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期的功与过知多少

历史趣谈: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期的功与过知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期的功与过知多少
导语:朱翊钧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
朱翊钧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万历怠政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癮)。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餘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神宗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枢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沉一贯等4位国家重臣,虽然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余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

”。

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

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

临江知府钱若賡被朱翊钧投入詔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
生活常识分享。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
援朝抗倭战争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到二十七年(1599年),朝鲜遭到日本侵
略,王京陷落,八道尽没。朝鲜危急,求明援助,“请援之使,络绎于路”。 万历皇帝鉴于唇亡则齿寒,决定派兵到朝鲜,援朝抗倭。这场战争时断时续, 前后进行了七年多。最后,日本因丰臣秀吉去世,撤出朝鲜。
平定播州之乱 播州就是今贵州遵义地区,万历十七年(1589年),播州宣慰司使
杨应龙发动叛乱,万历皇帝派兵去平叛。这场战争时断时续,一直到万历二 十八年(1600年),最后的结局是明军八路进兵,四月告捷,平息了杨应 龙之乱。
历史评价
《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 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清 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 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 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 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 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 一书将万历皇帝的荒怠,联系到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 的对抗。怠政则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黄仁宇说:“他(即万 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 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 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 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平哱拜之乱 哱拜是蒙古鞑靼部人,降明以后做副总兵。他的儿子叫哱承恩,承
袭父爵,做了指挥使。万历二十年(1592年),哱拜和哱承恩父子在宁夏 银川反叛,万历皇帝果断决定平叛。派去平叛的军队攻打了几次都没有取胜, 万历皇帝又派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为总兵,率军平叛。李如松派人决黄河水 灌城,城外积满了水,城被冲开一个口子;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平息 了哱拜之乱。

历史趣谈:明神宗朱翊钧为什么会怠政?他又是怎样怠政的

历史趣谈:明神宗朱翊钧为什么会怠政?他又是怎样怠政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朱翊钧为什么会怠政?他又是怎样怠政的
导语: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
朱翊钧的老师、万历第一任内阁首辅兼万历新政的策划与执行人张居正过世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万历十七年(1589年),朱翊钧不再接见朝臣,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

万历十年(1582年)的三月,朱翊钧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在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

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宦官担任矿监税使,四处搜括民财。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朱翊钧荒于政事,亲政后政不如初:“陛下孝顺父母、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约开支、听取意见、亲人和贤人,都不能够像当初一样。


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内阁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于慎行、赵志皋、张位和沈一贯等四位国家重臣虽对政事忧心如焚,却无计可施,仅能以数太阳影子长短来打发值班的时间。

生活常识分享。

朱翊钧简介

朱翊钧简介

朱翊钧简介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

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为万历元年。

隆庆末年,明王朝政治腐败,财政枯竭,危机四伏。

朱翊钧十岁即位,内廷倚仗慈圣太后和司礼监太监冯保,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张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整饬边备,治理黄河,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部有所振兴。

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亲政后,追夺张居正官阶,逐步废止其改革措施,晏处深宫,留中章奏,不常视朝。

又大肆兼并土地,把皇庄从北直隶扩展到南直隶长江沿岸。

他溺志于财货,万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开矿征商,疯狂掠夺,不断激起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反抗(见城市民变)。

万历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

党争与宫闱之年相互纠结。

东林党支持王恭妃所生皇长子朱常洛,与神宗及齐楚浙党等在国本(见争国本)、京察(见考察)、李三才入阁、福王之国、三案等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论争。

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齐楚浙党鼎立,职守尽弛,上下解体。

神宗初年比较重视军务,在张居正的影响下,曾两次亲临教场检阅军队。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赢得平定宁夏副总兵哱拜叛乱、平定播州(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和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见万历三大征)。

此后即不问边计,对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蚕食疆土不以为意。

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老城)建立后金政权,并于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

神宗则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

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三次下诏增派辽饷(见三饷),加重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明史·神宗本纪》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去世,谥孝显皇帝,葬于定陵。

