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儿科常用中成药

合集下载

儿科常用中成药

儿科常用中成药

儿科常用中成药解表药:本类中成药主要有疏散风热、发散风寒之功,兼有泻火利咽、宣肺化痰等作用,利于外感表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疏散风热剂、发散风寒剂二类。

本类中成药大多辛散,有伤阳耗津之弊,应中病即止。

清热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兼有利咽、凉血、活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小儿咽痛、口疮、疮疡等证。

清热解毒消肿剂主治热毒所致的小儿咽喉肿痛,以及热毒内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等。

本类中成药大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脾胃,故脾虚胃弱之食少便溏者慎用。

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止泻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清利湿热或健脾益气止泻之功,适用于湿热或脾虚导致的泄泻。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清利止泻剂和健脾止泻剂二类。

本类中成药中的清利止泄类大多为苦泄清利之品,故虚寒性腹泻不宜使用。

反之,健脾止泻类中大多为补益健脾之品,故湿热、邪实之泄泻当慎用。

消导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消食化滞之功,兼有通利大便、健脾和胃等作用,适用于小儿食滞肠胃或脾运不健所致的食积证。

按其功效与适用范围,本类中成药可分为消食导滞剂和健脾消食剂二类。

本类中成药大多为消积、行气之品,易耗气,故脾胃虚弱或无积滞者当慎用。

止咳喘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

适用于小儿咳嗽喘息病证。

清宣降气化痰剂主治小儿外感、痰热或痰浊所致的咳嗽,症见发热恶寒、咳嗽气喘;或咳嗽气促,痰多粘稠等。

本类中成药大多以泄肺实、止痰嗽为主,故体虚咳喘者慎用。

补虚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补气、益阴等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小儿发育迟缓证。

益气养阴剂主治或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亦治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等。

本类中成药大多为甘补之品,有滞谢之弊,故邪实或湿热证者慎用。

镇惊息风剂:本类中成药主要具有镇惊息风止痉等作用,适用于惊风抽搐病证。

治急惊剂主治痰食或风痰所致的小儿急惊风,症见高热抽搐,或痰喘气急,或神志不清。

本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急惊风之实证,脾虚慢惊风不宜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儿童是我们社会的未来,他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例如发热、感冒、腹泻等。

在儿科中,中成药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治疗中。

本文将就儿科常见疾病中比较常用的中成药进行探讨,并分享合理使用中成药的注意事项。

1.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中成药中常用的有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镇痛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感冒时的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合理控制剂量,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

2.发热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由于感染所致。

在儿科中,常用的解热药有小儿退热颗粒、小儿清热颗粒等。

这些药物能够降低儿童的体温,并缓解由于高热引起的不适感。

在使用解热药时,需要注意控制剂量和频率,以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3.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中成药有小儿多潘立酮颗粒、小儿复方七厘散等。

这些药物具有止泻、调节肠道功能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腹泻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腹泻的原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导进行用药。

4.咳嗽咳嗽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常见的儿童咳嗽中成药有小儿感冒颗粒、小儿百部止咳糖浆等。

这些药物具有平喘、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儿童咳嗽引起的不适感。

在使用中,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

在合理使用中成药时1.年龄和剂量:儿童的年龄对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

2.药物选择:不同的中成药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适应证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药物。

3.用药时间: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导进行用药,并遵循用药时间的要求,不得擅自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

4.不良反应: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出现应及时就医。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正文:1.糖浆类1.1 草珊瑚糖浆- 主要成分:草珊瑚、冰片、黄连、黄芩等。

- 适应症:儿童热病、咳嗽、咽痛等。

1.2 蜂蜜糖浆- 主要成分:蜂蜜、枇杷叶、桔梗等。

- 适应症:儿童咳嗽、咽痛、喉炎等。

1.3 鸭梨糖浆- 主要成分:鸭梨、生地黄、麦冬等。

- 适应症:儿童干咳、肺热症状等。

2.颗粒剂2.1 金银花颗粒- 主要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 适应症:儿童感冒、发热、咳嗽等。

