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73)《拿来主义》特色鉴赏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

《拿来主义》的写作特色一、缜密的构思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文章的题目是拿来主义,却从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义,看似脱离了主题,实则是为了先揭破送去主义的危害,在破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树立送去主义的对立面拿来主义。
这种先破后立的方法将为何拿来阐述得详尽自然,水到渠成,令人折服。
另外,在论述怎样拿来时同样也是采取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这种结构布局富有节奏感,环环相扣,丝丝入理。
二、雄辩的论证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鲁迅先生把文化遗产比做一座大宅子,然后反面设喻,用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投降主义者,再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中作者还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
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因果论证是本文前半部分非常突出的论证方法,第七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提出拿来主义的观点,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这就要分析前面的部分。
文中第一、二自然段揭露了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第三到第五自然段揭露了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第六、七自然段则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要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三个部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从而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
3.类比论证。
作者把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作了类比,意在说明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的送去主义和尼采的狂妄自大是一样可笑的,说明奉行送去主义将亡国灭种,贻害子孙,给人们以当头棒喝,令人警醒,从而使论证极具震撼力、说服力。
《拿来主义》语言赏析

(二)妙用反语
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 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日益猖厥,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 “活人代替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 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 屑不齿。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 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是欺世惑众的自夸,媚外求荣 的借口,事实上的贫乏已经戳破了这个谎 言。“大度”在这里当然不是“慷慨大方” 的意思,它的含义只是“送去主义”者对 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
2.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鼓吹”决不是唆使、煽动别人去干坏事, 而是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地宣扬真理。“吝啬” 也不具迷财小气的含意,而是贬词褒用的愉快 反语,意为“珍惜”,表明对经济、文化财富 应有的正确态度,而且对“送去主义”的数典 忘宗、媚外求荣的败家子行径也是一种嘲弄、 揶揄。
大宅子逃避主义者孱头拒绝借鉴害怕污染不敢选择虚无主义者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文化遗产中既有益处又有害处的东西鸦片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烟枪烟灯姨太太要毁掉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拿来主义是鲁迅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独创的新鲜而奇特的概念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
“欧洲各国”点明此次画展涉及到的 国家之多,“一路”点明此次展览路 线之长。“挂”则勾画“大师”们大 张旗鼓,自鸣得意的丑陋之态。引用 “发扬国光”实则是顺手讽刺国民党 “大师”们一味“送去”作品,不以 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用精炼、传神的 动词,恰如其分的修饰语和限制语,惟妙 惟肖地刻画出国民党政府卑躬屈膝,崇洋 媚外的奴性和媚相。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说起鲁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我们也学过他的很多文章。
今天查字典他问我小编要分享他的另外一篇经典之作《拿来主义》赏析,大家一起来品味下吧。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
鲁迅先生首先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中国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帝国主义除侵略我国领土、践踏我国主权外,还实行了文化侵略,向我国源源不断地输入了鸦片、电影、宗教及其他“各种小东西”。
1924年,中国革命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也进一步升级。
他们利用报纸等文化形态攻击中国革命,美化侵略。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对于外来文化,奉行一味地拿来、全盘接受的政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和民族文化沦丧的严重危机。
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存在很大分歧。
1929年,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观点,一度得到了高度的追捧。
一些人肆意贬低中国,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救亡的必由之路,应接收西方社会的一切东西。
但是全面否定传统文化就等于砍断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割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发现,一味学习西方文化会变得不伦不类,只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模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话说的是一些觉醒的青年对于外来的东西又“避之唯恐不及”,对外来的东西全盘否定,产生了一味地排外的错误思想。
引发鲁迅先生强烈批判的除了以上所说的历史背景,还有当时所奉行的“送去主义”。
例如送古董去巴黎展览,去欧洲开画展以“发扬国光”,送梅兰芳到苏联去催进“象征主义”等。
在这里,鲁迅先生说,“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真的是一点进步吗?这里是一种讽刺手法,是对“送去主义”的极大嘲讽。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拿来主义赏析

拿来主义赏析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极具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借用拿来主义的观念,主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鲁迅的观点是勇敢的、彻底的、辩证的,具有汉唐气魄。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为我们如何看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鲁迅的《拿来主义》论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文章围绕“拿来主义”这个中心论点展开。
鲁迅首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指出这两种错误的文化态度都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接着,他提出了“拿来主义”,即积极地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但又要区别对待,不要盲目地模仿或排斥,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鲁迅看来,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文章。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让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关键在于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和民族特色。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还是在中国现代史上,《拿来主义》的观点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鲁迅的《拿来主义》也是一篇语言生动形象、论证严谨、逻辑清晰的文章。
鲁迅运用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对巨人思想和情怀的感悟,并分析了鲁迅为什么创作了那么多杂文而没有写长篇小说。
同时,这篇文章也对如何让语言表达得更有力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的来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章,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外国文化,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当下的眼光审视那座“大宅子”——《拿来主义》的深度解读与赏析