历史趣闻明神宗朱翊钧的一生 张居正被抄家源于明神宗

历史趣闻明神宗朱翊钧的一生 张居正被抄家源于明神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朱翊钧的一生张居正被抄家源于明神宗
导语:明神宗的本名叫做朱翊钧,在明代中数来是第十三个皇帝。

在他十岁时,他的父亲驾崩,年仅十岁的他不得不以年幼的少年之姿即位。

即位后朱翊钧
明神宗的本名叫做朱翊钧,在明代中数来是第十三个皇帝。

在他十岁时,他的父亲驾崩,年仅十岁的他不得不以年幼的少年之姿即位。

即位后朱翊钧经历了一场辅佐大臣之争,最后只剩下张居正成为他的内阁顾命大臣,也就此开启了张居正与他长达十多年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朱翊钧少年即位,可以说在亲政前一直活在张居正的阴影之下,亲政后也并没有完全消除阴影,直到张居正死之后的情况才有所改善。

当然,也就因为这样,朱翊钧在张居正死后改变极大的执政态度也有了解释的原因。

明神宗朱翊钧的一生
朱翊钧出生于1562年,他是他父亲的第三个孩子,前面有两个哥哥,但是早逝,所以,他可以说是注定要当皇帝的。

六岁时就被他的父亲明穆宗立为太子。

朱翊钧立为太子四年后因为父亲驾崩就登上了帝位,即位后他的年号被称为万历。

当时,少年登基的朱翊钧谨遵父令,勤勉执政,也很听辅佐大臣的话,实行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措施,也主持了非常著名的事件--“万历三大征”。

据说,当时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安逸富足,这时期也被后世誉为“万历中兴”。

但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却没有持续很久。

张居正死后的第四年,也就是朱翊钧即位十四年,他开始沉迷酒色,后来还因为要立谁为太子的事情与内阁争执,最后干脆三十年都不理朝政,也不出宫门。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历史趣谈: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导语:在整个明朝这段历史中,一共有多位皇帝。

其中朱翊钧就是其中的一位。

朱翊钧除了明神宗这个称号以外,还有万历帝的称号,因为他统治国家时期
在整个明朝这段历史中,一共有多位皇帝。

其中朱翊钧就是其中的一位。

朱翊钧除了明神宗这个称号以外,还有万历帝的称号,因为他统治国家时期,一片好景,便有了万历中兴的年代称号。

朱翊钧像
因为从小在母亲的陪伴下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样便为他以后登上皇位用恰当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亲政以后,仍然过着十分朴素的生活,而且一直都在想各种好的策略要帮助国家更好的运行下去,总之明神宗朱翊钧在当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十分好,他是一位亲切和蔼的皇上,也正因为这些积极的表现,将明神宗在位时期的这段时间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明神宗一共在皇位上坐了48年,他已经打破了明朝所有皇帝在位时间的记录。

在朱翊钧统治时期,国家是一片好景,可是在统治后期便出现了问题,因为他的左膀右臂不再陪伴他一起处理各项事情了,明神宗一下适应不过来,加上国家问题比较多,于是他便开始对上朝以及处理事情上产生了厌倦感,于是国家的发展开始后退,产生了许多问题,最后明朝变得混乱不堪,社会风气败得一塌涂地。

在这之后,明神宗朱翊钧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他也不再多问国家的发展情况了,不久便去世了。

明神宗朱翊钧的去世也就意味着明朝的这段辉煌历程结束了,其实在明神宗统治的后期辉煌场景就一去不再回来了。

明神宗朱翊钧是个好皇帝吗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朱载垕的儿子,明朝第十三位皇帝,而关于生活常识分享。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朱翊钧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第三子。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之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

