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汇总
瓦尔登湖配套阅读:宁静+夏日芳草

《瓦尔登湖》配套阅读:一、《宁静》(美国西格德·F·奥尔森)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
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
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
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
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
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
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
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
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

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瓦尔登湖阅读练习题瓦尔登湖,这座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湖泊,以其宁静和美丽而闻名于世。
它是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住所和灵感之源。
在19世纪中叶,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他的名著《瓦尔登湖》。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自然写作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关于人类自由和简单生活的哲学著作。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书。
练习题一:瓦尔登湖对梭罗的影响瓦尔登湖对梭罗的影响是如何体现在《瓦尔登湖》这本书中的?请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并阐述其意义。
练习题二: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强调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请解释他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并说明他认为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互动。
练习题三:简单生活的意义梭罗主张简单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请举例说明。
练习题四:自由的定义梭罗对自由有着独特的理解。
请解释他对自由的定义,并说明他认为人类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练习题五:现代社会的启示《瓦尔登湖》虽然写于19世纪,但其中的思想和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请谈谈你对这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的看法。
练习题六:你对瓦尔登湖的理解阅读《瓦尔登湖》后,你对这本书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感悟?请分享你的观点和体会。
这些练习题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通过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梭罗的思想和他对自然、人类和自由的独特见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汲取灵感,思考自己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希望这些练习题能够激发你对《瓦尔登湖》的兴趣,并帮助你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本伟大的著作。
《瓦尔登湖》阅读笔记

《瓦尔登湖》阅读笔记读《瓦尔登湖》这本书,就像是跟着作者亨利·戴维·梭罗来了一场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奇妙之旅。
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时,就被它那宁静又神秘的氛围吸引住了。
书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有的只是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简单而纯粹的生活记录。
可就是这样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能让你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搭建小木屋,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他得找合适的木材,还得有熟练的木工技巧。
想象一下,他在树林里精挑细选,一会儿摸摸这根木头,一会儿看看那根木头,嘴里还念叨着:“这根不行,太细了,撑不住重量;那根也不行,有虫蛀的痕迹。
”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又得吭哧吭哧地搬回去,累得气喘吁吁。
但他脸上却没有一丝抱怨,反而是满满的成就感。
小木屋盖好了,他又开始操心起生活的其他方面。
种地就是个大工程。
他得翻地、播种、除草,每天都要悉心照料那些幼苗,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有时候,天气不好,他还得担心种子会不会发不了芽,幼苗会不会被风雨摧残。
