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8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圣才出品】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特征及详部演变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檩数分配:
宋式:四架椽 清式:五檩
宋式:六架椽 清式:七檩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5、举折与举架
S=前后挑檐檩间距,H:S=1:3-1:4
H/10
H/20 H
H/40 H/80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C.单材的高宽比为3:2;梁的高宽比3:2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6、建筑尺度的确定:宋式“材分”与清式“斗口” (1)宋式“材分”制度
B.以材为标准,确定各构件尺寸,但整体尺度不用材分,而用丈尺。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C.双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3、地盘样 – 柱网平面类型 宋《营造法式》殿阁分槽:
槽:指殿身内柱列及其上所置铺作 D.金厢斗底槽
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各部做法 4、定侧样 – 剖面
古代木构建筑特Biblioteka 与详部演变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 1、宋《营造法式》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1

中国建筑史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城 市 建 设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第八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大木作 墙壁 屋顶 装修
一、台基
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踏道、 栏杆、铺地
建筑下施台基,最早是为了御潮防水,后者则处于外观
城 市 建 设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 (四)硬山 •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山墙之外。 其山墙大多用砖石墙,并高出屋面,墙头作出各种直线 折线或曲线形式,或另在山面作出博风板、樨头等
城 市 建 设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新石期晚期已经出现台基,到周代是它发展的顶峰
南北朝开始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 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隆重的殿堂用2层或3层
色彩与装饰
城 市 建 设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 •
(一)普通台基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城 市 建 设
中 国 古 代 建 筑
城 市 建 设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 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 原始社会的半穴居建筑中,已使用了木柱。 它与其他构件的结合,则普遍采用了绑扎法。 但某些地区已经能在木材上制作较复杂的榫卯。 • 早期木柱大多为圆形断面,下端埋于土中, 然后用土填塞柱穴,再予夯实。 • 商代已于柱下置卵石为柱基,有的石上加铜锧 。 • 秦代已有方柱。 • 汉代石柱更加多样式,并出现柱础, 柱身也有直柱和收分较大的两种。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第八章:古代木构建筑特征与详部演变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等。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
2.礓嚓: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3.辇道: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后来在辇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4.单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单勾阑即一层阑板。
5.重台勾阑:宋式栏杆的一种,勾阑为木制或石制的栏杆,重台勾阑即两层阑板。
6.寻杖绞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寻仗交接的一种做法,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撘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7.寻杖合角造:宋代栏杆转角处交接的一种做法,寻仗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为寻仗合角造。
8.花街铺地:明、清在住宅及园林庭院中利用各种建筑废料,如碎砖瓦片、废陶瓷片、卵石、片石等,以组成多种构图,如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等。
可用单一材料或者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值得大力继承推广的优秀建筑传统做法。
9.梭柱:将柱身依高度等分为三,上段有收杀,中下两段平直,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明代南方某些建筑又复采用梭柱。
10.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11.生起:屋宇檐柱的角度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其他各槫则是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12.侧脚: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和两山均向内倾斜,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
如为楼阁建筑,则楼层与侧脚上再加侧脚,逐层仿此向内收。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六版前言第六版前言(从第一个字到本文开头的文本将另作处理)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东南大学,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六版前言本书是为我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需要而在1979年开始编写的。
1989年至1999年共发行三版。
2000年,我们根据国家教委及建设部(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九五”国家规划教材的要求,对本书第三版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修订与增补,主要由以下各个方面: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根据今年来学术研究新成就,调整、充实各章内容;为了开展对古代建筑的理论探讨,增加了“建筑意匠”一章,以适应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内容移于篇首作为“绪论”,使学生对古建筑的概貌及重要属于有所了解,以便后续章节的学习。