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

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

执政后期荒于政事,使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1]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朱翊钧崩,庙号神宗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2]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人物关系中文名朱翊钧别名万历帝、明神宗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裕王府出生日期1563年(癸亥年)8月27日(嘉靖四十二年)逝世日期1620年7月21日(万历四十八年)职业皇帝主要成就开创万历中兴万历援朝战争平哱拜之乱主要成就平定播州之乱征收矿税银展开主要成就平定播州之乱征收矿税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收起庙号神宗年号万历谥号显皇帝陵寝定陵继位人朱常洛(明光宗)前任朱载垕(明穆宗)母亲孝定李太后嫡母孝安皇后配偶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主要事件万历怠政、萨尔浒之战明神宗少年朝服像明神宗少年朝服像人物生平早期经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钧出生在裕王府,是朱载垕的第三子。

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然而,这种喜庆的气氛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现象。

原来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对于这个皇孙的出世并不高兴,而是产生一种愤恨的心理。

因此,关于朱翊钧的诞生,没人敢报告皇帝,更不敢为之起名字,直到5岁时,这个皇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

[3]万历是穆宗的独子,差不多是衔着玉玺出生的,6岁时就毫无悬念地被立为太子。

万历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宫人,后来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

历史趣谈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 明神宗是不负责任皇帝

历史趣谈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 明神宗是不负责任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明神宗是不负责任皇帝导语: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万历年间,其实这就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这里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明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明神嘉庆为什么不喜欢朱翊钧,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个万历年间,其实这就是明神宗朱翊钧的时候,这里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明嘉庆皇帝为什么不喜欢明神宗,这里面到底有哪些故事呢,还有小编要和大家来说说将明神宗为什么不负责任。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子。

他十岁继承皇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

他生于公元1563年,卒于公元1620年,享年58岁,是明代皇帝里寿命第四长的皇帝,同时也是明朝倒数第四位的皇帝,在他后面经三代而后明朝就灭亡了,说起来,他对于明朝的灭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神宗曾经有过一段“悲惨”的童年。

由于他的奶奶失宠于他的爷爷嘉靖皇帝,他的老爸裕王朱载垕就很不受嘉靖帝喜欢。

当朱翊钧在裕王府出生的时候,他的皇帝爷爷居然很不高兴,结果朱翊钧长到好几岁了都没人敢给他取个名子。

但嘉靖皇帝的三个儿子中前二个早早夭折,只有第三子朱载垕幸存下来,所以当嘉靖皇帝死了之后,朱载垕毫无争议地成为大明王朝的新任继承者。

老爸成了皇帝,儿子自然没人再敢轻视了,朱翊钧的地位也才算彻底得到了改变。

但朱载垕似乎也遗传了嘉庆皇帝的某些传统:几个儿子中老大老二早早夭拆,位列第三位的朱翊钧也成了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看来连帝王之家想要养活一个孩子也不容易,更何况平民百姓乎?时至今日,养孩子依然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负担之一:医疗、教育、就业,样样花钱,样样使人愁。

说到明神宗,不能不说到大学士张居正。

张居正,明代著名政治家,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神宗朱翊钧第一节冲年即位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穆宗第三子。

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

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封潞王。

朱翊钧幼时的命运并不好,由于明世宗晚年迷信道教,“讳言储贰,有涉一字者死”①,不要说他没有被立为皇太孙,就连他出生的消息,穆宗都不敢向世宗奏报,出生两个月不敢剃头发,甚至到了五岁还没有起名字。

直到隆庆元年(1567)正月初十日,廷臣上疏请立皇太子,同月十八日穆宗才为他赐名,叫翊钧。

穆宗说:赐你名字,名为钧,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

你当念念不忘②。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

朱翊钧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

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

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

其母李氏“教子颇严。

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

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

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挚之登辇以出”①。

由于讲官的尽心辅导,李太后的严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朱翊钧年渐长而学愈进。

他自己后来也常常十分得意地夸耀说:“朕五岁即能读书。

”隆庆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终因纵欲过度,病入膏盲,病死于乾清宫。

隆庆六年六月初十日,年仅十岁的朱翊钧即皇帝位,改元万历,以翌年为万历元年。

明神宗即位时,摆在他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朝纲,矫除积习”②。

这个问题,以后变得更为激烈。

穆宗弥留之际,授高拱、张居正等人为“顾命大臣”,嘱咐他们和内外文武百官一起,“协心辅佐”年幼的皇太子。

神宗自己在登极诏中也命令他们:朕方在冲年,尚赖文武亲贤,“共图化理”,“与民更始”。

如今,先皇尸骨未寒,小皇帝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景:那些“顾命大臣”,不是“协心辅佐”,顾及民族的利益、百姓的生死,而是首先顾及自己,为了争夺地位和权力,开始火并起来。

