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文档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新编下册教案文档五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香菱学诗》一、合作探究:说说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一、)资质好,领悟力高。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里“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理解很快,这说明她的领悟力是很高的。
之后论诗,更显示了她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
侧面烘托: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宝玉: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探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二、)她的态度:乐学、善学、苦学。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态度?(1)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4)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
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5)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6)每次说话都是带着“笑”的:笑吟吟、兴兴头头、从梦中笑道??2、香菱学诗的态度还从她作诗三次,前两次失败,不气馁,终于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到。
分析香菱的三首咏月诗第一首: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评语: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
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
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第二首: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各课文教案汇总一、《孔乙己》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理解其悲惨命运的象征意义。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孔乙己的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变色龙》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讽刺。
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喂——出来》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人类贪婪欲望的批判。
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及主题思想。
四、《芦花荡》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战争的批判。
分析主人公形象,理解其勇敢、善良的品质。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重点分析主人公形象。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技巧。
4.教学过程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主人公形象。
分析: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五、《一课》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5篇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1《无言之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日常习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
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在各种精彩文章评论中我们经常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类句子,那么,何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不及义”“言不尽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朱光潜先生的《无言之美》,细细体味语言的魅力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美学家、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意蕴(yùn)颦(pín)蛾眉(é)寂寥(liáo)谚语(yàn)心旷神怡(kuàng)轻描淡写(miáo)栩栩如生(xǔ)目不忍睹(dǔ)信手拈来(niān)铢两悉称(chèn)(2)词义【轻描淡写】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栩栩如生】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目不忍睹】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
教师不予指导。
三、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四再读课文。
读好停顿。
下边语句中所画的“/”为停顿处,供参考。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说明]句中的停顿,一般依据句意或一定的语法关系来读,但又不能限制的过于死板。
有的长句,可以停顿两次。
这里没有标示出来,是为了供施教时灵活掌握。
因为读好停顿,一是为了会读文言文,二是为了弄明白句意。
初始阶段,不必为究竟在什么地方停顿而纠缠不休,只要明白了句意,就基本上达到了目的。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1.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5、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材分析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
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教学方法1.多媒体2.点拨释疑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1.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5篇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精选篇1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2、生难字词(1)字音嗜学(shì)俟(sì)衾(qīn)容臭(xiù)裘葛(gé)加冠(ɡuān)叱咄(chìduō)负箧(qiè)曳屣(xǐ)皲裂(jūn)媵人(yìng)烨然(yè)缊袍(yùn)廪(lǐn)冻馁(něi)谬称(miù)(2)词义以:以衾拥覆(用,介词)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连词/拿,把,介词)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至: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无冻馁之患矣(忧患)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自己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写当前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2022年初中九年级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案下册五篇

2022年初中九年级新编人教版语文教案下册五篇教师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鱼我所欲也》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预习安排1.要求诵读课文,仔细辨析“为”(全文中出现12次)的读音。
2.思考: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二、检查背诵,导入新课学生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导人新课。
三、简介孟子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孟母三迁”故事出自《烈女传母仪篇》可证)。
长大后受业于于思(即孔极,孔子之孙),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
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
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
但当时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的“王道”主张,都以为“迂阔而远于事情(实际情况)”,不予采纳。
以后孟子返回家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检查预习规定的思考题1.确定“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羞恶之心”)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家周国平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以船、港湾、岸为喻的写法和比喻意义,体会作者对人生、对家的独特思考。
2.学习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与题解1、作者简介: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
1962-1968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在广西深山老林中。
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6年以怀念夭折女儿为主题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而闻名,此外主要作品还有:《守望的距离》、《安静》、《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周国平文集》等。
主要译作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周国平的作品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和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多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2、题目解说【明确】“家”是人们很熟悉的名词,以此为题的文章也有很多,而且各有千秋。
