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陈情表》课堂教学教案

《陈情表》课堂教学教案

《陈情表》课堂教学教案精选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背景及作者李密激发学生对《陈情表》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李密其人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讲述《陈情表》的创作动机和过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讲述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李密的身份地位引导学生思考《陈情表》的创作动机讲述《陈情表》的创作过程第二章:《陈情表》的作者李密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其人使学生了解李密的生平和事迹2.2 教学内容李密的生平事迹李密的其他文学作品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讲述李密的生平事迹分析李密的其他文学作品第三章:《陈情表》的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3.2 教学内容《陈情表》的创作背景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讲述《陈情表》的创作背景讲述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第四章:《陈情表》的文学特色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文学特色使学生了解辞赋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4.2 教学内容《陈情表》的文学特色辞赋的特点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的文学特色讲述辞赋的特点第五章:《陈情表》的思想内容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了解李密的政治主张5.2 教学内容《陈情表》的思想内容李密的政治主张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的思想内容讲述李密的政治主张第六章:《陈情表》的语言艺术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语言特点使学生欣赏《陈情表》的语言艺术6.2 教学内容《陈情表》的语言特点《陈情表》中的佳句赏析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品读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的语言特点品读《陈情表》中的佳句第七章:《陈情表》的情感表达7.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的情感内涵使学生感受《陈情表》的情感表达7.2 教学内容《陈情表》的情感内涵《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技巧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的情感内涵探讨《陈情表》中的情感表达技巧第八章:《陈情表》的文化价值8.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使学生了解《陈情表》对后世的影响8.2 教学内容《陈情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陈情表》对后世的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探讨《陈情表》对后世的影响第九章:《陈情表》的现代意义9.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陈情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使学生思考如何将《陈情表》的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9.2 教学内容《陈情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陈情表》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分析《陈情表》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探讨如何将《陈情表》的精神应用于现实生活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陈情表》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10.2 教学内容对《陈情表》的学习进行总结推荐与《陈情表》相关的学习资源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对《陈情表》的学习进行总结推荐与《陈情表》相关的学习资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了解李密的生平和事迹,分析其身份地位以及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

《陈情表》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陈情表》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陈情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古代文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文学鉴赏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陈情表》作为著名的古文篇目,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内容之一。

为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陈情表》,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课题。

下面,笔者将分享自己在教授《陈情表》这一课程时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陈情表》的背景、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针对情感的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进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开课前,通过PPT或音视频等形式,给学生呈现《陈情表》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讲解《陈情表》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在此环节中,以分段阅读法为主,让学生了解《陈情表》的文章结构与情节渲染。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词语的构造和使用,以及作者运用文化典故和古文艺术手法等,使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更深刻。

3.个人思考与分组讨论教师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学习,并为其分配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的交流,发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认识《陈情表》前所未有的深度。

4.情感表达训练在这里,针对文章运用的情感手法,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互动训练、朗诵训练、表演训练等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其对情感的表达和共情能力。

并引导学生解读文中富有情感的描写,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更进一步。

5.小结在本节课之前,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文本的内涵,同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训练,在其中巩固他们的知识,并为未来的教学过程留下良好的基础。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8教学要点一体会本文作者准确、生动、形象的用语,节奏的抑扬顿挫。

二学生诵读能力训练。

三深化学生对“忠”“孝”的认识。

过程设计一、巩固强化1.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前课布置的作业1、2。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情况适时评价、点拨。

二、咬文嚼字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

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句,从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等方面品味其艺术效果。

例如: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四字骈句,按时间顺序叙述,语势连贯紧凑,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以长幼、内外皆无,显示自己的孤苦伶丁。

用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富有表现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的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富有感染力。

)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的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解说:品味本文的用语,丰富学生的词汇和表达。

)三、诵读训练利用多媒体播放乐曲《感恩的心》(学生都很熟悉)作诵读配乐,为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深情营造氛围。

1.全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诵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课文。

3.师生交流诵读方法。

四、拓展延伸1.思考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参考理由一: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挚情,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

参考理由二:对蜀汉有念旧之心,不愿出仕新朝;或因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不愿介入;或因深感做官如履薄冰,对官场厌倦;或想做官,但因对晋武帝不甚了解,不敢盲目做官;……总之,此刻他不想奉诏仕晋,于是就抓住“孝”字大做文章。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优秀3篇《陈情表》教案篇一一课时一、导入课题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指导学生疏通字词,理解全文内容三、反复诵读课文,思考“情”在本文中有几层含义?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情:(1)情况(事实);(2)衷情(孝情、苦情、忠情);(3)情理(忠孝之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思考:为何“陈”?“陈”什么?提示:为何陈----用原文作答:除臣洗马,不能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陈什么---用原文作答: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