同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问题也堆积如山。

面对着这些重重的困难,这个小皇帝没有畏缩不前,为了“皇图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气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杀予夺在朝廷这根权柄,励精图治,推行新政,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为。

①于慎行:《穀山笔麈》卷二《纪述一》。

②谈迁:《国榷》卷六五。

①《明史》卷一一四《孝定李太后传》。

②《明史》卷二○《穆宗纪》。

第二节励精图治万历元年(1573)到万历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他用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大力支持张居正以整理赋役为中心的社会改革,从而换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相对安定的局面。

明穆宗末年,高拱为内阁首辅。

高拱,“性直而傲”,“持论多偏”,说话随便,常常为此得罪人。

他与徐阶有矛盾,在徐阶谢政归里以后,高拱即“扼阶不遗余力”,为此又与张居正关系破裂,成为冤家对头。

高拱主阁,坚持反对宦官越权,为此触犯了当时内廷的大红人太监冯保。

冯保遂与张居正内外串通起来,欲置高拱于死地。

穆宗去世时,高拱以主幼国危,痛哭时说了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神宗即位后,冯保将这句话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讲,十岁小孩哪能决事当皇帝”。

神宗听到这话,“专权之疑,深中帝心”。

他不问高拱说此话的背景,是否属实,即于隆庆六年(1572)六月十六日将他免职,以张居正取代他的位置。

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终坚持自操威柄。

他说过“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以治天下!”①神宗偏听偏信,把六十一岁的老臣高拱一棍子打下去,显然做得太过分。

但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与政界人物来看,他用张居正主阁,无疑是最佳选择。

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神宗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①。

对张居正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隆庆六年六月十九日,张居正刚刚走马上任几天,神宗就在平台(即后左门)单独召见他,共商大计。

由于明穆宗在位从没有召见过大臣,所以这事在当时曾引起轰动,使廷臣看到神宗承业治国的精神和决心,又大大提高了张居正的威信。

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归根结底是一个用人问题。

明神宗从一开始就注意“精核吏治”,把用人和皇权的强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处处表现出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见解,决不受制于人。

当时对有些人事的处理,他与张居正并非没有不同的看法。

后来张居正的悲剧发生,正是这种君臣意见差异逐渐淀积下来的结果。

在读书方面,明神宗也是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

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太祖之外,像神宗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

万历朝举人沈德符记叙,神宗即位后,就按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

然后少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

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

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

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

故十年之中,“圣学日新,坐致太平之治。

昔英宗御极亦在幼冲,初不闻三杨诸公有此朝夕纳诲,遂使王振得盗国柄,几危宗社。

则今上早年励精,真可隻千古矣”。

①明神宗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①《明神宗实录》卷一○。

①《明史》卷二一三《张居正传》。

①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冲圣日讲》。

这次改革,始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年基本结束。

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

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

具体步骤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

其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就其实际效果而论,有的可取,有的失算。

其结局,归于失败,以悲剧告终。

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

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

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

明神宗说:“事不考成,何由底绩。

”②其特点是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科,六科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

六科和部院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它们变为受内阁制约,听从内阁指挥,实有悖于祖宗旧制,实质上是将一部分皇权转移到内阁。

这是张居正对明代官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时,因为神宗年幼,对祖制还不十分明白,不晓得个中的利害关系。

后来,他意识到张居正的权力过大,“几乎震主”,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学校为养士基地,“人才所系”。

