瑶族舞曲》学习目标:1.熟悉并有感情的哼唱《瑶族舞曲》A部分主题一旋律,能用模拟鼓声的方式感受并表现主题一,体会到主题一的意境之美美。
2.通过图形来感受主题二,体会并表现音乐中力度的变化,用打击乐的伴奏来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
3.能记忆音乐主题,及主题在音乐中出现的次数。
重点难点:用合适方式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并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瑶族,这里的人们能歌善舞,瞧,他们敲着鼓,唱起歌,准备干什么去呢?视频二.民族管弦乐队1.师:说到民族管弦乐队,它的乐器种类很多,你知道哪些?生举例2.师:知道的还真不少,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每种乐器有它约定俗成的布局与分类,请看这张民族管弦乐的常用乐器布局图,课件分布图,琵琶、扬琴等靠弹拨发声的称弹拨乐器;笛子、唢呐等为吹管乐器;二胡、高胡等属于拉弦乐器;鼓、云锣等则是打击乐器。
边说边用不同颜色笔画,并点击乐器种类三.主题二(一)初次体验它的速度是?(稍快)乐曲的情绪怎样?(欢快、热烈)我们可以把这段相对独立完整的旋律称为音乐的主题,它来自《瑶族舞曲》中的第二主题。
(二)用图形表现音乐我们尝试用图形来表示音乐的特征,大家觉得密集与舒展分别用什么图形比较合适?(点与线)一起用手在空中画出点与线,来表现音乐!点击主题二真棒!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点与线随着音乐的变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特别是主题二第三次呈现时有一种被震到的感觉,是吗?为什么你会被震到?(管弦乐全体演奏,特别是打击乐器增强了音响效果)想不想现场体验一下这种欢腾的氛围?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现成的打击乐,比如?凳子、双脚等,都可以造成这种音效(三)表现主题二师:让我们加入到演奏的队伍中,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点击课件,师生表现音乐。
四.《瑶族长鼓舞曲》(一)学唱(二)自制长鼓边奏边唱五.主题一(一)初听主题一再听!主题一共重复了几次呢?每次的主要演奏奏的乐器是什么?点击课件(二)表现主题一让我们把这长鼓声加入到音乐中去!主题一第一次出现,拉弦乐器主奏,优美如歌,请女生敲鼓。
小学音乐优秀教案《瑶族舞曲》四篇

瑶族舞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简介瑶族的民俗民风)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
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
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课件展示。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分段欣赏、分析乐曲。
(师生互动)引子: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
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
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编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五年级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教案

五年级音乐欣赏《瑶族舞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瑶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引导学生感受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瑶族舞曲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2. 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3. 瑶族舞曲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三、教学重点1. 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四、教学难点1. 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的掌握2. 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理解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2. 瑶族舞曲相关资料3. 学生音乐教材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其他瑶族音乐作品,引起学生对瑶族音乐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教学瑶族舞曲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使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文化内涵。
3. 分析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通过听、唱、奏等方式体验和感受。
4. 讲解瑶族舞曲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欣赏《瑶族舞曲》的音乐美。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瑶族舞曲的特点和文化价值。
七、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老师的演奏或播放的音响,学唱《瑶族舞曲》。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瑶族舞曲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练习。
3. 老师选取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音乐活动1. 学生自主选择瑶族舞曲,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学生结合瑶族舞曲,创作一幅描绘瑶族生活场景的画作。
3.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交流。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瑶族舞曲,让家人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和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其他瑶族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瑶族舞曲的特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其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补充说明:在分析瑶族舞曲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听、唱、奏等多种方式体验和感受瑶族舞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背景、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
2. 学会《瑶族舞曲》的基本旋律,能够独立演奏或合唱。
3. 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瑶族舞曲的背景介绍:瑶族文化、风俗习惯、舞曲的历史渊源等。
2. 瑶族舞曲的特点:旋律、节奏、音色、演奏方式等。
3. 学习《瑶族舞曲》的基本旋律,分析旋律中的音阶、节奏变化。
4. 实践环节:分组演奏或合唱《瑶族舞曲》,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瑶族舞曲的背景、特点,学会《瑶族舞曲》的基本旋律。
2. 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的节奏变化和音阶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瑶族舞曲的背景、特点、基本旋律等。
2. 示范法:教师演奏或示范合唱《瑶族舞曲》,学生跟随学习。
3. 练习法:分组练习演奏或合唱,教师逐一指导。
4. 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进学生对瑶族舞曲的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瑶族舞曲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2. 乐器:瑶族乐器(如笛子、琵琶等),钢琴、吉他等常用乐器。
3. 乐谱:《瑶族舞曲》乐谱。
4. 音响设备:播放瑶族舞曲的音乐。
5. 课堂练习用纸笔:记录学习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瑶族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瑶族舞曲的背景、特点,讲解基本旋律。
3. 示范:教师演奏或示范合唱《瑶族舞曲》。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瑶族舞曲》,分组演奏或合唱。
5.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增进学生对瑶族舞曲的了解。
七、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练习《瑶族舞曲》,加强记忆。
2. 了解瑶族的其他文化,如服饰、民俗等,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2. 练习效果: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如演奏、合唱等。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