2.2 牛黄解毒颗粒- 主要成分:牛黄、连翘、黄连等。

- 适应症:儿童肠胃感染、腹泻等。

2.3 小儿清热颗粒- 主要成分:黄芩、黄连、连翘等。

- 适应症:儿童热病、咳嗽、咽痛等。

3.丸剂3.1 小儿感冒丸- 主要成分:防风、薄荷、桔梗等。

- 适应症:儿童风寒感冒、发热、鼻塞等。

3.2 小儿咳喘丸- 主要成分:杏仁、紫菀、桑白皮等。

- 适应症:儿童咳嗽、气喘等。

3.3 小儿消积丸- 主要成分:厚朴、柴胡、枳实等。

- 适应症:儿童吞咽困难、食欲不佳等。

4.膏剂4.1 小儿退热贴膏- 主要成分:野菊花、冰片、薄荷等。

- 适应症:儿童发热、头痛、感冒等。

4.2 小儿消肿贴膏- 主要成分:薏苡仁、苍耳子、黄藤花等。

- 适应症:儿童外伤肿胀、淤血等。

4.3 小儿驱风贴膏- 主要成分:细辛、川贝母、青皮等。

- 适应症:儿童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成药:指以天然药物和部分化学合成药物为原料,经科学加工制剂的药物。

2.主要成分:指构成药物的最重要的成分。

3.适应症:指该药物在治疗什么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

4.风寒感冒:指由风寒邪气引起的感冒症状,如恶寒、发热、鼻塞等。

5.发热: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症状。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

儿科常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呼吸系统继续教育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是指根据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儿科中成药及其合理使用方法:1. 银翘解毒颗粒: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症状。

儿童常见的感冒症状多为风热病邪,该药可以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2.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适用于小儿咳嗽、哮喘等症状。

该药具有清热解毒、平喘宣肺的作用,可用于清肺热引起的各种咳嗽、喘息症状。

3. 小儿清肺散: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慢性咳嗽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对于清肺热、化痰散结的咳嗽症状有效。

4.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小儿慢性咳嗽、痰多等症状。

该药具有滋阴补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阴虚肺燥、痰多等情况。

5. 清喉片:适用于小儿喉炎、声音嘶哑等症状。

该药可以清热解毒、润喉止咳,有助于缓解喉部炎症引起的不适。

在儿科中成药的使用中,应根据儿童的病情特点和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使用。

在使用中成药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 年龄和体重的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是影响药物剂量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

2.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用药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

3. 配合其他治疗方法:中成药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对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抗生素、支持治疗等。

总之,儿科常用中成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使用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的监测,配合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成药04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04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成药04儿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解表剂概述本类药能疏散风热、发散风寒之功,兼有泻火利咽、宣肺化痰等作用,主治外感表证。

分为:疏散风热剂:疏风清热、宣肺利咽等作用,主治小儿外感风热。

发散风寒剂:发散风寒、祛痰止咳等作用,用于小儿外感风寒。

本类药多辛散,有伤阳耗津之弊,应中病即止。

疏散风热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药物组成】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葛根、板蓝根、水牛角、大黄。

【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

发散风寒剂儿感清口服液【药物组成】紫苏叶、荆芥穗、薄荷、黄芩、桔梗、化橘红、法半夏、甘草。

【功能】解表清热,宣肺化痰。

【主治】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口渴。

解肌(饥寒交迫)宁嗽丸【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苦杏仁、桔梗、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木香、枳壳、玄参、天花粉、甘草。

【功能】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注意事项】痰热咳嗽者慎用。

第二节清热剂概述本类药能清热解毒之功,兼有利咽、凉血、活血等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的小儿咽痛、口疮、疮疡等证。

清热解毒消肿剂: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热毒所致的小儿咽痛肿痛,以及热毒内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等。

本类药多为苦寒之品,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者慎用。

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清热解毒消肿剂小儿咽扁颗粒【药物组成】金银花、射干、金果榄、桔梗、玄参、麦冬、人工牛黄、冰片。

【功能】清热利咽、解毒止痛。

【主治】小儿肺卫热盛所致的喉痹、乳蛾。

【药物组成】人工牛黄、大黄、黄连、珍珠、雄黄、川贝母、天花粉、赤芍、乳香(制)、没药(制)、冰片、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热毒内蕴、毒邪未尽所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烦躁口渴、大便秘结。

【注意事项】肺胃阴虚喉痹,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致的口疮慎用。

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儿科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儿科中成药

国家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儿科中成药新生儿黄疸(1)中成药类如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精神疲倦或烦躁啼哭,不欲吮乳,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属湿热熏蒸者,可用茵栀黄颗粒(口服液)。

