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精)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岳麓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探讨荒诞剧的艺术价值;通过分析拜伦、雪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著作的特征,理解文学作品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学生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主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能简单通过名著来解读历史。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鉴赏拜伦、雪莱、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等人作品去总结作品产生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能运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等基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能对各种历史资料概括、比较、整理,做到论从历出、史论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4、教学重难点:重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出现背景及影响。
难点:通过分析作品特点体味时代背景教学策略手段采用讲练结合法默写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意义学习新课:一.浪漫主义诗歌(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背景: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高潮年代的产物(1).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2).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对未来寄予理想,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3).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二)、代表及作品1、拜伦(英)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②、《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2、雪莱(英)代表作(《西风颂》)(三)、影响、意义:(1)、以卓越的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2)、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丑恶(矛头)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一)、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席卷全欧,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1).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日益暴露(二)、代表及作品1、巴尔扎克(法·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 学案

课堂互动三点剖析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1.背景(1)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
(2)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欧洲并没有出现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
(3)知识分子大都受过启蒙思想的熏陶,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拥护者。
但革命后确立的新制度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他们对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种社会情绪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有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雪莱的《西风颂》等。
2.特点: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夸张的手法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点,反映现实生活。
二、批判现实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特点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人们特别是文学家对社会现实非常不满,现实主义开始逐渐取代浪漫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因其作品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特点(1)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3)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4)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5)热衷于塑造与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3.主要代表作: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三、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属于一种现代主义流派,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尔后流行于欧美剧坛,其影响至今未衰。
荒诞派作家看重人生的荒诞性,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都是荒谬的,人活着就是一场梦,人的努力既无意义,也无用处。
所以,他们的作品抛弃了章法结构的逻辑性、人物行为的理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它仅仅设法把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舞台形象,只是把丑恶、肮脏的现实在舞台上形象地表现出来。
这类戏剧中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典型的性格,甚至没有完整的人物形象。
有的演员坐在浴缸或箱子里,只露出一个人头,有的剧目没有一个演员登场,整个舞台空荡荡,只有两个乒乓球悬挂高空。
高中历史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程教案岳麓必修

【最新】高中历史-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全套课程教案-岳麓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产生、发展与演变过程。
(2)掌握诗歌、小说与戏剧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分析诗歌、小说与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内涵。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歌、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学会欣赏诗歌、小说与戏剧,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批判性思考。
(3)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提升个人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2.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作品。
3. 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演变及其经典剧目。
4. 诗歌、小说与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5. 欣赏与分析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经典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发展历程。
(2)诗歌、小说与戏剧的主要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诗歌、小说与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如何欣赏与分析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经典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提问:诗歌、小说与戏剧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如何?2.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及主要流派。
(2)讲解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作品。
(3)讲解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演变及其经典剧目。
3. 课堂互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小说与戏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作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4.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古代诗歌、小说与戏剧的艺术特点。
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7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学案

教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浪漫主义文学有利于扫荡封建残余势力, 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最后强调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展深化。
5、巩固提升1.恩格斯指出: “和启蒙学者的华美预言比起来, 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情境催生了()A. 古典主义文学B. 浪漫主义文学C.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D. 现代主义文学2.“拿破仑用剑没有办到的, 他要用笔来完成”, “他立志使他的每一部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 展示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他也做到了”。
“他”是()A. 巴尔扎克B.拜伦C. 托尔斯泰D. 雨果3、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认为, “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 是它的本质。
”下列文学作品中, 创作风格与车尔尼雪夫斯观点不一致的是4.《尤利西斯》用大量篇幅表达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不分段落, 没有标点, 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充分体现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
