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高考作文材料运用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参加高考的考生,我们都知道作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考中,作文占分数比重相对较大,而且作文是展示考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综合性试题。

在这个环节中,如何运用材料成为了一个要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高考作文材料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运用作文材料。

首先,运用作文材料可以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很多考生在写作的时候,总是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而运用作文材料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一些具体的例子,这些例子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观点。

因此,合理运用作文材料可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运用作文材料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有时候,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思路比较单一,难以展开论述。

这时候,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引入一些相关的作文材料,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这些作文材料可以是一些统计数据、实例、引用的名言等等。

通过引入这些材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更加有信服力。

再次,合理运用作文材料可以提高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在写作中,我们必须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要和前后段进行连接,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更强。

而作文材料的运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相关的作文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同时,在下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我们可以用作文材料中的观点来过渡或总结,从而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更强。

最后,我们要注意在运用作文材料的时候要注意审慎选择。

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不可能大段大段地引用作文材料,这样会显得缺乏自我表达。

正确的做法是在文章中适当引用一些材料,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解释,以突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选取的作文材料要能够真正支持自己的观点,避免选择偏颇的材料。

同时,在引用作文材料的时候要做好标注,避免出现抄袭的问题。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

写作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

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

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

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

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广博联想想象创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中去,而是要从调集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考试作文如何使用材料?这五种方法必须掌握

考试作文如何使用材料?这五种方法必须掌握

考试作文如何使用材料?这五种方法必须掌握从考试作文的角度来看,考生作文常常使用的方法有五种:叙述分析法、排比列举法、名言引用法、原理立论法、一料多用法。

1. 叙述分析法。

这是考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使用材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使用方式是:先提出一个观点,再叙述一则材料,结尾再从段首的观点出发做些分析。

2018年全国2卷高考满分作文《防护硬实力背后的文化暗礁》中间部分第三段采用就是这种运用材料的方法。

叙述分析法的好处是简便易学,几乎人人都能使用,短处是比较死板,而且在叙述材料的时候,分寸掌握不当,极易使文章在文体上显得不伦不类,既像记叙文,又像议论文。

2. 排比列举法。

即采用排比句的形式来举例。

前边我们所举的今年全国2卷的满分作文《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中间部分第二节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3. 名言引用法。

在作文写作中,引用名言也是论证自己观点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犹如漫天的星斗,熠熠闪光。

在作文写作中,考生如能恰当地将这些名言警句引入作文中,不但能令人信服的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加强文章语言的文采性,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比如2016年江苏卷满分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有这么一段: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

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

“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

这段话引用之丰富,在考场作文中实属难能可贵。

4. 原理立论法。

即引用某一公理或原理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根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论述。

2017年全国2卷满分作文《防护“忽略”的要害》采用的就是这种写法。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的方法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的方法

高考作文材料运用的方法李艳龙同学们所拥有的作文材料永远是有限的,但作文试题却是无限的。

我们必须以有限的作文材料,来应对无限的作文试题。

因此,积累作文材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选择和运用作文材料的技巧。

作文材料是死的,但同学们一定要将作文材料用活,作文材料一旦活起来,同一个作文材料,完全可以恰当地运用于不同话题、不同观点的作文。

这是因为经典材料、经典思想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他们的性格和生平中能够提炼出丰富的思想,这些从不同侧面挖掘出来的思想内涵几乎能够适用于所有的作文试题。

例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

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

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

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范文种心记得是谁曾说过,人的心像一所房子,有“扉”,有“窗”。

我不喜欢这样的比喻,因为太腐气。

我觉得,心就是一块田。

种下自卑,带来菲薄;种下仇恨,长出煎熬。

但若种下善意,种下奉献,种下好品质,种下妙文章,就会收获花发枝满的人生。

工人“你好”的问候,像温暖的种子,撒播在保安心田。

经年累月,“你好”茁壮成长,已成参天大树。

当工人身处绝境时,是“你好”的大树劲摇生命之叶,召唤来重生的灵犀之心。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作文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作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

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

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

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文章。

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1)广博联想(2)想象创造2、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如何运用论据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如何运用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事实论据和事理论据。

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

例如,有一篇发表在报纸上谈教育重要性的文章,为了论证“发展经济,教育先行”的观点,列举了日本战后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确凿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观点的正确性。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尽人所知并为人所工人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选用作论据的理论必须是经过时间检验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至今仍有生命力的。

经典著作中的理论,如是原文摘引,应避免断章取义;如是原意概括,应该符合原文的基本内容。

在掌握丰富的论据的同时,还要善于选择论据,就是能够选择那些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

一句话,就是选择那些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一、要善于选择论据1.吻合性原则即要注意各个材料之间的侧重点,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努力做到与观点的一致。