如色泽晦暗,黄疸持久不退,精神倦怠,四肢欠温,不欲吮乳,时时啼哭,大便溏薄,或便色灰白,小便短少,舌质偏淡,舌苔白腻,可用附子理中丸(片)。

如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右胁下痞块,神疲纳呆,小便短黄,大便不调或灰白,舌紫暗有瘀斑、瘀点,苔黄或白,可用血府逐瘀丸(胶囊)。

茵栀黄颗粒茵栀黄颗粒1/3袋,口服,3次/天。

或茵栀黄口服液1/3支,口服,3次/天。

附子理中丸大蜜丸1岁以下3g,口服,2~3次/天;水蜜丸1岁以下2g,口服,2~3次/天。

或血府逐瘀丸3g,红糖水送服,2次/天。

或血府逐瘀胶囊2粒,口服,2次/天。

上呼吸道感染(1)中成药类如外感风邪或风寒初起,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可用正柴胡饮颗粒某、川芎茶调颗粒(散、片)。

如外感风寒、内有郁热,症见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红,苔薄白,脉浮,可用感冒清热颗粒。

如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可用九味羌活丸(颗粒)。

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暑湿感冒、胃肠感冒,症见发热,头痛昏重,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脘腹胀痛泄泻,舌质淡,苔腻,脉浮,可用保济丸、藿香正气水(颗粒、丸、胶囊、软胶囊、片、口服液)某。

如外感风寒、内有蕴热,表里俱实,症见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浮紧或弦数,可用防风通圣丸(颗粒)。

如症见寒热往来,胸肋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可用小柴胡丸(颗粒、胶囊、片)某。

正柴胡饮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某1岁以下1/3袋,1~3岁半袋,3~6岁2/3袋,6岁以上1袋,开水冲服,3次/天。

川芎茶调颗粒1岁以下1/3袋,1~3岁半袋,3~6岁2/3袋,6岁以上1袋,开水冲服,2次/天。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治疗儿科常见疾病的中药制剂。

这些中成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儿科中成药。

1、儿康宁糖浆儿康宁糖浆是一种具有健脾和胃、养血安神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症状。

该药口感好,适合小儿服用。

2、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具有清热肃肺、消积止咳的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小儿咳嗽、痰多、腹胀等症状。

该药对于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引起的咳嗽有较好的疗效。

3、婴儿健脾散婴儿健脾散是一种具有健脾、和胃、安神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该药安全有效,适合婴儿使用。

4、鸡内金散鸡内金散是一种具有消食化积、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该药口感好,适合小儿服用。

5、保童颗粒保童颗粒是一种具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导滞消积功效的中成药。

它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咳嗽、积食等症状。

该药对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中医儿科中成药,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

中成药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家长们也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引起的。

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除了常规的西医治疗外,中成药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冠心病中成药。

1、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常用的冠心病中成药,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等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同时还可以保护心肌细胞,防止血栓形成。

2、麝香保心丸麝香保心丸是一种含有天然麝香的中成药,具有芳香开窍、活血化瘀的功效。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

中医儿科常用中成药猴耳环消炎颗粒【成份】猴耳环干浸膏。

【适应症】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泻。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胃肠炎,亦可试用于细菌性痢疾。

【规格】每袋装6 g(含猴耳环干浸膏0.8 g)【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6 g(1 袋),一日3 次小儿肠胃康颗粒【成份】鸡眼草、地胆草、谷精草、夜明砂、蚕砂、蝉蜕、谷芽、盐酸小檗碱、木香、党参、麦冬、玉竹、赤芍、甘草。

辅料为蔗糖粉。

【适应症】清热平肝,调理脾胃。

用于小儿营养紊乱所引起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烦忧,夜寝哭啼,腹泻腹胀。

【规格】每袋装5 克【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5~10 克,一日3 次。

【不良反应】偶有恶心、呕吐、皮疹与药热,停药后即消失。

【禁忌】对盐酸小檗碱过敏者与有溶血性贫血史者禁用。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禁用。

糖尿病患儿禁服。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

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感冒时不宜服用。

长期厌食,体弱消瘦者,及腹胀重、腹泻次数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服药7 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本品含盐酸小檗碱。

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地方。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小儿解感颗粒【成份】大青叶、柴胡、黄芩、荆芥、桔梗、甘草。

