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选修1-1:第一章全章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

高二物理教案选修1-1(2016-2017学年度第1学期)任教学科:高二物理编写时间:2016年9月第一章电场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高二物理【选修1-1】教案.docx

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电场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 . 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蹴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f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撩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弓I了不少科学家逬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第一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附件2:对教案修订的要求按规定模式书写,采用Word电子文档,A4型纸,页边距设置上、下为2.54cm,左、右为3.17cm;课题用小二号黑体,内容正文用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正文下方请标明页码。
文字表述清晰、准确、简洁;专业符号规范。
以下是范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1-1第一章第三节【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分析】内容分析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避雷的方法,了解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生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准备有:电荷库仑力电场2.学生的障碍: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场强的定义式和场强的方向不好掌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知道尖端放电,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
了解人类应用静电荷防止静电的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静电现象和尖端放电。
在学习静电现象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猜想、分析验证、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重点难点】本节重点:静电现象和静电的防止本节难点:尖端放电和避雷原理【教法学法】教法: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学法:主动探究、互相协作、抽象提炼【教学准备】1、教师将学生六人分为一组,为每组准备碎纸屑、塑料梳子2、避雷针模拟实验仪器【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放电现象:1、火花放电2、接地放电二、雷电和避雷1、尖端放电2、避雷针三、静电的应用和防止1、静电的应用2、静电的危害3、静电的防止【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程当中,整体思路设计比较合理,也注重了学生探究以及对学生的任务驱动,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列举如下:a)给学生展示的课件有点欠缺。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 1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 1全册导学案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册导学案物理选修课1-1课堂指导案例课题学习目标一、电荷、库仑定律1.理解电荷量和元电荷的概念。
2.能用物质的微观模型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简单静电现象,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一、课前导学1.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2.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用q表示,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正电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
这个最小电荷用e表示,它的数值为1.60×10-19c。
实验指出,所有带电物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它,或者是它的整数倍,因此我们把它叫做元电荷。
3.物质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周围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外表现出电中性。
电荷守恒定律:无论那种方法都不能创造电荷,也不能消灭电荷,只能使电荷在物体上或物体间发生转移,在此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两个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叫做摩擦起电。
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不带电的金属导体便带上了电荷的现象,叫做接触起电。
如果两个导体相同,则它们平分了原来小球所带的电荷量而带上等量同种电荷。
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互相接触时,电荷量为0,电荷发生中和。
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感应起电。
根据同种排斥,异种吸引,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全套导学案

20XX级高二物理选修1-1导学案课题:1.1电荷库仑定律(一)设计人:包翠霞审核人:于孟娟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20XX年9月5日[学习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2、知道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并能解答问题;4、了解元电荷的含义。
【自主导学】1.两种电荷:(1)物体带电:物体有了的性质,表明它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①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叫做正电荷。
②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叫做负电荷。
(3)自由电子和离子: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往往会脱离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失去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电的离子,简称;得到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电的离子,简称。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2.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1)摩擦起电:互相摩擦的物体因而发生了,一些束缚力差的电子,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电。
如: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从而带负电,则毛皮带电;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从而带正电,则丝绸带电。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什么电荷,为什么?A.毛皮带正电,因为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毛皮带负电,因为毛皮上的一些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C.毛皮带正电,因为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毛皮带负电,因为橡胶棒上的一些负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或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远离的一端带,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叫做。
如图所示:①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将张开。
+ A B CA②感应起电有严格的操作步骤:1.使带电体C靠近相互接触的两导体A、B;2.保持C不动,用绝缘工具分开A、B;3.移走C,则A带电,B带电。
