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原始人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阶段。
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布平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汉风”建筑之实践分析

念 融入 到 建 筑 的 内 涵 中 。
【 关键词】 两汉文化 建筑文脉
谐 创 新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

收藏欣赏:汉代建筑汉代建筑特点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通过多年的努力,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浓郁唐风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被评价为“新唐风”建筑的创造者。
李大有先生提倡“大汉上林苑项目应在保留汉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创作‘新汉风’建筑”。
张锦秋师承梁思成先生建筑理念,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和“和而不同”的创作观。
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汉风”建筑风格。
则必须了解和纽带建筑。
一、汉代建筑的历史地位封建社会早期—秦汉建筑,尤其是汉代的建筑风格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的基础,对后世建筑的影响广博而深远。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早期的建筑,形象简单,现存的形象性资料仅有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很少的图象。
现在见到的秦汉以前建筑的复原设计,都是一种推测和想象。
汉代建筑,虽然其实物仅存几座汉代石阙,但大量的汉画像砖、明器等为我们提供了汉代建筑的形象性资料,对照汉代的文献资料,能够窥见汉代建筑比较真实的面貌。
另外,中国古代的早期建,其变化是非常缓慢的。
一种风格,前后延续的时间也相当长。
汉代建筑的形象,应该是包括汉代以前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的建筑形象。
跨越历史的长河去探究汉代的建筑时,看到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朝代的建筑特征,而是古代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过近3000年建筑发展的缩影。
从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建筑和版筑城池的雏形;从周初的陕西岐山周原凤雏村遗址中最早的四合院;从战国时的《周礼·考工记》;从秦王朝的阿房宫、骊山陵;一直到汉代的长安城、未央宫、建章宫、上林苑和诸多的礼制建筑。
在这一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统一;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科技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编著,造纸术、地动仪的发明,以及天文、历法、医学等一系列的成就奠定了当时中国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建筑的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留下了千载以后仍为世人所仰叹的彪彰业绩。
二、建筑群体的风格历史进入汉代后,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地文化的交流,为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

浅析汉代建筑艺术的设计思想和风格作者:周楚雲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5期摘要: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战乱的形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但是秦因为暴政二世而亡。
汉代的政治特点被归结为汉承秦制,也就是说汉朝是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和文化,又有所创新。
汉朝持续了四百余年,在中国古代史乃至世界古代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传统自汉而始。
中国古代的建筑其实刨除适应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受到人文的思想影响是非常深的。
文章从汉代建筑的思想基础分析起,据此来进一步分析汉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从而总结经验,谈谈对当今建筑的启示。
关键词:汉代建筑;建筑风格;设计思想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51-01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的重要王朝,中国绵绵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汉朝形成和流行的思想是最深刻的。
在建筑方面,汉代的建筑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基础。
当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一些模仿汉代建筑的新汉风建筑,可想而知汉代建筑对于中国建筑的影响。
我们分析汉代建筑的特点,不能不从汉代社会思想谈起。
一、汉代建筑的思想基础提到汉代的思想,不能不提的就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在汉朝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将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主导思想上,符合汉代统治者的需求,得以沿用数千年。
儒家思想追求礼,通俗地说,就是追求秩序。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汉代的建筑很难有浮夸的造型,只能是规规矩矩地反映秩序和控制。
另外,汉代的思想还受到齐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齐楚文化最大的特性就是想象力丰富而又颇有巫风,所以汉代人对神鬼传说和阴阳五行是深信不疑的,在建筑上的体现就是十分重视风水和整个建筑的精气神,汉代人将建筑看做是有灵魂的事物。
另外,各种壁画也让我们知晓了汉代人思想中对神鬼的敬畏。
二、汉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汉代建筑的特点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风格中。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一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面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方传统建筑与艺术风格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倡导融入自然的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均衡、对称、谐调、和谐、顺应自然”。
典型的代表有中国古建筑中的古代宫殿、园林等,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这些建筑注重空间布局、颜色运用、艺术细节等方面,强调对称与谐调,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古代与现代建筑特点在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典型的代表有帕特农神殿;而古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形式,如竞技场、斗兽场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形成了更多元、自由、个性化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三、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影响1.文化及哲学影响:东方建筑注重内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东方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突出了人类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体现出东西方人们对自然与人的态度和认知差异。
2.审美观念差异:东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平衡与内涵,以及文人雅士的意蕴。
