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12)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

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和消耗:(1)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动植物尸体腐烂。
(2)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1)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其它还有甲烷等(2)温室效应的危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等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3)如何防止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更多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大量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一般不用硫酸)2.原理:CaCO3+2HCl CaCl2+CO2↑+H2O3.实验装置:(1)发生装置:实验室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气的装置(固+液)(2)收集方法:因为CO2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又由于CO2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4.验满的方法: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的火焰熄灭,则证明已集满CO2。
5.检验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6.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7.有关药品选择(1)不用碳酸氢钠的原因是反应太快,不利于实验控制和气体收集;(2)不用稀硫酸与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原因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形成沉淀,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
但是,可以用稀硫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粉末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3)不用浓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HCl气体而不纯。
三.二氧化碳的性质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CO2俗称干冰。
干冰升华吸热,常用作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效果,和用做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无毒。
6.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案

③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还应用到装置_____;
课后反思
(3)确定气体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问题?
确定发生装置应考虑:
确定收集装置应考虑:
【当堂作业】
1、实验室制备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长颈漏斗B.锥形瓶C.酒精灯D.集气瓶.
2.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连接装置③加入大理石④加入稀盐酸⑤收集⑥验满其中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5.科学家们对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何认识?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反应物的状态
反应条件
密度(与空气比)
是否与水反应
二氧பைடு நூலகம்碳
氧气
8.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装置比较
发生装置
收集方法
O2
加热KMnO4
H2O2和M nO2
C O2
【指名学生回答】
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
探究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2、通过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进一步提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对比氧气、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自然循环 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语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④③⑤⑥
C.②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3.在地球大气中,因CO2含量的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学习任务单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
2、认识二氧化碳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分析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内容(一)二氧化碳的产生1、生物呼吸作用所有生物在进行呼吸时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动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在夜间也会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有机物的分解动植物死亡后,其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会释放出二氧化碳。
3、化石燃料燃烧人类在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这是二氧化碳的重要人为来源。
(二)二氧化碳的消耗1、植物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这是大自然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
2、海洋吸收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时海水也能溶解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的循环1、碳循环的概念碳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维持着生态平衡。
2、循环过程二氧化碳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从生物体内释放到大气中,又通过光合作用和海洋吸收被固定和储存,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
(四)二氧化碳对大自然的重要性1、维持气候稳定适量的二氧化碳能够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2、促进植物生长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可或缺的物质。
(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浓度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2、生态系统失衡气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被打破。
三、学习资料1、相关科普书籍,如《地球的奥秘》、《气候变化与生态平衡》。
2、网络科普文章和视频,如科普中国网站上的相关内容。
3、学术期刊论文,可通过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获取。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同步训练— 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第三节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循环一、选择题1.近几十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使全球变暖。
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是()A.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B.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和森林遭到破坏D.淡水不断减少2.[2020·烟台]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下列过程不能体现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的是()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海水吸收二氧化碳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D.化石燃料的燃烧3.[2020·赤峰]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A.节约用电,随手关灯B.循环使用教科书C.不使用一次性木筷D.大量燃放鞭炮,增加节日气氛4.氧循环和碳循环密不可分,其中属于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变化的是()A.海水吸收二氧化碳B.动植物的呼吸作用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化石燃料的燃烧5.[2020·东营改编]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如图)。
分析两种循环,其中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反应B.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C.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大力植树造林以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量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二、填空题6.“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
鲁教版化学八年级《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学课件

一、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反应原理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性质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典例2】(2010·广安中考)实验室中,利用下列 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①___试__管__ ②___集_气__瓶__ (2)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 装置是(填代号,下同)___B__,最好选用的收集装 置是___C__。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的循环
1.二氧化碳的生成与消耗
活动天地
---寻找图像中的信息
冬季 夏季
(1)认真观察上图中的曲线的形状和走势,想一想:
①在同一年度内,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怎样 变化的? ②是不是每一年度都在重复这样的变化规律呢? 原因是什么呢? ③在不同年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呈现 了怎样的趋势? ④你还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6.烧水的铝壶用一段时间后常结有一层水垢(主要 成分是碳酸钙),除去这层水垢最好方法是 _加__适__量__稀__盐__酸__。
7.(2010·娄底中考)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的 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气体制 取和性质的探究,请回答有关问题:
(1)请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 a__铁__架__台______b___酒__精__灯_____.
源
4.(2010•遵义中考)遵义市从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4讲: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师版)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图、收集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CO2的循环及对环境的影响:1.CO2生成和消耗: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
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 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 引起了温室效应。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滥伐等。
二、CO2的制取: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 CaCO3+2HCl====CaCl2+H2O+CO2↑2、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3.CO2的收集: 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
收集气体时, 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的空气, 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4.CO2气体的验证: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则该气体为CO2。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 如果木条立即熄灭, 则CO2气体已满。
5、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三、CO2的性质: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复习回顾: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4℅ ), 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 O2 ),
这是自然界中的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
CO2的含量是一直 不变的吗?
O2
CO2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31页图片,回答 下列相关问题:
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 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
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
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
首。
1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了解大自然中CO2的循环及含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认识保护自然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初步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来具有积极作用。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4.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措施: 阅读教材134页【多识一点——低碳生活】,交 4. 流讨论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生活”? 减少CO2的排放 增加CO2的消耗
减 少 化 石 燃 料 的 利 用
随 手 关 灯
“ 绿 色 ” 出 行
双 面 用 纸
能开 等发 清利 洁用 能太 源阳
溶解。
作业
1.查阅所在地的历年气温,看看最近三十年 的平均气温是否升高。若升高,对环境有 什么影响? 2.预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性质。
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
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
第六单元 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
3.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X处表示的 过程不包括( C ) A.动植物的呼吸 B.煤的燃烧 C.使用氢气作燃料 D.生物遗体的腐烂
九年级化学上册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复习 (新版)鲁教版

