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测试题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水调歌头》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1000字1. 《水调歌头》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代表作,该诗描写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请简要分析其意境所表达的主题。
2. 诗人在《水调歌头》中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和鲜明。
请举出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对比,并简述其效果。
3. 苏轼的《水调歌头》选用了特殊的词调,与之前的传统诗歌有所不同。
请简要分析这种词调的特点,并探究其在诗歌表达上的作用。
4. 《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至今广为流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请结合诗句,探讨其意义,并阐述其对于现代生活的启示。
5. 在《水调歌头》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有何异同?请结合实例作一对比分析。
6. 苏轼的《水调歌头》被誉为“宋词之祖”,影响至今。
请以此为出发点,分析其为后世诗词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7. 读完《水调歌头》,你有哪些感悟和体会?请结合自身经验和思考作一篇心得体会。
8. 《水调歌头》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同时,又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请分析诗句中的时代元素,并探究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9. 在《水调歌头》中,苏轼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现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意境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请举例说明这种意象表现手法,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10. 《水调歌头》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一生的代表诗篇。
请结合诗句和个人见解,探讨苏轼晚年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
11. 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和无常变化,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表达方式显得淋漓尽致。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请通过阅读《水调歌头》,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

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苏轼《水调歌头》练习题【巩固练习】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给划线的字词注音。
(1)琼楼()(2)绮户()(3)婵娟()(4)宫阙()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何似在人间()(2)千里共婵娟()(3)把酒问青天()(4)低绮户()(5)乘风归去()(6)弄清影()4.翻译句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________?④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6.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一个是。
7.“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划分下列词句的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0.词也要押韵,请把这首词的韵脚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1.苏轼,_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
水调歌头练习题

水调歌头练习题
引言:
《水调歌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
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
宝之一。
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学传统,现在我们来进行一
些《水调歌头》的练习题,以加深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一、《水调歌头》的主题
1. 《水调歌头》主要表现了哪些主题?
2. 通过《水调歌头》,苏轼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二、《水调歌头》的艺术特点
1. 《水调歌头》采用了怎样的艺术结构?这种结构对于表达主
题有何影响?
2. 《水调歌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3. 《水调歌头》的意象丰富而独特,这些意象与主题之间有着
怎样的联系?
三、《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
1. 苏轼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和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
2. 苏轼为什么写了《水调歌头》?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四、《水调歌头》的影响与意义
1. 《水调歌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2. 《水调歌头》在当代有什么样的意义?它对我们有何启示?
结论:
通过对《水调歌头》的练习题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
同时,也可以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古代文学的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
只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细致品味和研究,我们才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水调歌头》的练习,一起探索这一千年经典的魅力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练习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水调歌头》①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作这首词时已41岁,为密州(现代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
但他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乐观的。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丰富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1、翻译: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3、内容感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⑴上阕:⑵下阕:4、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情感:上阕:下阕:四、细腻品味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句话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人的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
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检测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的祝愿,道出千载离人之思,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两句是2.《水调歌头》中作者将眼光放开去,将人与月、古与今都纳入视野心胸,而对人事自然产生达观之想的句子是。
初一水调歌头试题及答案

初一水调歌头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属于______体。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3.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的向往。
4.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用“起舞弄清影”来描绘______的景象。
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是《水调歌头》中的内容?A. 举杯邀明月B. 但愿人长久C. 江水流春去欲尽D. 把酒问青天2. 《水调歌头》中的“起舞弄清影”一句,所描绘的是:A. 诗人自己B. 月亮C. 嫦娥D. 影子三、简答题1. 请简述《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四、阅读理解题阅读《水调歌头》全文,回答问题:1. 苏轼在诗中是如何表达对月亮的赞美的?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五、写作题1. 以“中秋夜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表达你对中秋节的感受和思考。
答案:一、填空题1. 词2. 月亮3. 团圆4. 月亮二、选择题1. C2. A三、简答题1. 《水调歌头》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四、阅读理解题1. 苏轼在诗中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诗句,表达了对月亮的赞美和向往。
2. 诗人在诗中提到“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五、写作题(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创作。
)。
水调歌头练习题

水调歌头练习题一、填空题1. 《水调歌头》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其词牌名为______。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词表达了词人对______的向往。
3. 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4. 《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词人对______的思念之情。
二、选择题1. 《水调歌头》的词牌名来源于()A. 李白的《将进酒》B. 杜甫的《登高》C.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D. 苏轼本人的创作2. 下列哪项不是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内容?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D.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一词在古代常用来指代()A. 美丽的女子B. 明亮的月亮C. 远方的亲人D. 优美的风景三、简答题1. 请简述苏轼《水调歌头》的创作背景。
2.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哪些情感?3. 请解释《水调歌头》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词的意境。
四、论述题1. 论述苏轼《水调歌头》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苏轼的《水调歌头》在现代文化中有哪些影响?请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五、翻译题1. 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翻译成英文。
2. 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成英文。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以下《水调歌头》的节选,回答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 这段词中“明月”象征着什么?2. “把酒问青天”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 “我欲乘风归去”与“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间表达了怎样的矛盾?七、创意写作题1. 以《水调歌头》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表达你对月亮的感悟。
2. 假如你是苏轼的朋友,你会如何回应他在《水调歌头》中的情感表达?写一封信给苏轼,表达你的想法和感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择题

《水调歌头》选择题及答案选择题: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B上阕是把酒问月。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没有“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4、下列关于《水调歌头》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练习题与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
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2分)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3分)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意思相近即可,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三点即给3分。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页 1 第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苏轼测试题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上】
班级:姓名:
一、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4.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选择题:
1、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解析】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自然常理。
2、对《水调歌头》一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作者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B、这是一首咏月怀人的抒情之作.上阕写月下怀人,由幻想超脱人间,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词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了月光的转移,也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引出下文何事一问.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解析】B上阕是把酒问月。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A没有“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三、简答题:
1、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答:(1)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
(2)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3)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句话也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人生不会完美,要
有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这两句表明情谊的相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