而西方建筑风格更倾向于个性化与从众,崇尚新颖和独特性。
这种审美观念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传统,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3.建筑材料与技术差异: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方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偏向使用传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建筑由于工业发展较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追求结构的稳固和创新。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

从现存汉代建筑遗物分析两汉建筑的风格特征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汉王朝,汉代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建筑方面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1.蓬勃发展的汉代建筑艺术概况:两汉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而稳定的王朝。
西汉王朝建立伊始,秦都咸阳已被项羽付之一炬,成为废墟。
乃于咸阳东南,渭水之南岸另营新都,先在秦兴乐宫的旧址上建“长乐宫”,在龙首原上见“未央宫”,继而修“桂宫”、“北宫”、“明光宫”,宫殿建筑成为汉长安城的核心建筑,总面积占了全城的三分之二。
都城长安还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其规模之大,建筑物之多,辉煌壮丽之盛,都是空前的。
城内开辟8条大街,160个居住的里坊、9府、3庙、9市,人口约50万。
汉武帝在位(前140—前87)期间,西汉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空前壮大,经济繁荣,加上武帝以泱泱大国炫耀于世,于是皇家造园活动达到极盛。
西汉首都长安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
建于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则以明确的功能分区和规则的严整布局,开创了都城规划的新格局。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形成xx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粱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多种多样的斗拱形式表明斗拱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③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标志着木构架结构整体性的重大进展,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到东汉时期,已被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所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未央宫有“殿台四十三”,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权贵第宅也是“并兼列宅”、“隔绝闾里”。
2.现存汉代建筑遗物:汉代的陵墓是保留至今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四神”瓦当设计思想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瓦当的设计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信仰,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神”瓦当的象征意义
01
02
03
四神概念
四神指的是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它们在中国 文化中分别代表东、西、 南、北四个方向。
宇宙观念
四神也被认为是宇宙的象 征,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 谐与平衡。
守护与吉祥
四神瓦当被用作建筑装饰 ,旨在祈求家宅平安、吉 祥如意。
形状变化
在形状设计上,汉代“四神”瓦当注重通过线条的起伏、转折和组合,形成各种富有动感和韵律感的形状。这些 形状既能够表现四神的特征,也能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同时,通过形状的变化和 组合,还能够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节奏和韵律感,使得瓦当图案更加生动和富有变化。
03
现代设计中对汉代“四神”瓦当 设计思想的借鉴与应用
抽象寓意
在具象表现的基础上,汉代“四神”瓦当还运用抽象的手法,通过线条的粗细、 曲直、疏密等变化,以及色彩的运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如吉祥、瑞气 、神秘等,从而增强了瓦当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色彩与形状的设计运用
色彩象征
汉代“四神”瓦当在色彩运用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青色象征东方、春季和生机,白色象征西方、秋季和肃 杀,红色象征南方、夏季和炎热,黑色象征北方、冬季和寒冷。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瓦当的视觉效果,还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独特理解。
案例四: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造型灵感
在工业设计中,“四神”瓦当的造型元素可以为产品 设计提供灵感。比如在家具、汽车等工业产品设计中 ,运用“四神”瓦当的流畅线条和独特造型,增加产 品的设计感和艺术感。
材料与工艺
同时,在工业设计中,设计师还可以借鉴汉代瓦当的 制作工艺和材料选择。结合现代科技和工业技术,创 造出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工业产品。这种跨时代的 设计手法有助于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赋予现代工 业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汉代建筑追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例如汉长安
城的规模就非常大,气势恢宏。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空间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通过不同高度的建筑和错落有致的布局,营造出更加丰富的空间效果。
2.建筑造型俊美,庄重大方。
汉代建筑的造型非常注重美学的表现,建筑的轮
廓线和比例都非常协调,俊美而庄重。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通过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营造出更加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3.建筑装饰华丽,雕刻精巧。
汉代建筑的装饰非常华丽,雕刻技艺精湛,各种
图案和纹样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4.建筑结构创新,技术精湛。
汉代建筑在结构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例
如汉代的木构架建筑结构,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梁柱和斗拱,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强的地震力。
同时,汉代建筑还注重建筑内部的通风和采光,使得建筑更加舒适宜人。
汉代建筑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雄伟壮观、华丽精致、结构创新和技术精湛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建筑与现代汉风建筑浅析
汉代历史: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蜀汉昭烈帝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长安都城,其实就是以未央宫为基础所建设出来的,长安都城以皇家的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甘露宫、明光宫这五大宫为城市的核心所建筑,整个城市座北朝南,分内城和外城,内城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和皇宫及其中央各官府所在地,东北处是商贸集市,外城主要是民居所在地。
