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全集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设计初稿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2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不同区域的能源结构和差异,了解并能记住能源的特点及分类,理解可更新和非可更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2.能评价资源开发的条件;3.能评价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地理环节特征,说明山西能源资源开发和区域可持续的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的条件;4.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重难点:1、学会评价区域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2、学会分析区域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的关系。
知识准备:能源的分类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等1、按形成和来源分来自地球内部的辐射能量——核能、地热、温泉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2、按能源资源的性质分可更新能源资源一次能源3、按能源的基本形态是否改变来分二次能源常规能源4、按利用的技术和现状分新能源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知识点1:资源开发的条件知识的形成:快速阅读课本P45,独立完成以下知识网络结构________资源:如_____能、风能、_____能、_____能、潮汐能等1.能源分类________资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矿物质能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的,数量_______,用一点就_______,利用不当会造成_______的破坏。
2.读P47图3.2,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特点,完成下表: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比较(2002年)3._____省市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
_____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该省甚至全国的__________发展。
5.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开发条件,需要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方面进行。
6.读课本P46~P47图3.1和p49图3.4,完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十分优越:(1)煤炭资源_______;分布范围_______;(2)市场_______;原因是我国能源消费长期以_______为主,这种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3)位置_______,交通_______,有_____线、石太线、_____线、太焦线、_____线、、神黄线等铁路通过,为晋媒外运提供了较好的的条件。
高中地理《3-1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江苏省怀仁中学2014高中地理《3-1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水平目标】结合案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考点扫描】一、能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石油、等能源,对人类历史来说是,而且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的破坏。
二、资源开发条件1.开发原则:资源开发要,不仅要考虑区域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和。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1)资源状况:①,②,③,④。
(2)市场广阔:我国对能源需求还会,能源缺口进一步,以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
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位置交通:位置,输煤、距离近。
交通,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神黄等铁路通过。
三、能源基地建设1.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①人均资源量;②人均能源消费;③单位产值的能耗;④以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⑤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1)扩大开采量,形成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能力,形成以为主,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
一方面,建设电站,变;另一方面,发展业,为工业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原因:单一、低下、问题严重。
2.综合利用模式:结合本区、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三条产业链。
3.效益: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采掘工业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1.2.3.【考点精练】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B、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等C、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地热能、沼气等D、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2.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为主C、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D、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3.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煤炭资源丰富②市场广阔但交通落后⑧煤层气储量丰富④位置适中⑤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A、①③④⑤∑∑∑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4.下列关于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是主导产业B、加大原煤外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C、山西产业结构将向轻工业方向发展D、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5.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的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①山西铝土矿储量丰富②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③山西铝需求较大④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山西省大力发展火电工业,变原煤输出为电力输出。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学设计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基本说明1.教课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地理必修32.年级:高二3.所用教材第一版单位:湖南教育第一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学时数:45分钟二、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①.让学生能理解湿地的看法及认识主要种类②.让学生能剖析世界和我国湿地的散布及特色③.让学生认识湿地的重要价值④.初步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其危害和治理举措2.过程与方法①.经过练习掌握湿地的看法②.经过读图 2-7大概认识我国湿地的散布③.阅读资料总结湿地的价值并经过连线练习稳固④.经过学生疏组议论找出各样湿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因材施教提出相对的治理举措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经过整理采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研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②.联合事例剖析,增强学生资源、环保及防灾、减灾意识③.指引学生正确对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观念(二)内容剖析:教材编写依据湿地的看法—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依据事例学习的思路,经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剖析和认识地区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这一节主假如洞庭湖为例,侧重介绍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湿地的利用不妥使湿地的价值减弱甚至丧失,湿地的治理举措又要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对应,因材施教,各知识点连续性很强。
(三)学情剖析: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学习缺少主动性,学习方法欠佳,老师应从提高兴趣和指导学法下手。
学生已经学习了沙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已对某一详细地区怎样开发治理有了一点认识,能为这一节学习确立必定基础。
学生应当经过学习不停加深稳固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能将知识联系起来学习,并能贯通融会。
(四)设计思路:湿地看法和价值部分学生理解上不会存在太多困难,可略讲,经过练习稳固知识。
湿地利用与治理难度较大,经过先分组议论再交错沟通的方法来学习这部分知识。
老师需耐心指导学生学会剖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中地理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阶段综合实践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煤炭②位置③开采量④加工转换⑤产业结构⑥多元化⑦植被⑧ 防洪⑨水质[思维建模]1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迁移应用]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龙江,干流全长258km,落差1246m全流域总长2000km,流域面积约1.47万kmf,据不完全统计,九龙江流域目前已开发建设1000多座水电站。
九龙江流域是著名的生猪养殖基地和水果、山葵之乡,但养殖场严重的污水超标排放甚至直排已成为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果园、茶园水土流失也成为流域一个突出的问题。
下图示意九龙江水系。
(1)分析九龙江流域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
(2)说明九龙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九龙江流域目前已开发建设1000多座水电站,对此做法是支持还是反对?请说明理由。
答案(1)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流域面积较广,径流量较大;流程短,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水系大多位于山区,多峡谷地貌,适宜建坝的地方较多。
(2)九龙江流域地形崎岖,坡度大,多沟谷地貌;降水丰富且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果园、茶园破坏原有植被群落,保持水土能力减弱;人为的果园、茶园松土、施肥,降低了土壤抗侵蚀力等。
(3)观点一:支持。
理由:变水能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有利于缓解区域能源紧张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调整城乡能源结构,减轻城市大气污染和乡村水土流失。
(完整版)人教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 教学设计