6.3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循环二、二氧化碳的性质1.实验室制取2.二氧化碳的性质答案:一、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火灾光合作用海水吸收二、1.石灰石大理石稀盐酸固体液体加热上大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燃着集气瓶口熄灭2.无无气大能红浑浊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化学性质时需注意的问题1.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固体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得二氧化碳,因而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制气装置。
2.制取二氧化碳时一般不用碳酸钠,因反应速率太快;不选用浓盐酸,是因浓盐酸有挥发性,使制得的CO2中含有HCl杂质;不选用硫酸,是因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性硫酸钙,沉淀后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使反应不能完全进行。
3.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是有条件的,是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有些物质如金属镁等活泼金属却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4.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但二氧化碳本身无毒。
5.气态、液态、固态的二氧化碳因其分子构成相同,因而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例题1】(2011·济宁中考)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1)小颖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很快变红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后清洗仪器时,小颖发现变红的石蕊溶液又变为无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颖还发现,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形成这层白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她用少量稀盐酸将它清洗干净,原理是____________。
解析:(1)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石蕊溶液变红是由于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石蕊溶液变为无色是由于H2CO3不稳定,分解为CO2与H2O的缘故。
(2)石灰水中的成分Ca(OH)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CaCO3附着在瓶壁形成白膜,CaCO3不溶于水,但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aCl2、H2O、CO2而溶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的循环
自主学习
1、大自然CO2循环的过程
2、二氧化碳对地球生命具有重 要意义
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 后果
C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密度 气味 (与空 溶解性
气比较)
通常状况下
无色
为气体,在 一定条件下
无味
比空气 易溶于水 大
会变成固体
(干冰)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的循环 ❖ 2、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倒入二氧 化碳的一 端向下倾 斜
二氧化碳 的密度比 空气大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
现象
结论
塑料 瓶变瘪
向收集满CO2的软 塑料瓶中加入1/3体积的 水,立即盖紧瓶盖,振 荡
二氧化碳 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⑴ 一般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⑵二氧CO化2不碳能供对呼人吸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 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
4%~5% 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
10%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 至死亡
⑶ CO2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 = H2CO3 H2CO3 = CO2↑ +H2O
实验探究: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 管中通入CO2,溶液会变成红色。是什 么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巩固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C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用干冰制造舞台云雾 C、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干冰汽化吸收热量
2、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试液变蓝 B、二氧化碳可以像倾倒液体那样,从一个容器 倒入另一个容器
C、 干冰就是冰 D、空气里二氧化碳浓度过大,会使人中毒死亡
CO2+2NaOH=Na2CO3+H2O 除去二氧化碳的反应
NaOH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的用途
灭火 人工降雨
CO2
纯碱
汽水
尿素
致冷剂
温 度 计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产生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大量使用含碳燃料,乱砍滥伐,使 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 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2、温室效应的危害
(1)、使地球温度升高,全球变 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 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 (2)、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
3、防止温室效应的方法
减少使用含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 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严禁乱砍滥伐。
日常生活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 筷子,间接地保护树木;双面使用 纸张,节约纸张,减少造纸时所用 的树木,间接保护树木。
你的猜想:
猜想1、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2、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
猜想3、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 使紫色石蕊变红
提供仪器和药品:
石蕊溶液 二氧化碳 染成的紫 二瓶
水
稀醋酸
色干燥的
小花三朵
验证猜想: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 象
是水使 紫色石 蕊变红
小花呈 现紫色
给第一朵小花喷上水
结论:水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4、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既利用物质 的物理性质,又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
是( D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乙醇用作汽车燃料
C、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
D、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二氧化碳的制取
(一)工业制法
(二).实验室制法
巩固练习
1、要验证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采用下列实验装置中 的( D)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验证猜想: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 象
是二氧化 碳使紫色 石蕊变红
小花无明 显变化
结论: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红
验证猜想:
猜 想 实验步骤
是二氧化 碳与水反 应的生成 物使紫色 石蕊变红
实验现象
小花由紫色 变为红色
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使紫 色石蕊变红
⑷ CO2与碱溶液反应
CO2+ Ca(OH)2 = H2O +CaCO3 ↓ 检验二氧化碳的反应
【解析】①既能证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还能证明 CO2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是验证CO2和石灰 水的反应,③是验证CO2和水反应后溶液显酸性, ④是单纯验证CO2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
2.“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
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D( )
A.先变蓝后变紫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在烧杯中放两 支高低不同的 蜡烛,向烧杯 中倒入二氧化 碳
下面的蜡烛 先熄灭,上 面的蜡烛后 熄灭。
二氧化碳密 度比空气大
二氧化碳不支 持燃烧也不能 燃烧
方法(二)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在铁架台上系一根细木 棍,在木棍的两端各挂 一个小纸袋,使其保持 平衡,向其中一个小纸 袋中倒入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