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天然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药理研究以及合成改造等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方法揭示中药的化学基础和药效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将对中药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中草药:指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的药材。
2.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杂环状结构,有碱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胺、喜马拉雅雪莲素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镇痛、抗菌、抗肿瘤等。
3. 醇类:指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山茱萸醇等。
醇类在中草药中常作为有效成分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4. 酚类:指含有苯环和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酚类有儿茶酚、三七酚等。
酚类化合物在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凝血、解热等。
5. 多糖类:指由多个糖基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多糖类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
6. 黄酮类:是指有苷基化黄酮骨架基础结构的化合物,如黄酮、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化学在现代中药研究及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中药化学还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手段,判断中药的真伪、鉴别掺加物以及规范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等都需要中药化学的支持。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
总结词
通过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实验,验证中药新 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科学依 据。
详细描述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体内外药效学 实验和毒理学实验,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潜在风险,为药物上市前的审批提供科 学依据。同时,这些实验结果也是药物上市 后持续监测和再评价的重要参考。
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化学在药理和毒理学 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为 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化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中药化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活性成分的发现、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药的研发以及质量 控制等方面的难题。
对策
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标准制定
根据制剂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为制剂的生产和质量 控制提供依据。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与有效期研究
稳定性研究
通过观察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评估制剂的稳定 性,为确定有效期提供依据。
有效期研究
根据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结果,结合实 际储存和使用条件,确定制剂的有效 期,保证制剂在有效期内安全有效。
中药化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化学简介 •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 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CHAPTER 01
中药化学简介
中药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中化学 成分的学科,旨在揭示中药的药 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化学专论

中药化学专论作为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药物化学成分及其代谢、分析、合成、活性研究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入手,通过化学手段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合成等研究,为中草药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精准的依据。
以下是关于中药化学的详细阐述。
一、中药化学的概述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成分是中草药理论的核心。
中药化学是一门涉及有机化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多领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研究及其化学合成等方面。
中药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草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发掘中药有效成分提供了手段。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是中药化学的核心和难点,其中最常见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黄酮、多糖、挥发油等。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点,其方法包括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固相微萃取等。
提取后的中草药有效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手段进行成分鉴定,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这些技术也成为了中药化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手段。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是中药化学的关键性问题。
一方面,中药有效成分化学合成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为进一步改良中草药提供了可能。
同时,它也为了探索中药有效成分的市场发展和特定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如相关药物生产中叶菜科药物鹃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是中药有效成分化学合成中的经典案例。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活性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是中药化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涉及形态与构效关系的探讨。
如黄芩的活性成分黄芩素的化学结构与其抗氧化活性的评价等。
这一方面为中草药相关药物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研究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和药理活性的探讨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依据。
当今中药化学已经成为全球活跃分子药物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使用中药这种源于传统中华文化资源也许能够为全球人类在健康领域贡献更多的发现和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中药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以其天然、安全、有效的特点备受关注。
而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存在的能够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中药化学成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别,其中包括:1.生物碱:生物碱是中药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麻醉作用、收缩血管作用等。
常见的生物碱包括阿托品、马钱子碱等。
2.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广泛存在,具有抗炎、抗氧化等活性。
中药中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柠檬素、芦丁等。
3.多糖类:多糖类是中药中重要的一类化学成分,常见于中药中的菌类、草本植物等。
多糖类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活性。
例如,灵芝多糖、银耳多糖等。
4.挥发油:挥发油是中药中具有强烈气味的一类化学成分,具有镇静、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有薄荷脑、橙皮油等。
二、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法、乙醇提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1.水提法:水提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适用于提取水溶性的中药成分。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能够保留中药中的有益成分。
2.乙醇提法:乙醇提法适用于提取不溶于水的中药成分,由于乙醇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可以有效提取中药的脂溶性成分。
3.超临界流体提取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性,可以高效地提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该方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的优点。
三、中药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中药化学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常见的药理作用包括:1.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活性,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相关疾病症状。
2.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中和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延缓衰老。
3.抗肿瘤作用: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4.免疫调节作用:中药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4、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4)其他方法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溶剂分配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2)凝胶过滤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3.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乙酰解反应易难顺序:1→6﹥ 1→4﹥ 1→3 ﹥ 1→2糖和苷类的检识(1)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2)菲林反应Fehling: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银镜→还原糖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一、分类与结构: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型题:
1. 生物碱柱色谱用担体优先考虑的是
A.纤维素
B.聚酰胺
C.氧化铝
D.硅胶
E.硅藻土
2. 目前已很少采用的分离方法是
A.水煮醇沉法
B.铅盐沉淀法
C.雷氏盐沉淀法
D.萃取法
E.结晶法
3.
