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词典》序-季羡林
翻译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翻译史
• 佛经翻译的影响: •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 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 展到极盛阶段。 •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 “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 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身份,是百姓臣服。
朱生豪 (1912-1944)
• 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1912年2月2日,朱生豪出 生于嘉兴南门一个没落的小商人家庭,家境贫寒。1929 年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英文为副科。 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的合同。1936年第一部译作《暴风雨》脱稿,到1937年 7月先后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 莎的风流娘儿们》,《第十二夜》等喜剧。 1937年日军 进攻上海,世界书局被占为军营,已交付的全部译稿被 焚。后来他重返上海世界书局,仍抓紧时间进行翻译。 1941年日军占领上海,朱生豪丢失再次收集的全部资料 与译稿。1942年底他补译出《暴风雨》等9部喜剧。直 至去世,他总共完成了31部戏剧的翻译。
理雅各(1815—1897)
• 早期著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同时还是一位杰 出的汉学家。 1815年他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富 商家庭,1839年成为牧师并于次年开始传教生涯。 他从1841年起从事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先 后翻译《大学》、《诗经》。理雅各在香港居 留达30余年,致力于建立教会和培养传教人员。 除此之外,他的主要工作及一生中主要的成就 就是研究和翻译中国古代的经典。1873年理雅 各回到英国,由于他的杰出贡献,牛津大学在 1875年专门为他开设了汉学讲座。从1876年起, 他开始担任牛津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讲座教授 直到去世。
亚瑟•韦利 (1889—1966)
藏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引言:语言文字作 为文化 的载体 ,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流源 ,语 言文字是人类 交际和传达信息 的重要T具 。翻译是文化沟通 的桥梁 ,是 为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 而产 生的。藏汉 民族因所处的环境不 同而产生 出 不同的文化 ,藏汉 文化要进行沟通与交流 ,必须从反映文化 的语言文 字 人手 ,通过对藏汉 互译来 了解两个 民族之 间的文化差异 ,增进两个 民族
2 .3生 活 习俗 所 造 成 的 文 化 差 异
翻译是与 民族的交往共生 ,与文化 的互动 同在的 。季羡林在 《 中 国 翻译词典》 的序言中说 :“ 只要语言文字不 同不管是在 一个 国家或 民族 内,还是在众多的 国家和民族间 ,翻译都是必要 的。否则思想 就无 法沟 通 ,文化就难 以交流 ,人类社会也 就难 以前进 ” 。由此可见 ,通过 翻译 能提高 文化 的相互 促进 ,能增 进文 化 的相 互 交流 。能加 深文 化 的相互
藏 汉 互 译 中 的 文 化 差 异 的 探 讨
力 太 吉
摘 要 :不 同的 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 习俗 以及生活方式。 由于藏汉民族所处 的地理位 置,气候环境等存在 着很 大差异 ,因而 由社 会环境折射 出来的文化 习俗也就截然不同,作 为文化 交流工具的翻译要 承担 的不仅仅是语 言表 层的交流 ,是有语 言反 映 出来的文化现 象的 交流与沟通 。想 处理好文化差异 中的交流与沟通 ,首先要将藏汉文化 习俗 及民族 心理 问题作 为重点研 究对 象,本 文通过对藏语 书籍 、典故 以及 日常沟通 用语特点 ,全方位分析 出汉藏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并对此进行研 究和探讨 。 关键 词 : 汉藏 互 译 ;文 化 差 异 ;沟 通 与 交 流
渗透 。
1 . 2不 同文 化 之 间的 相 互 沟 通
翻译研究的回归_评_名家名论名译_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2006No.2翻译研究的回归———评《名家名论名译》蔡 华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苏州215006)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67229358(2006)022******* 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西风东渐。
由于本身的理论研究不及西方多,中国译界遂大开门户,广纳西方翻译理论,汲取了诸如科学实证与分析研究等方法。
无可否认,这样做是必要和有益的。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译界发表的文章有两个明显问题。
第一,介绍、推崇西方翻译理论的不但越来越多,而且占了主要地位。
第二,相当数量的文章理论与实践越离越远,甚至洋洋万言中连一个实例都不见,只停留在西方译论甚至个别文章的介绍。
然而,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民族性,另一个是实践性。
民族性为语言类学科特有。
我国学者陈福康说得好,“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文字是最带有民族特性的东西,各国翻译理论都必须植根于本国的历史结构和文化土壤中(陈福康,477)。
”实践性为语言类学科与其他学科共有。
自然科学的研究和理论不离自然现象,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理论不离社会现象,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不离文艺作品,不能想象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离得开翻译作品(即翻译实践)。
在当今介绍、推崇西方翻译理论的文章和书籍汹涌如潮时,我们高兴地看到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经浩、陈可培教授主编,刘靖之教授作序的《名家名论名译》。
这本书是我国学者对翻译研究的回归,即回归到研究我国的译家和译作,回归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两点本是中国翻译研究者应该做的,却可惜现在很多人没有做。
该书共收入14位翻译大家,有:严复、胡适、林语堂、朱生豪、钱钟书、傅雷、杨宪益与戴乃迭、余光中、许渊冲、王佐良、王贤才、霍克思、沙博里。
14位大家中,值得单独一提的是王贤才、霍克思、沙博里三位。
有趣的语言翻译(1)

学习目标
1、了解语言翻译的常识,激发学生对语 言翻译的兴趣。 2、通过具体语言翻译,尤其是谚语、 成语和文学语言的翻译,初步了解翻译的 基本方法。 3、通过具体语言翻译,认识到翻译对 母语需要具备较强的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 力。 4、通过对具体语言翻译的专题研究性 学习,培养运用工具书查找和收集资料的 能力。
请你仔细推敲,把下面的句子和 电影名翻译成汉语。
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晚了总比完了好。 The Lord of the Rings
指环王 Terminator
.