可就算这样,当看到第一颗绿芽破土而出的时候,他那兴奋劲儿啊,简直能把整个瓦尔登湖都给点燃。
他会蹲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颗小芽,嘴里不停地念叨:“小家伙,你可终于长出来了,可得好好长大啊!”湖边的生活虽然简单,但也充满了各种小惊喜。
有一次,梭罗在湖边散步,突然发现了一只从来没见过的鸟。
那鸟的羽毛五彩斑斓,漂亮极了。
他就悄悄地靠近,想要看得更清楚一些。
可是那鸟机灵得很,稍微有点动静就飞走了。
梭罗不甘心,就一直在附近等着,希望它能再飞回来。
结果等了好久好久,腿都麻了,那鸟也没再出现。
他无奈地摇摇头,笑着自言自语:“看来这小家伙是跟我没缘分呐。
”还有一次,他去钓鱼。
本想着能钓几条大鱼,改善一下伙食。
结果等了半天,鱼没钓到,鱼钩还被水草给缠住了。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鱼钩弄出来,弄得浑身都是泥水。
看着空空的鱼篓,他不但不生气,还笑着说:“今天这鱼啊,估计是知道我厨艺不精,不愿意上钩呢。
瓦尔登湖阅读题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维新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
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
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
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
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
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
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
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
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是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
湖畔的梭罗现代文阅读答案

湖畔的梭罗现代文阅读答案湖畔的梭罗现代文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畔的梭罗现代文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梭罗这样的人,是人类的异端,唯其异端,才展示出奇才,就像梵高,其极端的行事他人难能仿效,但却会被后人奉为至尊。
在美国,梭罗(1817-1862)算是古典的作家,是美国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梭罗就得以亲近爱默生,经常参加爱默生家的文人聚会,受其超验主义观点的影响,反对权威,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崇尚直觉,认为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
爱默生也喜欢这个年轻人,曾致信哈佛总裁推荐梭罗,使梭罗获得奖学金。
1845年春,他决心进行向往已久的生活实验。
在征得爱默生同意后,他在离村镇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属于爱默生的林地上,着手自建木屋,并于7月4日搬进新居,独自在此居住26个月之久,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自己垦荒种植,自己伐木劈柴烧壁炉,自己做饭,用自己生产的豆子换取必需的日用品,还给人帮工。
他追求“一周里只有一天工作,而有六天自由支配”的生活。
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用来会友交谈,用来参加文人聚会,更以绝大多数时间用来观察自然、沉思冥想、读书写作。
在湖畔小屋居住期间,他因多年拒付不合理的人头税而被捕,虽然第二天就由姑姑代缴被释放,但对他刺激极深,几年后发表了一篇名为《对政府的抵抗的文章》。
这篇文章被编入论文集时,改名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托尔斯泰的“勿抗恶主义”等,其精神实质都源于这篇文章。
这倒是梭罗生前难以想象的。
离开湖畔小屋后,除了偶尔做一点勘测工作,他基本过着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旅行、读书、记笔记、写作是其主要内容。
他喜欢数学,有测量的特长。
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测量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如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度和宽度,山的高度等。
《瓦尔登湖》阅读笔记

《瓦尔登湖》阅读笔记当我第一次捧起《瓦尔登湖》这本书时,心里满是期待。
我想象着自己即将走进一个宁静而深邃的世界,一个由梭罗亲手构建的自然与心灵的栖息地。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简单却又充满了诗意。
他亲手搭建小木屋,自己种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这种生活方式让我心生向往。
书里描述他建造木屋的过程,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他得自己找木材,每一根木头都要精挑细选。
想象一下,他在树林里穿梭,一会儿摸摸这根,一会儿敲敲那根,嘴里还念叨着:“这根太细啦,不行不行,那根好像有点弯,也不合适。
”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木材,还得费力地拖回湖边。
这一路,他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可眼神里却透着坚定和满足。
等到开始搭建木屋了,他更是小心翼翼,每一颗钉子都要钉得恰到好处。
