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祛湿清热法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祛湿清 热法作为中医治疗温病的重要方法,有 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
VS
挑战
面对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结合 现代科技手段对祛湿清热法进行深入研究 ,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是未来需要面临 的挑战。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为患者提供更好服务
持续学习中医经典理论
深入学习中医经典理论,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为提高 自身专业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关注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关注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了解祛湿清热法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
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 贴心的医疗服务。
温病定义及发病原因
温病定义
温病是中医病名,指感受温邪所引起 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具有发热、热 象偏盛等临床特点。
发病原因
温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季节、气候、地 域、人体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多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湿热之邪而导致。
祛湿清热法在温病中应用
祛湿清热法的意义
祛湿清热法是中医治疗温病的重要法则之一,通过祛除体内湿邪和热邪,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甘露消毒丹
五味消毒饮
由滑石、黄芩、茵陈等药物组成,具有清 热解毒、利湿化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 温时疫、湿热并重等症状。
由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药物组成,具 有清热解毒、消散疔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等症状。
04
祛湿清热法在非典型性肺炎治疗中应 用
非典型性肺炎概述及临床表现
概述
。Leabharlann 药物配伍原则和技巧分享清热药物与祛湿药物相配
温病滋阴生津法

情。
05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1 2 3
临床应用范围
温病滋阴生津法已广泛应用于温热病、暑热病、 湿热病等温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
疗效评价标准
针对温病滋阴生津法的疗效评价,已建立了包括 症状改善、体征变化、实验室指标等在内的综合 评价体系。
安全性评价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温病滋阴生津法在正常使用 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
热的征象,同时易化燥伤阴。
温病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特点,且与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差异
03
等因素密切相关。
滋阴生津法概述
滋阴生津法是中医治疗温病的重 要方法之一,旨在滋养阴液、生
津润燥。
通过使用具有滋阴生津功效的中 药,如沙参、麦冬、石斛等,来 改善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症状
。
滋阴生津法可与其他治法相结合 ,如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等,以
温病滋阴生津法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温病滋阴生津法理论基础 • 温病滋阴生津法临床应用 • 温病滋阴生津法注意事项 • 温病滋阴生津法现代研究进展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温病概念及特点
01
温病是中医病名,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 称温热病,属于广义伤寒范畴。
02
温病以发热、热象偏盛为主要表现,包括舌象、脉象、便溺等
提高治疗效果。
目的与意义
滋阴生津法的目的在于纠正温病过程中的阴虚燥热病理状态,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通过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可以减轻温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 发生率。
滋阴生津法对于提高温病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 推动中医温病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的治疗原理
温病派是中医学派系之一,其治疗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论治:温病派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辨别病邪的性质和所在部位,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明确病机: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脉象、舌象和症状,确定病机,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 温补和解表:温病派认为温邪入侵人体后,可引起表证症状,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因此,治疗时需要温补和解表,以调和阳气,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4. 祛邪保正:温病派注重消除病邪的同时,也要保护正气。
正气指人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增强患者的正气,使其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5. 治疗标本并重:温病派认为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治标是指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缓解,而治本是指分析病因,消除致病因素,从根本上防止病情复发。
总的来说,温病派的治疗原理是基于辨证论治,明确病机,温补和解表,祛邪保正,并且注重治疗疾病的本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陈治恒知常达变能神能明———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杨殿兴整理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年从师陈心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