终结者
人猿泰山
Tarzdn
一些汉语谚语的翻译:
• 乱七八槽:like a kettle of fish •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 • 鼠目寸光:to see no farther than one’s nose • 天长地久:as old as the hills
信达雅——信,忠于原作,即准确; 达,忠于读者,即通顺;雅,忠于 文学语言,即有文采。
“The trumpet ( 号 角 )of a prophecy( 预 示 , 预 言 )! O wind , 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对这句 话的翻译哪个好?
1 吹响一个预言!啊,西风,如果冬 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去等? 2把黄昏的大地吹醒吧!要是冬天已 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 3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风啊,如 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哈姆莱特》中一段对白:“To be ,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A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 问题。 B是生存还是消亡,是问题的所在。 C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D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E活着好,还是死了好,这是个问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有趣的语言翻译 课件PPT

Hisense海信源自于highsense高 度灵敏
Crest佳洁士说明产品是最好的 又让人联想到产品是优秀的保 洁卫士。
• 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单 • PrideandPrijudice傲慢与偏见
朝三暮四
一 .dragon born dragon,chicken born chicken,mouse so n 龙can生m龙ak,e凤ho生le!凤! ,老鼠生儿打地洞
猜 6、know is know no know is no know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 知..
7、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
• RomanHolidays罗马假日 • GodFather教父
• SoundofMusic音乐之声
• WaterlooBridge魂断蓝桥 • Ghost人鬼情未了 • ForestGump阿甘正传 • Speed生死时速 • Cars汽车总动员 • Shrek怪物史莱克
Leon
VersionOnຫໍສະໝຸດ : 里昂• Iraisedmyheadandlooka ntheground?
tthefullmoon;andthen
• Idroppedmyheadandtho •Liftingmyhead,Ilookatthe
ughtofmyfar-
brightmoon;
awayhome.
•Droppingit,Ithinkofmyho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 ,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 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 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1911.8.6~2009.7.11),男,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有二十四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季羡林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作颇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精于语言,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精于此语言仅有的几位学者之一。
他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经典,诸如梵文名著《沙恭达罗》和世界瞩目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罗摩衍那》。
经典语录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
只望有誉,不能有毁。
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
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

有趣的语言翻译探究作者:海国治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01期把汉语翻译成英文,或把汉语中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是语言翻译。
清末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
信,就是要忠于原著,不可以随意的增减内容;达,就是要忠于读者,也就是表意要清楚、流畅;雅,就是要忠于文学语言,语言要典雅、得体。
一、直译的意趣1.文言文翻译现代汉语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语法规范和字面意思直接翻译。
比如我们要翻译著名学者“胡适”的名字这两个字时,应该怎么翻译呢?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侃当面质问胡适:你口口声声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问为什么。
黄侃说,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应叫“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才对。
胡适竟也无法反驳。
这个故事虽然是个笑话,从中也能体现出翻译中的直译原则。
“胡适”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是:“胡”相当于古代汉语的“何”的意思,是个疑问词,可以翻译成“为什么”“什么”;“适”是“去、到”的意思。
按照语法现象,“胡适”这个句式应该是个倒装句,应为“适胡”,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去(到)哪里”或“往哪里去”。
著名的语言学家黄侃说胡适应该叫“往哪里去”就是把这个名字直译了,所以胡适也无话可说。
这是个忠于直译原则的例子,能够体现翻译中“信”和“达”的要求。
当然文言文单音节词多,不能有效地担负现代口语交际的职能,有其语言的缺陷。
现代汉语则能弥补这一不足。
2.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其实,文言文也有自己的特长,语言简洁凝练,如果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也会有另一番风味。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原文语言也非常凝练,描写非常优美。
我们试着翻译成文言文:荷塘边,多树木焉,郁郁然,葱葱然。
其侧,有树杨柳及未可名名者。
月黯然,路愈显森然,惧焉。
一序两篇

《序二篇》 序二篇》
季羡林 陈省身