小学音乐课教案《瑶族舞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瑶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方式,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瑶族舞曲,培养学生合作演奏、合唱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瑶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旋律、节奏、乐器等。
3. 瑶族舞曲的演奏方式:独奏、合奏、合唱等。
4. 瑶族舞曲的代表作品欣赏。
5. 实践环节:学唱瑶族舞曲、合作演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瑶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方式,学会欣赏瑶族舞曲。
2. 教学难点:瑶族舞曲的节奏和音准,合作演奏、合唱的协调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瑶族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方式。
2. 示范法:演奏瑶族舞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唱瑶族舞曲、合作演奏的过程。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瑶族舞曲的节奏、旋律等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瑶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瑶族舞曲的音乐特点、演奏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魅力。
3. 欣赏:播放瑶族舞曲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感。
4. 实践:教授瑶族舞曲的唱法和节奏,让学生学唱瑶族舞曲。
5. 合作:分组进行合作演奏、合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瑶族舞曲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学唱瑶族舞曲等。
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练习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瑶族舞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团队协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演奏、合唱中的表现,包括协调性、合作态度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小学阶段的瑶族舞曲教材,包括乐谱、歌曲、音响资料等。
2. 乐器:准备瑶族传统乐器,如笛子、琵琶、二胡等,供学生观赏和体验。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听:地图—听音寻路(片段)瑶族舞曲(片段)》教学设计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听:地图—听音寻路(片段)瑶族舞曲(片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听:地图—听音寻路(片段)瑶族舞曲(片段)》选自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
本节课教材以听为主,通过欣赏两首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材中的《地图—听音寻路(片段)》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展现了瑶族人民生活的场景,而《瑶族舞曲(片段)》则以鲜明的瑶族风格,表现出瑶族人民欢快的舞蹈场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但在民族音乐方面,学生们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于瑶族舞曲等民族音乐的特点和背景可能不太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图—听音寻路(片段)》和《瑶族舞曲(片段)》两首音乐作品,理解作品的表现内容。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通过聆听、分析、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两首音乐作品,掌握作品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音乐作品。
2.对比教学法:将两首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等素材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乐器:准备瑶族舞曲的相关乐器,如瑶族长鼓等,供学生欣赏和体验。
3.教学资料:收集相关民族音乐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图—听音寻路(片段)》和《瑶族舞曲(片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的特色。
教师简要介绍两首音乐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瑶族舞曲》教案 苏少版

瑶族舞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简介瑶族的民俗民风)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
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
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课件展示。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分段欣赏、分析乐曲。
(师生互动)引子: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
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
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编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瑶族舞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管弦乐曲与管弦乐队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认识什么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二、教学重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编制的基本音乐常识,能听辨其音乐主题及主奏乐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葫芦丝、相关音乐和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简介瑶族的民俗民风)导入课题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三)简介创作背景:1951年,作曲家刘铁山到中南少数民族瑶族地区访问采风。
便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同时成为管弦乐《瑶族舞曲》的基础。
1955年前后,作曲家茅沅根据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瑶族舞曲》,1956年,正式演出。
管弦乐《瑶族舞曲》也成为我国早期器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四)提问:管弦乐队由哪几个乐器组组成,每个乐器组包括哪些主要乐器?课件展示。
(五)欣赏并分析乐曲:1.欣赏全曲,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意境,回答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的音乐主题各用哪些乐器演奏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教师引导。
2.乐曲分析:分段欣赏、分析乐曲。
(师生互动)引子: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法,模仿瑶族长鼓敲击的舞蹈节奏。
把人们引入瑶族山寨那和平幽静的意境之中,使人联想到节日晚会即将开始。
第一部分(A)第一主题共演奏三遍,用两个不同速度、不同情绪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a+b)组成。
第一遍由小提琴主奏,第二遍由木管乐器主奏,第三编由弦乐器主奏,表现少女翩翩起舞的形象,姑娘们都纷纷加入舞列。
第二主题演奏两遍,由第一主题变化而来。
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构成(a+b+a),第一遍由大管主奏,第二遍由木管组、圆号、小号主奏,旋律粗犷而热烈,好像一群小伙子闯进姑娘们的歌舞人群。
人们在舞蹈时热闹、活泼、欢快的形象。
第二部分(B)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节奏发生变化,成为3/4拍子的舞曲。
乐曲用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共三段。
第一段由小提琴主奏,第二段由两支加弱音器的小号主奏,第三段的前两句由圆号主奏。
整个旋律富有歌唱性,有时平稳有时出现欢跳节奏。