错误:正确答案为:B
A.罂粟碱>可待因>吗啡
B. 吗啡>可待因>罂粟碱
C.可待因>罂粟碱>吗啡
D. 罂粟碱>吗啡>可待因
E.可待因>吗啡>罂粟碱
4. 测定一成分的分子量可选用
A.高效液相色谱法
B.紫外光谱法
C.质谱法
D.核磁共振法
E.红外光谱法
5. 乌头碱的母核是
A.双苄基异奎啉
B.有机胺
C.肽类
D.二萜类
E.吲哚类
6. 亲水性有机溶剂是
A.乙醚
B.乙酸乙酯
C.丙酮
D.氯仿
E.石油醚
7. 下列溶剂极性最大的是
A.甲醇
B.乙醇
C.乙醚
D.丁醇
E.石油醚
8. 溶剂法分离l-麻黄碱和d-伪麻黄碱的依据是
A.磷酸盐溶解度差
B.草酸盐溶解度差
C.酒石酸盐溶解度差
D.硫酸盐溶解度差
E.游离碱溶解度差
9. 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杂化方式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是
A. B. C.
D. E.
10.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生物碱时,湿润药材最好用错误:正确答案为:D
A. B. C. D.
E.
11. 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小的是
A.正丁醇
B.丙酮
C.乙醚
D.乙酸乙酯
E.氯仿
12. 提取挥发性成分一般首选的方法是
A.溶剂法
B.升华法
C.水蒸气蒸馏法
D.压榨法
E.色谱法
13. 下列生物碱中碱性最强的是
A.小檗碱
B.麻黄碱
C.番木鳖碱
D.新番木鳖碱
E.秋水仙碱
14. Vitali反应不能用于检识错误:正确答案为:A
A.樟柳碱
B.莨菪碱
C.阿托品
D.东莨菪碱
E.山莨菪碱
15. 区别莨菪碱与东莨菪碱可用
A.Vitali’s反应
B.
C.碘化铋钾试剂
D.Gibb’s反应
E.硅钨酸试剂
16. 最省溶剂的提取方法是
A.浸渍法
B.回流法
C.连续回流法
D.煎煮法
E.渗漉法
17. 含下列生物碱的中药酸水提取液,用氯仿萃取,可萃取出的生物碱是
A.苦参碱
B.氧化苦参碱
C.秋水仙碱
D.麻黄碱
E.小檗碱
18. 毒性最弱的是
A.次乌头碱
B.乌头次碱
C.次乌头次碱
D.乌头原碱
E.乌头碱
19. 具有配位键结构的生物碱是
A.苦参碱
B.羟基苦参碱
C.氧化苦参碱
D.去氢苦参碱
E.安那吉碱
20. 与水混溶的溶剂是
A.乙醚
B.乙酸乙酯
C.丙酮
D.丁醇
E.氯仿
21. 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小的是
A.乙醚
B.氯仿
C.石油醚
D.丙酮
E.乙酸乙酯
22. pKa值最大的生物碱类是
A.脂叔胺类
B.芳叔胺类
C.季铵类
D.酰胺类
E.脂仲胺类
23. 某生物碱碱性弱则它的
A.pka大
B.kb大
C.ka小
D.pka小
E.pkb小
24. 小檗碱母核是
A.原阿朴芬型
B.普托品型
C.阿朴芬型
D.原小檗碱型
E.双稠哌啶型
25. 雷氏盐沉淀生物碱最佳pH值是
A.小于1
B.3~4
C.5~6
D.7~8
E.大于8
26. 检查一个化合物的纯度,一般先选用
A.红外光谱法
B.紫外光谱法
C.薄层色谱法
D.气相色谱法
E.质谱法
27. 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大的是
A.正丁醇
B.丙酮
C.乙醚
D.乙酸乙酯
E.氯仿
28. 碘化铋钾试剂与生物碱反应,其生成物为
A. 白色沉淀
B. 红色沉淀
C.黄至橘红色沉淀
D.黄色沉淀
E.樱红色沉淀
29. 用离子交换树脂法提取总生物碱,所选择的树脂类型应是
A.大孔树脂
B.弱酸型树脂
C.弱碱型树脂
D.强酸型树脂
E.强碱型树脂
30. 测定一成分有无羰基,一般选用的方法是错误:正确答案为:B
A.紫外光谱法
B.红外光谱法
C.质谱法
D.氢核磁共振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31. 小檗碱属于
A.叔胺碱
B.季胺碱
C.酚性叔胺碱
D.酚性季胺碱
E.环叔胺碱
32. 属于酸碱两性的生物碱是
A.可待因
B.吗啡
C.莨菪碱
D.秋水仙碱
E.小檗碱
33.