教案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原文及解析(一)课程标准原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二)课程标准解析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首先不仅应分析该区域的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结构,还要让学生明确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对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例如,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主要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煤属于化石燃料,其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对煤的开发利用特别应该注意提高其利用效益。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还应该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说明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三年级的学生,大多在18岁左右,拥有一定的理性思维、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2、学生已有经验分析: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必然选择;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学生自己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观察、阅读、思维、想象等能力都在快速提升,对于难度适中的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等得出结论。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此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且知道的地理原理如何知道实践会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很是枯燥,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本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需要利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本节课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本节以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现状出发,逐步阐述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能源基地的建设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导学案)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导学案)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掌握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措施。
2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结合时事掌握能源安全的意义,能源危机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资源开发条件1.能源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①__________、潮汐能、②______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③______、石油、④________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资源优势:储量⑤______、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⑥______、开采条件好。
2开采条件:多中厚煤层,埋藏⑦____,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⑧________开采,富含煤层气甲烷。
3市场条件:我国以⑨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4区位条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主要⑩__________市场。
5交通条件:有京包、石太、太焦、⑪______、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二、能源基地建设1.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⑫______运输为主、⑬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⑭______________,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发展⑮__________,向外输出焦炭。
2.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构建了⑯____________、⑰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__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结果1单一结构转变为⑲________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⑳______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体地位。
三、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错误!m之间。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1~5题。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一见图1。
资料二见图2。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课时一、能源的分类(1)按照能源资源的性质分类能 常规能源 可更新能源——水能、生物能源 不可更新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分 新能源 可更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潮汐、洋流、地热 类 不可更新能源——核能(2)按能量来源分类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来自太阳的 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 能 辐射能量 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源 来自地球内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温泉 分 部的能量 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聚变和裂变能布 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资源状况)。
②山西省煤炭的市场广阔(市场条件):如图20—1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交通条件),如图20—1所示。
三、能源基地建设山西素有“煤海”之称,建设能源基地资源优势明显。
1.扩大煤炭开采量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设坑口电站②发展炼焦业四、能源的综合利用1.改革开发初期的产业结构2.产业结构的调整1.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单一结构转变为多元结构;原料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据主体地位。
如图所示。
2.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如解决缺水问题,着力建设万家寨引水工程。
五、环境保护与治理1.保护与治理的原因:2.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如洁净煤炭、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利用的技术等。
②调整产业结构:从目前的重化工为主调整为高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业。
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③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第二课时一、流域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1.流域的整体性: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对河流进行开发时,特别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1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泉州市城东中学张小燕一、课标要求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出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2)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应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流域的自然背景。
(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早期开发,说明对流域的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4)田纳西河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分析流域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加强学生阅读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提高学生从图表所隐藏的地理要素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活动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阐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2)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流域的自然背景。
(2)流域的综合开发的措施及意义四、教法讲授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河流自古以来就与我们人类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现在很多大江大河的两岸是人口和城市十分密集的地区。
我们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河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流域1.几个基本概念⑴干流、支流(一、二级支流)、分水岭、流域⑵流域的特性①特殊性②整体性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非常密切,构成一个整体。
因此,对流域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各部分开发和保护的侧重点不同。
[学生活动]读图3.15,掌握流域开发和保护的侧重点。
山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河流——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主要部分)对河流进行开发利用,除要考虑河流的特殊性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本章规划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
学习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后,理应关注区域的发展。
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
因为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章就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开探讨。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通常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等。
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为人类提供能源,我们称之为能源资源。
能源资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业的主要任务。
能源工业的产品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还有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等。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强、更高的要求。
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
但是分布不均。
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
它不仅加重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从能源分布的类型来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开采比较方便,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对煤炭生产、销售、运输情况有所了解。
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从另一角度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例)基地开发建设的地理背景,为更好地建设我国能源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江河不仅给人类提供水源,便利航运,而且水能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领域中颇具潜力,且我国理论蕴藏量与实际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相差悬殊,为此须大力发展水能利用。