【适应症】清热解表,消炎止咳。

用于感冒发烧,头痛鼻塞,咳嗽喷嚏,咽喉肿痛。

【规格】每袋装2.5 g。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1 至3 岁小儿,一次半袋,4 至6 岁,一次1 袋,9 至14 岁,一次1.5 袋。

一日3 次,或遵医嘱。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成份】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栀子(炒)、大黄、青蒿、赤芍、槟榔、厚朴、黄芩、半夏、柴胡、甘草。

【适应症】小儿风热感冒挟滞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纳呆口渴,脘腹胀满,便秘或大便酸臭,溲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成药——第四章儿科常用中成药第一节解表剂―、疏散风热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药物组成】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葛根、板蓝根、水牛角、大黄。

【功能】清热解毒,泻火利咽。

【主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

【方义简释】方中柴胡苦泄辛散微寒,芳香疏泄,善透表解热;黄芩苦寒清泄,主清上焦肺热。

二药同用,表里双解,故共为君药。

金银花甘寒质轻,连翘苦凉清疏,常相须为用,既清热解毒,又疏散风热,还散结消肿。

葛根甘润辛散平凉,能疏散肌腠经络之邪气而解肌发表退热。

三药合用,可助君药清热、疏表、解毒,故为臣药。

板蓝根苦寒清解,善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水牛角苦咸入血,寒凉清泄,善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二药合用,能泻火解毒、凉血利咽,故共为佐药。

大黄苦寒泄降,善泻热攻积通便,导热下行,故为使药。

诸药合用,清泄与疏解同用,共奏清热解毒、泻火利咽之功,故善治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高热、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涕、咳嗽、大便干结。

儿感清口服液【药物组成】紫苏叶、荆芥穗、薄荷、黄芩、桔梗、化橘红、法半夏、甘草。

【功效】解表清热,宣肺化痰。

【主治】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口渴。

【方义简释】方中紫苏叶辛温发散,善发表散寒、理气宽中;荆芥穗辛香微温疏散,善散风发表;薄荷辛凉芳香,质轻上浮,既善疏散风热,又清利头目与咽喉。

三药合用,功能发表清热,故共为君药。

黄芩苦寒清泄,善清上焦肺热;桔梗苦泄辛散,性平不偏,专走肺经,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

二药合用,能清宣肺气、祛痰利咽,既助君药清泄肺热,又能宣肺祛痰、利咽,故共为臣药。

化橘红辛香温燥,善燥湿理气化痰;法半夏辛散温燥,善燥湿化痰。

二药合用,能助君臣药祛痰止咳,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既清润肺气而止咳,又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全方配伍,疏清宣散,共奏解表清热、宣肺化痰之功,故善治小儿外感风寒、肺胃蕴热证,症见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口渴等。

二、发散风寒剂解肌宁嗽丸【药物组成】紫苏叶、葛根、前胡、苦杏仁、桔梗、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木香、枳壳、玄参、天花粉、甘草。

【功能】解表宣肺,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

【方义简释】方中紫苏叶辛温发散,善发表散寒、理气宽中;葛根甘辛性凉,善解肌发表;桔梗苦泄辛散,性平不热,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

三药合用,既辛散解表,又宣肺祛痰,故共为君药。

前胡苦泄辛散微寒,专入肺经,善宣散风热、降气祛痰;苦杏仁苦温润降,略兼解肌,善降气止咳平喘,兼能宣肺;浙贝母苦寒清泄,善清热化痰,为外感痰嗽多用;制半夏、陈皮性皆温燥,善燥湿化痰,为治痰要药。

五药合用,既宣肺开泄,又化痰止咳,以助君药解表、宣肺,故共为臣药。

茯苓甘淡性平,能渗利健脾以去痰湿;枳壳苦辛微寒,能行气化痰除痞,与茯苓合用,能增化痰之力。

木香辛香温通,善行脾胃气滞以利于消痰。

天花粉苦寒清泄,微甘而润,善清肺热、润肺燥;玄参甘咸质润,性寒清泄,能泻热降火解毒,与天花粉同用,可防寒郁化火,并能泄热润燥。

五药合用,可助君臣药化痰止咳,故共为佐药。

甘草甘平不峻,既善润肺祛痰止咳,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使药。

诸药合用,既疏散又宣化,共奏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故善治外感风寒、痰浊阻肺所致的小儿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