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
医论医话则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
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誉为“陈氏医学传人”。
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
陈氏学术上承《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
陈氏治学态度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学术精华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清代名医吴鞠通,是⼀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在坊间,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吴鞠通通晓温病,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医书,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科、针灸及⼼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吴鞠通,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号。
江苏⽼淮安(今淮安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6条有⼀个宣痹汤,中焦篇65条也有⼀个宣痹汤。
下⾯依次分享,共学。
⼀、上焦宣痹汤肺为娇脏(明·《薛⽒医案》:“肺主⽪⽑⽽在上,容是为娇脏,形寒饮冷则伤肺。
”),若湿热之邪郁滞于肺,则肺⽓壅塞不畅,宣降失职,或⽓逆动膈⽽为呃逆,或⽓机郁滞⽽不⾏为胸闷,或⽓逆挟痰上壅⽽为咯痰,或清⽓闭郁,⽓道痹阻,痰⽓互结⽽咽喉中不爽,正如《素问·⾄真要⼤论》所云:“诸⽓膹郁,皆属于肺”。
湿热郁阻⽓机,⽓不开则湿不化,湿不化则诸病难去。
(上焦)宣痹汤出⾃清·吴鞠通(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枇杷叶、射⼲、⽩通草和⾹⾖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分痹结⽽设。
上焦宣痹汤⽅均为轻请流动之品,具有轻开不伤⽓,苦泄不损胃的特点,善调肺⽓⽽开上痹,对于肺⽓膹郁所致诸证,均可酌情应⽤此⽅。
对于《温病条辨·上焦》的宣痹汤,有学⼈说,这个⽅⼦是吴瑭根据叶桂治疗某姓“肺⽓郁”⼀案整理⽽来,某姓“肺⽓郁”⼀案,可见于叶天⼠(名桂,号⾹岩,别号南阳先⽣)的《临证指南医案》。
翻阅《临证指南医案·呃》(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746年)第四卷第1案,可见⼀⽅,此⽅相较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六条,所述症状相同,药物相差⼀味(炒)川贝。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第1案呃某,⾯冷频呃。
总在咽中不爽。
此属肺⽓郁。
当开上焦之痹。
常克教授温热病临证经验撷菁

常克教授温热病临证经验撷菁导师常克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儿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名中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中医药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传统中医经典与临床研究。
笔者有幸侍诊3年,获益匪浅,现将跟师常教授的临床经验进行小结,采撷其菁华,虽是管窥之见,但从其对温热病的治疗思路中可学习借鉴常教授的临床思维方法。
【摘要】小儿为“纯阳之体”,病情易从阳化热,起病急,变证多:同时小儿又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虚易实,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感温病在辨证上有区别于成人的特殊性。
本文论述了小儿易感温热病的原因,对常克教授在临床上以中医温病学之辨证论治来遣方用药的思路,以及来指导儿科外感温热病的治疗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儿科温热病治疗跟师心得体会【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4-218-02温病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
如《类证活人书》卷五:“因春温气而变,名曰温病;因夏热气而变,名曰热病。
温、热二名,直以热之多少为义。
”温病的传变多按卫气营血和三焦的顺序依次传变,故临证时亦多选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种方法。
温邪属阳邪,易化火伤阴,表现出热盛津伤的症状。
小儿温病的临床表现更有有其特殊性。
其特殊性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变证多,除必具发热外,大多热势较高,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脉数等证。
常见的变证有斑疹、吐衄、便血、痉厥、神昏等。
儿科常见的各种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急性感染导致的发热类疾病均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如流感、急性扁桃体炎、肺炎、猩红热、手足口病、麻疹、风疹、乙型脑炎等常常可出现上述症状。
《温病条辨?解儿难》指出:“小儿脏腑薄,藩蓠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
小儿为“纯阳之体”,病易从阳化热,起病急,变证多;同时小儿又属“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疏松,卫外不固,易虚易实,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外感温病在辨证上有别于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辛凉宣透:桑叶、豆豉、菊花等。 • 生津润燥:沙参、梨皮、玉竹等。 • 宣肺止咳、清润化痰:杏仁、瓜蒌皮、枇杷叶、紫菀等
2、运用解表法的注意事项 (1)温病一般情况下忌用辛温发汗。
非绝对 忌用
辛温凉解法
发斑,吐衄血,谵妄等
“抱薪救火,轻者必重, 重者必死”
(2)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清宣气法(清凉薄剂)
❖ 作用:以轻清宣透之品,使初入气分的邪热 宣泄出卫分而解,或从气分而清化。
❖ 主治:① 温邪初传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 甚,气失宣畅之证; ② 里热渐退余热扰于胸膈者。
❖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 安,苔薄黄,脉数
临床运用
栀子、豆豉
(1)代表方剂:
湿郁卫表:恶寒头重,身体困重,
四肢痠痛,微热少汗
气分湿阻: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
3)代表方:藿朴夏苓汤, 阴湿伤表方(藿香、羌活、苍术皮、薄荷、
牛蒡子)(《湿热病篇》)。
(4)疏表润燥法(辛凉清润法):
1)涵义:指以辛凉清润之品,疏化肺卫燥 热的治疗方法。
2)适应证: 肺卫燥热证
肺卫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 燥: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
Q:泄卫透表法又称“汗法”,解表是 否都要发汗?