当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库,修大坝,而此类工程建设须进行多方论证其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河流上修建水库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内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
为了使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尽量少走弯路,需借鉴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此教材选取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
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设、河流梯级开发是区域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
本章共选取了两个案例分析:第一节讲述山西省煤炭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的途径;第二节以田纳西河为例,了解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重点是把握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及综合治理的对策。
两节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图表、数据来说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图表资料,提高学生读图的兴趣,关注图表资料的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点拨,提高图表处理的能力,养成图文结合、转换、加工的良好地理学科习惯,真正学好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本章教学难点之一是如何组织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
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学生喜欢的课堂情境,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
本章采用案例分析展开讨论,旨在使学生学习突出重点,学习一种思路,领会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质,对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出自己的看法,真正学以致用。
本章教学安排8课时,其中能源资源的开发4课时,河流的综合开发3课时,问题研究1课时。
问题研究是就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形成研究结果,提高师生双方的问题研究能力。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从容说课人类处处离不开热能、光能和其他各种能源。
没有能源,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难以想象了。
由此可见,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能源的生产、供给增长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相适应。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量在大幅度增长。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这就需要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先建立大型的能源基地,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以煤炭为主,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
山西省煤炭开采条件良好,地理位置适中,在全国能源生产、销售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此,能源资源的开发首先就要了解我国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发。
其次,煤炭属非可再生能源资源,其数量的有限性及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关系到山西省乃至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的巨大作用。
了解区域能源资源状况是因地制宜开发区域能源资源的前提,区域能源资源的蕴藏量、品质、种类与其他矿产资源的组合状况、区位条件及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着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
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该基地建设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绩,真正促进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随着时间推移,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结构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省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后劲,调整产业结构已成为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着五大挑战:人均资源量少和消费量低,能源利用水平低,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对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为此,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我国更需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炭资源综合利用道路。
山西省一方面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变单一产业结构为多元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重化工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轻纺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多年实践,逐步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防治结合同时关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足以说明了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真正实现了与时俱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是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能源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保证,针对能源工业发展现状及能源需求实际,我国应大力加强能源工业的建设。
为了因地制宜地建设能源基地,必须清楚地把握能源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从理论层面上论证其开发建设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投资建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二个教学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因为它是山西省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突破口,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它,有助于对它有个清楚认识。
本节教材的教学难点是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山西省能源基地是我们社会生产中的一个例子,我们要引导学生就事论事论得清,还要从点到面,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运用的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
2.产业结构的调整。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关于能源与生活的视频资料及关于山西煤炭基地的景观图,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及山西能源地位的数据表格。
课时安排共4课时第一课时能源开发条件第二课时能源基地建设第三课时能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第四课时活动与探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4.理解山西省构筑三条产业链的资源条件及意义。
5.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6.了解科技创新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7.理解山西省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学会知识迁移,为我国其他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出谋划策。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
2.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源工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把能源工业放在战略重点的首位,急需科技人才为能源工业出谋划策,使学生们深知肩负的重任,同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能源基地的建设成就,力求能源基地的建设有新的突破。
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保护要同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生态道德观。
3.凡事要学会因时而变,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生活动:1.展示能源与我们生活关系的录像片。
2.展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表。
3.学生讨论关于山西有“煤海”之称的原因。
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分析山西省在我国能源开发中的地位。
推进新课师充足的能源供应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陆地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能源资源,请同学们列举所了解的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能源资源。
生(学生讨论回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师人类使用的能源很多,请同学们结合已学知识完成下表:(学生讨论填表)能源分类主要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按性质可再生能源:按利用状况非可再生能源:按形成和来源师(教师点拨)师对于不同类型的能源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对于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如何节约、综合利用和寻找新的代替品的问题;对于可再生能源,则是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以及如何充分加以利用的问题。
(学生填表教师评价,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师能源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条件,如今世界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以什么能源为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3.2“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图(2002年)”。
思考: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师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我国则以煤炭为主,且这种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为此,大力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及发展相关产业非常适合中国国情,其市场广阔。
师我国山西省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素以“煤炭之乡”著称于世,是我国主要能源供应基地,也是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立足点。
煤炭资源的有限性与开发过程中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密切和相关性,这些都说明了山西能源基地未来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区域能源资源,必须了解资源开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