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精)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
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发病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等方面。
其中,发病率是指在特定人群或特定区域内,特定时间内新发生的恶性肿瘤的数量。
而死亡率则是指由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或特定人群的比例。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采用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的方法。
横断面研究通过在特定时间点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
而队列研究则是对特定人群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评估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这些研究方法能够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数据,帮助人们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在某些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例如,肺癌在吸烟者中的发病率较高,这与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另外,乳腺癌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除了性别、年龄和遗传因素等基本特征外,一些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也与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
例如,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工作环境、暴露于致癌物质等都可能增加患恶性肿瘤的风险。
此外,感染一些病毒和细菌,如乙型肝炎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也与某些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关。
针对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吸烟与肺癌的关联被确定后,各国纷纷加强对吸烟的限制和禁止,以降低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此外,定期体检、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也有助于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
尽管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也在提高。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了解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总之,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对于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流行病学ppt

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为185.1万人年,经济损失
高达1432.3亿元。2000年我国死亡140万,发病
180万,每年用于癌症病人医疗费约800亿元,占
卫生总费用20%,远高于其他慢性病的医疗药费。
§19.1.1基本概念
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1. 细胞 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在于肿瘤 细胞分化功能降低或丧失。 2. 分子 分子病理学技术包括免疫组化和 DNA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肿瘤临床治疗、 预防和病因学研究的发展。 3. 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 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对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对象纳入和结果判 断标准的设定,对肿瘤自然史的研究和对肿 瘤干预、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等都有重要意 义。
101.39 112.57 1.70 1.78 16.32 15.24 22.55 20.94 5.14 6.04 22.25 26.06 14.29 19.11 1.51 2.11 2.31 1.91 0.89 1.11 3.31 3.18
2001年我国死因顺位 顺位 1 2 3 4 5 城市 肿瘤 脑血管病 心脏病 呼吸系病 损伤和中毒 农村 呼吸系病 脑血管病 肿瘤 心血管疾病 损伤和中毒
2) 分析流行病学研究
a、病例对照研究:是肿瘤病因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之一。 如吸烟与肺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高 脂肪膳食与大肠癌等。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危险因素的复杂性和病例对 照研究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在解释病例对照研 究的结果时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偏倚、混 杂和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1. 基因表达缺陷 2. DNA复制缺陷 3. 癌变过程和影响因素
启动剂 促进剂 生长抑制剂 化学致癌剂 特异促进剂 生理性激素 病毒 炎症 激素替代疗法 辐射,紫外线 激素 正常生长抑制因素 复制错误 正常生长促进因素等 未知因素 原位癌 肿瘤侵入 临床肿瘤 上皮 间质 肌肉
肿瘤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
• 用严格控制的方法,对不同防治方法进行流行因 素、预防措施和干预方法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可 以分为实验室、临床试验和社区试验三种。
1. 实验室:应用实验室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动物或现 场人群的分析
