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

《论语》读书笔记(优秀8篇)《论语》读书笔记篇一《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论语》读书笔记篇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义: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里哪个好学?”孔子说:“颜回。
他有怒气不迁移别人身上,犯过错误不会再犯,可惜去世了。
而现在没有好学的了。
”解读:“不迁怒,不贰过”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们习惯于把脾气发在别人身上,比如,把工作的脾气发到家人身上,把爱人的脾气发到父母身上。
把长辈的脾气发到子女身上,把上司的脾气发到下属身上等等。
原因在于我们不愿意为他人考虑,只顾自己痛快。
“不贰过”也难,它并不简单是我们说的“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不摔倒两次,有可能是你避开了危险,比如,绕开了石头,但也有可能是石头已经不在了。
所以,“不贰过”不是像“不摔倒两次”那样的从结果上讲不再发生错误(绕开石头),而是从原因上讲,根本上改正错误(搬走石头),使再犯没有可能。
”不迁怒,不贰过“已经触及了“仁”的范畴,因为它从根本上要求关爱别人,改进自我。
难怪孔子说颜回以后,就没有看到这样的人了。
但是孔子并不因为这样的事情难以做到,就不给解决方法,他开出的药方是: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学”,不是学历和学识,而是前面所说的,自我能力的发掘和提升。
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

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6篇)论语的读书笔记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
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
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
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2相比第一篇《学而》而言,《为政》的主要谈为政之道,但从文本章节而看,多有为讲孝,讲君子,讲道义的内容。
为政之道,孔夫子为什么需要谈论这些点呢?先说孝,孔子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现。
《为政》中,有四个人问孔子“孝”,问题大体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从某些方面体现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孟懿子和孟武子为鲁国大夫,孔子则基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情况回答他们。
孔子以礼相答,说孝应是礼制相符。
人为万物之灵,平民百姓会尽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们朴素、孝顺,没有贵族的华贵,但用心敬父母。
可见,人再无情,在父母面前,都需要有诚敬之心。
再说君子,君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可以从多方面解答。
首先,君子一言九鼎。
言而无信,如大车无輗,而小车无軏是走不远的。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0篇)

《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0篇)《论语》读书笔记1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
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论语》读书笔记2《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
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知。
”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
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
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
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
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真理是最朴素的,就好像春天永远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当我捧起《论语》时,就好像坐在杏坛之下、白果树旁,听圣人谆谆的教导,如沐春风,心灵在激荡中得到慰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我学会了谦逊,知道了“见贤思齐”的内涵,懂得了人无完人、人人皆有闪光点的道理。
在我自大、骄傲时能低下高傲的头、弯下不可一世的胸膛。
虚心向他人学习,让我变得充实;发现他人的缺点,让我学会了自省。
虽不为师,但老师的教学方法却与我息息相关。
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诱导教学法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学会了学习。
在我学习中陷入了困境,欲求而不得之时,我知道了应该如何应对,在什么情况下是向老师请教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掘了我的潜能,又让我享受到了欲求而得之的快乐。
圣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我在学习中几多埋怨的心结打开了。
长期以来,我因为对数学缺乏学习的兴趣而没有学习的动力。
在其他学科的成绩在班内名列前茅时,唯有数学成绩像耀眼流星后微弱的尾巴。
为此,我痛苦过,也努力过,但付出之后的结果总不令人满意,数学成了让我恐惧的学科。
在这种境况下,我步入了八年级,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问我的问题我总能回答出来了,上课时也不再心情忐忑了。
渐渐地,我有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冲动,课堂上准确的回答,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信心也足了(实不知我回答的问题都比别人的简单)。
成绩竟然真的突飞猛进的上升。
后来,当我问起老师他是怎么让我这块顽石开窍时,他只笑着说了一句话:当时你的底子有点差。
我明白了······此时,我仿佛从老师的笑容中看到了圣人的影子。
“贤哉,回也。
”我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点滴进步,总能从老师或者家长那儿得到奖励,有时虽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也会令我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从而增强了我学习的动力。
“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
《论语》读书笔记5篇