第二节清热剂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QQ群:110621064清热解毒消肿剂小儿咽扁颗粒【药物组成】金银花、射干、金果榄、桔梗、玄参、麦冬、人工牛黄、冰片。

【功能】清热利咽,解毒止痛。

【主治】小儿肺卫热盛所致的喉痹、乳蛾,症见咽喉肿痛、咳嗽痰盛、口舌糜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方中金银花甘寒清疏,善清热解毒、疏风清热;射干苦泄性寒,专入肺经,善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止痛。

二药合用,能清宣肺卫、解毒利咽,故共为君药。

金果榄苦寒清泄,善解热毒、利咽消肿;桔梗辛散苦泄性平,善开宣肺气、祛痰利咽;玄参既苦寒解毒散结利咽,又甘寒清润滋阴;麦冬甘润苦泄微寒,能清肺养阴润喉。

四药合用,具清热祛痰、解毒利咽之功,可增君药清泄之力,故共为臣药。

人工牛黄苦凉清泄,善清热解毒而治咽痛;冰片辛苦微寒,能清热止痛消肿。

二药合用,可增君臣药解毒利咽止痛之功,并能凉肝以防肝热惊抽的发生,故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主清解兼祛痰,共奏清热利咽、解毒止痛之功。

故治小儿肺卫热盛所致的喉痹、乳蛾,症见咽喉肿痛、咳嗽痰盛、口舌糜烂。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证属肺卫热盛者亦可应用。

小儿化毒散(胶囊)【药物组成】人工牛黄、大黄、黄连、珍珠、雄黄、川贝母、天花粉、赤芍、乳香(制)、没药(制)、冰片、甘草。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主治】热毒内蕴、毒邪未尽所致的口疮肿痛、疮疡溃烂、烦躁口渴、大便秘结。

第三节止泻剂一、清利止泻剂小儿泻速停颗粒【药物组成】地锦草、茯苓、儿茶、乌梅、焦山楂、白芍、甘草。

【功能】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

【主治】小儿湿热蕴结大肠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稀薄如水样、腹痛、纳差;小儿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见上述证候者。

【方义简释】方中地锦草苦辛泄散平凉,善清热解毒、止痢,为治痢要药。

故为君药。

茯苓甘淡渗利,善健脾止泻;儿茶苦涩性凉,既收敛止泻,又清热解毒;乌梅酸敛性平,善涩肠止泻。

三药合用,功善健脾利湿、涩肠止泻,故共为臣药。

焦山楂酸甘不热,善消食导滞止泻;白芍甘酸微寒,甘草甘平,二者同用,善缓急止痛。

另,甘草还能解毒、调和诸药。

故此三药共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清利兼收涩,补虚兼缓急,共奏清热利湿、健脾止泻、缓急止痛之功,故善治小儿湿热壅遏大肠所致的泄泻,症见大便稀薄如水样、腹痛、纳差,以及小儿秋季腹泻及迁延性、慢性腹泻属湿热型者。

二、健脾止泻剂止泻灵颗粒【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炒)、薏苡仁(炒)、茯苓、白扁豆(炒)、山药、莲子、陈皮、泽泻、甘草。

【功能】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大便溏泄、饮食减少、腹胀、倦怠懒言;慢性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健脾康儿片【药物组成】人参、白术(麸炒)、茯苓、山药(炒)、山楂(炒)、鸡内金(醋炙)、木香、陈皮、使君子肉(炒)、黄连、甘草。

【功能】健脾养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泄泻,症见腹胀便泻、面黄肌瘦、食少倦怠、小便短少。

第四节消导剂一、消食导滞剂小儿消食片【药物组成】山楂、六神曲(炒)、炒麦芽、炒鸡内金、槟榔、陈皮。

【功能】消食化滞,健脾和胃。

【主治】食滞肠胃所致的积滞,症见食少、便秘、脘腹胀满、面黄肌瘦。

【方义简释】方中山楂酸甘微温,善消食化积;炒鸡内金甘平,善运脾健胃、消食化积。

二药合用,能消食积、健脾胃,故为君药。

炒六神曲甘温利中,辛香行散,主消食积,兼行滞气,能消食和胃;炒麦芽甘平,善消食健胃。

二药能增君药消食化积之力,故共为臣药。

槟榔苦降辛行而温,善消食、行气;陈皮辛香苦燥而温,善行气健脾。

二药合用,既行气又消食,以助君臣药消积滞、健脾胃之功,故为佐药。

全方配伍,消散力强,共奏消食化滞、健脾和胃之功,故善治食滞肠胃所致的积滞,症见食少、便秘、脘腹胀满、面黄肌瘦。

小儿化食丸【药物组成】焦山楂、六神曲(炒焦)、焦麦芽、焦槟榔、醋莪术、三棱(制)、牵牛子(炒焦)、大黄。

【功能】消食化滞,泻火通便。

【主治】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症见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脘腹胀满、大便干燥。