2. 临床试验:通过对个体的观察,评价药物或其他治疗 方法的疗效或预防措施的效果 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1)治疗性试验 (2)干预性试验 (3)预防性试验
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 回顾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y)
过去现在
收集过去选择病例
暴露史病例对照调查对照
3. 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rate) 将某一特定年龄段发病率累计起来形成累积发病率
4. 死亡率(Mortality rate) 一年内死亡总人数 / 同期平均人口数
5. 病死率(fatality rate) 患某病死亡数 / 患该病的总人数
6. 标化死亡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SMR)
9. 年龄调整发病(死亡)率 统一采用标准人口,便于各地区发病率或死亡率的 比较
10. 人年发病(死亡)率 用于队列研究中,将随访时间折算成人年
分析流行病学
• 通过描述性研究或者其他实验观察对某一肿瘤有 了一定的了解,形成病因假设,通过分析性研究 来证实或者否定这样的假设,检验此病的各种危 险因素,估计出它们对疾病作用的大小。
1. 优点: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和联系程 度,较全面地描述疾病的自然史、病期和暴露的结 果、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观偏倚少,结果有较强说 服力,可观察一种因素对几种疾病的关系
2. 缺点:需要观察人数较多,随访时间长,需要大量 的人力、物力,并且容易失访,影响结果分析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最新

不同地区流行趋势
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西部地区
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出地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 发病率高于西部地区。
城市与农村差异明显
城市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这与城市居民较高的生活压力、不良 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04
中国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吸烟
01 吸烟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肺癌、 食管癌、胃癌等。
描述恶性肿瘤在中国的流 行病学特征
01
03 02
研究背景
恶性肿瘤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中国是恶性肿瘤高发国家之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
了解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 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研究范围
01
本研究涵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近10年 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加强多学科合作,整合生物医学、流行病学 、医学统计等领域的资源,共同开展研究, 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
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 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开 发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高恶性 肿瘤的治疗效果。
加强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诊断技术研究
加大投入,加强研究力量,开展早期筛查和诊断技术的研究,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 发现率和诊断准确率。
02
研究对象包括了中国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重点关注 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有关的恶性肿瘤类型
03
研究团队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标准,对数据进 行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02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恶性肿瘤的定义
恶性肿瘤
是指细胞异常增生,且具有侵袭 性,可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的一
流行病学第八版詹思延第十九章 恶性肿瘤

如乳腺癌在绝经前和绝经后分别有两个高峰
第二节 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性别
第二节 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婚育状况
1. 宫颈癌与性行为过早、多性伴、多育有关,这些因素可能增加女性感染
HPV的风险 2. 行经时间长、无哺乳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较高
3. 生殖生育因素造成的生物学和内分泌变化可能与这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2.肺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的死因构成由第一次死因调查的7.4%和第二次死因调查
的16.2%提高至22.7%,居全部恶性肿瘤之首
3.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45岁之前缓 慢上升,45岁以后则快速增长。在任何年龄段,男性肺癌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流行病学
第十九章 恶性肿瘤(Cancer)
缪小平 华中科技大学
目录
01 02 03 05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 第三节:预防策略与措施
重点难点
※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一,全世界和我国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均呈 上升趋势,肿瘤的预防和控制是当今各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恶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恶性肿瘤的 病因,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并加以评价,最终达到降低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的目的 ※ 主要内容包括肿瘤监测、病因研究和干预研究三个主要部分