西汉时期,长安的内城面积是35平方公里(见《中国建筑史》P36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如果加上外城的话,那么,就更加大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未央宫:
建筑位置:现今的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建于长安城西南角,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的龙首原上。
西汉时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
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
修建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
汉九年(前198年),未央宫基本建成。
建筑:其周回二十八里。
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
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
其殿台基础是用龙首山的土作成,殿基甚至高于长安城。
未央宫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相当于将近7个故宫大小,央宫以香木为栋檬,以杏木作梁柱,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椽端上以
璧为柱,窗为青色,殿阶为红色.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黄金制作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清风袭来,发出玲珑的声响。
长乐宫:
建筑位置: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
与未央宫、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宫。
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
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
意为“长久快乐”,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
(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
建筑:平面长方形,周长约一万米、城墙厚约二十米,房子为半地穴式,鹅卵石铺地后砂浆抹平地面,墙壁涂有白灰,并饰有夺目的彩绘壁画,通道和台阶铺有精美的印花砖,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取向。
桂宫:
建筑位置:未央宫以北偏西
修建时间:此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元帝时居太子,后来居太后。
桂宫为平面矩形,东西宽800米,南北长1800米,北接西市,东邻南北向之横门大街。
宫内有鸿宁殿、明光殿等,亦建阁道通未央宫。
椒房殿:
建筑位置:在西汉都城长安城内
建筑时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
建筑:汉代出现了温室殿,殿内有各种防寒措施和设备,如用花椒和泥涂壁,因而叫“椒房殿”。
椒房殿是西汉时期都城长安的皇后所居住的正殿。
之所以命名为椒房殿是因为宫殿的墙壁上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成的粉末进行粉刷。
颜色呈粉色,具有芳香的味道且可以保护木质结构的宫殿,有防蛀虫的效果。
又一说,是因为椒者,多籽。
取其“多子”之意,故曰:“椒房殿”。
椒房殿也是古代皇宫的取暖设备之一。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刘邦从临时都城栎阳搬到长安入住长乐宫,这时吕雉为皇后住在长乐宫的椒房殿;汉惠帝(前195年—前188年在位)即位后未央宫基本建成,从此皇后如张嫣、窦漪房、陈阿娇、卫子夫等之后的皇后居住在未央宫的椒房殿。
建章宫:
修建时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
建筑:最大的一处离宫。
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为宫殿,西区为园林。
按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
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宫城西面为唐中庭、唐中池。
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
后为玉堂,建台上。
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
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井干楼。
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前殿,气魄十分雄伟。
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璧门之西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可见:汉朝的都城规模宏阔,宫殿苑囿巨大和华美。
在工程技术方面,东汉建筑平面和外观复杂。
而近代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以特定历史为背景的古风建筑,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对古代建筑的理解。
而综合来看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是抓住建筑的风格特征来表现的文化特质。
而建筑由于所处的空间环境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其形式表现也不尽相同。
例如曲阜的孔子研究院:
以浓重的汉风表现了儒家文化,加入古典的建筑语言,以达到无声的传递出古老文化的信息。
其次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不再是简单效仿,而力求总体把握,在建筑中融入现代的特征,用现代结构形式表现古代建筑的特征。
管仲纪念馆:
整体设计采用中轴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整体建筑采用挺拔、简洁的仿汉代风格造型,使其具有传统美的同时,更赋予了现代建筑文化的气息,还有狮子山汉兵马俑博物馆、长沙大汉汉园、武汉汉街等。
所以,两汉时期可谓中国建筑青年时期,建筑事业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的记载颇丰,直接影响中国两千年来民族建筑的发展,直至今日的汉代风格建筑再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建筑与环境的整体和谐。
从室内到室外,从局部到整体,古典形式与现代构图穿插运用,互相对比。
注重建筑的风格与所想表达的文化气质相一致,并与环境相谐调。
有浓有淡,张弛有度,才能给人回昧和想象的空间。
参考书目
1.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2 年版。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考古》1978 年4 期。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未央宫第3 号建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 年1 期。
4.刘庆柱:《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考古》1987 年10 期。
5.杨宽:《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考古》1989 年4 期。
6.唐金裕:《西安西郊汉代建筑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2 期。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发掘队:《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遗址群发掘简报》,《考古》1960 年7 期。
8.黄展岳:《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的位置及其有关问题》,《考古》1960 年9 期。
9.黄展岳:《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礼制建筑的定名》,《考古》1989 年3 期。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 年4 期。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南郊的灵台遗址》,《考古》1978 年1 期。
12.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调查与发掘》,《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516—521 页,文物出版社198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