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散文诗两首 配套教案 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7《散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7《散文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7.散文诗两首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掌握“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
2.过程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3.情感目标: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朗读训练及诗歌的理解。
激发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情感。
三.教学课时:2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课时1一、导入是什么让孩子那么快乐,那么活泼,那么可爱?是母爱。
今天让我们变成一朵金色花,用我们的馨香回报母亲。
(板书课题)二、初步感知1、学生介绍泰戈尔情况,教师补充: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著名散文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小说有《沉船》等。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学生读准并解释以下词语:祷告、匿笑、沐浴、罗摩衍那。
3、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语调、语速、重音、节拍、情感)(2)教师做朗读技巧提示: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根据情感需要确定语速;根据意境确定轻重音及停顿。
(3)学生练习朗读,教师作积极性评价。
4、体味诗情,理解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1(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散文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散文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散文诗两首《秋天的怀念》和《草原》。
(2)分析并欣赏两首散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理解并把握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散文诗的内容和形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散文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散文诗的兴趣和热爱,感受散文诗的魅力。
(2)通过学习散文诗,培养自己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散文诗两首《秋天的怀念》和《草原》。
(2)分析并欣赏两首散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散文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散文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散文诗的特点和魅力。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散文诗《秋天的怀念》和《草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散文诗,感受其语言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和语句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散文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并背诵两首散文诗。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散文诗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两首散文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运用比较法,比较两首散文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质量。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的课文之一,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散文和诗歌的区别、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风格。
本文主要介绍《散文诗两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篇文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2)学生能够掌握判断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3)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诗的特点。
(4)学生能够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语言并感受文学的美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和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创新思维,在交流和探究中积极学习。
(3)通过精讲和演练散文诗的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使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散文和诗歌两者的差别。
问:诗歌和散文有什么不同?它们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
第二步:讲授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由老师详细阐述散文和诗歌的概念,特点和区别,让学生对散文和诗歌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讲解内容涉及: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散文和诗歌的区别和特点/散文诗的概念和特点。
在讲解的过程中,新增加相关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
第三步:展现学生欣赏能力在讲解之后,老师可以放一段散文或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要求学生在欣赏过后提出意见。
让学生感受文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分组散文阅读之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引导学生探究散文的特点,交流阅读心得,丰富学生思维。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第五步:精讲散文诗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翻译课文,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篇章结构。
通过精讲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真正领悟文学的美感。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情,培养感恩之心。
3.赏析诗歌的语言和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难点:(1)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培养感恩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之一。
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母爱的伟大。
比如我们学过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看看他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2.展示泰戈尔的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对泰戈尔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生字词:匿笑(nì)、沐浴(mù yù)、祷告(dǎo)、罗摩衍那(yǎn)。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三、整体感知1.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主要写了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情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依恋。
2.提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几次嬉戏?分别是怎样的?明确:孩子与母亲进行了三次嬉戏。
第一次,孩子变成金色花,在母亲做祷告时,把花香送给母亲;第二次,在母亲读书时,孩子把影子投在母亲的书页上;第三次,在母亲傍晚到牛棚时,孩子落到地上,请求母亲给讲故事。
四、精读析文1.提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明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象征着神圣和美好。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7、散文诗两首》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秋天的思念》和《金色花》。
这两篇散文诗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母爱的伟大。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散文诗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散文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散文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散文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散文诗的特点,深入体会课文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图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3.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散文诗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散文诗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诗的特点和作者情感。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诗的阅读与赏析。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诗的美,理解并掌握散文诗的特点,分析两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修辞手法的运用:讲解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举例:《春》一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2.教学,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修辞手法识别: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区分课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对比等方式进行详细讲解。
-写作技巧:在仿写散文诗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情感,需要教师提供指导和示例。
