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
岳麓书院校规原文

以下是岳麓书院校规的原文:
一、学生须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二、学生应准时参加各项活动,认真听课,努力完成各项作业。
三、学生应遵守学校的纪律和安全规定,不得在校园内从事违法违纪行为。
四、学生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互动。
五、学生应尊重师长和同学,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欺凌和暴力行为。
六、学生应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和财产,不得损坏学校的设备和设施。
七、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八、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卫生规定,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九、学生应遵守学校的网络安全规定,不得在校园内从事非法网络活动。
十、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努力学习,争做优秀学生。
以上是岳麓书院校规的原文,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
这些规定不仅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和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认真遵守这些规定,做一个有素质、有担当的好公民。
岳麓书院的那些学规

岳麓书院的那些学规作者:来源:《高中生·青春励志》2015年第08期岳麓书院的学规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日讲经书三起;日看纲目数页;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古文诗赋;读书必须过笔;会课按刻蚤完;夜读仍戒晏起;疑误定要力争。
参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归来,湖南师大附中六名学子一边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书院的美景,一边在微信群里对《岳麓书院学规》展开了讨论。
张杜若:“时常省问父母”这项学规就类似于今天歌里唱的“常回家看看”。
可见,“孝”无论古今都是中华民族永恒传承并不断发扬的精神财富。
陈奕名:岳麓书院的“外事毫不可干”值得深思。
我将它的目的理解为:第一,在校学习,即抓学习,外事易使人分心。
第二,知识能力不够,还在学习成长,就不要参与外事,避免因冲动浅薄而走上弯路。
在当今,“毫不可干”不能是“毫不了解”“毫不关注”。
古人对学习的专注,对外事的谨慎态度,我想是可以批判地接受的,也是当代高中生可以奉行的。
周毅鹏:“通晓时务物理”是对“外事毫不可干”的补充,告诉大家要关心社会时政,但不要卷入那些纷争。
李伊湄:我发现不论是现在的校规,还是岳麓书院的学规,里面所传达出的基本学习方法有惊人的一致性。
比如:学规“读书必须过笔”就和现下的“学生要勤做笔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反映了从古至今,学生踏实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一样的。
既然古今目的皆在学习,那么好方法定然会流传至今。
在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下,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但是,岳麓书院不只要求学生钻研学术,还对他们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什么不能说是一种道德和学习的综合发展呢?陈奕名:其实“道德和学习”综合发展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中的“德”与“智”嘛。
我们的“体美劳”他们还是赶不上的。
时代在进步,学习的内容自然会有拓展。
抛开时代的因素不谈,岳麓书院中的那些学规对于实践的要求太少了,绝知此事要躬行。
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名录

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名录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
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湘阴人。
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
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孙胄约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任山长。
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
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
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
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
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 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
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著作有《南轩集》。
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
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
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
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
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吴猎淳熙十五年(1188)任堂长,时另有州教授顾杞任山长,但《新修岳麓书院志》把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详细介绍见“历代著名学生”。
顾杞长沙府学教授,约淳熙十五年(1188)任山长。
黎贵臣醴陵人。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聘他为“讲学执事”,实为山长。
《岳麓志》将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凌登龙 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
形容岳麓书院的诗句

形容岳麓书院的诗句1. 有关“岳麓书院”的诗词有哪些《同瞿星谷瞿紫山黄星池游岳麓书院》——明代蔡汝楠紫盖千盘山转幽,还分岳色绕潭州。
朱张院启松阴静,屈贾台连岸月秋。
泉折九回归洞壑,峰开一面见江流。
官程且逐闲行伴,肯信吾能尽日游。
《岳麓书院》——宋代徐玑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
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
《七律.岳麓书院》——苏声藏之大麓面江开,背倚名山纳楚材。
凝聚风神毛蔡出,弘扬意气锦涛来。
敢教社稷改颜色,为有精英正育培。
四海学人同景仰,弦歌百代九州回。
《恭录适生君和玉》——苏声依山傍水院门开,学子如云盛楚材。
人杰地灵非妄语,尊师重教莫徘徊。
神游几度总徘徊,为甚于斯多俊才?应有医愚师者在,诸生善读窍门开!《无题》——毛泽东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2. 有关“岳麓书院”的诗词有哪些1. 《同瞿星谷瞿紫山黄星池游岳麓书院》——明代蔡汝楠紫盖千盘山转幽,还分岳色绕潭州。
朱张院启松阴静,屈贾台连岸月秋。
泉折九回归洞壑,峰开一面见江流。
官程且逐闲行伴,肯信吾能尽日游。
2. 《岳麓书院》——宋代徐玑屋舍如庠序,读书兼教文。
来北望南岳,青似一重云。
步绕业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间能云。
3. 《七律.岳麓书院》——苏声藏之大麓面江开,背倚名山纳楚材。
凝聚风神毛蔡出,弘扬意气锦涛来。
敢教社稷改颜色,为有精英正育培。
四海学人同景仰,弦歌百代九州回。
4. 《恭录适生君和玉》——苏声依山傍水院门开,学子如云盛楚材。
人杰地灵非妄语,尊师重教莫徘徊。
神游几度总徘徊,为甚于斯多俊才?应有医愚师者在,诸生善读窍门开!5. 《无题》——毛泽东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3. 岳麓书院的诗句经世致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岳麓书院完整解说词