判 了 中 国 的 “ 关 主 义 ” “ 古 董 去 巴 黎 展 览 ,去 欧 洲 开 画 展 不 免 于 退 婴 。 ” 迅 先 生 认 为 , 闭 和 送 鲁 我 去 主义 ” 从 14 。 8 0年 鸦 片 战 争 爆 以 “ 扬 国 光 ” 送 梅 兰 芳 到 苏 联 们 应 该 以 宽 阔 的 胸 怀 汲 取 外 来 文 发 , 发 之 后 , 国 主 义 除 侵 略 我 国 领 去 催 进 “ 征 主 义 ” 。 这 里 , 化 中有 益 的 东 西 ,用 于 改 造 我 们 帝 象 等 在 鲁
一
的外 来 文 化 。 待外 来 文化 我 们 对
尼 采 就 自诩 过 他 是 太 阳 , 应 该 把 有 益 的 拿 进 来 , 害 的 赶 光 有
着 殖 民地 化 和 民 族 文 化 沦 丧 的 严 热 无 穷 , 是 给 与 , 想 取 得 。 然 出 去 。 只 不 重 危 机 。革 命 内 部 在 对 待 中外 文 而 尼 采 究 竟 不 是 太 阳 , 发 了 疯 。 他 文 章 中 提 到 , 我 只 想 鼓 吹 我 “ 化 遗 产 的 问 题 上 也 存 在 很 大 分 中 国也 不 是 , 然 有 人 说 , 起 地 们 再 吝 啬 一 点 , 送 去 ’ 外 , 得 虽 掘 ‘ 之 还 拿 , 拿 ’。这 句 歧 。1 2 9 9年 , 适 提 出 了 “ 盘 西 下 的 煤 来 ,就 足 够 全 世 界 几 百年 ‘ 来 ’ 是 为 ‘ 来 主 义 ” 胡 全
-
I 践 踏 我 国 主 权 #- 还 实 行 了 迅 先 生 说 , 活 人 替 代 了 古 董 , 自 己 的 文 化 ,使 中 国 文 化 不 断 丰 -、 1, “ 我 “ 宅 子 ” 里 有 很 多 有 用 的 大 如 果 想一 把 撇 清 烧 了宅 子 , 是 则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讽刺语言特点
《拿来主义》是一种讽刺语言风格,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挖苦讥讽:《拿来主义》作品常通过嘲笑、挖苦或讽刺的叙述方式,暗示或直接指责某些人、事件或现象的荒谬之处。
这种语言风格往往
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以达到表达批评、讽刺或嘲弄的目的。
2. 借代含义:《拿来主义》常借用其他作品、成语、谚语等,通过转
换和改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语言手法常常使用讽刺或夸张的修
辞手法,使得原本普通或庄重的句子在新语境下显得滑稽可笑。
3. 用词讽刺:《拿来主义》作品中常常运用讽刺的用词来夸大或暗示
所批评的对象。
这些用词可能是对该对象的贬低、夸张或歪曲,以达
到对其进行讽刺的目的。
同时,此类作品可能使用变形词语、造词等
方式来增强讽刺效果。
4. 反讽对比:《拿来主义》作品往往通过对比手法来讽刺某一现象的
荒谬之处。
通过将现实与虚构、对立或反义的事物对比,通过差异的
突出来传达批评的意图。
需要注意的是,《拿来主义》的讽刺性质使得作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观点和情绪导向,读者在阅读时应保持客观理性,理解其中的反讽
和讽刺目的。
这种语言特点的使用可以让作品更生动、有趣,但也需
要把握好一个度,避免过度讽刺或侮辱他人。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及鉴赏2018-04-16高二下册《拿来主义》发表于1934年6月4日,作者鲁迅。
内容中批判了当时国民党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的论点。
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拿来主义》原文: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拿来主义的语言特色

巧用比喻
•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 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 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 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事实,较之于直陈史实来得 风趣、幽默。
•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 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把“送去主义”者类比尼采。以太阳喻尼采,讥讽其 自命不凡,思想错乱,让人联想到主张中国地大物博 的“送去主义”者也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批判的 锋芒锐利、深刻。
——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谢谢欣赏!
2016年6月1日
妙用反语
• 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 嘲弄、讽刺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 修辞格。
• “发扬国光” • 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
步了。 “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厥,大 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 “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代替了 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 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
相和见了鸦片之后的情急相、贪谗相,可憎又可怜。
形象描绘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 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贺喜”描绘亡国奴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奴才相 和无耻心。
“残羹冷炙”既勾画出亡国奴们的无以为生、乞讨度日 的可怜可悲,又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在榨干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后,用剩余物资进行经济侵略的事 实。
“奖赏”自然不是奖励、赏赐之意,而是运用反语,讽刺 做了亡国奴的子孙后代面对帝国主义居心不良的施舍所 表现出来的无知和无耻、愚妄和虚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
1.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对于批判继承这样的重大问题,如果摆开阵势铺开来谈,在千把字的杂文中几乎是不可能谈好的。
作者通过比喻来谈,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使读者一读就懂,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仅整个比喻(“大宅子”)是贴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贴切的。
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都十分贴切,丝丝入扣。
2.运用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使文章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不讲“拿来主义”,而是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
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就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就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
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
3.卓越的幽默和讽刺才能力透纸背。
作者为了讽刺那些“送去主义”的行径和滥调,便说“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既挖苦了“送去主义”,也旁敲侧击了“摩登”作风,可谓一箭双雕。
“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顺手一击,便对蒋介石、邵洵美予以辛辣的讽刺。
“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又给国粹家以深深的挖苦。
这样的语句,文中俯拾皆是,恕不一一赘述。
2
经典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