为了培养新的人才,万历二年(1574)神宗命令吏部严格选用提学官。

次年三月,张居正进呈《请申旧章饬学政以振兴人才疏》,提出选用提学官和整顿学校的十八条方案。

神宗以为“深切时弊”,下诏命“各官着实遵行”①,并大量裁减府、州、县学的学生数。

在明代,“科举必由学校”。

人口不断增加,学校招生人数反而减少,不但与社会发展大势背道而驰,对于那些追求功名利禄者更是当头一棒。

明神宗还根据张居正的建议,诏毁天下书院,迫害士人,实行文化专制。

这些都是倒退行为,所以,一开始就遭到激烈反对,难以贯彻执行。

张居正本人更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大邑士子多怨之,或谓他“千虑一失,在汰郡县诸生”②,成为后来惨败的祸根之一。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

这是万历初年整个社会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最有意义与成绩。

清丈田亩,又称“清丈田粮”,目的是为了纠正田制混乱。

这是继洪武朝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土地大清丈。

洪武朝那次大清丈,与“赋役黄册”相配套,编造了“鱼鳞图册”,为明代田赋征收奠定了基本框架。

在封建社会,土地自始至终是关系到农业能否发展、农村能否安定、农民能否生存的根本问题,也是农民与地主矛盾的根源。

官豪势要为了逃避田赋,并向农民榨取更多地租,不断隐瞒土地,霸占土地,转嫁赋税。

到了明中叶以后,“鱼鳞图册”已面目全非,赋役征派日益不均,国家赋税收入越来越少,“私室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田亩已是非清不可了。

同明代其他重要经济改革一样,这次清丈也是首先从东南沿海地区搞起来的。

万历六年十一月,明神宗下令在福建进行试点①。

中心问题是为了改变有田者不交纳税粮、无田者苦于赔纳的怪现象,使田亩与税粮挂钩。

由于明神宗态度明确,张居正指导得力,坚决排除阻力,试点工作进行得颇为顺利。

②《明神宗实录》卷一九。

①《明神宗实录》卷三八。

②谈迁:《国榷》卷三九。

①详见《明神宗实录》卷八一。

关于这次丈量的始行时间,《国榷》等书记于万历五年。

至万历八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粮事竣”②。

神宗与张居正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立即通行全国清丈。

户部奉旨就清丈范围、职责、政策、方法、费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项规定,于同年十一月下发各地。

至万历十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总计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万顷③。

有些地方还重新编造了“鱼鳞图册”。

是明代田制与赋制的又一次综合整治,成绩显著。

缺点是有些地区为“求亩多”,不实事求是,用小弓丈量,以致出现新的“虚额”,加重小民负担。

推广“一条鞭法”,是当时经济改革的又一出重头戏。

一条鞭,又称“一条边”、“条边”、“一条编”、“条编”等。

其视点是变通赋与役的征收方法。

它和清丈田亩一样,也是在嘉靖、隆庆以来各地逐步试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神宗的功劳,是支持把它推广到全国,实现了中国古代赋役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为实行货币地租创造了条件。

自唐代杨炎作两税法以来,一直是实行赋与役分开。

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

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量,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①。

其基本精神与特点是把赋与役合并,简化征收手续,扩大了折色范围,改变了以往的征收方法。

它的推行,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反映。

万历九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

这标志着整个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一年又巧逢张居正入内阁十五年。

明神宗为了表彰他为国振兴而“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赐伯爵禄,加上柱国、太傅,写敕奖谕,荫一子为尚宝司丞。

太傅与太师、太保,并称三公,其尊崇仅次于太师,非一般大臣所能享有。

这是对张居正的特殊恩宠,也是对他的改革的充分肯定。

张居正直接策划、设计、指导的这场改革,是“振百年因循之弊”的一次重大变革,虽然成绩不少,但是阻力也很大,“豪猾率怨居正”,从一开始就承受着极其沉重的压力,屡遭攻击,各项改革措施不久就变了形,“规制顿紊,不能尽遵”。

明神宗本人为了“垂戒威权震主”,也很快反过来扼杀这场颇有生气的改革,自毁新政。

②见《明神宗实录》卷一○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