《论语》读书笔记5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读完《论语》,读书笔记是一定要写的,下面给大家分享《论语》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论语》读书笔记1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
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
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
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
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
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
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宽阔的教室,暖暖的。
沐浴着日光,我翻开了《论语》的第一张,开启了一场思想和心灵之旅。
再读《论语》,这一次,经历了更多的生活磨练后,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代的礼仪道德所吸引。
阅读着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言语,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复杂多变,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镜子里的另一个你,不会有人完全读懂你,欣赏你,甚至还会误解你,伤害你,可我们为此而生气、郁闷,真的值得吗?在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没必要因群众而随波逐流;也没有不要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改变本来优秀的自己。
人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了别人,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就永远无法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何必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郁闷呢?前几日娱乐圈内一位著名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而自杀身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颗陨星就这样坠落。
从前的他阳光、帅气、有才华,是娱乐圈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他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可再优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灵所打败,他承受不住宏大的言论,他痛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伤心别人对他不理解。
最终,他选择提早分开这个压迫得他无法呼吸的世界,在痛惜这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此深切地考虑:为何言论会使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上绝路?这实在让人痛心。
世间充满了不解或误解,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够的。
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经常性的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晋级而更新换代,是自己变得更强,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处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处于一个心灵脆弱的时期。
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人的误解而伤心落泪。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论语》读书笔记1《论语》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著作,但又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周五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开展一节阅读课,专门讲解并诵读《论语》,一则一则耐心地教我们,告诉我们背后的故事。
渐渐的,我们的语文老师和我印象中的孔子形象重合,老师和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不因为某某学习不好就对他态度不好,一视同仁。
因为老师我第一次走进《论语》,《论语》从而成了我现在最爱读的一本书。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仁和礼”的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
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出“仁”的看法,但都只是泛泛而谈,没有广博而深刻的内涵。
《论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但在书中,孔子给“仁”下来太多丰富而又模糊的意义,所以试图用一两则语录来诠释“仁”是不可能的,而是要纵观全书,才能对“仁”有些许皮毛的领悟。
老师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有一次监考,我坐在第二排,她没带表,于是问第一排一个同学:“同学,请问现在几点了?”同学漫不经心地回答之后,她依然说:“好的,谢谢。
”感觉老师对《论语》很感兴趣。
我们经常能看见她在早读课上和我们一起大声诵读《论语》,她对《论语》理解很透彻,总能结合实际生活解析,让我们感觉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说的话依然那么和蔼可亲、那么明晰深刻,给予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每上一则就要求背诵,这段时间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对孔子各个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
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
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工作中很多人不懂装懂导致了多少失误甚至惨剧。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11篇)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1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论语的读书笔记(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的读书笔记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有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做人的道理、做事的原则等。
学习的重要原则是学以致用,学了就要应用于实践中,而且要常温、常用、常练。
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方能学懂、悟透、灵活运用。
在学、用、练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体会成长的快乐,达到热爱手头上的事儿的地步,没有什么学不会的,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远来造访,何其快乐!几千年来,真正读懂孔子的人都是他远方的朋友,跨越时空的交流,精神领域的深层对话,找到知音、找到心灵家园,那是人生最满足、最快慰的事情。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必怨恨,报怨是修养不够。
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应该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干嘛非强求那么多人去了解你呢?你有实力、有魅力,首先应先推销给自己,然后再推销给别人。
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认同你,你自己应先了解别人、理解别人、认同别人。
论语的读书笔记2相比第一篇《学而》而言,《为政》的主要谈为政之道,但从文本章节而看,多有为讲孝,讲君子,讲道义的内容。
为政之道,孔夫子为什么需要谈论这些点呢?先说孝,孔子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又是“仁”的根本表现。
《为政》中,有四个人问孔子“孝”,问题大体相同,但孔子的回答却各不相同,从某些方面体现出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孟懿子和孟武子为鲁国大夫,孔子则基于当时的礼崩乐坏的情况回答他们。
孔子以礼相答,说孝应是礼制相符。
人为万物之灵,平民百姓会尽力侍奉自己的父母,他们朴素、孝顺,没有贵族的华贵,但用心敬父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的论语读书笔记论语读书笔记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
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
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
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
”(《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
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
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
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
”(《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
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
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
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
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
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论语读书笔记2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长弄个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
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
《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坏。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
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
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读《论语》,是一场洗礼。
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论语读书笔记3《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
《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甚施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