【方义简释】方中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合为“焦三仙”,既消各种食积,又健胃和中,故共为君药。

焦槟榔苦辛而温,善行气消积;醋莪术温通行滞,善行气消积、除胀止痛;制三棱苦泄性平,善行气、消积止痛。

三药合用,可助君药消食积、行气除胀,故共为臣药。

焦牵牛子苦寒降泄,善行气、消积除胀;大黄苦寒清泄通降,善攻积导滞、泻热通便。

二药相合,既助君臣药消食化积,又能泻火通便,故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消中兼通泄,共奏消食化滞、泻火通便之功,故善治食滞化热所致的积滞,症见厌食、烦躁、恶心呕吐、口渴、脘腹胀满、大便干燥。

一捻金【药物组成】大黄、炒牵牛子、槟榔、人参、朱砂。

【功能】消食导滞,祛痰通便。

【主治】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症见停食停乳、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方义简释】方中大黄苦寒通降,善荡涤肠胃而攻下通便、涤痰化食;炒牵牛子有毒而力峻,虽经炒后毒性略减,但仍善消食通便、祛痰止咳。

二药相须为用,既消食导滞,又祛痰通便,故为君药。

槟榔辛行苦泄,能消积行气、利水、缓通大便;人参甘补微苦,微温不热,为补脾益气之要药,可扶助正气,以防诸药克伐太过。

二药一泻一补,既助君药消积,又益气扶正,故为臣药。

朱砂性寒沉降,《本草正》谓其有“镇心逐痰、祛邪降火”之功,故为佐药。

诸药合用,攻消兼补,共奏消食导滞、祛痰通便之功,故善治脾胃不和、痰食阻滞所致的积滞,症见停食停乳、腹胀便秘、痰盛喘咳。

二、健脾消食剂健脾消食丸【药物组成】白术(炒)、枳实(炒)、木香、槟榔(炒焦)、草豆蔻、鸡内金(醋炙)、荸荠粉。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府证,症见小儿乳食停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大便不调。

【方义简释】方中炒白术甘温扶正,善补气健脾,助脾运以资生化之源,故为君药。

炒枳实苦泄辛散微寒,善行气消积、化滞除胀;木香辛香温散,善行肠胃气滞而调中;焦槟榔苦辛而温,善行气消积除胀;醋鸡内金甘平消散,善运脾健胃,消化食积,为治小儿疳积所常用。

四药合用,既消食行气,又消除胀满,故共为臣药。

草豆蔻辛温香燥,善燥湿行气、除胀消满,且药力较强;荸荠粉甘寒,能“开胃下食”,消积。

二药相反相成,共显消食和中之功,故共为佐药。

诸药相合,补消同用,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之功,故善治脾胃气虚所致的疳证,症见小儿乳食停滞、脘腹胀满、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大便不调。

肥儿丸【药物组成】六神曲(炒)、炒麦芽、使君子仁、槟榔、木香、煨肉豆蔻、胡黄连。

【功能】健胃消积,驱虫。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方义简释】方中炒六神曲甘温理中,辛香行散,能消食健胃、行散滞气;使君子甘温气香,善杀虫、消积。

二药合用,能健胃消积、驱虫,恰中病的,故共为君药。

炒麦芽甘平焦香,善消食健胃;槟榔苦泄辛散而温,既杀虫消积,又行气导滞;胡黄连苦寒清降,善清虚热、除疳热。

三药合用,既助君药消积行气,又能清除疳热,故共为臣药。

木香辛香温通,善行脾胃滞气;煨肉豆蔻辛行温涩,善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二药相合,既温中行气以助健胃消积之功,又兼涩肠止泻,故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主以消散,兼以杀虫,共奏健胃消积、驱虫之功,故善治小儿消化不良、虫积腹痛、面黄肌瘦、食少腹胀泄泻。

第五节止咳喘剂清宣降气化痰剂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金银花、板蓝根、甘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