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边唱边舞用各种优美舞姿抒发情感的意境。
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再现,由乐队全奏第一部分主题,好似人们又纷纷加入舞蹈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非常热烈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3.总结乐曲的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结构复三部曲式是三段体曲式的复杂化,其中有一段本身就是由两段体或三段体构成。
(六)引导学生简单学唱乐曲第一主题,并对比欣赏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
①教师引导,学生打节奏并视唱;②教师用民族乐器葫芦丝演奏瑶族舞曲,并引导学生对比欣赏。
(七)小结:《瑶族舞曲》不是一首纯粹为舞蹈伴奏的乐曲,而是借用舞蹈命名,取材于民族、民间舞蹈音乐,反映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舞蹈场面的器乐作品。
六、教学评价:1.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发言。
2.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一、引入教学:1.复习学过的几种速度标记;2.让学生听辨三个音乐片段的速度(采用《瑶族舞曲》里的三个主题旋律);3.引入并提出问题:刚才欣赏的三个音乐片段是我们今天准备欣赏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里的三个音乐主题,同学们是否能在乐曲中听到这三个主题并分别用手势指出它是我们刚才听辨的第几个音乐片段呢?二、初听,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边用手势回答老师的问题;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1.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四、细听三个主题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1.第一部分之第一主题1)先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如果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现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2)播放第一部分第一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部分之第二主题1) 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如果第一主题表现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现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2)播放第一部分第二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部分主题1)第二部分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
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部分主题,让学生跟着哼唱旋律。
五、再次复听全曲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乐曲的第三部分基本上重复了第一部分,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部分最优美抒情(第二部分),高潮是出在哪一部分(第三部分)?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学生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六、总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现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
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表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在表现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瑶族舞曲》教学设计《瑶族舞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乐曲《瑶族舞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呈示部,第一主题优美抒情,来自瑶族民歌《瑶族长鼓歌舞》,描绘了姑娘们婀娜多姿的舞态,第二主题是由第一主题派生出来的,速度加快,节奏变密,音乐情绪起了变化,更加热烈欢快,甚至有些粗犷,表现了小伙子们奔放的舞姿。
展开部出现了三拍子的优美旋律,表现了青年们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再现部再现了第一、第二主题,人们又纷纷加入群舞的行列,欢跳、旋转、歌唱,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合奏中推向高潮后结束。
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感受瑶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了解乐曲所呈现的内容,并感受音乐旋律与意境。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能够听辨乐曲中的音乐主题,并能辨认其主奏乐器,感受体验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调动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修养。
五、教学重点: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六、教学难点: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七、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瑶族长鼓舞》引入新课1、播放《瑶族长鼓舞》2、伴随音乐和舞蹈简介瑶族及其音乐(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60多万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长鼓舞是瑶族民间歌舞的典型代表,多在瑶族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
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二)、《瑶族舞曲》简介作曲家刘铁山, 1951 年他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访问并采风,观看了瑶族长鼓舞的精彩场面,于是产生了创作灵感,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合唱曲——《瑶族长鼓舞曲》。
1955 年前后,由作曲家茅沅改编成管玹乐曲《瑶族舞曲》。
(三)、欣赏曲《瑶族舞曲》(A)、整体欣赏作品1、提出问题:(1)、乐曲共分为几个部分?(2)、这首乐曲有没有重复的部分?2、播放录音《瑶族舞曲》3、复三部曲式简介(B)、分段欣赏音乐1、领唱四个主题的主旋律2、欣赏作品a主题提出问题并出示表格(a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提出问题(b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4、欣赏作品c主题提出问题(c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5、欣赏作品d主题提出问题(d主题所采用的节拍、速度、主奏乐器以及旋律特点与所表达的场景?)(四)、拓展延伸播放《瑶族舞曲》演奏录像(由维也纳国家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彭家鹏指挥)1、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情感边欣赏音乐边指挥2、思考作品的再现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五)、小结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富饶辽阔,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
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瑶族舞曲》教学设计楚州区车桥中学陈金龙杜娟(一)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下册第四单元第三部分欣赏曲目《瑶族舞曲》(二)教学理念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参与、师生间的合作交流和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现代教育思想、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促进者。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在新教学理念指导下,本课尝试通过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以音乐为情感交流的纽带,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与发展性过程体验的课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