❖ “在卫汗之可也”,本法属汗法,但并非都要 以发汗为目的
❖ 温病邪在卫表者,重在疏解透表,一般忌辛温 发汗。
❖ 解表是否需要发汗,关键是辨证之有汗无汗
❖ 从汗之有无来判断其腠理是郁闭还是开泄,从 而决定是否发汗。
❖ 一般说,腠理郁闭无汗者,应发其汗,如香薷 饮、葱豉汤等,通过汗出而使表证解除。
2、轻清宣气治法运用的关键是什么? 用药质地轻,性宜凉而不宜过寒,主要针对邪
气初入气分之证。
(2)辛寒清气法
以辛透寒泄之品大清阳明气分邪热的治法。
阳明热盛
辛——辛透 寒——寒泄
达热出表 清泄邪热
壮热,汗出,心烦, 口渴,苔黄燥
大清气分邪热
白虎汤 石膏独胜阳明淫热
(3)清热泻火法(苦寒直折法、泻火解毒法) ❖ 以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清泄邪火的治法。
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 甚。”
“举世皆以苦能降火,寒能清热,坦然用 之无疑,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服之 不应,愈化愈燥。宋人以目为火户,设立三 黄汤,久服竟至於瞎,非化燥之明征乎?吾见 温病而恣用苦寒,津液干涸不救者甚多。”
气分蕴热化火成毒
邪火炎上, 只宜折降, 不宜宣发
身热、口苦口渴甚; 烦躁不安,谵妄; 头痛如劈,甚者呕恶; 目赤,小便黄赤等, 有的可出现局部的肿毒表现。
实火宜泻
3)代表方剂: “当察伏火之浅深轻重,对证选用。” 轻:黄芩汤、栀子黄芩汤 中:黄连解毒汤、凉膈散 重:三黄石膏汤(《证治准绳》)
❖ 慎用苦寒的代表医家:为叶天士、吴鞠通 ❖ 吴瑭:设苦寒方药禁忌:“温病燥热,欲解燥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解表法:
以辛散轻扬之剂,疏泄腠理,祛除表邪,解除表证 的治法。
风热
疏风泄热
表证
燥热 湿热
疏表润燥 疏表化湿
外寒里暑 透表清暑
(1)疏风泄热法(辛凉解表法)
涵义:辛散凉泄卫表风热的治疗方法。 适应症:肺卫风热表证。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
热
风热郁卫
表
肺气失宣
治则
病因——辨明病因,审因论治 证型——辨明证型,因证论治 邪正——依据邪正消长,
兼顾邪正治疗
本兼证——辨明本证和兼证,
兼顾兼证治疗
体质——注意体质类型,
因人施治
治法的运用注意点
❖ 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法联合使用 ❖ 2.重视体质和正气的情况——调整攻补的侧重 ❖ 3.以祛邪为治疗的关键——迅速彻底祛除病邪 ❖ 4.分别新感与伏邪论治——选择不同治法 ❖ 5.注重整体与着眼局部结合——兼顾治疗
❖ 若腠理开泄,有汗或者少汗,则应重在宣解。 这种治疗虽非以发汗为目的,但同样有宣泄表 邪的作用。
❖华岫云说:“辛凉开肺便是汗剂,非如伤寒 之用麻桂辛温也”。
二、清解气热法(清气法)
❖ 以清解气分邪热之品解除气分无形邪热。 ❖ 适应症:温病气分里热亢盛,但尚未与有形
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 作用:清热保津、止渴除烦,使气分无形 邪热或从外泄或从里解
桔梗、栀子、黄芩、 连翘、薄荷、竹叶、
①栀子豉汤(《伤寒论》) 甘草
②桔梗散(《河间六书》)
③加味栀子豉汤(《重订广温热论》)
(2) 注意事项:
桔梗、焦山栀、淡豆豉、 生枳壳、连翘、苏薄荷、
不可滥用苦寒沉降。 葱白、生甘草
思考
1、清气法就是针对气分邪气而采取的治法,对 吗?
不对。清气法是针对无形邪热而采取的治法。
证
风热--疏风泄热 卫郁—宣卫
银翘散
宣肺止咳
桑菊饮
咳嗽
(2)透表清暑法:
1)涵义:透散表寒,清化在里暑湿的治疗
方法。
寒邪外束:
2)适应证:
头痛恶寒,身形拘急,发热 暑湿内伏:
口渴,心烦脘痞,苔腻
3)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宣表化湿法:
1)涵义:芳香宣透,疏化肌表湿邪的治疗方 法。
2)适应证: 湿温初起,湿郁卫气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原文】 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
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 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 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 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温病的治则确立: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身热,胸膈满闷,心烦懊憹, 口微渴,舌苔薄黄欠润。
病位在上焦 ——用药宜轻 邪气为热邪 ——药性宜凉
气分热郁(热不甚,伤津不显) 病位在胸膈
温邪初入气分 热郁胸膈
(2)轻清之品能宣畅气机,透泄邪热:
轻而扬之
质地轻 —质轻味薄 薄则通
扬 散
气薄则发泄 宣
≠剂量小
轻可去实
通
王药孟性英凉说:“如栀凉芩泄蒌邪苇热等味是也。”宣畅气机 吴坤安说:“如柴葛芩翘或栀豉翘薄之透类邪。外”达
气分的邪 气
无形邪热
燥屎 湿痰 瘀血 食滞 ……
通腑泄热 清热祛湿 解毒化瘀 导滞通便
……
清解气热法 (清气法)
轻清宣气法 辛寒清气法 清热泻火法
初入气分 阳明热炽 化火成毒
1、轻清宣气法 为何要用轻清之品?
概念
以轻清之品透泄邪热, 宣畅气机的治法。
理解
轻清是怎样发挥透泄、宣畅
作用的?
(1)证候病机决定用药宜轻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