A. B. C.
D. E.
34. 与水不混溶的溶剂是
A.乙醇
B.乙醚
C.正丙醇
D.异丙醇
E.丙酮
35. 适合于对热不太稳定的成分,提取效率高,溶剂消耗量大的提取方法是
A.渗漉法
B.浸渍法
C.煎煮法
D.回流法
E.连续回流法
36. 与去甲基麻黄碱呈阳性的反应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
A.硅钨酸
B.二硫化碳-碱性硫酸铜
C.碱性硫酸铜
D.碘化铋钾
E.氯化汞
37. 用萃取法分离中药成分,较常用的方法是取中药的水提液,分别依次用()进行萃取。
A.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醇
B.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
C.石油醚、乙酸乙酯、
正丁醇、甲醇 D.石油醚、氯仿、正丁醇、乙酸乙酯 E.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正丁醇
38. 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的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麻黄碱
B.轮环藤酚碱
C.阿托品
D.东莨菪碱
E.乌头碱
39. 做生物碱沉淀反应时,也可生成沉淀而干扰反应的是
A.果胶
B.氨基酸
C. 粘液质
D.蛋白质
E.多糖
40. 生物碱的沉淀反应条件是
A.酸性有机溶剂
B.酸性水溶液
C.碱性水溶液
D.碱性有机溶液
E.中性水溶液
41. 具有隐性酚羟基的生物碱可溶于错误:正确答案为:E
A. B. C. D. E.以上都难溶
42. 工业上从麻黄中提取生物碱用错误:正确答案为:E
A.碱性氯仿
B.氯仿
C.乙醇
D.酸性乙醇
E.水
43. 多数生物碱在植物体中存在的形式是
A.无机酸盐
B.游离状态
C.络合物
D.有机酸盐
E.苷
44. 不与生物碱沉淀试剂生成沉淀的是
A.蛋白质
B.多肽
C.鞣质
D.麻黄碱
E.苦参碱
45. 按极性由大到小排列的溶剂是
A.甲醇、乙酸乙酯、乙醚、丙酮
B.乙醇、乙酸乙酯、乙醚、氯仿
C.甲醇、氯仿、乙醚、石油
醚 D.乙醇、乙醚、乙酸乙酯、氯仿 E.乙醇、乙醚、氯仿、乙酸乙酯
46. 不适合于含淀粉多的中药的提取方法是
A.煎煮法
B.回流法
C.连续回流法
D.渗漉法
E.浸渍法
47. 麻黄碱与伪麻黄碱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差向异构体
B.立体异构体
C.互变异构体
D.顺反异构体
E.酸碱异构体
B型题:
A.吲哚衍生物类
B.异喹啉衍生物类
C.莨菪烷衍生物类
D.双稠哌啶衍生物
E.有机胺类
48. 阿托品
A B C D E
49. 马钱子碱属
A B C D E
50. 黄连碱属错误:正确答案为:B
A B C D E
51. 麻黄碱错误:正确答案为:E
A B C D E
52. 苦参碱属
A B C D E
A.麻黄碱
B.小檗碱
C.乌头碱
D.莨菪碱
E.金鸡尼丁
53. 可利用其碱水解降低毒性
A B C D E
54. 可利用其盐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进行分离
A B C D E
55. 可利用其有挥发性进行提取
A B C D E
56. 可利用其在碱性下加热可发生消旋化制取阿托品
A B C D E
57. 可利用其草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小进行分离
A B C D E
A.小檗碱
B.麻黄碱
C.伪麻黄碱
D.东莨菪碱
E.山莨菪碱
58. 其共轭酸的分子内氢键稳定的是
A B C D E
59. 其草酸盐在水中溶解度小的是
A B C D E
60. 其分子结构中具氧环的是
A B C D E
61. 其盐酸盐在冷水中溶解度小的是
A B C D E
62. 其盐酸盐加入氢氧化钠后,滴加丙酮,生成黄色结晶的是
A B C D E
A.具发汗、平喘作用
B.具抗菌作用
C.具镇痛作用
D.具镇静麻醉作用
E.具消肿利尿抗肿瘤作用
63. 东莨菪碱
A B C D E
64. 汉防己甲素
A B C D E
65. 苦参碱
A B C D E
66. 小檗碱
A B C D E
67. 麻黄碱
A B C D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