有时候敲歪了,他就会懊恼地拍拍脑袋,自言自语道:“哎呀,又搞砸了,重来重来!”但他从不气馁,一点一点地,木屋的框架就慢慢出来了。
看着初具雏形的木屋,他脸上的笑容就像孩子得到了心爱的玩具一样灿烂。
他种地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春天来了,他扛着锄头,兴致勃勃地来到地里。
先把土翻松,那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他深深地吸一口气,说:“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啊!”然后开始播种,每一粒种子都像是他的宝贝,轻轻地放进土里,再仔细地盖上土。
他一边干活,一边还跟路过的鸟儿聊天:“小鸟儿,别偷吃我的种子哟!”种子种下了,他天天盼着它们发芽。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地里看看,看到一点点绿色冒出来,他能高兴一整天,逢人就说:“我的种子发芽啦!”在瓦尔登湖畔,梭罗与动物们的相处也特别有意思。
有一次,一只松鼠跑到了他的木屋前,好奇地打量着他。
梭罗也不动,就静静地看着松鼠。
松鼠胆子大了起来,跑到他脚边,捡起一颗他掉落的坚果,然后一溜烟跑上了树。
梭罗笑着说:“这小家伙,还挺机灵!”还有湖里的鱼,他偶尔会去钓鱼。
但他不是为了吃鱼,只是享受钓鱼时的那份宁静。
有一次,钓上来一条大鱼,他看了看,又把它放回了湖里,说:“你还是回去吧,这片湖才是你的家。
《瓦尔登湖》读书摘录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书籍信息全书名:《瓦尔登湖》原书名:《Walden》作者名:[美] 亨利·戴维·梭罗译者名:徐迟前言梭罗,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罗在《瓦尔登湖》书中详尽地描述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和大自然「交流」、「对话」、「沟通」中达到和谐相处、物我交融的绝妙境界。
他积极倡导与大自然协调的物质简朴,精神丰富的生活方式。
一、「神之露」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风景秀丽,它是大地的眼睛,深邃、澄澈。
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1.1 澄澈灵动的湖瓦尔登湖是一个明亮的深绿色的湖,远近高低,晴朗和风暴的天气,一年四季,湖水的颜色不断的变幻着。
它是一个天湖,湖水是神洒下的天露。
湖岸由一长溜,像铺路石那样的光滑的圆圆的白石组成。
湖水涨落,刮去了湖岸的胡须,保持了湖拥有湖岸的权利,树木永远不能占领湖岸。
玻璃似的湖面,掠水虫在水面滑来滑去。
数不清的小鲈鱼从湖中跃起,误以为天空下起大雨。
躺在小船里,任它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飘荡着,沐浴着阳光,似梦非梦一般。
梭罗吟咏着「它不是我的梦,只用来装点一首诗」。
1.2 冬天的湖泊满了生机。
这是春的礼炮,瓦尔登湖的春天再次来临。
只有用心去爱护自然,爱护万物生灵,才能与这些动物为友。
梭罗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需要的一切,自己种土豆、玉米、豌豆,到湖中钓鱼。
花很少的钱,吃简单的食物。
在他看来生活必需品,应该是所有人凭自己的能力都可以得到的。
他发现农民自己种植的大部分谷物,喂了牛和猪。
另外花更多的钱,到商店里去买未必更有益于健康的面粉回来。
他们常常被牛、马、猪所拖累,成为了这些牲畜的奴隶。
大多数人由于无知或者错误,整天生活在无止境的忧虑中,繁重的苦力中。
正如梭罗说:「人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被犁入泥土,化为粪土、肥料。
」梭罗在瓦尔登湖过着简单的生活,得到了闲暇、独立和健康,还有一座舒适的房屋,想住多久就住多久。
没有为生活所累,他有大量的时间观察自然,思索人生和社会。
《瓦尔登湖》+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件+(适用五六年级)

—创作背景—
• 美国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 的无穷制追逐,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独目标,为了到达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 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开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 消逝,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穷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 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格惩罚。
“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 独有的感受--孤寂。作者并没有直
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身耕耘。 接描写,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
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 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
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 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
死也好,我们仅仅寻求现实”,现 的风从湖上传来。摇荡的赤杨和松
研究博物学
他决定研究博物学,纯是出于天性。他承认他有 时候觉得自己像一条猎犬或是一头豹,如果他生 在印第安人之间,一定是一个残暴的猎人。但是 他被他那麻省的文化所束缚,因此他研究植物学 与鱼类学,用这温顺的方式打猎。
PART 02
读书分享 好书推荐 读书交流会
内容梗概