肿瘤控制项目,将肿瘤的预防、控制、治疗及效果评估纳入各国的健康服务系
统。政府主导体现在将防控措施以政策或法律的形式制度化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
我国恶性肿瘤预防策略与目标
1.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及“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2. 癌症防治与其他重大疾病防治相结合,提高疾病防治的综合效益 3. 重视农村和部分城镇肿瘤高发区,因地制宜开展癌症预防和早诊早治工作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05
案例分析
研究目的与设计
描述性研究
通过收集和分析恶性肿瘤登记数据,了解某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分析性研究
通过对比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探讨恶性肿瘤的发病危险因素。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择某地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患者的临 床资料、病理资料和生存资料等进行分析。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向
病因与危险因素研究
深入研究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危险因 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因 素。
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恶性肿瘤进行比 较,找出病因和流行趋势。
运用大数据和精准医学方法,发现 和验证新的肿瘤危险因素。
恶性肿瘤筛查与预防研究
研究有效的筛查方法和策略,提高早期发现率, 降低晚期发生率。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筛查方案,提高筛 查效果。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肿瘤预防意识和知识普 及。
恶性肿瘤治疗与康复研究
研究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 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
、免疫治疗等。
探讨肿瘤患者的康复治疗和 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质
量。
研究肿瘤耐药性和复发机制 ,提高肿瘤控制的长期效果
。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伦理问题
病因和环境因素研究
加强病因和环境因素研究,揭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筛查和早期发现研究
加大筛查和早期发现研究的投入,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率和治愈率。
肿瘤登记和监测研究
加强肿瘤登记和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肿瘤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发展前景
要点一
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科研伦理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 重视研究对象的权益和安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
肿瘤流行病学 (Cancer Epidemiology)

宿主 病因 环境
种子 土壤 空气
肿瘤流行病的研究范畴 3肿瘤预防措施
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 保护及改善环境 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 加强肿瘤早期诊断、筛查研究 易感人群发现与处理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研究对象:群体,包括:临床显性肿瘤 患者、隐性患者和癌前状态者。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观察的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宿主、病因与环境的直接、 间接联系
队列研究
在研究开始时,按人群是否暴露于某一 危险因素或不同危险水平,将人群分为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对两组随访一定时 间,观察、收集两组肿瘤发生情况,计 算和比较两组发病和死亡率。 由因到果,又称前瞻性研究。
三、实验和干预流行病学
研究的设计类似队列研究,它以随机分配原则, 将研究人群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人为地以某 种因素或措施给实验组,另一组则不给该因素 或措施为对照组,随访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 组肿瘤发病率或死亡率。 用于验证疾病的病因,发病因素和评价各项干 预措施效果。 包括:临床试验、现场干预试验、社区干预试 验
二、分析流行病学
根据描述流行病学所提出的假设,用分 析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检验,不论接受或 拒绝原先假设,都可以重新提出假设或 对原先假设做补充和修改。 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1)病例对照研究( 回顾性研究) 2)队列研究 (前瞻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一组某种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寻 找一组或几组未患该肿瘤的可比者作为对照组, 然后比较两组暴露情况,计算病例组与暴露组 的暴露优势,从而估计患病的优势比,用以推 测一个或数个因素为该病的可能病因。 由果到因,又称回顾性研究 病例组诊断必须明确,对照组与病例组选自同 一人群。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描述性流行病学 分析流行病学 实验和干预流行病学 理论流行病学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结直肠 15.87 11.99 18.73 13.76 17.63 11.04 7.18 5.33 20.10 14.38 3.06 2.06