每一个材料可以用来论证的观点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角度。

我们在选择论据时,要把握好材料的中心,弄清它的含义所在。

特别是有很多材料,看起来能够用来论证同一观点,可细细体会,发现它们侧重点并不相同,彼此之间其实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必须对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辨析,区别不同材料所蕴含的要旨的细微差异。

例如下面三个材料:①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

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③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如何合理利用素材写高考作文

如何合理利用素材写高考作文

如何合理利用素材写高考作文高考作文是考生在高考中最重要的一种题型,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素材整合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合理利用素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更加充实。

本文将从选材、使用和展开素材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合理利用素材写高考作文。

一、选材选材是写作的第一步,选择合适的素材是构建文章逻辑框架的基础。

如何选择合适的素材?首先,应该注意素材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在高考作文中,需要引用相关的事实、数据或者名人名言来支持观点。

这些素材应该来自可信的来源,如权威报刊、书籍或者学术研究。

其次,应该注意素材的时效性。

选择素材时要尽量选择近些年的事例或者研究成果,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贴近时代背景。

最后,选择素材时还要考虑其与题目的相关性。

选取与题目紧密相关的素材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

二、使用素材选好了素材后,接下来要考虑如何使用这些素材。

使用素材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要注意素材的整合和转化。

素材不仅仅是事例或者数据,更应该是写作思路的支撑点。

在使用素材时,可以根据需求对素材进行整合和转化,使其更好地契合文章的逻辑和结构。

其次,使用素材要注重分量。

素材的使用过多可能会导致文章杂乱无章,而使用过少则可能使文章内容过于空洞。

应该根据文章的需要和要求,恰当地使用素材。

最后,使用素材要注意语言的流畅性。

在文章中引用素材时,要注意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保持一致,使其融入文章中,避免简单堆砌素材的感觉。

三、展开素材选好并使用好素材后,接下来要将素材展开,使其更好地为文章服务。

在展开素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抽象问题。

将素材具体化,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其次,可以通过对比和对立来展开素材。

通过与相似或者相反的素材进行对比对立,可以使文章观点更加明确和有说服力。

最后,可以通过分析和引用研究成果来展开素材。

引用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使文章更加专业,并增加说服力。

高考作文使用题目中材料的技巧

高考作文使用题目中材料的技巧

高考作文使用题目中材料的技巧一般说来,高考作文题目都会提供阅读材料,作为学生思考的支点,限定作文内容范围。

学生在作文时引用材料内容是理所当然的,恰当地引用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能丰富作文内容。

但是,一些学生照抄照搬作文题的材料,导致这些文字在作文中占比过重,影响作文水平。

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恰当运用作文题目的材料显得很有必要。

如何引导学生恰当运用作文题目的材料呢?运用作文题目的材料有三个技巧:1、化用材料中的关键词。

2、材料的具体内容抽象化。

3、材料的抽象内容具体化。

一、化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在写作文前,必须全面把握作文题目所给材料的含意,准确理解命题人意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作文的立意。

如果仅仅是通过分析材料提出议论文的观点,就最好不要照抄照搬作料,而应该把材料的关键词融入自己的语句中,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2016年江苏高考语文题的材料有这样几句话,“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材料的含意是说话要能够彰显个性、传达创新意识,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说别人不能说的话。

材料的的关键词是:话、说、长、短、个性、创新。

作文开头通过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可以这样写:话可说也可不说,话可短说也可长说。

那些能彰显个性的话可以长说,那个别人没说过的,能传创新意识的话可以长说。

那些别人不敢说的话,能够说出来,常常表现出一种勇气和胆识,这样的话要多说,要大声地说。

前两句话没有照抄材料,把关键词化用进自己的语句中。

最后一句亮明了观点。

二、材料的具体内容抽象化。

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多种多样,有的叙述社会现象,有的描绘事物形象,有的议论某种观点,有的阐述某种思想,等等。

那些叙述社会现象,描绘事物形象的内容称为具体内容;那些议论观点,阐发思想的内容称为抽象内容。

所谓具体内容抽象化就是揭示社会现象、事物形象的本质或隐藏其中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高中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高中作文指导:高考作文如何运用材料1、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

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

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

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文章。

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1)广博联想(2)想象创造2、人无我有,人有我奇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

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

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

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

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文章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文章中去,而是要从调集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蛤了就把考画家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

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

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官都不甚满意。

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崇山、清泉,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

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确实抒情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

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兹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

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

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例如,你有一个题材,讲的是电力公司经理为让王老师给自己的儿子补课,送给一盒燕窝给王老师,而王老师为了把分居多年的妻子调到本地纺织厂,把燕窝送给了纺织厂厂长,而厂长为保证用电,又把燕窝送给电力公司经理。

假如把这个题材重新组接,先叙王老师忍痛将准备自费出书的钱买燕窝给纺织厂厂长……最后王老师百感交集,第一次吃了燕窝这种高级滋补品。

同样是一命燕窝,同样是一个循环,但两者之间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象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文章来的。