岳麓书院导览解说词1(前门景区)欢迎您来岳麓书院参观。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它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
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其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
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材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
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
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
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
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
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
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赫曦台)我们登上的古戏台,名叫赫曦台。
“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指红色,“曦”字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于岳麓山顶的观日台。
南宋乾道年间,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应岳麓书院的山长张栻的邀请来书院讲学,清晨他们一同上岳麓山顶登台看日出。
后来山顶的赫曦台荒废了。
清乾隆五十五年,岳麓书院的山长罗典在书院前面建了这座前台。
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将此台改名为“赫曦台”,以纪念朱熹和张栻。
赫曦台的左右内壁上有高约两米的“福”、“寿”二字,说到“福寿”二字,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嘉庆年十二年乡试以后,州县长官在书院宴请中举的举人。
此时来了一位脚蹬草鞋的老道人,众人见来客是个无名老道,便戏谑地叫他写个字看看。
道人见状,一手拈须,一手提起堂前的扫帚(一说是草鞋),沾上黄泥,写下一个丈余高的“寿”字,扬长而去,众人口瞪目呆。
岳麓书院讲堂

岳麓书院讲堂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
自北宋开宝九年(976)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
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
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刊立的“整齐严肃”碑,清代山长王文清撰文的《岳麓书院学规碑》《读书法》等十数方,这些都是我国书院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为南宋乾道二年(1166)书院主教、著名理学家张栻,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对书院教育有重大影响,该文由湖南大学校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昭怡1983年书。
屏壁背面刻有麓山全图,摹自《南岳志》。
教学斋\半学斋: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均为昔日师生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是在这里自修。
书院建斋舍历史悠久,自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始建斋舍52间,现存建筑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学堂时改建,始定名教学斋、半学斋,以适应教学、办公的需要。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学记》,“半学斋”斋名源出《尚书·说命下》湘水校经堂: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
原名成德堂,亦为书院讲堂,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
清道光十一年(1831),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校经堂,设于今船山祠处,并亲题门额。
新教材大学语文必讲篇目和阅读篇目