(陈述年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二、赏析构思艺术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6篇)《陈情表》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体会李密祖孙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2、理清课文思路,学习本文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等文言现象2、学习本文高超的劝说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景导学“忠则出师,孝则陈情”,我们今天来感受一下李密的拳拳赤子孝心。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1、“表”:这种文体,我们在初中就接触过,学习过《出师表》,表: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内容多为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

它与一般上书奏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常含有表示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

2、作者: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

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二、朗读疏通课文,归纳知识点1、第1段2、第2段3、第3段4、第4段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脉络。

探究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艺术手法。

2、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重点难点1、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注意以传记的方式说理、用类比说理、用鲜明对比说理的特点。

2、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情景导学结合现实,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交流探讨。

学习活动一、深入学习理解《陈情表》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想达到什么目的?3、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4、题目中的“情”字有几层含义?5、讨论: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陈情表》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积累相关文化常识。

2、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委婉、畅达。

3、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义。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精品4篇

《陈情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研读全文,体会作者至诚至真的情感。

2、学习用至诚的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重点1、分析内容、结构,把握陈述的层次2、分析语言上的特色,体会情之深,语之切,理之透。

教学难点在吟诵中解读作者所陈之情和陈情的艺术。

第一课时一、导入: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就是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期盼,离家的艰辛。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所谓孝顺,就是说为人子女应该对父母长辈能够时时嘘寒问暖,父母年老体弱,应该多抽出闲暇时间陪伴左右。

《论语》中对“孝”的强调,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几千年来,“孝”一直是整个民族精神的支柱。

孝不单单是让人可以老有所终,老有所养,孝更是对每个人自身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乃至社会责任感的一种要求和约束。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

“陈”是陈述的意思。

二、读课文,回答问题(文中找)。

1、作者为何上表陈情?——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不想到晋朝为官)2、为什么不想到晋为官?——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3、为什么祖孙如此情深似海,可以使李密放弃高官厚禄不愿废离?——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扶养。

穿插介绍李密生平(作者详细介绍见课文):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其才气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陈情表》优质课教案共3篇

《陈情表》优质课教案共3篇

《陈情表》优质课教案共3篇《陈情表》优质课教案1《陈情表》优质课教案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往的传授知识转向了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意识和实践能力。

而古代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陈情表》是一篇文化经典,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必学篇目,以其精湛的语言艺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深受学生喜欢。

本文将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设计一份《陈情表》优质课教案,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这篇文化经典的内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对《陈情表》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陈情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掌握其文本结构和语言风格;2.感受陈述者孤寂、忠诚、勇气回眸等情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3.通过表演、朗读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陈情表》的意义和历史背景,掌握其文本结构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表演、朗读等方式,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1)呈现名言警句:“国难当头,各自为战,实乃人心所不能容也”,请学生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为学生介绍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战争,如三国战争、秦朝灭亡等,并结合国家状况,说明战争对一个国家的危害。

(2)学生朗读《陈情表》。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情表》的内涵,首先要让学生朗读全文。

不断强调每一句话的情感色彩,为学生搭建起感知情感的桥梁。

2.讲解心得体会(1)简要介绍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陈情表》作为一篇书信的文体特点。

(2)结合《陈情表》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讲解其中的文本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视角和情感。

3.情感体验环节(1)展现哀思故事,引导学生感受文化内涵。

为了加深学生对《陈情表》情感的感受,可以设立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哀思故事。

《陈情表》教案1(共五篇)

《陈情表》教案1(共五篇)

《陈情表》教案1(共五篇)第一篇:《陈情表》教案1《陈情表》教学设计陕西省镇安中学张宾【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法上的特点:融情于事;2、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2、指导学生熟读课文;3、研读1、2自然段,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一、导入课题1、文体知识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

“陈情表”即是陈述自己苦衷的奏章。

2、作者简介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东)人。

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

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

蜀亡以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

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

后被谗免官,死于家中。

3、背景资料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

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二、熟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

3、学生朗读第1段。

三、研读课文1、2段1、研读课文第1段。

(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哈三中韩冰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激发阅读、学习兴趣。

我们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家的品评文字,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

引导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找出难点,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并通过对照课文,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

自己动脑、动手尝试,学生们对词语的意义了解得更加清晰,对工具书的使用也更加熟练;学习讨论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章词语及意义的理解。

学生通过预习总结出难解字词如下: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期功强近
茕茕孑立除臣洗马猥以微贱责臣逋慢刘病日笃犹蒙矜育宠命优渥日薄西山更相为命臣之辛苦生当陨首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

”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

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
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

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

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

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

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

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

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

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

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

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情表
李密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