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好\字。

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

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文章的诱发因素。

如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习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正面去解释什么是习惯,而是述说一人则故事,他说:\一个小和尚经常用冬瓜练习剃头,每当剃完后,总是得意地把剃刀砍进冬瓜里,再去做别的事,这便成了习惯。

有一次给老和尚剃头,竟无意中闹出了悲剧\。

虽是笑话,却巧妙地解说了习惯是不自觉地或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材料能引起阅卷者的很大兴趣。

如,举例雷同的多,大多都举到小马过河、用气压计测量楼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活泼的阳光、\1+1=?\以及大中小学生对口的不同解释等例子。

还有用通俗刊物上的小故事,稍作扩展,成了许多考生作文的主体。

由于阅读太少,视野狭窄,所以仿作、套作型的雷同的故事或构思很多,如\老树皮、新树皮\、月亮与豆荚、新愚公故事、\我爱你\等等。

这说明考生缺乏变通能力,即使话题很宽泛,也很难展开积极思维。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

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突出,有说服力。

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

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

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又如,有则笑话,说的是有个人母亲去世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居丧者不能吃红米。

理由是,红色是喜事的颜色。

对此谬论,那人从腐儒的论据中寻找突破口,反问道:\照你的说法,那么吃白米饭的人家就都有丧事了?\这样的反驳,不仅简明有力,而且饶有兴趣。

再如,有位学生为了证明\弱小者只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战胜强者\的观点,用了这样一则材料作论据: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刺猥,常腹部朝天地蜷缩在猛兽出没的地方,当饿虎一口把它吞下之后,它就立即恢复原形,用全身钢针般的硬毛刺穿虎霸王的胃壁,致虎于死命,然后慢慢啃食虎肉。

再如,某著名作家刘绍棠(16岁上高一,发表了《青枝绿叶》)到某国去访问,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牛了!\吃牛肉不会长牛肉,吃鸡蛋不会下鸡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

再比如:有则材料说,一位市长一直把\造诣\读成zaozhi。

后来还是一个中学生给他指了出来。

就此事,有文分析:为什么一位市长将一个字错念了许多年,同僚、下属里头,竟没有肯为市长纠正一下,究其原因,都是怕冒犯市长,没勇气站出来。

推而广之,纠正市长的其他错误提出批评,那该是何等的不易。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

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

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

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

有些考生作文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3、收光聚焦,点\材\成金这是指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

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

1992年高考中的记叙文,有一考生在具体描写了\运动鞋\看过让人生气的足球赛后,回到他踢碎瓶子的地方,耳闻目睹了\红雨衣\、\伞下一对\的牢骚话和行为后,亲自打扫完垃圾,他写道:\他胜利者般地开怀大笑了,他充满自豪地喊\中国人\。

接着,他朝着回家的路走去。

他要回去看那场足球赛的录相,琢磨琢磨中国到底输在哪儿,现在他明白,足球腾飞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样,要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把一件平凡的材料引向了足球的腾飞,环境的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概括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又如同年的议论文中有一篇《劝君莫作\批评家\》的文章,考生在抨击了\高跟鞋\、以及社会上空头批评家的态度作法后,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劝君莫做\批评家\,要脚踏实地去干,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

这些概括可谓一语中的,使评卷者佩服你的见识非凡。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

文章要有高的境界,必须收光聚焦。

所谓收光聚焦,即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

有的同学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文章的格调不高。

\95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一个圆想象作文,有些同学想象的画面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毫无美感。

有一考生写道:\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民生大楼。

路过十字路口,看到交通警察站的那个岗楼是圆的。

进了民生大楼,迎面碰见一女售货员,她的脸也是圆的。

她的背后,摆的一排排脸盆,都是圆的。

另一边商品背后是一幅大广告画,画着一个运动员在溜旱冰,他的背弓成了半个圆,脚下也仿佛滑出了半个圆,这时候来了一个小经理,他的头也是圆圆的,眼睛也是圆圆的。

\且不说他写了这么多的\圆\违背了命题的要求,就是所写的内容,也没有一点美感,流露出的感情也格调不高。

有一位同学在《童年趣事》这篇习作中选了这样几则材料:①恶作剧和新分配来的女班主任作对;②想办法吓唬胆小的女同学;③根据同学们生理或行为上的缺陷给同学取绰号。

也许这些事情在作者童年时确实感到有趣,但是作为一个中学生至今仍然视之为有趣,表现出的趣是很不高的。

尽管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主题和中心。

文章的境界问题看上去似乎是个单纯的思想问题,其实对整个文章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要求作文要有高境界,并不是要同学们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而要收光聚焦,点材成金,言发于哀,情出于腑。

要不,伪而不诚,浮而不实,正是低境界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