—心灵永恒的栖息地,静谧人生—
• 屏蔽外界的喧哗,坚持自己的内心,你终 会活出想要的残暴。
—精华摘录—
• 人生的必须品,就是人类需要依靠努力才能获得的一切。食品、衣服和住所。 • 人性中最美的品质,就像果实上的霜,必须谨慎翼翼才可以储存下来。但是,现在人和人
之间正好就缺少这种温情。 • 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就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指明了他的终究归宿。 • 只有真正的工作之后,才会有真正的娱乐。不做没有期望的事情,才是真正的聪明。 • 不论何时,随时纠正我们的偏见都不算晚。 • 解决生命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中埋头,还要更多地从实践动身。 • 当付出的劳动换来的只是痛楚。这种时候,痛楚本身就是劳动的酬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梭罗与瓦尔登湖”专题阅读目录梭罗生平 (2)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何怀宏) (4)寻找心中的瓦尔登湖(曹勇军) (6)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余杰) (9)名言摘录 (13)素材运用实例 (14)梭罗生平1817年7月12日,梭罗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
1841年起他不再教书而转为写作。
在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支持下,梭罗在康科德住下并开始了他的超验主义实践。
这时期,梭罗放弃诗歌创作而开始撰写随笔,起先给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写稿,之后各地的报纸杂志上都有他的文章问世。
他在文学上是一个打破偶像崇拜的人。
他难得感谢大学给他的益处,也很看不起大学,然而他实在得益于大学不浅。
他离开大学以后,就和他的哥哥一同在一个私立学校里教书,不久就脱离了。
他父亲制造铅笔,亨利有一个时期也研究这行手艺,他相信他能够造出一种铅笔,比当时通用的更好。
他完成他的实验之后,将他的作品展览给波士顿的化学家与艺术家看,取得他们的证书,保证它的优秀品质,与最好的伦敦出品相等,此后他就满足地回家去了。
他的朋友们向他道贺,因为他辟出了一条致富之道。
但是他回答说,他以后再也不制造铅笔了。
“我为什么要制造铅笔呢?我已经做过一次的事情我决不再做。
”梭罗重新继续他的漫长的散步与各种各样的研究,每天都对于自然界有些新的认识,不过他从未说到动物学或是植物学,因为他对于自然界的事实虽然好学不倦,对于专门科学与文字上的科学并没有好奇心。
在这时候他是一个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里出来,他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担任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当然他也不免要想到这同一个问题;他这种能够抗拒一切通常的道路,保存他孤独自由的决心,实在是难得的——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辜负他的家人期望;因为他完全正直,他要自己绝对自主,也要每一个人都绝对自主,所以他的处境只有更艰难。
但是梭罗从来没有踌躇。
他是一个天生的倡异议者。
他不肯为了狭窄的技艺或是职业而放弃他在学问和行动上的大志,他的目标是一种更广博的使命,一种艺术,能使我们好好地生活。
如果他蔑视而且公然反抗别人的意见,那只是因为他一心一意要使他的行为与他自己的信仰协调。
他从来不懒惰或是任性,他需要钱的时候,情愿做些与他性情相近的体力劳动来赚钱——如造一只小船或是一道篱笆,种植,接枝,测量,或是别的短期工作——而不愿长期地受雇。
他有吃苦耐劳的习惯,生活上的需要又很少,又精通森林里的知识,算术又非常好,他在世界上任何地域都可以谋生。
他可以比别人费较少的功夫来供给他的需要。
所以他可以保证有闲暇的时间。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
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露意莎·梅·奥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柴,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
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因为梭罗反对黑奴制(Negro Slavery)拒交“人头税”而被捕入狱。
虽然他只在狱中蹲了一宿就被友人在未经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替他代交了税款保其出狱,但这一夜却激发他思考了许多问题。
出来后曾有一些市民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宁愿坐牢也不愿意交税。
为解释这一问题,他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了著名的政论《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 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Civil Disobedience)。
他所宣传的这种依靠个人的力量,“非暴力抵抗”的斗争形式对印度的甘地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对于测量有一种天然的技巧,由于他的数学知识,并且他有一种习惯,总想深知他认为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广,山的高度,与他最爱的几个峰顶的天际的距离——再加上他对于康科德附近地域知道得非常详细,所以他渐渐地成了个土地测量员。
对于他,这职业有一个优点:它不断地将他领到新的幽僻的地方,能够帮助他研究自然界。
他在这工作中的技巧与计算的精确,很快地赢得人们的赞许,他从来不愁找不到事做。