大学语文必讲篇目和阅读篇目第一编:汉语言文字第一讲古代汉语·文字与音韵必讲:甲骨文选读3片中的后两片(占雨与打猎)《声律启蒙》选阅读:金文选读利簋第二讲:古代汉语·词汇与语法必讲:《史记·刺客列传》《鞍之战》阅读:《晁错传》第三讲:现代汉语词汇和方言阅读:双语言时代汉语研究与中文“字”、“词”、“句”的计算机处理易中天《大话方言――南腔与北调》第四讲: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阅读:略论语言形式美漫谈语法研究双饰第二编文学审美第五讲:古代诗歌必讲:《诗经?卫风?硕人》《山鬼》唐寅《桃花庵》歌阅读:曹植《美女篇》李白《长干行》黄庭坚《登快阁》第六讲:古代词曲必讲:李煜《破阵子》苏轼《卜算子》(缺月挂梧桐)关汉卿《不伏老》阅读:陆游《钗头凤》(红稣手)马致远[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范康[仙吕·寄生草]《酒》第七讲:古代辞赋必讲:王粲《登楼赋》欧阳修《秋色赋》阅读:萧绎《采莲赋》江淹《别赋》曹植《洛神赋》第八讲:古代散文必讲:刘伶《酒德颂》联系后面的《觞政》七则戴名世《穷鬼传》阅读:金圣叹《不亦快哉》三十三则第九讲:古代戏曲必讲:《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闹简)《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卷下《三殿寻母》阅读:《牡丹亭》第十出(游园惊梦)第十讲:古代小说必讲:莺莺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第十一讲:现当代诗歌必讲:朱湘《采莲曲》北岛:《回答》席慕容《青春》阅读:食指:《相信未来》徐志摩《偶然》第十二讲:现当代散文必讲:胡适:《差不多先生传》余秋雨:《道士塔》毕淑敏《性别按钮》第三编:中华文化第十三讲:古代思想?儒家和诸子必讲:《论语》选《兼爱》选《孙子兵法·计篇》阅读:《大学》选第十四讲:古代思想?道家和佛教必讲:《老子·道德经》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菜根谭》阅读:《百喻经》第十五讲古代科技与商业必讲:计成《借景》戒欺阅读:《史记·货殖列传》第十六讲:古代教育与科举必讲:《三字经》节选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第十七讲:中国人的生活必讲:《觞政》七则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旅行的享受》张爱玲《更衣记》《茶经》阅读:梁实秋《下棋》。
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四⼤书院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下,湖南⼤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书院”之⼀。
岳麓⾃古就是⽂化名⼭。
西晋以前为道⼠活动据点。
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麓⼭寺创⽴。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 “ 道林精舍 ” 。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岳麓书院。
历史上七毁七建。
⾃上世纪⼋⼗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平⾯图。
吹⾹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
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隐⼠⼭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
清乾隆五⼗三年(公元1788),⼭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桥通往亭内。
嘉庆⼆⼗四年(1819),⼭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亭"。
道光六年(1826年)改⽊桥为⽯桥。
抗⽇战争中亭毁桥存。
现亭为1984年修复。
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景之⼀的"风荷晚⾹"即取景于此。
书院⼋景之⼀桐荫别径,指从黉门池经⽂庙北通往爱晚亭的⼀条曲径,因路旁种有桐树⽽得名。
⼩路两旁古树参天,林⽊繁茂,踏⼊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
岳麓书院头门南边有⼀⼝圆形池塘,那便是饮马池。
原池的最早凿建年代⼤约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所骑的马匹,将池塘的⽔都喝光了,后⼈据此将之名为饮马池。
清乾隆年间,罗典任院长,进⾏书院园林建设,在饮马池上筑圆形尖顶草亭,以使⽔榭相映。
草亭原名西亭,嘉庆年间院长欧阳厚均重修,改西亭为风雩亭,现亭为1984年重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王文清在岳麓书院任山长时,制订此学规。
全文如下:
古语有之,其为人而多暇日者,必庸人也。
况既以读书为业,则当惟日不足,以竞分寸之阴,岂可作无益以害有益乎!或有名为读书,縻廪粟而耽棋牌者,即不敢留。
至于剧钱群饮,猜令挥拳,牵引朋淫,暗工刀笔,亦皆禁止。
盖鄙性拘方,不能曲徇也。
《诗》有之“朋友攸摄,摄以威仪”。
无有不敬而能和者,倘或同群之中,谑浪笑傲,即隙之所由生也。
甚至拍肩执袂,以为投契,一言不合,怒气相加,岂复望其共相切磋,各长其仪乎!有蹈此弊者,亦不敢留。
君子爱人以德,幸垂谅焉。
每日于讲堂讲经书一通。
夫既对圣贤之言,则不敢亵慢,务宜各顶冠束带,端坐辨难。
有不明处,反复推详。
或照所不晓者,即烦札记,以待四方高明者共相质证,不可质疑于胸中也。
每月各作三会。
学内者,书二篇,经二篇,有余力作性理论一篇。
学外者,书二篇,有余力作小学论一篇。
照此凭臆见丹黄,倘或未当,即携原卷相商,以求至是。
更不等第其高下,伊川先生云“学校礼仪相先之地,而月使之争,殊非教养之道”,至哉言乎!
《四书》为六经之精华,乃读书之本务。
宜将朱子《集注》逐字玩味,然后参之以《或问》,证之以《语类》,有甚不能道者,乃看各家之讲书可也。
次则性理为宗,其《太极》、《通书》、《西
铭》已有成说矣。
至于《正蒙》,尤多奥僻,尝不揣愚陋,为之集解,然未敢示人也,诸君倘有疑处,即与之以相商焉。
其程朱语录、文集,自为诵习可也。
圣门立教,务在身通六籍,所传六经是也。
今之举业,各有专经,固难兼习,然亦当博洽而旁通之,不可画地自限。
乃若于六经之内,摘其堂堂冠冕之语,汰其规切忌讳之句,自矜通儒,皆蒙师世俗之见,不可仍也。
试观御纂《周易折衷》,何字何句不细心玩索?以无纵圣学,而且如此,况吾辈乎?至于《周礼》,虽不列于学官,然实周公致太平之成法,亦尝集先儒之说为传,有相质证者,不敢隐焉。
学者欲通世务,必须看史。
然史书汗牛充栋,不可遍观,但以《纲目》为断。
至于作文,当规仿古文,宜取贾、韩、欧、曾数家文字熟读,自得其用。
制艺以归唐大家为宗,虽大士之奇离,陶庵之雄浑,皆苍头技击之师,非龙虎鸟蛇之阵也。
论诗专以少陵为则,而后可及于诸家,先律体,后古风;先五言,后七言,庶可循次渐进于风雅之林矣。
《书》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猩猩能言,不离走兽;鹦鹉能言,不离飞禽。
为言而徒以诗文自负,何以自别于凡民乎!故学问思辨,必以力行为归也。
力行之事多端,惟《白鹿洞揭示》及芷田《吕氏乡约》得其要领,他日当纂集而剞劂之,以公同好云。
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
清乾隆十三年(1748)
——时常省问父母。
——朔望恭谒圣贤。
——气习各矫偏处。
——举止整洁严厉。
——服食宜从俭素。
——外事毫不可干。
——行坐必依齿序。
——痛戒讦长毁短。
——损友必须拒绝。
——不可闲谈废时。
——日讲经书三起。
——日看纲目数页。
——通晓时务物理。
——参读古文诗赋。
——读书必须过笔。
——会课按刻蚤完。
——夜读仍戒晏起。
——疑误定要力争。
王文清:读经六法
——正义。
二、通义。
三、余义。
四、疑义。
五、异义。
六、辨义。
王文清:读史六法
——记事实。
二、玩书法。
三、原治乱。
四、考时势。
五、论心术。
六、取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