2 同一恶性肿瘤在不同地区分布 各类肿瘤在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同的,
常有明显的高发区和低发区 3 城乡分布
恶性肿瘤部位
食管 肝 鼻咽 肺、支气管 胃 子宫颈
常见恶性肿瘤地区间发病差异
男
女
207.0
139.1
305.5
167.7
合计
166.5 221.9
亚洲/太平洋
群岛人后裔
323.5
246.9
279.3
127.2
83.0
102.3
印第安人 西班牙裔人
175.9
137.3
152.8
124.6
90.0
104.5
323.2
240.9
272.9
130.6
85.6
104.0
二 恶性肿瘤的病因探讨
美国
英国
日本
中国 澳大利亚 印度
男女男女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女
肺癌 53.15 27.16 48.55 21.06 33.09 9.61
33.21 13.45 36.21 14.03 8.44 1.81
胃癌 4.53 2.33 10.09 4.76 31.24 13.83 27.04 13.02 6.14 3.05 5.26 2.63
一、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一)时间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升有降,以升主。 其主要原因为: 1. 人口老龄化 2. 行为方式的变化 3. 环境的改变
(二)地区分布特点
1世界家、不同地区 和不同种族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有很大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 各年龄组有其特有的高发癌症 • 如儿童期发病最多的是白血病、脑 瘤和恶性淋巴瘤。青壮年最常见的 是肝癌、白血病和胃癌等,肝癌的 发病高峰在40岁左右,平均发病年 龄约为56岁。而肺癌、食管癌以及 胃癌、肝癌等从壮年至老年都很常 见。
34
• 恶性肿瘤的年龄别发病率变动类型有:
• 1、婴儿期高峰型:如:肾母细胞瘤 • 2、持续升高型:如胃癌、食管癌,提示 致癌因素在人生过程中持续存在。 • 3、上升后下降型:如肺癌(75岁后下 降)、宫颈癌(50岁后下降)。提示致 癌因素在不同时期作用强度不同。
17
2. 生物标志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学问题
• 较为可行的生物标志流行病学研究方 法为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队列中所有对象的 生物样本在研究初期就被收集和保存。当 队列中患所研究恶性肿瘤的人数累积到一 定例数时,可以以队列中的非癌症病人的 样本为对照,通过比较分析病例和对照的 相应生物标志,获得生物标志所对应的致 癌因素与该癌症发生的关系。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of Cancer
1
• 第一节 • • • •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概述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肺癌 原发性肝癌 恶性肿瘤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2
• 恶性肿瘤是一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 生命的疾病,由100多种不同部位肿瘤 组成。 • 近年来,恶性肿瘤总体发病情况在世 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个别癌 种在部分国家和人群中有所下降。在 许多发达国家,恶性肿瘤死亡仅次于 心脏病,位居死因顺次前列。在我国, 恶性肿瘤也列入第一、二位死因。
12
• 主要研究领域
• 1.阐明影响恶性肿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地区间差别 和时间趋势的因素 • 2.研究不同社区人群间恶性肿瘤发病率与人们生活 方式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 3.比较患恶性肿瘤和不患恶性肿瘤人群之间可疑危 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比较暴露和未暴露于可疑危险 因素人群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 4.对恶性肿瘤危险因素实施干预并评价效果 • 5.对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和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 阐明其发病机理。
18
• 生物标志流行病学的研究往往样本较小, 影响了研究的统计学效率,研究的重复 性也可能受到生物标志的长期变化和个 体差异的影响;在标本采集时,也会碰 到伦理学方面的问题。
19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
• 一、恶性肿瘤的分布
• • • • 时间趋势 地区分布特点 人群分布特点 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流行趋势
3
•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主要研究恶性 肿瘤在人群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探索病因,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 并对这些措施加以评价。
4
第一节
• 一 、基本概念
概述
• 恶性肿瘤的病理学特点 • 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5
• 一 、基本概念 • 肿瘤是指生长于某种器官但却与该 靶器官不相协调的组织团块的异常 增生,其生长速度远超过正常组织, 且在细胞的传代过程中代代相传, 造成无法控制的肿瘤细胞增殖和组 织生长。
35
• 4、双峰型:如乳腺癌在青春期和更年期 高发,提示绝经前乳腺癌和绝经后乳腺 癌的致癌因素可能不同,可能与内分泌 等有关。 • 5、曲线上升缓慢型:如原发性肝癌,提 示致癌因素可能作用于幼年期。 • 6、平稳型:不随年龄变化,如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提示外因是不明显的。 • 7、曲线高峰降后缓慢上升型:如肉瘤, 青年期(高峰)
24
• 造成世界各地大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率 和死亡率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人口老龄化。 • 生活模式、食物结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 式的变化,促使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 性上升及少数恶性肿瘤危险性下降。另外, A型人易发肿瘤,应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生活。
25