他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关于土地测量的那些难题;但是他每天被较严重的问题困扰着——他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
他质问每一种风俗习惯,他想把他的一切行为都安放在一个理想的基础上。
他是一个极端的新教徒,很少有人像他这样,生平放弃这样多的东西。
他没有学习任何职业;他没有结过婚;他独自一人居住;他从来不去教堂;他从来不选举;他拒绝向政府纳税;他不吃肉,他不喝酒,他从来没吸过烟;他虽然是个自然学家,从来不使用捕机或是枪。
他宁愿做思想上与肉体上的独身汉——为他自己着想,这无疑是聪明的选择、他没有致富的才能,他知道怎样能够贫穷而绝对不污秽或是粗鄙。
也许他逐渐采取了他这种生活方式,而事先自己也不大知道,但是事后他智慧地赞成这种生活。
梭罗是个执著的自然主义者。
这并非就艺术创作的美学意义而言,而是指他崇尚自然,欣赏野性,厌弃虚假文明,追求返璞pú归真的生存方式。
他自称:“我之爱野性,不下于我之爱善良。
”他自认为从没有感到寂寞与孤独,“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而他“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
梭罗说,“一个在思想着在工作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就在哪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
”而且梭罗已经发现,“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加接近”。
于是他以一颗骄傲的心,愿意独享这所谓的寂寞。
“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健康,这么多的快乐。
”梭罗并不是性情上的隐士,他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他也常去镇上的酒吧,也拿豆子去换米,也去修靴子,也去打听家人的消息。
有时回木屋很晚,他就带了一袋麦子或印第安人吃的东西,在月亮下朝自己的港湾行进。
梭罗不喜欢张家长李家短,他对人们津津乐道于此深恶痛绝。
政府支持蓄奴制,他就反对政府……总之,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瓦尔登湖因梭罗而闻名。
但瓦尔登湖不是一个虚构的地方,它坐落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
自从它被世人知晓,许多年来便常有世界各国的读者前去造访。
因为有了梭罗,瓦尔登湖才与现代文明有了深刻的血脉交融。
作为梭罗一个独立精神的物质载体,一种人文自然的诗性象征,瓦尔登湖还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汩汩流淌,原因在于如同许多划时代的作家一样,梭罗是“向着人类的智力和心曲致辞的,向着任何年代中能够懂得他们的一切人说话的”。
如此,他的瓦尔登湖又怎能不拥有永恒的知音?读梭罗不一定要回到瓦尔登湖。
那只是一个绿色之梦。
梭罗说过:“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她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取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
”他不希望自己被模仿,其实要模仿梭罗又谈何容易。
这种貌似原始的生存方式形式,体现的却是他对更为文明的一种人文境界的追求。
透过他那咄咄逼人且学识渊博的雄辩,可以感受到梭罗的哲学指向和人格魅力。
他对那些带着自己全部家产的大包裹、追逐物质享受的移民充满了一个智者的同情,他不会那样做,“也不花什么钱买窗帘,因为除了太阳月亮,没有别的偷窥的人需要关在外面。
”现代人太注重物质生活的舒适感,却忽略了更根本的精神家园的问题。
比如穿衣,“一般人心里,为了穿衣忧思真多,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也要清洁,而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良心,从不在乎。
”甚至,“人类已经成为他们的工具的工具了。
”他的思想在寂寞中升腾,发散,他自说自语的关于历史、自然、植物、农耕、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奏出的高妙之音堪称世纪的绝响。
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文/何怀宏《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8月9日。
梭罗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
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
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
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
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一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1854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
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像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二梭罗是个法国血统的美国人,只活了四十五岁。
他的挚友,年长他十四岁的爱默森在他死后曾对其人格特征作过一番栩栩如生的描述:梭罗喜欢走路,并认为走路比乘车快,因为乘车你要先挣够了车费才能成行。
再说,假如你不仅把到达的地方,而且把旅途本身当成目的呢?但他几乎一辈子没有走出过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及其附近的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