另外,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这说明他们在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方面还需要加强。为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词汇积累和句子仿写的练习,帮助他们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们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千古传诵,歌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呤》,下面让我们集体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1、大屏幕展示泰戈尔、冰心画像及其概况。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沉船》、《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并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多媒体显示:衍(yǎn)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菡萏(hàn)(dàn)欹斜(qī)徘徊(pái)(huái)4、教师指点,学生朗读。
5、组织朗读竞赛。
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组织一场男、女生朗读竞赛。
可分为集体朗读竞赛和个人朗读竞赛。
四、再读课文,研讨内容〈一〉大屏幕显示研讨问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散文诗两首》(教案)

《散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
(3)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珍爱亲情,培养自己健康高尚的审美乐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品味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游子吟》全体同学诵读。
这是一个平凡母亲的平常故事,但平凡的细节中却折射出母爱的光芒,因而成了千古绝唱。
母爱如玫瑰,馨香儿女的一生一世,它是世上至真至纯的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色花》和《荷叶母亲》这两首小诗走进母爱的温馨世界,来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圣洁。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二、检查预习,为下列生字新词注音释义匿笑( nì ) :匿笑,偷笑。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
沐浴( mù 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养。
祷告( dǎo ):向神祈求保佑。
嗅( xiù ) :闻(气味)。
并蒂(bìng dì ):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花瑞(huā ruì ):花中的祥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
菡萏(hàn dàn):荷花;攲(qī)斜:倾斜、歪斜。
慈怜(cí lián) :爱怜荫蔽(yīn bì):遮蔽、隐蔽;荫庇。
三、学习《金色花》(一)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
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散文诗两首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诗文感情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把握诗文感情。
2、合作探究,品味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感情基调,通过诵读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金色花》一、导入介绍金色花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神圣而又美丽。
图片展示金色花母爱二、介绍作者、作品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家庭,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
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吉檀迦利》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宗教抒情诗集,是一份"奉献给神的祭品"。
(不少人以为"吉檀迦利"是奉献之意,其实是献诗之意.作者的另外一部诗集<<奈维德雅>>才具奉献之意.风格清新自然,带着泥土的芬芳。
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泰戈尔获诺贝尔奖的作品英译诗集《吉檀迦利》,是1912-1913年间,泰戈尔本人用英文从孟加拉语诗作《吉檀迦利》、《渡船》和《奉献集》里,选择部分诗作而成。
《吉檀迦利》的孟加拉语诗作是韵律诗,而翻译成英文之后变成自由诗。
三、感知课文1、自由朗读金色花,画出不懂的字。
2、检查预习嗅( xiù) 闻(气味)。
罗摩衍那( mó,yǎn) 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花瓣( bàn )叠(dié)3、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四、理解文本问题: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B“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大意,看谁概括得好!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他母亲“捉迷藏”的画面,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五、研读探究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3、体会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
“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六、欣赏语言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已经自由朗读了这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一个怎么样的感觉,看看我们会不会“心有灵犀”。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活泼、机灵、天生善良,母亲的沉静、虔诚、慈爱、善良七、探究主题联系泰戈尔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诗中除了歌颂母爱以外,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你是从哪看出来的?热爱祖国八、仿句你想怎样回报母爱,以“假如我是……”写一段话!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九、拓展阅读我总是怀着最虔诚的心读您的诗,在我最快乐的时候,最悲伤的时候,最孤独的时候,任何时候。
倾听您的声音,就如在无灯无月无星的深夜里,有人为我燃起一支蜡烛,微微的光明,静默,豁达,宽厚,仁慈,执着,让我去冰寒而温馨,去浮躁而宁静,去混沌而澄明……1 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末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3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4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5有一次,我们梦见大家都是不相识的。
我们醒了,却知道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6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7 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十、作业品读全诗,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
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板书设计散香气金色花投身影母子情深捉迷藏第二课时学习《荷叶母亲》一、导入欣赏荷花图片展示二、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
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三、检查预习注音注解花瑞:ruì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liánpéng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烦闷:心情不畅快。
菡萏:hàndàn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亭亭:①形容高耸;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páihuái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
欹斜:qī倾斜,歪斜。
遮拦:zhē遮挡,阻挡。
荫蔽:yìn bì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四、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语句有些烦闷仍是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五、细细品味1、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
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
但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写出,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
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母亲是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5、“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
感叹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6、“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结构上,直抒胸臆,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却是无形的,涉及的面广,内容纷繁,除了母亲,还有谁能荫蔽?这就把母爱推向高潮。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诗。
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六、总结:这篇文章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
这种对母亲爱恋的情感,在冰心的另一首《母亲》诗中,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而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愿有一天当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辽阔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
七、拓展阅读母亲冰心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进你的怀里。
八、作业:歌颂母亲同学们,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眼睛;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写一写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荷叶母亲冰心(散文)寄寓荷叶―――――― ―――> 母亲(无畏遮蔽)联想(无私爱护)红莲―――――――――>我象征心中的雨――――――> 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