思考:若先移开C,再分开A、B,那么后来A、B带电情况如何?规律:近端感应电荷、远端感应电荷(近异远同)例2当一个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A一定带正电C.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D.金属球A一定带负电(3)接触带电:①一个物体带电时,电荷之间会相互排斥,如果接触另一个导体,电荷会到这个导体上,使这个导体也带电,这种方式称为。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人教版物理选修1-1全册教案第一章电场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1电场教案

电场教法建议指点迷津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多,关系复杂,是学生感到很难理解的一章。
第一,要重点讲述关于场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场强度、电场线、电势差、等势面等。
“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在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同时要注意把复习旧知识跟学习新知识结合起来,如讲电势差、电势能时,可利用学生熟悉的重力做功来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
第二,带电体在电场中运动问题,也可能是带电体在复合场合运动问题,属于场类问题与动力学规律的综合应用,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在初学时,往往不能正确运用前面学习的力学规律进行正确解题。
应当通过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总结出解题思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解题方法。
第三是关于静电的防止和应用,应结合教材,联系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梳头和脱化纤衣服时产生的放电现象等都是静电现象,结合静电除尘,把静电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实际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年高考中对本章知识考查频率较高的是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这两个知识点。
尤其在与力学知识的结合中巧妙地把电场概念、牛顿定律、功能关系等命题联系起来,对学生能力有较好的测试作用。
另外,平行板电容器也是一个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且常以小综合题出现,其他库化定律、增强叠加等虽命题率不高,但往往出现需深刻理解的叠加问题,也是复习中不能忽视的。
学海导航思维基础本章概念抽象,学生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概念,掌握公式,弄清哪些量是矢量,哪些量是标量,以及公式中各量正负号的意义。
其次,要把前面所学力学规律应用在电场中,处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电荷的相互作用及库仑定律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既不 能凭空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部分——电荷守恒定律。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1-1高中物理文选修1-1导学案3.2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课题:3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感应电动势。
2了解什么是磁通量以及磁通量的变率。
3在实验基础上,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及表达式,会用该定律分析与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类比推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寻找物规律的能力。
【自主导】复习提问:1: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这个电路中必须有,因为电流是由引起的2:如果电路不是闭合的,电路中没有电流,电的电动势是否还存在呢?3、电磁感应现象中,闭合电路中出现了感应电流,那么有存在么?一、感应电动势1、感应电动势:在产生的电动势叫。
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部分导体就是。
(如图中的导线b)【问题1】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感应是感应存在的必要条件,有不一定有(要看电路是否闭合),有一定有。
2几点说明:⑴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电路中就产生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
⑵磁通量是电磁感应的根本原因。
若磁通量变了,电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再若电路又是的,电路中将会有感应电流。
⑶产生感应电流只不过是一个现象,它表示电路中在输送着电能;而产生感应电动势才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它表示电路已经具备了随时输出电能的能力。
注意:①电路闭合时有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
②电路断开时有感应电动势,但无感应电流。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探究: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观察实验一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
说明感应有大小的不同。
【问题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呢?观察实验二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大;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速度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小。
观察实验三螺线管和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当磁铁穿进(或抽出)的速度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大;当磁铁穿进(或抽出)的速度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小。
观察实验四螺线管和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当开关闭合,通电螺线管电流变越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大;通电螺线管电流变,电流表指针偏转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电流第一节电荷库仑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理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学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教学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
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二)新课教学复习初中知识: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
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
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
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一、电荷:1、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富兰克林命名)①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②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或q 单位:库仑符号:C“做一做”验电器与静电计为了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以及所带电荷的种类和多少,从18世纪起,人们经常使用一种叫验电器的简单装置:玻璃瓶内有两片金属箔,用金属丝挂在一条导体棒的下端,棒的上端通过瓶塞从瓶口伸出(图甲)。
如果把金属箔换成指针,并用金属做外壳,这样的验电器又叫静电计(图乙)问: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1、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特别是离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较小。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实质:电子的转移.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问: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生:没有,摩擦起电是带电粒子(如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师:很多物质都会由于摩擦而带电,是否还存在其它的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在学习新的起电方式之前,我们先来学习金属导体模型。