周国平这篇散文从三个层面写出了自己对家、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二、文章结构(1)段落分析第一部分(1):由对人生的比喻引出对家的思考,并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16):由三个比喻句作为小标题,抒写自己对人生对家由浅入深的哲学思考。
第一层(2-6):由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实况深入思考,得出家是一只船的结论。
第二层(7-12):由人生是一次远航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是休息放松的乐园。
第三层(13-16):在前两节的基础上,用“永远”一词把家的本质特征给以鲜明的定位――家是永远的岸。
三、重点句子剖析1、中心句:(1)家是一只船。
【明确】这句话来自于引子中“人生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岁月之河”,这是作者用一个比喻句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基本观点。
家是本体,船是喻体。
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的。
(2)家是温暖的港湾。
【明确】这个比喻句是上一个比喻句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句的出发点。
本体是家,喻体是港湾。
对于在岁月之河中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对于航行在人生河道上的船而言,港湾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家就是为船提供停泊、休憩、躲避风浪的港湾。
(3)家是永远的岸。
【明确】本体是家,喻体是岸。
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人生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4)总结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它确实是的。
【明确】本文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
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话题提出的引子。
(5)过渡句:①那么,家是什么呢?【明确】设问句,引起下文作者对家的三个层次的认识和思考。
②当我欣赏远处美丽的帆影叶,耳畔响起一位哲人的讽喻:“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影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5、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又把家比作船、港湾、岸。
细读课文,说说这几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几个比喻的基础。
“家是一只船”,其中,家是本体,船是喻体。
这个比喻的前提是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
这个比喻是后面两个比喻的基点。
家是港湾,家是岸,都是由家是船生发出去“家是温暖的港湾”,这里家是本体,港湾是喻体。
而港湾这个喻体是以家是一只船为前提的。
因为航行中的船是需要港湾的。
这个比喻是第一个比喻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喻的出发点。
“家是永远的岸”,这个比喻是“家是温暖的港湾”的深化,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前两个比喻的承接,又是对前两个比喻的升华。
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从人生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是永远的岸――它既是每个人登临世界的起步之岸,也是每个人离开现实人生的离别之岸。
四、重点研讨1、关于三个比喻三个判断的理解?【明确】(1)“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地思考才得出的。
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化莫测的命运。
(2)“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为乘船远航,就需要休憩、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3)“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个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就要有彼岸和归宿。
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2、写作方法分析(1)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例:“家是一只船”此节。
本节作者先叙述南方荡舟的所见所闻所感。
接着引出“家是一只船”的议论,最后望着湖面上缓缓而行的点点帆影,我暗暗祝祷,愿每张风帆下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则是抒情。
这种记叙基础上展开议论的写法显得水到渠成,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而议论、抒情又是对记叙的升华。
(2)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设问、引用的修辞方法。
例:引用尼采对女人的讥评“朋友,走近了你就知道,即使在最美丽的帆船上也有着太多琐屑的噪音!”引用尼采的话既引出了话题,又使作者的阐述更丰满、更充分、更具说服力。
五、朗读课文,小结,布置作业。
2、石缝间的生命林希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托物言志的散文,涌动着对高昴的生命力的赞颂。
阅读这篇文章,应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那顽强的生命力、坚韧的生存意识、勇敢的拼搏精神的热烈赞扬,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善于在困境中成长在困难中奋斗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简说:(一)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目标展示: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
2、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
(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结合课文后面“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
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文中哪一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4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
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
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
(四)合作探究:1、揣摩语言:○1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2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
2、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
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I.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Ø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
Ø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Ø“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III. 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Ø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IV. 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
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V. 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VI.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Ø 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五)归纳小结: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六)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教学后记:3、废墟的召唤宗璞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桃花溪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赏析】山野中的云烟,缭绕着隐现的小桥,我伫立在石矶上,询问划来的渔船。
桃花随着流水,不分昼夜地漂走,漂流的哪边,是仙境桃花洞?本文的作者张旭,以草书著名,这首七言绝句,以《桃花源记》为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慨。
末句提问,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廓(kuî):1.广阔。
如:廓落。
2.扩展,扩大。
如:廓张。
3.物体的外缘。
如:耳廓。
本文取此义。
藻(zǎo):1.藻类植物。
如:水藻。
本文取此义。
2.华丽的文辞。
如:辞藻。
瀛(yíng):大海。
如:瀛海。
胄(zhîu):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
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
如:甲胄。
本文取此义。
观:1.(guān)①观看。
如:坐井观天。
②景象或样子。
如:奇观。
③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如:悲观。
2.(guàn)道教的庙宇。
本文取此义。
嗫嚅(niâ rú):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窸窣(xī sū):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绮(qǐ):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
如:绮罗。
2.美丽,美妙。
如:绮丽。
本文取此义。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三、预习效果反馈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一处吗?4.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那样。
2.宗璞,现代作家,原名。
主要作品有、、和。
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