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实各章;着重更新了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并调整了章节关系及内容安排。
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全篇共5章,均属第四版新增内容。
2000年2月,由主审在南京召开了八校(清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中国建筑史教师会议,对书稿进行了一次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后,我们根据大家的建议对各章作了补充与修改。
此外,根据会议意见,第四版还增编了一份古代建筑实例图录的光盘,附于书后,作为本教材的辅助材料,供广大师生使用。
光盘共收录古代建筑图片1300余幅。
插图凡沿用第三版者不在注明出处,新增插图凡引用他书者均注明出处。
关于“现代中国建筑”部分(第3篇),这里还要作一些说明。
早在第一版的书稿中(1979年),已撰写了现代中国建筑部分,但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不具备刊出的条件,所以临时把这一部分删掉了。
而时至20世纪末,新中国的建筑发展历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50多年来的建筑成就与经验教训大有可书之处,书籍出版的外部环境又比当年宽松了许多,因此我们决定在第四版中弥补这个缺陷,希望能用有限的篇幅展示出50年来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梗概。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ppt

05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的重要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木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和细部特征也在不断演变,表现出不 同的特点和风格。
研究成果总结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对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演变过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需要更多的实证 研究和考古发掘来证实和补充现有理论。
2023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 部演变 Nhomakorabea目录
• 引言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古代木构建筑的详部演变 •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 结论
01
引言
古代木构建筑的定义
古代木构建筑是指采用木料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梁柱和榫卯 结构为承重体系的建筑物。
古代木构建筑不仅包括房屋、宫殿、寺庙等建筑物,还包括 桥梁、堤坝等木结构设施。
建造工艺与详部演变的相互关系
选材和加工工艺
古代木构建筑的选材和加工工艺非常考究,不同时期对于木 材的选择、加工和连接方式都有所不同,如早期的榫卯连接 、后来的铁钉连接等。
彩绘和装饰
古代木构建筑非常注重装饰和彩绘,不同时期的装饰和彩绘 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水平,如唐代的富丽堂 皇、明清的精细繁琐等。
3
研究古代木构建筑还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 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02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结构特征
木构架
以木材为主构架,利用榫卯结构连接各个构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抬梁式
抬梁式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由“栿”(梁)和“檩” (檩条)等构件组成。
形式特征
三间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间”为单位进行组合,通常为三开间 或五开间,这种形式在住宅和宫殿建筑中都非常常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考研考点讲义

第一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1 ) 专 题㊀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 ( 2 4 )
第二章㊀城市建筑 ( 5 0 ) 第三章㊀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 6 2 ) 第四章㊀宫殿、 坛庙、 陵墓 ( 8 2 ) 第五章㊀宗教建筑 ( 1 0 8 ) 第六章㊀园林与风景建设 ( 1 2 6 )
㊀㊀
㊀ 1 0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
6 .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未央宫有“ 殿台四十三” , 建章宫号称“ 千门万户” , 权贵宅第也是 “ 并兼列宅” , “ 隔绝闾里” 。 所有这些, 都显示处木构架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2 2 0- 5 8 9年) 政局动荡, 战争持续,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在建筑上不及两汉时期有那样多生 动的创造和革新, 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1 . 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大量崛起。 2 . 佛教的盛行和佛寺、 佛塔、 石窟寺建筑的高潮迭起; 3 . 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秦汉时开始兴起, 到魏晋南北朝时有重大发展。形成了皇家园林和私 家园林并立的局面, 是中国园林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园林的营造观念从大尺度的形似自然向小尺度的 神似自然转变; 4 . 由于“ 胡坐” 的传入, 中国家具从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形开始向垂足坐的高足形转变, 由此引发了 中国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内景观的改变。
知识点— — —穴居的发展过程
原始横穴→深袋穴 →半穴居→地面建筑 ↓ 1 . 圆形 2 . 方形、 长方形 3 . 吕字形
㊀1
知识点— — —干阑式建筑与木骨泥墙房屋
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代表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 房 ★干阑式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至少在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即已使用,多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逐渐
使用了夯土。
b.布置
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c.高宽比例
一般是 1:2,特殊情况下可 1:1。它侧面称为“象眼”的三角部分,在宋、元时砌成逐