这部小说体现了哪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A. 古典主义B. 浪漫主义C. 现实主义D. 现代主义5.下列关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产生于革命和改革激荡的时代②描绘了新世界的绚丽画面③反映人们对资产阶级统治失望④揭露了大企业时代的黑暗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1969年, 瑞典学院常任理事罗金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说, “如果4分钟。
高中历史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程教案岳麓必修

【最新】高中历史-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全套课程教案-岳麓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特点;(2)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家、作品;(3)分析诗歌、小说和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小说和戏剧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2)认识文学创作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特点;2.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家、作品;3. 诗歌、小说和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2. 文学作品中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关系;3. 文学创作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文学与历史的密切关系;(2)提问:什么是诗歌、小说和戏剧?它们有何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特点;(2)分析教材中提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哪些古代文学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方面分析作品的内涵。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艺术特点及鉴赏方法;(2)分析文学作品中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关系;(3)阐述文学创作与历史发展的联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鉴赏一首诗歌、一部小说或一部戏剧;(2)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歌、小说和戏剧在历史背景下的价值;(2)布置课后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作家、作品。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2)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识记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及其代表作。
通过分析拜伦、雪莱、巴尔扎克、贝克特等著作的特征,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对拜伦、雪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贝克特的作品进行概括、比较、整理,从而得出各种文学特点的不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另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鉴赏作品和分析史料总结其产生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感悟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作家,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和性格特点,从而认清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画卷和时代变迁,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作品特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难点:理解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作品的不同;理解《等待多戈》的思想内涵。
四、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2、有利之处:学生对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偶尔接触文学作品,对它的一些形式不会陌生。
3、不利之处:现在的学生对西方的诗歌、小说与戏剧这种相对乏味的艺术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于它的现状关注不够;学生还比较缺乏把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相结合学习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第三单元的内容老师(问):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结束了第三单元的学习,第三单元我们最主要学习了一种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在讲人文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最主要讲了近代西方三场思想解放运动,请问同学们,这三场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什么呢?它们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的批判对象分别是谁?学生(答):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批判对象:文艺复兴批判的是宗教神学,宗教改革批判的是教皇的权威、教会的特权,启蒙运动批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
高中历史-第课诗歌小说与戏剧课程教案-岳麓必修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掌握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3)能够分析诗歌、小说和戏剧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诗歌、小说和戏剧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歌、小说和戏剧之间的异同;(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小说和戏剧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文学的热爱;(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概述:(1)诗歌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2)诗歌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3)诗歌的形式和分类。
2. 小说概述:(1)小说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2)小说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3)小说的形式和分类。
3. 戏剧概述:(1)戏剧的定义及其历史发展;(2)戏剧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3)戏剧的形式和分类。
4. 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异同:(1)比较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和结构;(2)分析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3)探讨诗歌、小说和戏剧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方面的差异。
5. 经典作品欣赏:(1)诗歌:《登高》、《春望》、《江雪》、《登鹳雀楼》;(2)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3)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3)经典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形式和分类;(2)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异同比较;(3)经典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小说和戏剧的定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小说和戏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3)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课程标准】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重点难点】重点: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难点: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基础梳理】1.教材P22思考点: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精耕细作;扩大农耕区域,加速对土地开发与利用。
2.教材P23学思之窗: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农业家庭式劳作是封建社会重要的劳作方式。
它提供小农家庭需要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产品,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也为国家提供税源。
但农业家庭式劳作阻碍商品经济,难以产生技术突破,在近代以后产生不良影响。
3.教材P24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战国时期的主要生产部门用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情况。
首先辨析材料来源,判断材料的时间及所描述的基本内容;其次阅读材料,对其基本内容进行梳理提炼;然后查阅其他资料完成史料的佐证;最后组织语言形成自己观点。
《管子》是后人托春秋管仲之名所作,该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其中《管子·海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的情况。
该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各门类的手工业工具自成体系。
战国时期铁质工具不仅数量多,而且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
4.教材P24学习拓展:渔业也是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出一种古代渔业工具并加以说明。
如中国古代的渔网、鱼篓等。
按照背景、结构材质、作用等阐述清楚即可。
※归纳总结※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变特点1.从使用材质看,经历由骨、竹、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看,经历从原始的打击、磨光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从动力来源看,经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从农具种类看,经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二、中国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
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重点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