• 另外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伴随着 生态环境的改变,空气、水、土壤的污染, 臭氧层的日益缩小,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 等,使人群恶性肿瘤发病的危险性增加。
8
• 3.肿瘤的病理分期和分级 有助于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对肿瘤流行病学 研究中的对象纳入和结果判断标准的 设定,对肿瘤自然史的研究和对肿瘤 干预、治疗措施的效果评价等有重要 意义。
9
(二)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 基因表达缺陷,DNA复制缺陷等异常 的基因表达,影响了正常的DNA复制, 并启动了失控的细胞分裂周期。 原癌基因激活 •
38
• 4. 种族 • 不同种族间某些癌症的分布可能不同。 鼻咽癌多发于广东方言人群,原发性肝 癌多发于非洲班图人,白种人易患皮肤 癌,印度人易患口腔癌。 • 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39
• 5.职业 • 癌症的职业分布与职业性致癌因素的分 布一致。职业性膀胱癌多发于染料、橡 胶、电缆制造业;职业性皮肤癌多见于 煤焦油和石油产品行业。 • 6.移民
20
一、恶性肿瘤的分布
• (一)时间趋势 • 从世界范围来看,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 逐年上升,且除官颈癌和食管癌外,所有恶性肿 瘤都呈上升趋势。多数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都在增长,工业发达国家维持或上升在一个较 高水平,而发展中国家随着工业化速度加快,肺 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幅显著。女性肺癌在世界 大多数国家都明显增长。肺癌已成为全球最主要 的癌症。
30
常见恶性肿瘤地区间发病差异
恶性肿瘤部位
食管 肝 鼻咽 肺、支气管 胃 子宫颈
性别
男 男 男 男 男 女
高发病率区
伊朗东北部 莫桑比亚 新加坡华裔 英国 日本 哥伦比亚
低发病率区 高低发区比
尼日利亚 英国 英国 尼日利亚 乌干达 以色列犹太族 300 100 40 35 25
15
31
• 3. 恶性肿瘤城乡分布 • 恶性肿瘤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别。
13
• 1.描述流行病学
• 恶性肿瘤的三间分布是肿瘤研究的基础,而建 立健全的健康信息系统则是完整描述肿瘤分布 和流行趋势的最科学、有效的途径。 • 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系统积累的资料, 代表性好,能全面反映当地的恶性肿瘤发病水 平。 •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这一项工作,我国也 于1990年成立了中国肿瘤登记协作组。
29
• 2. 同一恶性肿瘤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 各类肿瘤在各地区的分布是不同的,常有明显的 高发区和低发区。 • 如肝癌的高发区在亚非地区,部分高发点死亡率 可达 100/10万以上,而欧美较少见,约为 2/10万。 • 肝癌在我国的分布也有其特点,南方高于北方, 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以江河三角洲地 区和沿海岛屿为多发,提示地理环境及这些地区 共有的气候条件可能与肝癌的发病有关。 • 鼻咽癌在广东高发。
美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变化引人注目, 据 1992 - 1998 年报告,美国从 90 年代开始, 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2001 年开始美国恶性肿瘤死亡总例数亦开 始下降。
23
• 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对我国20年恶性肿瘤死 亡率趋势研究,我国恶性肿瘤的调整死亡率 由20世纪70年代的84.58/10万上升为20世 纪90年代的94.36/10万,上升了11.56%。 • 上升的主要恶性肿瘤是肺癌、乳腺癌和白血 病,其中肺癌上升了111.85%。 • 下降的主要恶性肿瘤是宫颈癌、鼻咽癌、食 管癌,其中宫颈癌下降了69.00%。
DNA结构破坏 基因突变 抑癌基因失活 基因调控异常
10
肿瘤发生
• 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 经典流行病学研究 • 生物标志和肿瘤流行病学研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1
• (一)经典流行病学研究 • 以人群为对象,以描述、分析和实验 流行病学方法为基本手段,描述恶性肿瘤 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寻找可疑的致癌危 险因素和肿瘤病因,探索和评价人群中早 期发现、预防和干预恶性肿瘤的方法,并 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研究和评价恶性肿瘤 的治疗措施和效果,为恶性肿瘤防治策略 的制定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 如肺癌的发生城市高于农村,而胃癌等消 化系统癌症通常农村高于城市。 • 癌症的城乡分布特点可能与城乡工业化和 环境污染程度、城乡吸烟率差异及膳食结 构、营养状况、卫生服务条件、妇女生育 模式差异等有关。
32
(三)人群分布特点
• 1.年龄 • 恶性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不同 的恶性肿瘤其高发年龄不同,一般随 着年龄增长,癌症死亡率上升。
36
• 2.性别 • 除女性特有肿瘤外,通常为男性高 于女性,其中尤以消化道癌症及肺 癌、膀胱癌为甚。但胆囊、甲状腺、 乳腺、生殖道等女性发病要高于男 性。
37
• 3.婚育状况 • 早婚多育妇女宫颈癌多发,说明宫颈癌 的发生可能与性行为和性卫生有关。乳 腺癌在无哺乳史的妇女中高发,生育、 哺乳等造成的生物学和内分泌变化可能 与之有关。
28
全球不同地区癌症发病率(1/105)比较 0-64岁癌症患病风险 年龄标化率 (ASR) (%) 地区 男 女 男 女 217.5 153.7 9.4 8.7 南非 81.2 94.1 4.8 6.6 西非 201.4 201.8 9.3 11.2 南美 357.4 281.5 16.2 15.3 北美 205.3 126.2 10.5 7.3 东亚 131.1 120.1 7.0 7.8 东南亚 151.1 111.3 8.0 6.9 西亚 290.0 197.2 16.2 12.4 东欧 263.4 235.1 10.9 13.0 北欧 318.7 230.6 14.9 13.2 西欧 15.6 15.8 澳大利亚/新西 358.6 283.2 301.0 218.3 14.4 12.5 兰 153.6 127.9 8.2 8.0 发达国家 201.9 157.8 10.0 9.2 发展中国家 全球*** 表1
14
• • • •
专项的恶性肿瘤横断面研究 肿瘤危险因素监测 肿瘤的筛检 肿瘤的生态学研究 对发现肿瘤的病因,探索其危险因素,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肿瘤患者,以 及有效防治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