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动画演示)自由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
带正电的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
2、感应起电【演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
起初它们不带电,帖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①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金属箔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提出静电感应概念:(1)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规律:近端感应异种电荷,远端感应同种电荷(2)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3)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如上面的这个演示实验中,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演示】②如果先把C移走,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③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可以看到金属箔仍张开,表明A和B仍带有电荷;④如果再让A和B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金属箔就会闭合,表明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问:感应起电有没有创造了电荷?生:没有。
感应起电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
师: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得出电荷守恒定律.三、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师: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四、元电荷师:迄今为止,科学家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质子、正电子所带的电荷量与它相同,但符号相反。
人们把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表示。
e =1.60×10-19C注意:迄今为止,发现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
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电荷就是电子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C.元电荷就是质子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2、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3、关于点电荷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体积很小的带电体才能看成点电荷B.体积很大的带电体一定不能看成点电荷C.当两个带电体的大小及形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这两个带电体可看成点电荷D.一切带电体都可以看成点电荷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课时相关知识问:什么是元电荷?答: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e =1.60×10-19C 。
强调是一个电荷量,不是一个电荷。
问:上一节学过起电的方式有哪些?答: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
问: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有没有违背电荷守恒定律?答:没有。
问:通过初中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说明电荷之间存在作用力,那么电荷之间的作用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规律?生:……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第2课时 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如图2,先把表面光滑洁净的绝缘导体放在A 处,然后把铝箔包好的草球系在丝线下,分别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给导体和草球带上正电,把草球先后挂在P 1、P 2、P 3的位置,带电小球受到A 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丝线对竖直方向的偏角大小显示出来。
观察实验发现带电小球在P 1、P 2、P 3 各点受到的A 的作用力依次减小;再增大丝线下端带电小球的电量,观察实验发现,在同一位置小球受到的A 的作用力增大了。
提问四:电荷间作用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答:与电荷间距离及电量多少有关,电荷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量的增大而增大。
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板书】: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师:电荷间的作用力随电荷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这隐约使我们猜想:电荷间的作用力会不会与万有引力具有相似的形式呢?也就是说,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会不会与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事实上,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引力的相似性早已此起当年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卡文迪许和普里斯特利等人都确信“平方反比”规律适用于电荷间的力。
然而,他们也发现,引力与电荷间的力并非完全一样,而且我们上面的实验也仅仅是定性的,并不能证实我们的猜想。
这一科学问题的解决是由法国学者库仑完成的。
【板书】2、库仑定律(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启发与设问: 18世纪法国物理学家库仑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的猜想是 21,rF Q F ∝∝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克服了,困难一:电荷量的测量问题和困难二:作用力的测量问题,用实验研究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证实了这个猜测,并提出了以下的规律: 库仑定律:(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确认) (1)内容表述: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个点电荷的连线上(2)公式:221rq q k F 静电力常量k = 9.0×109N ·m 2/C 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3)电荷间这种相互作用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介绍】(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静电力同样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真空中有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 和B ,相距为r ,带电量分别为q 和2q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为F .有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C ,大小跟A 、B 相同,当C 跟A 、B 小球各接触一次后拿开,再将A 、B 间距离变为2r ,那么A 、B 间的作用力的大小可为:[ ]A .3F/64B .0C .3F/82D .3F/162.如图14-1所示,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各点都有一个点电荷,它们所带电量相等.A 、B 两处为正电荷,C 处为负电荷,且BC=2AB .那么A 、B 、C 三个点电荷所受库仑力的大小之比为________.-2×10-2C ,3.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分别带电q 1=5×10-3C ,q 2=它们相距15cm ,现引入第三个点电荷,它应带电量为________,放在________位置才能使三个点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4.把一电荷Q 分为电量为q 和(Q -q)的两部分,使它们相距一定距离,若想使它们有最大的斥力,则q 和Q 的关系是________.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第二节 电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认识电场线和电场强度,懂得用电场线、电场强度描述电场,知道匀强电场(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在电场中的不同点,电场力F 与电荷电量q 的比例关系,使学生理解比值F/q 反映的是电场的强弱,即电场强度的概念;知道电场叠加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