。
(4)室外铺地
①作用
铺于室外的地砖既为了防滑,又起着保护路面、装饰美观等作用。
②特点
砖之表面多作成各种花纹,可用单一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组合,其形式与图案极
多。
6 / 45
圣才电子书
二、大木作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1.概述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
的附着面积,是一个很巧妙的办法。
⑧宋代
宋代起砌砖普遍使用了石灰,使防水性和粘着力都大有提高。
(3)室内铺地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或条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但条砖有用席纹或两块
砖相并横直间放的,考究的殿堂为了防潮,先在地下砌地龙墙,墙上再放木搁栅,并铺大
方砖,或先在地面铺一层小砖,上面再放经过桐油浸泡、表面磨光的大型地砖——“金砖”
d.元代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
用。
e.明、清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
样。
2.踏道 (1)定义 踏道是指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2)建筑材料 土、土坯、石、砖、空心砖等。 (3)形式 形式大致可分为阶梯形与斜坡式两种。 ①阶级形踏步 a.形成
1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目前所知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简单,仅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
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b.唐代
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c.五代、两宋和辽、金
继承了唐的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5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坑内,又有略呈楔形的铺地条砖。
⑥汉代
汉墓中铺地形式可多达数十种,一般均用方砖或条砖,用扇形砖或楔形砖的很少,也
有用石板或空心砖的。东汉墓中已出现了施工技术要求较高的磨砖对缝地砖。
⑦唐代
唐长安大明宫地砖侧面已磨成斜面,从正面看几乎辨不出灰缝,但又加强了胶泥与砖
(5)柱头式样分类
4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柱头式样有莲、狮、卷云、盘龙等。
(6)园林建筑栏杆的特点
①园林建筑的栏杆处理比较活泼自由,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可兼作坐凳,称为坐槛,木、竹栏杆造型轻快灵巧,栏版部分变化极多。
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1)开间
①定义
开间是指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叫“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
和称为“通面阔”。
②特点
建筑的开间数在汉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的,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常
称为“重台勾阑”。
(2)“寻杖绞角造”与“寻杖合角造”
①“寻杖绞角造”
若木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称为“寻杖绞角造”。
②“寻杖合角造”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称“寻杖合角造”。
(3)支托寻杖的雕刻短柱分类
依其外形可分为斗子蜀柱、撮项或瘿项加云栱等三类。
(4)望柱断面分类
望柱的断面有方、圆、八角、多瓣形(瓜楞)。
层内凹的形状,明代以后则用平砌。
d.如意踏步
如意踏步是指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见于住宅或园林建筑。它的形式比较
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块堆砌成不规则形状。
②坡道a.慢道慢道 Nhomakorabea指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b.辇道
辇道(又称御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3.栏杆(勾阑) (1)历史 ①新石器时代 距今 7000 余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中,就已发现有木构的直棂 栏杆。 ②周代
3 / 4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周代铜器如春秋的方鬲也有卧棂栏杆的表示,而战国铜匝上的纹饰则刻划为实心的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第 8 章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一、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1.台基 依照使用功能和外形,大体可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二类。 (1)普通台基 ①建筑材料 早期台基全部由夯土筑成,后来才在其外表面包砌砖石。 ②实例 a.东汉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除外包砖石,而且还具有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 代的已基本一致。 b.南北朝至唐代 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做成连续的壶 门。 c.宋代 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 (2)须弥座 ①特点 须弥座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与装饰比较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②实例 a.北朝
墙。
③汉代
汉代的画像石和陶屋明器中形象更为丰富,栏杆的望柱、寻杖、阑版都已具备,而且
望柱头也有了装饰。阑版纹样亦有直棂、卧棂、斜格、套环等多种。
④南北朝
南北朝石刻中出现了勾片造阑版。
⑤唐代
木勾阑式样更为华丽,其寻杖和阑版上常绘以各种彩色图纹。
⑥宋代
大体沿用唐制,一般用一层阑版,称为“单勾阑”。《营造法式》中有用二层阑版的,
②近水的厅、轩、亭、阁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制曲栏的座椅,南方称为鹅颈椅,除了
可供休息,还能增加建筑外观上的变化。
③在建筑窗下的木质槛墙处,往往置以栏杆及护板,夏季除去护板即可通风。
4.铺地 (1)分类 铺地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2)历史发展 ①原始社会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的方法使居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 ②周初 周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的做法。 ③晚周 晚周已出现铺地砖。 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的地砖,底面四边有突楞,正面有米字纹、绳纹、回纹等。 ⑤秦代 秦代有截面为平行锯齿纹的地砖,其长边留有子母唇,以供搭接。在秦始皇陵兵马俑