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
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教学过程新课学习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
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
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2.代表人物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的第三、四、五、六自然段对拜伦和雪莱先有一个了解,然后我们再进行讲述。
同学们对拜伦和雪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教材69页的两幅插图《拜伦》和《雪莱》。
从这两幅插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两个人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拜伦更具有忧郁的气质。
他们的作品也反映了这种不同。
拜伦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他笔下的英雄形象总是高傲、孤独的叛逆者,他们愤世嫉俗而又孤僻冷漠、坚定无畏而又阴沉冷酷,因此这样的叛逆者又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通过样的英雄形象,作者表现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也表现了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和忧郁。
代表作品是叙事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教材的文字阅读框《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请同学们阅读。
雪莱的作品,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对于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这些作品一扫拜伦的忧伤情绪和矛盾心理,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代表作品《西风颂》。
教材的文字阅读框,请同学们阅读。
教材小字,还介绍了另外两位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海涅和雨果。
请同学们阅读。
3.特色和影响找学生阅读:浪漫主义作家想象力丰富,注意通过心理描写提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
他们的作品对下层劳动群众寄予深彻同情,尽管用人道主义道德感化去改变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却极富感召力,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这个自然段中前一句话是特色,后一句话是影响。
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之后,人们又开始关注真实的现实生活,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二、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杰作教材在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如第一目一样同样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成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准绳。
资本主义社会日趋尖锐的矛盾,促使人们对社会现实进行冷静、深刻的审视与批判,在文学领域中也兴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潮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英国狄更斯的《双城记》和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下面我们来了解这几个人物中的两位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
2.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对巴尔扎克及《人间喜剧》作一了解。
补充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
批判现实主义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创作的思想基础,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道现象,在反映资产阶级取代没落贵族的历史过程的同时,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腐朽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其最杰出的代表作,就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共有小说和中篇故事90多篇,整个《人间喜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约2472个,无名无姓者约566个。
整部作品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生活场景,其中心线索是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的历史兴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动力,是金钱的罪恶作用;其基本手段,是诈骗逼攻、巧取豪夺。
巴尔扎克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让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使他们在读者心中有一个完整的形象;另一个特点是将真人改头换面,成为他作品中的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逼真。
人们称他为“小说的莎士比亚”。
教材的文字阅读框,介绍了我们熟知的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形象——葛朗台,请同学们阅读。
你还知道巴尔扎克的哪些作品?《高老头》《贝姨》……你能从教材中找出对《人间喜剧》的评价吗?教材70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尤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方面可谓人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面我们来了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3.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看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大致了解托尔斯泰及《战争与和平》。
在同学们阅读的内容中,提到了《战争与和平》的艺术价值,谁来回答一下?教材71页第三自然段:《战争与和平》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年代中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托尔斯泰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无论是就其所牵涉的范围还是就其写作的笔法来看,这部杰作都远远地超过以往的作品。
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客观的处理和描绘。
《战争与和平》主要写1805~1814年这一时期的四个贵族家庭的历史,对这些家庭成员的描绘,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
在这一不断变换的波澜壮阔的全景画面上,出现了贵族和农民、军官和士兵、沙皇和法国皇帝、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以及种种真实的战争场景。
教材中引用了两个人物对《战争与和平》的评价,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间的文字阅读框及左图下面的文字说明。
教材本目内容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同样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影响给予了说明。
4.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特色和影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他们的作品揭露被金钱扭曲的丑恶灵魂格外犀利,抨击罪恶的社会现实更具震撼力,提供了认识社会人生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明]“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首先是由高尔基提出来的,教材71页最下面的文字阅读框引用了高尔基的话,其中指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不足,请同学们阅读。
你知道批判现实主义有什么不足吗?批判现实主义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目的并非要彻底摧毁这种社会,而是主张用阶级调和的方式加以改良,这是其不足之处,也是其历史的局限性。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母亲》被公认是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代表作——《母亲》本目内容主要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俄国兴起的原因及作品《母亲》一书的情节梗概和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2页本目内容的三个自然段,弄清这两个问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俄国兴起的原因;《母亲》一书的情节梗概和意义《母亲》这本小说与前面提到的小说有什么重大区别?2.重大区别(1)前面提到的小说只是批评现实社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些丑恶现象,而《母亲》的思想倾向是要推翻旧的制度;(2)《母亲》的主人翁是出身贫寒的产业工人,这在以前的小说中也是没有的。
这种重大区别也反证了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不足。
最后,我们来学习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
四、现代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找学生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自然段:面对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从理想主义的幻梦中惊醒,深深陷入怀疑、迷惘和苦闷之中。
文学艺术领域在深刻批判现实的同时,兴起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现代主义潮流。
现代主义作家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用夸张怪诞的手法警醒世人,淋漓尽致地渲染苦闷、迷惘、虚无情绪和变态心理等精神创伤。
这段文字指出了现代荒诞戏剧兴起的背景。
1.背景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同时又充满令人心悸的动荡不安:战争的幽灵、革命的暴力、科技的双刃剑、价值的迷失、未来的冲击……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受着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荒诞派戏剧。
其特点是:一反过去文学必需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用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反复出现的对白,来表现人们及其理想在现实社会里的荒诞和非理性,从而引发人们关于自身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