序文:也称“序跋”,又作“叙”或“ 序文 引”,近日又称“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 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 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 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一、主要思想
三、大师的对话——关于“天人合一” 大师的对话——关于 天人合一” 关于“
3.陈省身—— 对中国文化偏弊的含蓄批评 及“文化对话”论
五百年的伟大的科学进展,开启了我们对 自然的了解,也因此影响了人类的生活, 我们同五百年前的人已不是同一种动物 了。
东西方两种文化代表了人类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从所序之书谈起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 范曾近年写作甚丰: •《范曾谈艺录》 《范曾谈艺录》 •《范曾诗稿》 《范曾诗稿》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范曾散文三十三篇》 •《画外话·范曾卷》 《画外话·范曾卷》 •《庄子显灵记》 《记》
对话体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 虚拟庄子与太始、爱因斯坦、海德格 尔、毕加索、柏拉图及范伯子的辩难 毕加索、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探讨生命与 寻究宇宙与自然的起始,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死亡的真谛,辩驳善恶与美丑的分际,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诘问克隆与工具主义的非理性冲动。
这里揭示了序言的一般特征与要求, 这里揭示了序言的一般特征与要求,有时序言写作还 是相当自由的。 是相当自由的。 余光中在为自己的《散文选集》写的序, 余光中在为自己的《散文选集》写的序,就更加着重 议论图书,不少地方是教给读者如何识别好书方法的。 议论图书,不少地方是教给读者如何识别好书方法的。
四、写作特点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词典》序
现在颇有一些人喜欢谈论“中国之最”。
实事求是地说,有五千年文明史是的中国“最”是极多极多的。
几大发明和几大奇迹,不必说了。
即在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最”也到处可见。
、
然而,有一个“最”却被人们完全忽略了,这就是翻译。
无论是从历史的长短来看,还是从翻译作品的数量来看,以及从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来看,中国都是世界之“最”。
这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先秦时代已有翻译活动。
这是很自然的。
只要语言文字不同,不管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华民族包括很多民族)内,还是在众多的国家或民族间,翻译都是必要的。
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就难以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
至迟到了东汉末年,印度佛教就传入中国。
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中国僧人和印度僧人,以及中亚某些古代民族的僧人,翻译了大量佛典,有时个人单独进行,有时采用合作的方式。
专就一个宗教来说,称之为“最”,它是当之无愧的。
从明清之际开始,中间经过了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和1919年开始的五四运动,一直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其中间有外国人)又翻译了其量极大的西方书籍。
各种学科几乎都有。
佛典翻译以及其他典籍的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没有这些翻译,你能够想象今天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吗?
这些话几乎都属于老生常谈的范畴,用不着在细说了。
我现在想从一个崭新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的角度上,来谈一谈翻译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些大国中,颇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认真的思考谈论人类文化的演变和走向问题。
英国学者汤因比可以作为一个代表。
他的大著《历史研究》已被译为汉文。
他把世界上过去所有的文明分为23个或26个,说明没有任何文明能永存的。
我的想法同这个说法相似。
我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诞生、生长、繁荣、衰竭、消逝。
具体的例子请参看汤因比的著作。
我在这里声明一句:他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赞同。
汤因比把整个中华文化(他称之为“文明”)分为几个。
这一件我认为有点牵强、机械。
我觉得,不能把中华文化分成几个,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
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既然主张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什么中华文化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延续不断地一直存在到今天呢?这个问题提的好,提到了点子上。
我必须的认真地予以回复。
倘若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仔细加以分析,中间确能分出若干阶段,中华文化并不是前后一致地、毫无变化地发展下来的。
试以汉唐文化同其他朝代的文化相比,就能看出巨大的差别。
汉唐时代,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占领导地位,当时的长安是世界上文化的中心。
其他朝代则不行。
到了近代,世界文化中心西移,我们则努力“西化”,非复汉唐之光辉灿烂了。
但是,不管经过了多少波折,走过了多少坎坷的道路,既有阳关大道,又有独木小桥,
中华文化反正没有消逝。
原因何在呢?我的答复是: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
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
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常葆青春,万灵神药救赎翻译。
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最近若干年以来,中国学术界研究中国翻译问题之风大兴。
论文和专著都出了不少,又成立了全国的和一些省市的翻译组织,是一片信息向荣的景象。
最近林煌天等同志编撰了这一部《中国翻译词典》可谓锦上添花了。
对林煌天等同志编撰这样的词书我是完全信任的。
他们在翻译方面,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组织经验。
他们编撰的书很有特色,汇集了涉及翻译学术方面的各类词条和有关资料,翻译工作者和文化教育界人士都可用作参考。
煌天同志要我为本书写一篇序,我乐于接受,同时又乘机把自己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得看法一并写了出来,以便求教于高明。
1993年10月1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